全國中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故都的秋》教學展示課件_第1頁
全國中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故都的秋》教學展示課件_第2頁
全國中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故都的秋》教學展示課件_第3頁
全國中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故都的秋》教學展示課件_第4頁
全國中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故都的秋》教學展示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故都的秋一、教學目標二、確定依據三、教學設計四、重點展示郁達夫1、語言建構與運用:初讀課文,尋找關鍵詞句,把握故都的秋的特點。精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概括并賞析秋色、秋聲和秋味圖。2、思維發展與提升:以問帶講,引導學生從“眼前之秋”深入到“心中之秋”。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主賞析。3、審美鑒賞與創造:采用多種誦讀形式,以讀帶情。深悟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學會知人論世、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體會作者內心的悲涼。4、文化傳承與理解:陶冶情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悲秋文化,體會“以悲為美”的審美情趣。一、教學目標1、精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概括并賞析秋色、秋聲和秋味圖。2、深悟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3、運用緣景明情,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體會作者內心的悲涼。二、教學重難點三、確定依據陶冶情操1、單元目標:《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單元第二課,單元教學要求是讓學生通過鑒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2、文本特點:本文是寫景抒情的名篇,感情濃厚,文辭優美。3、作者經歷:幼年喪父,十年客居日本。后又遭妻離子喪,形成了憂郁敏感的氣質。4、學情: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新生。第一次接觸抒情散文,缺乏鑒賞方法。對于廣東學生,因氣候原因,對于秋天沒有太多直觀的感受。對悲秋文化缺少了解。品味語言賞析秋景圖知人論世提高審美情趣四、教學設計1、導入

創設情境:展示秋景圖;播放秋蟬、飛鴿、秋風和秋雨之聲。

溫故啟新:通過杜甫和柳永的關于“秋”的詩來引出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設計目的:讓學生通過音畫直觀感受秋;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設橋梁,從而順利進入本課學習。2、初讀文本,解剖關鍵(1)破題感知

“故都”北平,即現在的北京,作者為什么不稱“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2)把握文眼說說哪句話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點呢?(清、靜、悲涼)(3)作者為何要寫南國之秋?設計目的:學會以題破文,感知作家的獨特視角。學會抓重點詞句,把握故都的秋的總體特點。理解作者深沉的喜愛之情。3、精讀課文,悟透秋意。(1)分組討論,找出最能體現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句子,并有感情的誦讀。(2)課堂小練:賞析秋景圖,并為每幅圖畫取個小標題。(要求:每個標題要包含秋字,文辭優美)葉落知秋踏蕊無痕秋蟬殘鳴佳果如云斜橋樹旁閑話秋涼破屋聊坐靜觀藍朵(3)作者如此喜愛故都的秋,為什么卻有一種悲涼之感?設計目的:通過合作探究式學習,運用緣景明情,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體會作者內心的悲涼。講解重點問題作者如此喜歡故都的秋,為什么卻有一種悲涼之感?(4)深入探究,提高審美情趣對于美這個概念,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幸福的、團圓的、讓人歡樂和舒適的、振奮人心的才是美。那么文章所渲染的“悲涼”是一種美嗎?以悲為美悲秋文化、農耕文化、物哀美4、課后作業,鞏固所學著名詩人流沙河曾寫過:(一到秋天的夜晚)想起雕竹做籠/想起呼燈籬落/想起月餅/想起桂花/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園飛黃葉/想起野塘剩殘荷/想起雁南飛/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請以“我眼中的秋”為話題寫一篇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