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_第1頁
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_第2頁
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_第3頁
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_第4頁
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

1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研究旅游開發居民的滿意度是指游客將當地旅游開發的期望與真實感受進行比較,從而產生的一種愉快或失望的心理狀態。當前,研究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我國貧困地區與旅游資源豐富地區具有很高的重合度,發展旅游業已成為這些地區的居民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相對于發達地區,貧困地區居民對于旅游業的期望值、積極性、參與性和依存度更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與旅游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其次,由于貧困地區較為封閉,在大量旅游者涌入而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沖擊下,當地居民容易產生經濟、社會與文化利益的失衡感,從而對發展旅游業產生消極情緒以致阻礙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在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的高低對于地方旅游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重大,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國內外已有的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研究主要集中在滿意度測評(Smith,Krannich,1998;唐曉云,吳忠軍,2006)、模型構建(陳曉艷,2008;楊凱凱,2008;汪俠,等,2010)、以及居民對于旅游影響的感知、滿意度與他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之間的關系(Allen,etal.,1988;Perdue,etal.,1990;Ko,Stewart,2002;劉靜艷,等,2006)等方面,而對于引起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差異化的一些因素卻少有系統的探討,專門針對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系統研究更是缺乏。基于此,本文首先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擇取了10個引起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差異的因素——旅游地生命周期、居民對旅游經濟的依賴程度、社區歸屬感、主客接觸程度、使用旅游設施的頻率、在旅游地居住時間、居住地距核心景區的遠近、年齡、性別以及文化程度,然后以桂林市5個貧困村落為案例地,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并運用方差分析方法分別考察這10個因素對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的影響,旨在為旅游地進行科學規劃、開發和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2學習方法2.1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首先,我們通過文獻回顧,對引起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差異的因素進行探測性研究。被擇取的因素及理論依據如下:(1)旅游地生命周期。Butler(1980)、Hernandez等(1996)的研究表明,居民對當地旅游開發的態度同旅游地生命周期密切相關。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旅游地,其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存在差異,因而影響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滿意程度。(2)居民對旅游經濟的依賴程度。Smith和Krannich(1998)對美國落基山脈西部的4個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不同的鄉村社區進行比較分析,從總體滿意度、經濟滿意度、基礎設施和服務滿意度、社會環境滿意度4個方面對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進行了測評。研究表明,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的差異會導致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出現明顯分異。(3)居民的社區歸屬感。相關研究表明,社區歸屬感會影響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態度,但研究的結論不一:Jurowski等(1997)認為,社區歸屬感強的居民傾向于對旅游的經濟和社會影響進行積極評價,而對環境影響進行消極評價;Um和Crompton(1987)、Ap(1992)、Lankford和Howard(1994)則認為,居民在社區居住的時間越長,社區歸屬感越強,對社區旅游發展越持消極態度。(4)主客接觸頻率。Weaver和Lawton(2001)對城鄉結合地帶居民的旅游影響感知進行了研究,發現居民與游客的接觸頻率會影響其對旅游開發的滿意程度。在更早的研究中,Sheldon和Var(1984)、Pigram(1987)的結論也是如此。(5)居民使用旅游設施的頻率。Keogh(1990)、Perdue等(1990)研究了居民對游憩資源的利用程度與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之間的關系,認為常利用游憩資源的居民可以感知到旅游發展改善了旅游地的休閑設施,因而對他們的支持態度會產生積極影響。(6)居民在旅游地的居住時間。Mansfeld(1992)、Ryan和Montgomery(1994)發現,長期居住的居民比新來者對當地旅游業的態度更為消極。Weaver和Lawton(2001)也指出,對旅游開發持反對態度的居民可能在當地居住了更長的時間。(7)居住地距旅游核心區的遠近。Mansfield(1992)、Madrigal(1995)以及Pizam(1978)的研究認為,居住地距旅游核心區距離的遠近會影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繼而會影響其對旅游開發的滿意程度。(8)除了以上7個因素外,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人口統計特征因素也是影響居民旅游影響感知和滿意度的重要方面(Weaver,Lawton,2001;Martin,1995;Fredline,Faulkner,2000)。在確定了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我們設計了問卷并實施調查,然后運用方差分析方法處理數據,考察上述各因素所引致的貧困地區居民對于旅游開發的滿意度的差異,并分析其成因。2.2金車村5個貧困村落我們選擇桂林市陽朔縣福利鎮的龍尾村、興坪鎮的西塘村、楊堤鄉的水巖頭村和浪石村、龍勝鎮的金車村這5個貧困村落為案例地。這5個村旅游資源豐富,有的地處偏遠地區,有的為少數民族村寨,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貧困村;近年來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的熱情高漲,以這5個貧困村為例進行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2.3居民對于旅游業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以下3個部分:第一部分探測居民的旅游經濟依賴程度、社區歸屬感、主客接觸頻率、使用旅游設施頻率等。旅游經濟依賴程度的度量根據Ko和Stewart(2002)、Lee和Back(2006)以及汪俠(2007)的研究,設計2個問題: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家庭成員職業與旅游業的關聯性。借鑒Goudy(1990)、Gursoy和Rutherford(2004)、McCool和Martin(1994)的研究結論,社區歸屬感從“以社區為家的程度”、“對社區的關注程度”、“對于搬離此地的感受”3個方面來考察。主客接觸頻率和使用旅游設施頻率的度量均設計1個問項,提供“高”和“低”兩種選擇。問卷的第二部分探測居民對于旅游開發的滿意度情況。根據“期望—差異”模型(Oliver,1980)和公平理論(Huppertz,etal.,1978),設計了3個問題,分別為:對于旅游開發的總體滿意度、與期望中的旅游開發相比的滿意度、同其它旅游地相比的滿意度。這部分問題采用李克特5級計量,分值越高表示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評價越高。問卷的第三部分是居民的人口統計特征等,共設計了7個問題,包括性別、年齡、出生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在本地的居住時間以及居住地。2.4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問卷調查的時間為2009年10月。考慮到案例地村落的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我們采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采集數據。對于能夠讀懂問卷的居民,請其在問卷上直接作答;對于無法單獨完成問卷者則通過訪談協助其完成填答。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24份,有效回收率為94.22%。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對缺失的數值采用列表刪除法進行了處理。3研究結果3.1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和居民的滿意度(1)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根據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地的發展演進可劃分為探查、參與、發展、鞏固、停滯、衰落或者復興6個階段。借鑒楊振之(2003)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發展階段的判斷指標,從旅游開發的時間、游客年增長率、外來投資者投資規模的變化、旅游接待設施供求關系的變化這4個指標來進行分析,本次調查的5個案例地中,龍尾村處于初步的探查期,浪石村進入了參與期,西塘村、金車村則為發展期,而水巖頭村已經步入鞏固期。通過方差分析發現,處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不同村落的居民對于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存在顯著的差異(F值為2.945,大于F0.95(3,420),見表1)。總體而言,隨著旅游地由探查期向參與期和發展期轉變,居民滿意度不斷提高,到了發展期,居民滿意度均值高達4.74;而進入鞏固期后,居民滿意度又有所降低,均值為3.87。(2)居民滿意度高,環在貧困地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查階段,游客多依靠地方居民提供接待服務,居民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了就業和投資的機會,因而對之持基本滿意的態度。隨著游客的不斷增加,旅游地進入參與期和發展期,旅游地各種設施逐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貧困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居民滿意度也隨之提高。而當旅游地進入鞏固階段,居民與游客之間的交易很多被外來旅游開發商所取代,居民獲得旅游收益的比例減少,利益分配失衡;此外,居民還要承擔旅游開發帶來的物價上漲、過度商業化、交通擁擠、傳統民風改變、環境污染等問題。此時,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會由當初的歡迎變為不滿。如果居民滿意度持續下降,則會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導致旅游地走向停滯和衰落。3.2對旅游經濟的依賴和居民的滿意度(1)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通過“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家庭成員職業與旅游業的關聯性”2個指標,對被訪居民的旅游經濟依賴程度進行度量,其中:“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劃分為<30%、30%~70%、>70%三個區間,分別賦值為1、2、3;“家庭成員職業與旅游業的關聯性”劃分為“低”、“一般”、“高”三個級別,分別賦值為1、2、3。以這2個指標的均值作為度量居民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的最終評價值,并進而將被訪居民劃分為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高”(得分>2.5)、“中”(得分為1.7~2.5)、“低”(得分<1.7)3個組。對3組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進行方差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F值為3.318,大于F0.95(2,421),表明3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高”、“中”、“低”3組居民的滿意度均值依次為4.73、4.16和3.44。(2)兩種研究結果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高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高,這與Murphy和Andressen(1988)、Sheldon和Var(1984)、以及Mansfeld(1992)的研究結果相符。旅游業已經成為福利鎮、興坪鎮、楊堤鄉以及龍勝鎮等地的主要產業之一,為這些落后地區居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會,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高的居民從中獲得的收益較多,他們對旅游發展負面影響的感知往往被經濟利益所沖淡。而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低的居民獲得的收益低,一方面他們要承擔旅游發展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貧富差距的擴大也可能造成他們心理上的失衡,從而滿意度低。3.3社區感和居民的滿意度(1)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通過“以社區為家的程度”、“對社區的關注程度”、“對于搬離此地的感受”這3個指標,運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對居民的社區歸屬感進行計量。其中:前兩個指標設置從“非常低”到“非常高”5個選項,分別賦值1~5;“對于搬離此地的感受”指標設置從“非常難過”到“非常高興”5個選項,分別賦值1~5。以這3個指標的均值作為計量居民社區歸屬感的最終得分,并進而將其劃分為“強”(得分>2.5)、“弱”(得分≤2.5)兩組。對兩組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進行方差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F值大于F0.95(1,422),表明社區歸屬感不同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社區歸屬感“強”、“弱”兩組的居民的滿意度均值分別為4.62和3.63。(2)學習參數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與其社區歸屬感成正比,這與Jurowski等(1997)的研究結果相符。隨著旅游開發的進行,社區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會不斷改善,社區歸屬感強的居民主人翁意識強,對社區的關注程度高,他們能夠深切地感知這些變化,而且會由此產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對旅游開發進行積極評價。3.4主客溝通頻率和居民的滿意度(1)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根據被訪居民與游客接觸頻率的“高”、“低”分組,對兩組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進行方差分析(見表4),結果顯示F值大于F0.95(1,422),表明與游客接觸頻率不同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與游客接觸頻率“高”和“低”兩組居民的滿意度均值分別為4.79和3.81。(2)旅游開發對貧困地區及重要交通節點的開放度的影響與游客接觸頻率高的居民的滿意度較高,這與Weaver和Lawton(2001)、Sheldon和Var(1984)以及Pigram(1987)的研究結果一致。旅游開發提高了原本比較封閉的貧困地區的開放度,使得旅游核心區以及重要交通節點的居民有較多與游客接觸的機會。他們或是旅游從業人員,或是旅游經營者,通過與游客的交往擴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并獲得了較多的經濟收益,因而對旅游開發持滿意態度。3.5使用旅游設施的頻率和居民的滿意度(1)居民使用旅游設施的頻率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的影響根據被訪居民使用旅游設施頻率的“高”、“低”分組,對兩組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進行方差分析(見表5),結果顯示F值大于F0.95(1,422)。可見,居民使用旅游設施的頻率不同,其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也存在顯著差異。經常使用旅游設施的居民的滿意度均值為4.46,使用頻率較低的居民的滿意度均值為3.71。(2)旅游設施的不斷完善經常使用旅游設施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高,這與Jurowski和Gursoy(2004)、Keogh(1990)以及Perdue等(1990)的結論一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不斷完善的旅游設施為當地居民就地進行休閑娛樂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雖然游客的到來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居民對游憩設施的使用,但居民可以避開旅游高峰時段利用這些設施。因此,經常使用旅游設施的居民對旅游發展持更加滿意的態度。3.6在當地生活的時間和居民的滿意度(1)不同旅游地居住時間對居民滿意度的影響根據被訪居民在當地的居住時間將他們分為4個組,對4組居民的滿意度進行方差分析(見表6),結果顯示F值大于F0.95(3,420)。可見,在旅游地居住的時間不同,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也存在差異。總體而言,在旅游地居住時間為1~5年的居民滿意度均值最高,為4.55;其次是1年以下的居民,滿意度均值為4.13;居住時間在5年以上的居民,其滿意度隨著居住時間的增加呈下降的趨勢。(2)旅游發展問題在旅游地居住5年以下的居民,其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隨著居住時間增加而提高;居住5年以上的居民的滿意度卻隨其居住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原因在于,居住時間短的多為因旅游投資或就業遷入旅游地的外來者,當地旅游業發展給他們帶來了投資、就業機會,因而滿意度較高。而居住時間長的多為本地人,對旅游業對其生活方式的影響更為敏感。尤其是貧困地區的旅游規劃和管理往往滯后于旅游發展實際,各種管理體制和利益分配機制還不夠健全,利益分配失衡往往使得居民之間、居民與集體之間產生各種矛盾,削弱了當地居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而本地原住民可能更加珍視這種社會關系,并因旅游開發擾亂了這些關系而有所不滿。3.7居住場所和居民的滿意度(1)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將被訪居民按照其居住地距核心景區的距離分為近、中、遠3個組,方差分析表明(見表7),F值大于F0.95(2,421),3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鄰近核心景區的居民的滿意度均值高達4.58,過渡地帶的居民的滿意度均值為4.39,而外圍地區居民的滿意度均值只有3.21。(2)游核心區居民的參與程度較高總體而言,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隨著其居住地與旅游核心區的距離而變化,距離越近,滿意度越高。靠近旅游核心區的居民與游客接觸多,參與程度高;通過開辦家庭旅館、銷售商品、提供餐飲和交通服務、參加文藝表演等獲取收益,有助于他們擺脫貧困改善生活,因而他們的滿意度較高。居住在景區外圍和較遠地區的居民,雖然具有一定的參與熱情和利益訴求,但進入旅游經營領域的機會少,與核心區的貧富差距還會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而加大,因而其滿意度低。3.8年齡和居民的滿意度(1)不同年齡居民滿意度比較對不同年齡段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進行方差分析(見表8),結果表明,F值大于F0.95(4,419),不同年齡段居民的滿意度存在差異。從均值來看,31~50年齡段居民滿意度最高,其次依次是21~30、≤20、51~60和≥60年齡段的居民。(2)老年居民的就業能力對旅游業的影響總體而言,青壯年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要高于老年居民,這與Weaver和Lawton(2001)、Fredline和Faulkner(2000)以及Haralambopoulos和Pizam(1996)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首先,老年居民在當地的居住時間長,對于旅游發展對當地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環境污染、物價上漲、交通堵塞等)有更深的感受。其次,老年居民參與旅游業的比例相對較小,從旅游業中獲得的收益低,導致其對負面影響的容忍性較低。相比而言,貧困地區青壯年居民在旅游業中的就業比例高,對于改變地方經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同時,當地旅游休閑設施不斷完善,使得好動愛玩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享用這些設施,因而其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較高。3.9性別和居民的滿意度(1)不同性別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以性別分組進行旅游開發滿意度的方差分析(見表9),結果顯示F值大于F0.95(1,422),表明男性和女性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女性的滿意度均值為4.31,男性的滿意度均值為3.69。(2)試驗結果女性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比男性高,這與Martin(1995)的研究結果一致。旅游業中許多崗位的就業門檻較低,能夠為貧困地區女性在餐飲、導游、住宿、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等許多領域提供就業機會,使更多女性通過就業提升自已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因此女性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明顯高于男性。3.10文化程度和居民的滿意度(1)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對文化程度不同的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進行方差分析(見表10),結果顯示F值大于F0.95(4,419),表明文化程度不同的居民對于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最高,均值為4.53;其次是大專(4.32)、高中(4.09)、初中(3.76)和小學及以下(3.21)。(2)貧困地區居民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較高的居民對于旅游業的滿意度較高,這與Lankford和Howard(1994)、Haralambopoulos和Pizam(1996)以及Teye等(2002)的研究結果一致。貧困地區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具有較高學歷的多為旅游開發后來此定居的投資商,或是當地居民的畢業后回鄉的子女。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參與能力強,傾向于同外來游客交流,能夠認識到旅游業對于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理性地看待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因此他們的滿意度較高。4整合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本文以桂林市5個貧困村落為例,對引致旅游開發居民滿意度差異的多種因素進行探討,并分析其成因。研究發現:(1)處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居民對于旅游開發的滿意度具有顯著的差異。隨著旅游地由其生命周期中的探查期向參與期和發展期的轉變,居民滿意度不斷提高。而進入鞏固期后,居民滿意度又會降低,這與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成熟度密切相關。因此,要理性審視地方旅游發展戰略,通過科學策劃和管理,設法延長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參與期、發展期,減少旅游開發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居民滿意度。(2)對旅游經濟依賴程度高的居民的旅游開發滿意度高。因此,貧困地區旅游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將旅游地的主人――居民納入到利益分配的鏈條中來,通過提供就業、鼓勵投資、進行經濟利益補償、免費教育培訓等方式,提高居民參與地方旅游業的驅動力,幫助居民通過旅游業脫貧致富。(3)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滿意度與居民社區歸屬感成正比。因此,要通過發展旅游業增強貧困地區居民的社區自豪感和凝聚力,培養和加強旅游地居民的社區歸屬感。要鼓勵居民加入到社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中來,既優化了家鄉的人居環境,又樹立起良好的旅游地形象。(4)與游客接觸頻率高的居民的滿意度較高。在景區和社區一體化以及景區和社區緊密相連的旅游地,居民和游客接觸較多,從旅游業中獲得收益的機會也較多。在景區和社區分離的旅游地,居民與游客打交道的機會少,從旅游業中分享的利益少。因此,要重視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收入、就業崗位以及投資機會在居民中的公平分配,努力營造和諧的旅游地整體環境。(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