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_第1頁
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_第2頁
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_第3頁
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_第4頁
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

一、創新產業集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自身資源的比較優勢,選擇了基于資源驅動的發展模式,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然而,這種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卻是以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過度透支為代價。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繼續擴大,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這種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必將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我們不及時地將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我國就有可能重蹈一些拉美國家的覆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而,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是我國現實和必然的選擇。創新集群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推出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innovationsystem)概念后,推出的又一重要概念。創新集群概念是對國家創新系統概念的繼承、發展和具體化。從創新系統的觀點來看,創新集群被看作是簡化的國家創新體系(Rduced-NIS)。對此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減小規模的國家創新體系(reduced-scaleNIS),它意味著國家創新體系可以被完全地復制在創新集群的層次上;另一種是簡化形式的國家創新體系(reduced-formNIS),它意味著創新集群保持著國家創新體系內在性的本質特征和關鍵角色。OECD在《創新集群:國家創新體系的推動力》中,將創新集群看作由企業、研究機構、大學、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服務組織等構成,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和知識鏈形成戰略聯盟或各種合作,具有競爭優勢的集聚經濟和大量知識溢出特征的技術—經濟網絡。與普通產業集群不同,創新集群是“以創新為目標”的集群。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國家競爭力報告,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接近20個,這些創新型國家的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例如,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在30%以下。這些創新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發育了規模較大、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集群。這些創新集群多分布在高技術領域,其高增長率、高就業率、高研發投入和大量知識外溢的內在屬性集中到宏觀層次,就顯現為創新型國家的外部特征。這些創新型國家的經驗也表明,創新集群是一種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要想實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大力培育創新集群。我國的創新驅動發展面臨著多種路徑選擇,目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大力發展和培育創新集群,無疑是我國實現創新驅動模式進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OECD提出的創新集群是經濟發達國家中以創新為目標的產業集群網絡。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創新主體間具有密切經濟社會聯系的創新集群,我國所謂的創新集群更多是具有一定經濟聯系的創新產業集群。這種創新產業集群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既定時期展示高水平創新產出的那些產業集群(比如創新的數量、授權專利的數量等),另一種更為普遍的是在創新投入基礎上界定的“高技術產業”專業化的產業集群(比如技術導向型就業在總就業中的比例或R&D支出在總銷售中的份額)??紤]到術語“創新”和“高技術”可以交替使用,借鑒Maggioni和Riggi(2008)的做法,本文將創新產業集群界定為高技術產業集群。從我國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現實看,這種界定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創新(產業)集群概念界定進行了研究,例如,Liyanage(1995)ielkamp和Vopel(1998)、Bortagaray(2000)、Meng(2003)、肖廣嶺(2003)、鐘書華(2008)、王孝斌和王學軍(2011)等,但是這些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無法應用于實證研究中。為此,本文的貢獻在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創新產業集群的概念,并進行創新集群的類型識別,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二、創新行業集團的概念、數據描述和識別方法1.高新技術產業集群Maggioni和Riggi(2008)基于OECD(1997)的“創新集群”的定義,根據其R&D強度界定創新產業集群。對于本文中創新產業集群的定義,我們借鑒他們的做法,但又與他們不完全相同,其特性涉及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關于高技術產業的界定。Maggioni和Riggi(2008)利用OECD(2005)的定義研究高技術產業,OECD的定義是部門R&D支出占總銷售的百分比應當超過4%的閥值。根據這一標準,他們確定三位數水平上六個高技術產業:制藥(283)、飛機及零件(372),導彈、空間飛行器、零件(376),計算機、辦公用機械(357)、電子元器件(367)、醫療器械及用品(384)。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的通知》(國統字033號),我國的高技術制造業行業分為: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學品制造、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①。在本文中,高技術產業主要涉及除了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學品制造之外的其他高技術產業。江蘇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企業數量極少,不可能形成產業集群,因此,本文的創新產業集群是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這四個高技術產業集群。第二,關于集群的地理規模。在實證研究中,為了識別產業集群,可以選擇不同的地理規模。在大多數情況下,地理規模的選擇由數據的可得到性和總的易處理性決定。此外,所選擇的地理規模原則上應對應于地理學者所謂的“同質性或均質區域”(即具有相似的產業結構、人口統計模式和勞動力市場動態特征的區域)。然而,找到這樣理想區域是非常困難的。基于這個原因,本文的地理規模選擇在在縣(市)、區水平上。第三,關于度量產業集中的變量。大多數研究利用就業數量作為度量產業集中的變量,一些研究利用企業數量作為度量產業集中的變量,實際上很少有任何研究使用銷售額或增加值數據作為度量產業集中的變量,因為獲得高度細分區域和行業水平上的這些數據是非常困難的。區域企業數量的數據可以獲得該區域部門產業結構和創業情況的相關信息,但是該變量沒有考慮現有企業規模的任何差異。因此,基于企業數量的區位圖可能高估新興的小企業(常常相對年輕的)地方集群,低估企業平均單位規模較高地區的產業集群。此外,產生集聚經濟(比如生產者—用戶關系,知識溢出和本地競爭激勵)的一些相關現象都與企業數量有關,而不是與行業規模(有關就業或銷售)有關。就業數量是廣泛應用于區位研究的、與規模有關的變量。通過就業數據,人們可以更好地評估地區水平上特定行業的絕對和相對規模。然而,當利用這個變量時,有可能高估大企業高度集中地區的產業集群。此外,由于勞動力是生產過程的一種投入,建立在勞動力基礎上的就業數據沒有考慮地區生產率差異,因而利用這一變量有可能夸大勞動密集型技術所在地區產業集群的重要性。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就業變量的這種局限性對于高技術產業不太嚴重,因為不同企業的生產函數的地區變化相當小?;谏鲜龇矫娴目紤],本文采用就業數量和企業數量兩個變量來度量創新產業集群。2.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企業使用數據本文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2011年和2006年企業層面的微觀數據庫,即2011年和2006年的《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由國家統計局建立,它的數據主要來自于樣本企業提交給當地統計局的季報和年報匯總。該數據庫的全稱為“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數據庫”,其樣本范圍為全部國有工業企業以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其統計單位為企業法人。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是江蘇省2011年和2006年高技術產業的工業企業數據(表1)。由表1看到,2011年江蘇省全部國有工業企業以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單位數、就業人數、高技術工業企業單位數、高技術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分別為169.51萬個、2526.7萬人、11.59萬個和416.9萬人。2006年江蘇省全部國有工業企業以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單位數、就業人數、高技術工業企業單位數、高技術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分別為37.38萬個、774.5萬人、2.59萬個和148.3萬人。就全省高技術工業企業單位數量占工業企業單位數量的比例來看,2006—2011年間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2006年的6.93%下降到2010年6.84%;就全省高技術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占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比例來看,2006—2011年間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06年的15.33%上升到2010年16.50%。就各地區來看,2006—2011年間高技術工業企業單位數量占工業企業單位數量的比例下降的地區有南京、徐州、揚州、連云港、南通和宿遷等六個地區,其他地區該比例上升;高技術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占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比例下降的地區只有南京、南通和徐州等三個地區,其他地區該比例上升。3.產業集群的識別江蘇省創新產業集群識別方法可以借鑒Maggioni和Riggi(2008)所提出的方法:任何產業部門要成為某個地區的產業集群必須在企業數量和就業數量均必須達到一定閥值。只有該地區該產業部門的企業數量和就業數量均大于等于該閥值后,我們才認為該地區該產業部門形成產業集群。如果某個地區僅僅在就業方面滿足閥值要求,這表明該地區具有大規模生產的特點,但創業水平較低,因而該地區因缺乏足夠的多樣性而無法形成產業集群。相反,如果某個地區僅僅在企業數量方面滿足閥值要求,這表明該地區具有高水平創業的特點,但生產卻是小規模的,因而該地區因缺乏足夠多的合格和多樣化的勞動力資源不能產生信息溢出,從而無法形成產業集群。因此,與區域規模相關的、企業和就業數量都超過規定閥值,是界定產業集群的必要(最小)條件。企業數量和就業數量一般都與區域人口或規模高度相關。然而,一些區域正向或負向偏離這種一般模式。通過說明這種正向偏離應當高于就業和企業數量的某個百分比,我們能夠識別包含產業群集的那些地區。當應用這種方法時,我們估計以下兩個回歸方程:其中Empri是地區r產業i的就業人數,Estir是地區r產業i的企業數量,Manr是地區r的工業企業的就業人數,ln是自然對數,ε和η是服從正態分布的誤差項。對于每個年份,我們估計產業i的(1)和(2)方程,并保存殘差εir和ηir。與Maggioni和Riggi(2008)的假定相同,我們假定,如果地區r產業i的企業數量和就業數量的殘差是正的、且超過0.1的那些情況,那么地區r就形成i產業集群。三、江蘇省創新產業集團的區域分布1.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群模式為了識別出有實際意義的江蘇創新產業集群類型,我們將識別的創新產業集群的地理規模定位在縣(市)、區。因此,利用(1)和(2)式,我們對江蘇省2011年份105個縣(市)、區四個高技術產業進行回歸。其中企業數量和就業人數回歸殘差均大于0.1的地區形成創新產業集群,其分布在圖1中的第一象限。江蘇省2011年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如表2所示。就2011年江蘇省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來說,南京市分布在浦口區、棲霞區和高淳縣;蘇州市分布在金閶區、平江區、吳中區和虎丘區;無錫市只分布在濱湖區;常州市分布在金壇市和新北區;泰州市分布在高港區、姜堰市、泰興市和海陵區;南通市只分布在啟東市;連云港市分布在贛榆縣和新浦區;徐州市分布在鼓樓區和銅山縣;淮安市分布在清河區和楚州區;鹽城市分布在濱??h、大豐市、阜寧縣和響水縣;宿遷市只分布在泗陽縣。就2011年江蘇省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來說,南京市分布在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江寧區、棲霞區、鼓樓區和浦口區;蘇州市分布常熟市、昆山市、平江區、虎丘區、太倉市、吳江市、吳中區、相城區和滄浪區。無錫市分布在濱湖區和錫山區;常州市分布在武進區和新北區;鎮江市分布在潤州區和京口區;揚州市分布在邗江區和廣陵區;泰州市只分布在高港區;南通市分布在崇川區和楚州區。值得注意的是,蘇州市11個縣級市和市轄區中,9個縣級市和市轄區分布著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就2011年江蘇省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來說,南京市分布在高淳縣、鼓樓區、下關區、浦口區和江寧區;蘇州市分布在虎丘區、平江區和滄浪區;無錫市分布在濱湖區和錫山區;常州市分布在新北區和武進區;鎮江市只分布在揚中市;揚州市分布在邗江區和廣陵區;泰州市分布在泰興市和高港區;南通市分布在海安縣、啟東市和通州市;連云港市分布在連云區和灌南縣;徐州市分布在鼓樓區、泉山區和銅山縣;淮安市分布在清浦區、清河區和金湖縣。就2011年江蘇省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來說,南京市分布在玄武區、下關區和棲霞區;蘇州市分布在平江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市和昆山市;無錫市只分布在濱湖區。相對于其他創新產業集群,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相對較為集中。從總體上看,江蘇省創新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蘇南地區,蘇南地區主要分布在南京和蘇州,蘇中地區也有較多的分布,蘇北地區分布較少。江蘇省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表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類似的地區分布特征。2.關于是否發展成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由圖1看出,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在第二、三象限。其中,第二象限是企業數量殘差大于0.1,而就業人數殘差小于-0.1的地區;第三象限是就業人數殘差大于0.1,而企業數量殘差小于-0.1的地區。2011年江蘇潛在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如表3所示。對于江蘇潛在創新產業集群1區而言,南京市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很少,只有江寧區。這出乎我們的預料,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江蘇已有的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較廣泛;二是通過提高企業的就業水平,進而通過外部規模經濟(地方化經濟)促進創新產業集群形成的可能性很少。蘇州市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只有常熟市和昆山市,這兩個地區分別可能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無錫市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是宜興市、江陰市和惠山區,有可能發展的創新產業集群是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常州市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是鐘樓區、金壇市和天寧區,且這三個地區都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鎮江市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是揚中市和丹陽市,且它們都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揚州市只有江都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泰州市的泰興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興化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值得注意的是,南通市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最多且最集中,其中海門市、崇川區、如東縣和如皋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海門市、通州市、如皋市、港閘區和啟東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連云港市只有灌云縣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窗彩兄挥许祉艨h有可能發展成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鹽城市的東臺市和建湖縣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亭湖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宿遷市的沭陽縣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傊?2011年江蘇省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有33個,其中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有14個,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有14個,有可能發展成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有5個。對于江蘇潛在創新產業集群2區而言,南京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是六合區、鼓樓區和玄武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是下關區和六合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只有秦淮區。蘇州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是滄浪區和相城區。無錫市的北塘區、江陰市和崇安區分別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常州市只有天寧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鎮江市只有京口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揚州市的廣陵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泰州市的靖江市、海陵區和高港區分別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創新產業集群。南通市只有港閘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連云港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徐州市的睢寧縣和云龍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鼓樓區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窗彩械那迤謪^和漣城鎮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洪澤縣有可能發展成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傊?2011年江蘇省有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有27個,其中有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有16個,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有6個,有可能發展成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有4個,有可能發展成為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有1個。3.不可能發展成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城市Karlssonetal.(2003)將不可能利用政策措施將其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但是卻有可能發展其他產業及其集群的稱為“黑洞”區,其分布在第四象限(圖1)。2011年江蘇不可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如表4所示。由表4看出,在不可能發展成為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城市中,鎮江市有六個地區,揚州市、徐州市、淮安市和鹽城市各有三個地區,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和常州市各有兩個地區,南通市、連云港市和宿遷市各有一個地區。在不可能發展成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城市中,淮安市和鹽城市各有六個地區,泰州市、徐州市和宿遷市各有四個地區,揚州市有三個地區,南京市、常州市和南通市各有兩個地區,連云港市有一個地區。在不可能發展成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城市中,無錫市和南通市各有四個地區,鹽城市有三個地區,南京市、蘇州市、鎮江市、揚州市、連云港市、徐州市和宿遷市各有兩個地區,常州市和淮安市各有一個地區。在不可能發展成為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創新產業集群的城市中,蘇州市有兩個地區,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徐州市和淮安市各有一個地區。四、江蘇省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與變化1.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的識別對于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我們主要從創新產業集群的類型變化進行分析。就類型變化而言,我們將2006年和2011年都存在的創新產業集群界定為穩定型創新產業集群,將2006年存在、但2011年不存在的創新產業集群界定為衰退型創新產業集群,將2006年不存在、但2011年存在的創新產業集群界定為新生型創新產業集群。據此,我們利用前述的創新產業集群識別方法,識別出江蘇省2006的創新產業集群,然后與江蘇省2011年創新產業集群(表2)進行比較,分析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由表5看出,江蘇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主要發生在穩定型集群上,其次是衰退型集群,新生型集群較少。江蘇穩定型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發生在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其中鹽城市和泰州市各有四個,蘇州市有三個,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和淮安市各有兩個,無錫市、南通市和連云港市各有一個。江蘇衰退型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發生在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其中蘇州市、揚州市、南通市和淮安市各有兩個,常州市、泰州市、連云港市、徐州市和鹽城市各有一個。江蘇新生型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發生在只發生在蘇南和蘇北地區,其中南京市、蘇州市、連云港市和宿遷市各有一個。2.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由表6看出,與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相類似,江蘇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主要發生在穩定型集群上,其次是衰退型集群,新生型集群較少。江蘇穩定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主要發生在蘇南地區,其中蘇南地區的蘇州市穩定型集群高達八個,南京有五個,無錫市、常州市和鎮江市各有兩個。江蘇衰退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只發生在蘇中和蘇南地區,其中蘇中地區的南通市衰退型集群高達五個,蘇南地區有三個。江蘇新生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只發生在蘇南地區的南京市、蘇州市和南通市,且總共只有四個新生型集群。3.不同類型集群的比較由表7看出,與江蘇醫藥制造創新產業集群以及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明顯不同,江蘇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主要發生在衰退型集群上,其次是新生型集群,穩定型集群最少。江蘇衰退型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發生在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其中蘇南地區的南京市有四個衰退型集群,蘇中地區的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徐州市和淮安市各有三個衰退型集群,蘇南地區的蘇州市和無錫市各有兩個衰退型集群,常州市、鎮江市和鹽城市各有一個衰退型集群。江蘇新生型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主要發生在蘇北和蘇中地區,蘇北地區的連云港市、徐州市和淮安市共有七個新生型集群,蘇中地區揚州市、泰州市和南通市共有六個新生型集群,蘇南地區只有常州市和鎮江市的兩個新生型集群。4.種類型發展變化的均衡由表8看出,與前述的三個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不同,江蘇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三種類型的發展變化相對均衡,且都集中在蘇南地區。江蘇穩定型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主要發生在蘇州市,新生型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主要發生南京市和蘇州市,而衰退型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均衡地發生在南京市、蘇州市和無錫市。五、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利用前述的創新產業集群識別方法,不僅能夠識別出江蘇創新產業集群及其地區分布,而且也能夠確定有可能培育成為創新產業集群以及不能發展成為創新產業集群的地區分布。除此以外,本文還研究了江蘇創新產業集群發展變化的穩定型、衰退型和新生型及其地區分布。發展和培育江蘇創新產業集群,不僅關系到江蘇創新驅動戰略的順利實施,而且關系到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兩個率先”進程,必須在政策支持上有更大舉措,在營造環境上有更大作為。1.創新產業集群內生發展動力從全國范圍來看,創新產業集群領域目前仍處于理論研究的探索階段,還談不上在區域創新驅動發展中的應用。對于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首位的江蘇省來說,有必要在激發創新產業集群內生發展動力上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