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一書兩版的百年回眸_第1頁
人民幣一書兩版的百年回眸_第2頁
人民幣一書兩版的百年回眸_第3頁
人民幣一書兩版的百年回眸_第4頁
人民幣一書兩版的百年回眸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民幣一書兩版的百年回眸

2008年9月,記者接到山西省長治市貨幣學會副秘書長田秋平的電話。他說,在1949年版的“亞麻魯”中發現的第一個圓形版本的機密文件。第一套人民幣之珍貴是盡人皆知的,關于第一套人民幣的研究和報道也很多,但有關第一套人民幣印樣,特別是整版試機樣鈔卻鮮為人知。日前,記者到長治市整版試機樣鈔發現地黎城縣小寨村——冀南銀行舊址一探究竟。這里,我們僅以此文獻給中國人民銀行成立60周年。60年前,人民幣作為一支有力的經濟武器,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恢復解放區的經濟,為新中國的建設,創造了豐功偉績。驀然回首60年,中國人民銀行從1948年成立到2008年已經走過她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人民幣也從戰火紛飛中誕生的第一套發展到如今的第五套。在第一套人民幣中,有一枚被收藏界列為珍品的“打麥場”畫面貳拾元,就誕生在太行山里的長治老解放區。民國時期試機票據的發行2008年9月間,長治古玩市場先后有平順、黎城村民在不同時間出示3張大小不等、四周殘損的印有“中國人民銀行”、“貳拾圓”、“1949”等字樣的整版試機鈔票請上黨錢幣研究會專家進行鑒定。據平順村民稱,春節過后,黎城縣西村村民修葺祖輩在村外后山自家的房屋(此房戰爭年代曾作為八路軍的印鈔廠使用多年),在清理院落雜草和墻垣時,發現裹成一團看似廢紙舊物的東西。之后,此物其中一張幾經輾轉到長治的收藏者手中,其余殘損嚴重的兩小張碎片被外地的收藏者購得后,密不視人,不明去向。黎城村民則聲稱整版鈔票發現于黎城縣的后背底、茅嶺底村落的農戶舊宅中……綜合兩次發現的實物研究,該批印有“中國人民銀行”、“貳拾圓”、“1949”等字樣的整版鈔票,應是印鈔廠當時印刷鈔票報廢的尚未裁割的試機鈔票,為解放戰爭時期的產物。規格均為八開本,縱550、寬390mm,整個版面或縐疊或重復印刷、或半版油墨,四周糜爛破損,還有鳥糞污跡。該試機鈔票紙質為上世紀四十年代印鈔票常用的“道林紙”。分析掌握的兩張實物,一張正面為深藍色,由橫3枚、縱8枚組成24枚票面形成一整版。每個單票面的主題內容從上至下為“中國人民銀行”、“打麥場”主圖、“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左右精致的紋飾線條里印制“貳拾圓”面額,四角四個“貳拾”字樣,一樣的圖案重復印制3次,形成重疊現象,版尾邊緣印有藍色“郝笛生對版,王箭做版,劉同順”字樣。經專家反復比較,此版貳拾圓票正是1949年正式發行流通于各解放區市場的“打麥場”第一套人民幣。再看另一張,同樣是深藍色,由橫3枚、縱8枚組成24枚票面,而每個單票面的主題內容從上至下為“中國人民銀行”、“1949”,中央精致的紋飾里印制“貳拾圓”面額,四角四個“20”阿拉伯數字,版頂邊沿墨書“溫富林訂,張置清做版,張六鎖印”等字跡。這組圖案正是“打麥場”人民幣的背面(插四圖1,圖2為局部)。此兩版試機鈔票的共同特點是,它們的背面均為棕色和淺黃色組成的橫4枚、縱6枚共24個小版面,共同構成面額為“壹佰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軍用流通券”,版別年份1948年,其主圖左為“軍用火炮”,右為“軍民收獲”,只是試機油墨將其圖案有覆蓋痕跡(插四圖3)。根據我們掌握的冀南銀行鈔票實物資料進行對比發現,試機鈔票上被藍色油墨部分覆蓋的“軍用流通券”上的“軍民收獲”圖是“借用”自解放戰爭時期我晉東南根據地在黎城冀南銀行印制的一枚1948年版“伍佰圓”面額的“軍民收獲”主題圖案,這就初步確定了試機鈔票應該出自于根據地的冀南銀行印鈔廠。總體分析此次發現的兩版試機人民幣鈔票,它們是在已印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軍用流通券”上又進行試印人民幣的。據黨史資料記載,“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軍用流通券”,解放戰爭時期并未發行。1948年底,晉東南根據地冀南銀行印好一部分后,并沒有來得及發行,即接到停印命令。中國人民銀行于當年的12月1日在華北銀行基礎上成立,冀南銀行行長胡景沄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由于解放戰爭的形勢比預計發展得要快,解放區沒有來得及使用“軍用流通券”過渡,第一套人民幣就直接投入到了全國解放區流通市場。這種情況下,設在后方太行山里的黎城冀南銀行印鈔廠在印鈔紙嚴重緊缺的條件下,只好用停印的“軍用流通券”試機印制第一套人民幣了。該整版人民幣試機鈔票的發現地在黎城,鈔票主圖也是直接借用冀南銀行印制的一枚“1948版”的“軍民收獲”冀鈔上的圖案。冀南銀行早在抗戰初期的1939年10月即在晉東南根據地的黎城印刷抗幣冀南票,到1948年改稱中國人民銀行二局一、二、三廠,1949年底才陸續撤出長治黎城的根據地。據當時任三廠秘書、負責全面工作的高文明回憶說:“冀南銀行第三廠是1947年7月成立的,地址在東西遼城和茅嶺底。試機時,先試印一些煙盒皮。正在試印期間,上級領導決定,為支持劉鄧大軍南下,將永興印刷公司劃歸冀南銀行領導,以便更快地印刷大軍南下用的鈔票。”1又據任冀南銀行印鈔三廠鑒定科封包員梁志敏講:“第三印刷廠印刷所設在黎城茅嶺底。為對外保密,廠部稱華北軍區工讀學校。在接受為我軍挺進中原、大別山新區印制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軍用流通券任務和秋季戰役評比總結后,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開展了春季為民立功的功勢。流通券在鈔票正面印有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將軍之名。三廠建立在解放戰爭之初,結束于全國解放之時,為解放戰爭印刷了大量冀南銀行幣、中州幣和解放軍軍用流通券。”1從此段史料中,同樣證明了冀南銀行1947年7月以后,在太行山解放區印刷“軍用流通券”的事實。冀南銀行東南角的“老三”2008年9月28日,我們驅車從長治出發,一路顛簸,向東北方向行程98公里,近兩小時后,來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冀南銀行的總行所在地黎城小寨村及其周邊印鈔廠進行實地調查。在接近小寨村時,遠遠望去,山崖間秋意已濃。我們看到紅棕色的石板山層層疊疊、高聳入云,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山巒下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民居村落出現在面前。秋高氣爽,道路兩旁景色如畫,農戶家院里金黃色的玉米、紅彤彤的辣椒處處顯現著一派收獲景象。這就是我們要到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供給部、冀南銀行總行、財經學校等我黨許多重要機構所在地的黎城縣小寨村。村前十多公里的山巒溝壑里是八路軍的軍械生產要地“黃崖洞”兵工廠,戰爭年代我軍眾多的兵器就出產于此地。步入小寨,我們來到了位于村中大廟北面的“冀南銀行”舊址展覽館,展館大門中央上方懸掛著薄一波書寫的“冀南銀行新中國金融的搖籃”匾額,該館工作人員老楊接待了我們。通過對展覽室內容的了解和村里老鄉的走訪發現,冀南銀行總行最初并不在此,是從與小寨僅有三五里之遙的西村、東坡、莊上的大山里遷來的,印鈔廠卻一直在西村后山未動。翻閱《回憶冀南銀行九年》資料顯示:“印鈔廠的成立,正處于抗日戰爭初期,印鈔廠最初是在山西黎城縣小寨溝、莊上、東坡、西村等地,這些地方在山西來說是比較貧困地區,山高谷狹,人煙稀少。”據當時的冀南銀行印鈔技師張裕民回憶資料:“1939年夏天,梁紹彭任發行處主任。秋天,在(黎城)東坡成立了印刷三所,郭惠亭、劉憲章、孫書田三人負責,我為技師。”西村是黎城縣北面的最后一個自然村,由東坡十多戶和莊上三四戶人家組成。這里地理位置十分險要,三面環山,交通閉塞,北面高山綿延,其后是晉中的左權;西南面高山聳立,攀登歷險后可進入武鄉,村東是惟一的出入口。來到西村已近晌午,沒有來得及休息,徑直找到了西村后山現在的承包人、今年58歲的蔚張有師傅。身體健壯、言語樸實的老蔚成為我們此次登山考察八路軍印鈔廠舊址的向導。出西村向西南一里許,徒步來到后山山腳下。久居城市的我們頗感新奇,舒爽的山風好似剛打開的罐頭,飄來一股股山果的幽香,沁人心脾,雖已走了很長一段距離,但身心很是輕松。“這是當年八路軍戰士守在印鈔廠山口的崗哨,天然的三個洞穴,可避風擋雨。一有敵情可立馬進山報信。”走在前頭的老蔚介紹說。進山走了一個小時,一片溝壑坡地使我們從艱難中迎來了輕松的喜悅,道路雖蜿蜒曲折,但好走了許多。眼前,核桃樹、柿子樹、山梨樹,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山花野草,樹叢間隱隱地有了房屋的影子。“那就是我們要找的八路軍冀南銀行西村印鈔廠”,老蔚用手一指。坐北向南的一排排殘墻斷垣20余間,緊貼山壁,順勢而建,數十年的風雨剝蝕印鈔廠廠房早已沒有了屋頂。屋角草根間有幾只油墨殘留物,一口能供數百人飲水的大山井至今老蔚仍然在飲用和使用它澆灌山澗樹木。向北約200米又有一院,內有石屋六七間,保存較好,但也是久無人居,荒草叢生,一盤石碾靜靜地躺在院門口。據老蔚講,此處就是當年八路軍印鈔廠用過的老石屋,也是印票子的地方。隱藏在這里的印鈔廠當是冀南銀行印鈔一廠,也稱一所。我們查到了當時在廠部總務科和會計科任出納的喬容章的回憶文字:“1945年,日本投降,整風結束,我被分配到冀南銀行第一印鈔廠,直到1949年底解散時為止。這個廠當時大約有1200名職工,設在黎城和左權交界地區。下設一、二、三、四印鈔所和鑒定科。”1從西村后山回來,已過晌午,我們便就近在村民王海龍家吃午飯。在王海龍家,十幾位鄰里見我們手中的人民幣試機鈔票照片,紛紛向我們說,頭幾年大伙都見到過這樣的舊票子,王海龍的二哥家里保存得最多,只是覺的沒用了,開始時是用它上墳燒紙,后來就一張張糊了房子的頂棚和睡覺的炕沿。可惜,如今的王海龍二哥家已舊房換新屋,一切蕩然無存了。漳河的“七佛腦”告別西村熱情的村民,出西村我們向東再向南約行駛30多公里,過“茶棚灘”一段路程,沿岔路口向茅嶺底村方向行進,尋訪中國人民銀行二局三廠。道路兩旁一座座大山緊緊相依,路是在河床上走出來的,坑坑洼洼很是艱難。又走了20余公里后,路邊一處很陳舊高聳的煙囪,吸引了我們的視線,如此偏僻的深山腳下咋會有近代工業革命的遺跡?“這里叫源泉村,煙囪和廠房是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太行造紙廠,戰爭結束后廠子就搬遷走了……”路邊的村民說道。此處的造紙廠與印鈔廠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系?生產出的紙張是否直接供給印鈔廠?我們沒有訪問到直接的證據。繼續沿著干河灘前進,邊走邊打聽,源莊、寺底、北河南、五十畝、石背底,五六個村落說話間就到了我們的身后。又是約15公里的行程,腳下的亂石灘此時已不再干枯,紅紅的柿葉一片片隨風墜落在清澈寬闊的漳河上,好似一葉葉小舟從腳下流過,這是深秋送給來訪者的生機。終于,北山腳下“茅嶺底”進入我們的眼簾。當時冀南銀行收入股職工齊登五回憶:“1948年4月,冀南銀行與晉察冀邊區銀行和署,之后合并成立華北銀行,晉察冀印刷局叫第一局,冀南銀行發行處改叫第二印刷局,局長張子重,政委李樹仁。1949年10月結束了手工印鈔的時代,二局全體職工陸續下山調往各處,大部分南下到中州銀行或北上到天津、北京印鈔及總行工作。我于當年10月調總行會計處。”1二局三廠的原工會文教委員李文回憶寫道:“冀南銀行第二印刷局第三印刷廠,廠址太行山區的一道山坳里,原在西遼城,后移到了“茅嶺底”。嶺下是水流湍急的漳河,我們在漳河畔度過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大部分歲月,直到全國勝利,工廠才由太行山遷來京、津……二局三廠是太行山機械化程度比較高的廠子,擁有號稱太行天字第一號的膠版印刷機和多臺電動大石印機,并且引漳河水為動力,擔負著印刷鈔票和軍用地圖的重要任務。”1根據冀南銀行老一輩的回憶資料確定,太行山里的茅嶺底印鈔廠,就是我們要尋找的“中國人民銀行二局三廠”。茅嶺山下的村落,有五六十戶人家,清粼粼的漳河水由西向東川流不息。在村里我們見到了曾在二局三廠做過伙夫的范美庭、王占元、劉順興幾位80多歲高齡的老者,手中的“中國人民銀行二局三廠模范獎章,”(封面)記錄下了印鈔廠職工在太行山下、漳河岸邊的戰斗歲月。印鈔廠并不在村里,漳河對岸的“七佛腦”山崖邊,密麻麻的楊樹林里數十間土坯瓦房早已沒有了往日印刷機的轟鳴。如今,廠區前面的五六十間印刷工房變為耕地,種著玉米。東邊30余間房屋的主人、52歲的張義庭在此靠喂牛維持生計;西邊的16間廠房,現居住著76歲的孫大寨夫婦,院子里圈著的20余只山羊是孫大爺老倆口生活的經濟來源。“這樣的票子見過,1966年在拆除印鈔廠中間二層小樓時,墻壁上貼的報表背后印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