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_第1頁
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_第2頁
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_第3頁
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_第4頁
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篇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是由列寧所著的哲學巨著,重點針對于當時俄國國內思想界所出現的馬克思修正主義,提出符合客觀實際與社會發展的相關理論。同時以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以哲學基礎問題為依據,提出四個評價經驗批判主義的原則,闡述了認識層面的兩條基本路線。主要內容(一)緒論列寧通過考察休謨、貝克萊、馬赫、波格丹諾夫在哲學上的關系,從哲學層面闡明了俄國經驗批判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來源。同時批判了這種錯誤思想以及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二)第一、二、三章首先闡述了何為經驗批判主義,介紹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經驗批判主義,亦名“馬赫主義”。該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看作是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指出作為世界第一性的東西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覺經驗。從這一立場出發,強調一切科學理論都只有方便與否之分,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別。馬赫主義的實質是一種唯心主義。并以批判此錯誤觀點展開闡述論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第一章中重點討論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這一基本哲學問題,同時借助自然科學這一工具,強調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完全一致。突出物質的第一性,感覺與意識的第二性,闡明兩者之間的關系,認識離不開物質。堅定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明確提出將外部的物質世界視為客體,將有意識、能思維的人看為主體。明確提出:人的全部時間既具有真理標準的職能,又具有價值標準的職能。第二章中重點批判了馬赫主義的荒謬,從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出發,闡述馬克思主義與馬赫主義的根本對立,包括:認識對象和認識過程、對待真理問題、對待實踐在認知中的作用問題等方面。強調辯證法的重要性。第三章具體闡述了列寧在物質觀、因果性和必然性、時間與空間觀點等方面的觀點與思考,為后人發展、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途徑。同時對“思維經濟原則”進行批判,強調該觀點的錯誤,揭露該觀點屬于在新的偽裝過的主觀唯心主義,強調客觀實在才是認識基礎。(二)第四、五章第四、五章從聯系與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自然科學革命引發的哲學斗爭批判了馬赫主義同“物理學”唯心主義的聯系,進而揭穿其虛偽性。同時結合西方各國的具體表現,凸顯出錯誤的指導思想對于實踐工作的負面影響。(三)第六章第六章通過對比馬赫主義中社會學的部分與歷史唯物主義進行對比,揭露處馬赫主義反動的階級實質,強調馬克思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認識論從根本上的對立。收獲與感悟《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問題》是列寧撰寫的一本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哲學著作,它在保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通過閱讀,我不僅較為深入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哲學觀點,而且知道了在哲學學習中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堅持唯物主義哲學,反對任何調和或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傾向。具體來說,就是我們應該堅持唯物論和可知論,正確認識到物質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物質是先于意識存在的,是決定意識而非由意識所決定的;其次,在個人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我們要應該努力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看家本領,善于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最后,要保持警惕,善于分辨和抵制現實和網絡中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襲,繼承和發揚列寧主義哲學的戰斗精神,維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傊?,這本書作為馬克思主義作家文庫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值得我們反復閱讀和研究。

篇二:這本書寫于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以后白色恐怖時期。1908年2月列寧開始寫這本書,到10月份寫成,1909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俄國在1905年革命失敗以后,沙皇政府實行了白色恐怖,這在俄國歷史上叫做斯托雷平反動時期。沙皇政府同所有的反動黨派結成了反革命的聯盟,向革命人民發動了猖狂的進攻。彼得堡在1907年有八千黨員,到1909年只有三四百人。革命的失敗,使腐化和頹廢情緒籠罩著這些知識分子,他們從這個陣營跑到那個陣營,到處站隊。與此同時,波格丹諾夫、巴扎羅夫、盧那察爾斯基、別爾曼、尤什凱維奇、瓦連廷諾夫等人聯合起來,瘋狂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攻。他們大造反革命輿論,不到半年就出了四本書。他們用馬赫主義來代替辯證唯物主義。為了捍衛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同時為了“消化”革命經驗和從哲學上總結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列寧寫了這一著作。經驗批判主義,是馬赫主義的同義詞,也就是主觀唯心主義。經驗批判主義有兩個創始人,一個叫馬赫,另一個叫阿芬那留斯。馬赫和阿芬那留斯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批判地了解經驗,而他們所說的批判就是批判唯物主義對經驗的理解。經驗批判主義反對唯物主義,而又不承認自己是唯心主義,反而吹噓經驗哲學是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的,是超黨派性的最新的哲學。當時俄國的修正主義者,就把這種經驗批判主義當做自己的理論基礎,并拿經驗批判主義冒充馬克思主義哲學。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做對比,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叫《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赫在1872年寫道:科學的任務只能是解釋感覺之間的聯系的規律(物理學)。列寧抓住這一點,闡述道“物理學的對象是感覺之間的聯系,而不是物或物體(我們的感覺就是它們的映象)之間的聯系”,以及根據馬赫在1883年在《力學》中說“感覺不是‘物的符號’,而‘物’倒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感覺符合的思想符號。世界的真正要素不是物(物體),而是顏色、聲音、壓力、空間、時間(即我們通常稱為感覺的那些東西)”來得出馬赫并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之后又引用了一些言論,來證明馬赫主張的是唯心主義的路線。同樣,阿芬那留斯也是一名唯心主義者。1891年阿芬那留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這點,他在《人的世界概念》的序言中說:“誰讀了我的第一部有系統的著作,誰馬上就會推測到:我是企圖先從唯心主義的觀點去闡明《純粹經驗批判》一書中的問題的”。列寧通過揭露這兩人的早期著作中的唯心主義觀點,來表明他們是唯心主義者。對于“人是否用頭腦思考”的問題,有科學知識背景的我們的第一反應必然是“是”。然而阿芬那留斯卻曾經明確表示過頭腦不是思想的器官,思想不是頭腦的機能,而這與恩格斯“思維和意識是人腦的產物”相矛盾,這又再一次證明了阿芬那留斯并不是贊成唯物主義的。阿芬那留斯發明了“嵌入說”來混淆人們,轉移人們的注意力,而實際上他們說的還是一種唯心主義。馬赫主義就是一種戴著唯物主義面具的唯心主義,馬赫主義者用一堆生搬硬套的謊言來掩飾自己是唯心主義的事實。波格丹諾夫想從馬克思“歷史一元論的舊公式,雖然在基本上還是正確的,可是已經不能完全使我們滿意了”這個理論的基本原理出發,去修正或發展這個理論,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們在生存斗爭中,只有借助于意識才能結合起來,沒有意識就沒有交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按這兩個詞的確切的含義來說,是等同的。很顯然,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而人們在生存斗爭中,的確借助于意識結合起來,但是如果僅僅有意識,沒有實體(人),那又怎樣能結合起來呢?這又回到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上,究竟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馬克思也曾說過,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所以說,波格丹諾夫并不是修正、發展馬克思的理論,而是改變了馬克思的理論。綜合上述所說的,利用馬赫主義來冒充馬克思主義的俄國修正主義者,一開始選取的馬赫主義本來就與馬克思主義相違背,是與馬克思主義不同的唯心主義。因此,這些修正主義者以馬赫主義為基礎提出的觀點根本就不能成立,列寧通過引用一系列的文獻資料,一步步地揭穿了這一個事實,從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尊嚴與地位。

篇三:在此提供列寧經典哲學著作的閱讀指南和讀后感,以馬克思主義的角度解釋唯物主義的原理,并以此為基礎駁斥種種唯心主義的攻擊。一、經驗批判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一)二、經驗批判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二)三、辯證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三)四、作為經驗批判主義的戰友和繼承者的哲學唯心主義者五、近代自然科學與哲學唯心主義的革命六、經驗批判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經驗批判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一)列寧指出:“馬赫主義是一團糟的東西”,并在本章揭示了構成馬赫和經驗批判主義的混亂且自相矛盾的思想組合。列寧從伯克利那里大量借用了他們哲學根本上的主觀唯心主義基礎,揭示了馬赫、阿芬那留斯和其他人是如何模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的區別的。在采用“元素”這個術語來描述感覺時,馬赫執行了一個“徒勞的語言技巧”來回避物質或意識是第一位的問題。由于拒絕解決這個問題,經驗批判主義者所得出的一切理論都是“折衷主義的垃圾”:以“獨立系列”、“主要協調”等字詞為幌子,在承認思想依賴于物質的唯物主義概念的同時繼續斷言真正存在的一切都是獨立于物質的主觀思想。除了聲稱發現了“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真理”之外,馬赫主義者還試圖通過解釋世界如何在人類之前存在以及思想是否依賴于大腦來調和他們的理論與唯物主義自然科學。這些問題使馬赫主義者分裂,他們以荒謬的方式回避對這些問題的唯物主義解釋。要么是由于馬赫、阿芬那留斯、巴扎羅夫等人陷入的“混亂”,要么是出于無知,經驗批判主義者假裝對“唯心主義”發起攻擊,但這樣做的方式恰恰證明他們的觀點是純粹的主觀唯心主義。俄國馬赫主義者以這種方式攻擊普列漢諾夫(他為唯物主義辯護),以“一種文學上的不雅行為”故意回避馬克思、恩格斯和費爾巴哈等哲學唯物主義者的偉大著作。面對這些作品,馬赫主義者不會假裝他們的唯心主義哲學可以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基礎相協調。學習問題:·休謨和康德的“不可知論”與后來的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理論有什么相似之處?·馬赫的“要素”和“原理協調”以何種方式破壞了馬赫自己的現實理論?·為什么列寧指責馬赫在他的哲學中“為信仰主義制造漏洞”?·馬赫主義者如何試圖調和他們的理論與自然科學?·列寧用什么方式表明馬赫的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必然以唯我論告終?經驗批判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二)在本章中,列寧討論了經驗批判主義者對“自在之物”的可知性的否認,這是現代哲學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像往常一樣,馬赫主義者對這個問題的處理的特點是混亂和對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立場,尤其是恩格斯立場的不誠實表述。當該學派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覺得有必要對恩格斯的立場保持沉默,而該學派中明顯反馬克思主義的成員,如切爾諾夫,公開攻擊他時,他們的不誠實表現得尤為明顯——“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與切爾諾夫相同的觀點,只不過他們把這些觀點指向了普列漢諾夫這個更容易的目標。列寧展示了恩格斯如何駁斥康德的觀點,即我們無法了解“事物自身”,因為我們能夠將我們關于物體的想法應用到我們周圍的世界,從我們自己的活動中重新創造這些物體。恩格斯的意思是,我們不是某個神秘、陌生事物的被動觀察者,而是同一個客觀世界的積極參與者。最重要的是,列寧澄清了恩格斯并不是在反駁或否認“自在之物”的存在,而是否認康德關于“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觀點。經驗批判主義者試圖把唯物主義說成是“形而上學的”和“教條主義的”就在于這種混淆,因為他們認為唯物主義的意思是說沒有“自在之物”,因為沒有什么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仿佛唯物主義者認為知識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當然很多事物是外在的知識,是未知的,但它們在原則上并不是不可知的:“現象與自在之物在原則上絕對沒有區別,也不可能有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已知的和未知的?!边@是關于主觀唯心主義的關鍵:正如列寧所表明的,休謨和康德都“他們都把‘現象’和顯現者、感覺和被感覺者、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根本分開。”。他們從思想和存在之間的根本區別的假設出發,認為思想永遠無法知道自身之外的東西。列寧非常清楚地指出,唯物主義的決定性問題不是我們的感官知覺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確的,或者它們誤導的頻率有多高,而是堅持認為現實世界是一個獨立的物質世界,不斷作用于我們的感官。現實不能與感官知覺“重合”,因為這使得現實依賴于知覺。現實并不取決于我們對它的看法。列寧還引用費爾巴哈的話來表明,物質世界獨立于知覺意味著我們對事物的觀念不同于事物本身。費爾巴哈舉了咸味覺的例子,它與嘗起來是咸的的物體本身不同。咸味是某些物體對感知者的影響——這并不與唯物主義相矛盾,因為正如費爾巴哈所指出的,有思想的存在者是自然的一部分,但與作為一個整體的自然或自然的其他部分并不相等。因此,我們對外部對象的主觀感受與對象本身不同,但對于幫助我們了解該對象的性質是必不可少的。看到紅色的感覺與紅色光子的波長不同,看到紅色的這一視覺體驗是由紅色光子與人的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產生的。咸味和紅色感覺有助于我們識別咸味或紅色事物的真實性質。列寧還嘲笑他們模糊的想法,即真理是“人類經驗的一種組織形式”。他指出,這將意味不存在任何獨立于人類的客觀真理,并且它廢除了所有真理標準——宗教或任何其他“組織人類經驗”的廣泛持有的觀點將是真實的。列寧還引用了恩格斯對永恒真理的精彩辯證處理,表明了絕對真理是通過一系列相對錯誤來實現的辯證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限的、具體的個人的部分正確的想法會產生更深刻、更真實的知識。但是非辯證法的或絕對的相對主義者,如經驗批判主義者,不能從相對錯誤的存在過渡到真理。對他們來說,只有絕對的、永恒的真理,或者所有的事物都是純粹主觀的。最后,列寧引用了舒爾茨荒謬但典型的堅持,即他的懷疑主義沒有實際意義,思想的實際應用只適合“暴民”。正如費爾巴哈正確回答的那樣,“一種與生命相矛盾的思辨,一種以死亡、靈魂與肉體分離的觀點為真理的觀點的思辨,是一種死氣沉沉的錯誤思辨”。學習問題:·恩格斯如何解釋唯物主義對“自在之物”的理解?這怎么用來反駁切爾諾夫的論斷呢?·恩格斯概述的不可知論者的立場與馬赫有何不同?它與唯物主義有何不同?·從列寧對恩格斯的分析中,我們對不可知論還能學到什么?·怎么能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來駁斥馬赫主義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論斷與批判呢?·為什么狄慈根和費爾巴哈爭論自在之物和現象之間的任何“根本”區別?·列寧為什么說波格丹諾夫混淆了客觀真理是否存在的問題呢?·客觀性是否在于集體經驗?如果像有組織的宗教這樣“組織人類經驗”的想法創造了真理,那么是什么決定了這些想法“組織人類經驗”的能力,而其他想法卻沒有?·為什么這些反對信仰主義的哲學家最終落入了信仰主義陷阱?·唯物主義者是教條主義者嗎?如果不是,為什么?·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科學和知識理論有聯系嗎?·舒爾茨承認思想的實際應用只是“為大眾服務”,他的思想僅在“理論上”具有相關性,這對整個哲學流派有何啟示?辯證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三)本章深入探討物質和經驗的問題,包括馬赫主義者如何看待物質,以及他們用來混淆問題的語言。他們的論點表明了他們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理解,因為他們質疑是否任何物質定義都可以是真正的唯物主義。對他們來說,將物質定義為物理的、獨立于主觀經驗的這種定義“只是一種抽象”,是一種“完全的幻想”。相反,物質可能存在,但它被定義為依賴于經驗或僅僅是經驗的一部分,或者被定義為“元素(感覺)的某種系統組合”。然后,列寧再一次揭露了馬赫主義者的文字游戲,這些模糊的術語暗示哲學上的一些新進步,但實際上只是掩蓋了同樣舊的主觀唯心主義。思考與存在之間的關系在與“體驗”的關系中進一步受到質疑——理解體驗是什么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重要標志。馬赫主義者從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將經驗視為完全主觀的,從而抑制了我們真正理解客觀世界的能力。如列寧所說,他們的“定義”歸結為“經驗就是經驗”,也正如列寧在本章前面指出的那樣,這不是定義,因為定義意味著將一個概念帶入一個更全面的概念中。他們的“定義”就是所謂的同義反復,這是哲學中最基本的錯誤之一。這個思維過程在因果關系問題上得到了復制,在這個問題上,有人認為我們用語言將我們的想法強加給自然。與本書的其余部分一樣,為什么我們有這些特定的思想(或語言)這個基本問題仍然沒有得到馬赫主義者的回答,而列寧重申了唯物主義的回答:客觀世界存在,人類通過客觀現實來理解和體驗世界。學習問題:·馬赫主義者要求給物質下一個真正唯物主義的定義,因為他們仿佛認定這不可能。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馬赫主義者不能接受物質的唯物主義定義?·在談到“經驗”時,馬赫說我們不能從自己身上進行哲學思考。為什么這具有諷刺意味?·是人賦予自然法則,還是自然賦予人法則?怎樣才能辯證地理解因果關系呢?恩格斯和馬赫理解自由與必然的方法有何不同?作為經驗批判主義的戰友和繼承者的哲學唯心主義者在本章中,列寧著手分析經驗批判主義的歷史發展,以及它與其他哲學流派,尤其是康德主義的聯系。列寧首先談到了馬赫和阿芬那留斯與康德的關系,在第一部分他考察了來自“左派”和“右派”的批評。需要著重強調的是,馬赫和阿芬那留斯在他們的哲學發展中都是從康德開始的,但由于幾個原因而分道揚鑣。馬赫從康德開始,聲稱他更傾向于貝克萊和休謨;他認為他們比康德更切合實際。同樣,阿芬那留斯也對康德持非常批判的態度,他聲稱康德沒有充分“凈化經驗”。因此,阿芬那留斯試圖首先擺脫康德學說的先驗論,其次擺脫“自在之物”,即對物質的假設——在他看來,這“不是在實際經驗中給出的,而是輸入到思想中的”。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試圖在任何的唯物主義傾向中“凈化經驗”的實踐。列寧接著解釋說,康德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搖擺不定,這對于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對康德的反應之間的區別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阿芬那留斯號稱是第一個“凈化經驗”的人,但事實并非如此。事實上,康德之后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引發了與阿芬那留斯相同的對康德主義的批判,主要以休謨不可知論的擁護者舒爾茨和伯克利主義即主觀唯心主義的擁護者J.G.費希特為代表。因此,阿芬那留斯錯誤地認為,通過凈化康德學說中的經驗,他正在以某種方式引起哲學的新趨勢,而實際上他是在延續休謨和伯克利、舒爾茨和費希特的路線。事實上,他只是在凈化不可知論的康德主義。他實際上不是反對不可知論(否認感覺中的客觀現實),而是反對更純粹的不可知論,也就是擺脫了自在之物(盡管是不可知的)以及必然性和因果關系的不可知論。因此,他不是像唯物主義者那樣從左翼反對康德,而是像懷疑論者和唯心主義者那樣從右翼反對康德。列寧接著開始批評舒爾茨和費希特,以及他們批評康德的方式。前者批評康德同樣承認先驗論和“自在之物”,聲稱后者“超越了所有經驗的界限”。最終,舒爾茨拒絕康德的“自在之物”學說,認為這是對唯物主義的自相矛盾的讓步,并批評康德的“自在之物”假設與不可知論相矛盾并導致唯物主義。另一方面,費希特認為自在之物是現實主義,康德不區分唯心主義和現實主義。特別是,他認為自在之物是客觀現實的基礎這一假設是不一致的,因為這與批判唯心主義相矛盾。馬赫主義者解釋與分析康德的方式,暴露了他們對康德和德國古典哲學發展全過程的理解上的明顯錯誤。列寧揭示了這一點,并批判性地解釋了對這些思想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批判之間的關鍵區別。列寧解釋說,康德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搖擺不定:當他假設我們之外的東西,即“自在之物”時,他是唯物主義者;但當他說“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先驗的、另一面的時,他就是一個唯心主義者。當唯物主義者指責康德的唯心主義時,不可知論者和唯心主義者則指責康德將“自在之物”假設為對唯物主義的讓步。例如,費爾巴哈不是責備康德的現實主義,而是責備他的唯心主義,并將他的體系描述為“基于經驗主義的唯心主義”。與此同時,恩格斯斥責康德是不可知論者。此外,關于經驗象征主義者尤什克維奇和經驗批判主義者切爾諾夫,列寧解釋了不同哲學流派的混合以及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如何與之斗爭。在第三部分,列寧將注意力轉向了內在主義學派及其與經驗批判主義的關系。首先,我們在馬赫對學派的思考中看到了一個矛盾:他首先聲稱,很少有科學家是所謂的“新”但實際上是古老的休謨-柏克萊哲學的追隨者;其次,這種“新”哲學是內在論者與經驗批判論者和實證論者站在同一戰線上的廣泛潮流的一部分。矛盾之處在于馬赫承認這是一種古老的哲學,但也是一種新哲學——它揭示了馬赫主義者的內在愿望,即通過簡單地調整或添加一些新詞,將舊哲學“重新設計”為“新趨勢”。內在論者和他們的共同思想家對馬赫主義哲學表示熱烈歡迎,但俄國的馬赫主義者卻不是這樣:例如,巴扎羅夫將“內在論派的某些代表”稱為“實在論者”,而瓦連廷諾夫則指責他們唯我論。雖然批判,但馬赫主義者并沒有將內在論者稱為事實上的反動派。事實上,經驗批判主義者和內在主義者之間沒有根本區別。最后,列寧著眼于馬赫和阿芬那留斯之后馬赫主義的發展,以此考察哲學的發展方向。通過確定它的前進方向,列寧能夠解決此哲學的真正本質是什么的問題。通過觀察馬赫主義的各種傳人的作品,列寧表明這些“門徒”正朝著唯心主義的方向前進,這實際上與馬赫和阿芬那留斯并沒有形成鮮明對比,盡管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掩蓋這一點。學習問題:·阿芬那留斯批評康德沒有充分“凈化經驗”,并承擔了這項任務。阿芬那留斯的哲學“新潮流”成功了嗎?·馬赫主義者聲稱,普列漢諾夫試圖調和恩格斯與康德(與某種可知的自在之物)。為什么這是馬赫主義者的錯誤呢?·馬赫派在哲學上采取反動路線,選擇站在休謨和貝克萊的立場上批判康德,相比之下,費爾巴哈、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康德轉向左派Z完全拒絕一切唯心主義和一切不可知論。從左派角度批評是什么意思?·列寧對內在主義哲學學派進行了批判。經驗批判主義和內在論者有什么關系?·彼得楚爾特(Petzoldt)拒絕將齊亨(Ziehen,馬赫的繼承人)視為唯心主義者,也駁斥科內利烏斯(Cornelius)、克萊因佩特(Kleinpeter)和費爾伏恩(Verworn)。為什么經驗批判主義的后繼者被貼上“唯心主義者”的標簽具有諷刺意味?它們與馬赫和阿芬那留斯有何不同?自然科學和哲學唯心主義的最新革命列寧在本章開頭引用了恩格斯的話,唯物主義必須隨著科學領域每一個時代的發現而改變它的形式,并解釋說這并不是說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要修改,而是它所采取的具體形式必須更新為科學發展。龐加萊被引用來表明物理學正處于嚴重的危機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場危機如何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的結論,導致龐加萊說我們將空間和時間等概念強加給自然,任何沒有思想的東西都是純粹的虛無。列寧引用亞伯·雷伊的話,他宣稱這種混亂,這種科學危機,使許多人得出結論,認為科學只是一種方便的符號系統,除了它自己的封閉的人造符號系統之外,別無所指。然后他說,這意味著許多人會得出結論,我們所剩下的唯一一條通往知識的道路,就是對神秘現實的直覺。這是指非理性主義的思潮,在整個20世紀的哲學中變得非常強大,甚至占主導地位。例如,“符號”已經取代甚至摧毀“所指”的想法在后現代主義中非常普遍。當然,所有這些觀點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如果科學不過是方便的符號,那么方便的程度是由什么決定的?列寧解釋說,科學的進步并沒有推翻唯物主義,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并不認為迄今公認的要素是不變的,而是認為物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我們對物質的認識總是在發展。因此,由于大多數科學家所認同的機械唯物主義,科學的危機使它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馬赫主義者相信他們與最現代的科學理論有著天然的聯系,他們贊許地引用了科學家中的一個新趨勢:“物理唯心主義”趨勢。列寧認為這是一種反動現象,而不是一種進步現象。源于關于原子粒子的新發現,以及對舊理論的反駁,物理唯心主義者宣稱“物質已經消失”。他們用“力”代替物質作為宇宙的基本結構,列寧稱之為“沒有物質的力”。這與沒有客觀/外部原因的唯心主義感覺概念相比。參考哲學家科恩和哈特曼,列寧表明了這種“物理唯心主義”科學趨勢與反動哲學唯心主義結論之間的聯系。在否認物質之后,他們認為科學必須完全拒絕客觀現實的想法,并停止試圖識別和描述自然法則。沒有客觀現實去研究,沒有必然規律去發現,科學本身的客觀性就會受到質疑。哲學家和科學家被迫面對這一點,有人說科學理論必須是主觀的,其他人試圖通過承認科學是一種“有用”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不是客觀真實的,或者尋求不一致的唯物主義立場的庇護。唯心主義哲學家或物理唯心主義者提供的答案都不能克服唯心主義世界觀造成的客觀性問題。所有這些觀點都遠非科學的進步,正如馬赫主義者希望相信的那樣,物理唯心主義趨勢是一種倒退。學習問題:·為什么唯物主義的形式要隨著新的科學發現而改變?在不改變本質的情況下如何做到這一點?·為什么當科學理論被新理論取代時,那些信奉機械唯物主義的人往往會陷入主觀唯心主義?·什么是“數學精神”?它是如何影響物理學的?·為什么列寧將物理學的危機/新趨勢稱為科學家的“思想動搖”?·為什么列寧說相對主義的唯一正確形式是辯證唯物主義?·“象征主義”、“物理唯心主義”等哲學對科學發現有什么影響?經驗批判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這一章中,列寧引入了實際問題的討論——到目前為止,這些討論一直集中在與實踐和政治活動相關的知識或認識論的哲學問題上,而列寧表明這不僅僅是一場學術討論。這些純粹“經驗”的哲學家在解決社會學問題時表現如何?他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是什么?列寧從經驗批判主義者布萊(F.Blei)開始,他試圖用他的哲學理論來批判他所看到的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特征。列寧通過大量引用表明,經驗批判主義學派如何簡單地駁斥所有經濟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并批判它們是“形而上學的”,這意味著它處理的是經濟規律等抽象問題。這個立場并不新鮮,它與休謨等其他實證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因為它只不過是否認普遍性、合理性,認為除了個人經驗之外什么都不存在。歸根結底,它本質上是對社會的完全否定。值得強調的是,在列寧對此的回應中,他如何在第2小節(“波格丹諾夫如何糾正和‘發展’馬克思”)中很好地說明了經濟規律和歷史發展是如何在無意識中并通過無意識發生的,或者個人發展生產技術的半意識活動。在解釋這一點時,他利用了部分與整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原則——法則或必然性,通過許多個人或多或少的偶然活動而出現,這些活動不僅影響他們自己,而且影響整個社會。完全缺乏辯證法的經驗批判主義者只能看到一系列各自為政的原子化個體,因此無法把握經濟規律。列寧由此證明了社會存在決定意識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因為意識無法掌握個人所有這些經濟活動的總和。這種客觀活動的發生與我們是否理解它無關,但正如馬克思所表明的那樣,即使不能掌握特定社會中經濟活動的每一個細節,也有可能掌握支配它的總體規律。列寧還拆穿了彼得楚爾特的還原論,盡管他作為經驗批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