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勸學》教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勸學》教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勸學》教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勸學》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自己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3.掌握多義詞的義項,積累通假字、文言虛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教學難點: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自己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教學方法:講解,點撥教學過程:導入學習本課前,我們先來看一些古訓: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莊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顏真卿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以上古訓無一不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習在我們慢慢人生中的重要性!那么學習為何那么重要呢?我們人為什么就一定要學習呢?還有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又該注意哪些方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關于學習,荀子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進入文題(勸:勉勵、鼓勵)在聆聽荀子的鼓勵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荀子。荀子及其著作和思想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最后一個代表人物。至此,儒家學派的三個代表我們都有所了解了。時人尊稱為荀卿,后因避漢宣帝劉詢之諱而改稱孫卿,曾游學于齊,到楚任蘭陵令,死后葬于蘭陵。《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現存20卷,32篇,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治學、處世學術等。《荀子》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其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綿密。荀子思想概說:1、自然觀:反對迷信,認為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2、政治上:主張選賢任能,兼用禮、法治理國家,他的許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法家代表性人物韓非子、李斯皆是其弟子。3、人性論:提出“性惡論”,強調發揮教育和禮法的作用,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堅持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而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變,從良向善,“今之人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因此,荀子十分強調教育的作用和學習,這與儒家一貫重視學習的思想一脈相承。荀子的學習觀: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荀子·榮辱》)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荀子·儒效》)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惡》)三、熟讀全文,找出本文中心論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看看荀子是怎樣來論證這個觀點的?四、梳理字詞,賞析文章。(一)學習第二段1。第2段作者例舉了生活中哪些現象?通過這些現象的例舉到底要揭示怎樣的道理?點撥:青青于藍;冰寒于水;從這兩種客觀事物的變化過程,我們可以看見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之后是有可能比原來更好的。那么作者在這里提這兩種事物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呢?由物到人,說明人經過學習之后是可以得到發展和提升的;還舉了直木為輪、曲木變直、金屬刀劍經磨刀石的磨礪后變得鋒利的現象,從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看見事物的本來面貌是可以得到改變的。那么用在這里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呢?人的本來面貌(性本惡)也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式是什么?廣泛地學習,并每天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反省。學習可以改變自己,使得壞人變好人、愚人便聰明人。這里主要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板書設計:(二)學習第三段1。第3段作者例舉了生活中哪些現象?通過這些現象的例舉到底要揭示怎樣的道理?由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發現事物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如果我們善于借助于外力,那么我們便能夠做到事半功倍!那么舉這些現象作者又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人也有自己的不足,誰都不是天生圣明,如果只是自己在那冥思苦想終究只能是事倍功半,學習就是我們提升自己的最好外力!借助于學習,我們便能更快提升自己!借助外物:其實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板書設計:(三)學習第四段1。荀子在本段中強調了哪些優秀學習品質?在原文中找出相關句子。本段中強調的三種優秀品質——積累、恒心、專注。積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恒心:鍥而不舍。專注:用心一也。板書設計:五、思路小結論證藝術小結本文的設喻特點:(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蚓”和“蟹”,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學以致用:請寫一個排比式比喻論證語段來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參考:知識如人體的血液,缺少了血液的身體終將在衰弱中慢慢枯竭。知識如生活的明燈,缺少了知識的生活終將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知識如夜幕的繁星,沒有繁星的夜幕終將在夜空中墮入虛無。七、類文閱讀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師曠勸學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蘇東坡勸學:《李氏山房藏書記》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于人之耳目,而不適于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于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于人之耳目而適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士之生于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于禮樂,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