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_第1頁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_第2頁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_第3頁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_第4頁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I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摘要:我國女性文學發展中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時期是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建立,以林舒華、張愛玲、蕭紅、丁玲、冰心、等女作家為代表。她們以細膩描寫與獨特的視角在文壇上獨樹一幟。其中,張愛玲的作品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她筆下的女性大多都深受傳統閨秀倫理與現代開放思想的沖突和對立的煎熬。她們有著渴望自由而不得自由的苦悶,輕視男人而又不得不依靠男人的矛盾,不斷地尋找自我又不斷地失去自我否定自我的迷茫,這一切在作家尖銳的描述中層層展開,籠罩著憂郁困擾和沉寂的情愫。本文將總結整理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女性意識;作品分析Abstract:therearetwopeaksinChinesefemaleliteraturedevelopment:oneperiodistheestablishmentofMay4thMovementtoNewChina,representedbyLinShuaZhangAilingXiaoHongDingLingBingXinandotherfemalewriters.Theyareuniqueinliterarycircleswithexquisitedescriptionanduniqueperspective.AmongthemZhangAilingworksistypicalsemi-colonialsemi-feudalsocietyproductsherfemalewritingsmostlydeeplyinfluencedbytraditionalfemaleshowethicsandmodernopenthoughtconflictsandconfrontation.Theyhaveanguishlongingforfreedombutnotfreedom,despisemenandrelyonmen'scontradictionconstantlyseekthemselvesagainloseselfdenialselfconfusion,allofthisinwritersharpdescriptionlayerunfolds,Shroudedinmelancholygloomandsilence.ThisarticlewillsummarizeZhangAiling'sworksoffemaleconsciousness.Keywords:ZhangAiling;novels;feministconsciousness;worksanalysis

目錄前言 1一、女性意識在張愛玲作品中的體現 1(一)女性不是神話 1(二)對女性的自審 2二、張愛玲作品中女性意識的成因 2(一)家族環境的影響 2(二)母親——舊式新女性的教育與影響 3(三)時代的影響 4三、張愛玲女性意識的價值 5結束語 6參考文獻 7致謝 8PAGE8前言關于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學術界已經有了大量較深刻的論述和評價,但是,采用女性主義批評方法來分析研究張愛玲的作品尚不夠充分。而這種研究方法的使用,將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張愛玲作品及作者本人的理解。20世紀40年代,在個性解放運動趨于低潮、女性文學落入低谷之時,女性意識出現了新的轉折:它具有了女性自我批判意識,這是由對外的追求和認同轉向女性對自身的本體的審視,這一現象證明女性文學開始向女性意識的深層進行探索和剖析。張愛玲正是出現在這種背景下的一位作家。她創作了大量小說及散文,先后集結成《傳奇》、《流言》兩個作品集。她的作品從多種角度剖析了女性內心深處自覺接受父權制社會為她們制造的角色,甘居從屬地位的心態和行為,同時,也對母愛的自私性、窺探性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剖示了封建家族制度文化對母性的異化,!從字里行間凸顯出張愛玲的女性主義思想鋒芒。一、女性意識在張愛玲作品中的體現張愛玲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女性意識,在她的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一個醒目的存在。她深切關注女性命運.關注女性自身的發展.站在較高的層面對女性進行審視。張愛玲并沒有停留在通過女性的悲劇命運來控訴社會的不平上.而是把她冷靜的筆觸深人到女性隱秘的內心深處,將女性在漫長的男權社會里所形成的軟弱、自卑、麻木、愚昧等精神弱點以及對男性強烈的依賴與屈從等種種心理痼疾展現在讀者面前。(一)女性不是神話張愛玲接受并認可自己的性別角色.并不因為自己的性別而自卑.但她卻不認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寶座的做法。女人就是女人,是男女性別角色中的女性.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張愛玲曾在《談女人》一文中以尖刻的話語無情地對女性神話予以嘲笑和推翻:“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洛神不過是個古裝美女,世俗所供的觀音不過是古裝美女赤了腳。半裸的高大肥碩的希臘石像不過是女運動家,金發的圣母“不過是個俏奶媽,當眾喂了一千余年的奶”。這種對于傳統女性神話的解構和推翻,顯示了張愛玲與傳統觀念相抗爭的積極努力。張愛玲的女性意識是女人而女性的。(二)對女性的自審張愛玲對女性的命運、生存真相、自身的缺陷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她一針見血地指出女性自身的弱點和“劣根性”,深刻表現了女性在長期男權經濟、倫理、文化毒害下逐漸扭曲和異化的靈魂以及畸形的、麻木不自省的、安于天命的心靈,從女性自身的思想意識層面找出了阻礙女性自我發展的路障,并對這種心靈變異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張愛玲是一個具有明確女性意識的女作家.她的女性意識.主要是通過她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表現出來的。張愛玲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亂世生活中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為了生存她們做出了努力和掙扎.最終仍擺脫不了悲劇的命運。如,作品《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為了自衛和報復,破壞子女的婚姻愛情,在這里,母親失去了以往“博愛、圣潔”的特征,溫馨與甜美完全讓位于私利與報復,將對父權制社會的仇恨釋放在子女身上,不擇對象地用子女的幸福與生命來抵償自己的不幸。張愛玲的文學作品,通過對一個個女性婚戀生活中的不幸和她們自身卻安于這種不幸而不思反抗的悲涼故事,來寄寓自己深刻清醒的女性意識——中國女性骨子里依然深深浸潤的奴性意識,如《半生緣》中的曼璐為了拴住男人達到一生有所依附的目的,竟然伙同丈夫干出傷天害理之事,毀了妹妹的幸福。張愛玲很少寫女性的抗爭,但她的作品中也有女性覺醒與抗爭意識的表露。如《連環套》中的霓喜是一個具有叛逆性和反抗性的女性。她被賣給綢緞店老板但無名無份。她向雅赫提出名份要求.當雅赫雅把話題岔開不答應時.霓喜忽地提起水壺在他腿上澆并且咒罵:“燙死你,燙死你”。這抗議的語言和行為道出了霓喜內心的憤怒和她的反抗思想。二、張愛玲作品中女性意識的成因(一)家族環境的影響張愛玲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是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然而這樣的家庭背景與優越的生活條件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快樂的童年。她的父親是個典型的遺少式人物,對子女缺少責任心;而母親婚后不久便因感情問題在張愛玲4歲時離開丈夫、兒女,同愛玲的姑姑一起去法國學美術。她從小就是在這種缺少父疼母愛的環境中長大,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養成了獨立的性格。在8歲以前,由于性別之差,領弟弟的女傭張干處處占先,對愛玲也出言不遜,帶愛玲的女傭凡事都讓著她,張愛玲小小年紀即已從大人的目光和舉止中懂得了自己的性別不受重視,連帶自己的傭人都低三下四矮人三分,她開始思考到男女平等的問題,因而下定決心要做出個樣子來。愛玲回憶說:我不能忍耐她的重男輕女的論調,她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問題,我要銳意圖強,務必要勝過弟弟。我們可以把她這個時期的思考看作是她初期女權思想的萌動。張愛玲的家庭秉承文化世家的傳統,藏書甚多,還訂閱了大大小小的報刊。所以起于清末時期婦女運動的點點滴滴,便會不自覺地涌入她的視線并裝在腦海,加上母親也是受這股解放浪潮的影響出洋留學的,所以應該說關于女權她不會陌生。她在回憶祖母為她的父親和姑姑男扮女裝和女扮男裝時說“我現在想起來,女扮男裝是一種朦朧的女權主義,希望女兒剛強,將來婚事能自己拿主意”。這些生活的一幕幕深刻地印在她的腦子里,為她后來的成長道路鋪墊了一磚一瓦。(二)母親——舊式新女性的教育與影響張愛玲的母親是個很有藝術修養的舊式新女性,為避開不幸婚姻帶來的煩惱,她選擇了出國。在愛玲眼里,母親的獨立與我行我素的行為,似乎比作為母親更能夠讓她接受,尤其是母親爭取個人權利的所為,對她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她是“一直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母親的。愛玲贊同母親離婚,曾說過:離婚后的小孩也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痛苦。這實際上反映出她在內心深處已經認同母親的作為,她一直希望做母親那樣的人,在她早年生活中面臨抉擇的幾個重大時刻,母親的支持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使她得以完成西式教育,并最終走上職業女性的道路。母親自幼教她背誦唐詩,在她10歲后,母親堅持送她進學堂,盡管父親一再大鬧不依,最后還是母親“像拐賣人口一樣”硬把她送去。張愛玲母親從她4歲時就在法國留學,我們知道法國是女權運動的發源地,在第一次女權運動中,她們首先爭取到的就是婦女的平等參政、就業和受教育權等。愛玲母親處于那樣一個背景中,女權思想或多或少會潛移默化地體現在她的實際行動中,她完全接受了那種生活方式,接受那里的文化熏染。愛玲跟母親學畫圖,學鋼琴,學英語,母親還在生活非常窘迫的情況下,請了一個猶太裔老師為她補習數學,為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作準備,這才使愛玲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后因戰爭改去香港)。她所受到的這些良好教育與母親的教育態度是分不開的。姑姑也是一個職業女性,對她的生活也同時產生過影響。另外,弟弟在各方面都不是她的對手,父親又是那么一種不讓她敬佩的人,她周圍的男人們也沒有多少。讓她佩服的,在她看來男性的地位遠不及古書上描述的那樣高大,反而是母親姑姑這樣的職業女性的自強不息讓她尊敬。她自己更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女子并不比男子差。因此在她心目中,女性形象始終是高大的,所以她暴露出來的種種女權主義思想正是在這一點一滴中逐漸形成的。(三)時代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后,女性人格的重塑、女子就業、婦女的社會地位等問題都曾是熱烈討論的話題。張愛玲是當時著名的女作家,經常參加一些座談和討論,在這些言談中也時常反映出她的女性主義思想。如當時比較著名的《雜志》記者邀請張愛玲和與張齊名的女作家蘇青做了一次對談,主題是關于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張愛玲說:女子應當到社會上去,用別人的錢,即使是父母的遺產,也不如用自己賺來的錢來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她還說:比起那些深居簡出、不諳世事的太太們來說,還是在外面跑跑的職業女性要可愛一點,就是太吃力了,又要管家,又要做事,又要打扮……這一席話,透露出張愛玲兩種思想,一是女性要自立;二是自立有困難、有負擔。女權主義一直提倡女子要獨立,經濟上要自給,不依靠男性,這與張愛玲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女權主義也一直在探討社會再生產領域的男女分工問題,張愛玲的這一席話也恰恰反映了這方面內容。父權制為維護男人對女人的優勢,把男性承擔的社會分工看作是重要的,而女性所承擔的社會分工被看作是次要的、附屬的,即便婦女參加社會勞動,也堅持對婦女實行較低的工資,迫使婦女依賴男人,因為它鼓勵婦女結婚。!在這種局面下,婦女要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就必須同時承擔雙份壓力,既要到社會上去工作,又要管家,而婦女在家庭中的付出根本得不到社會承認,所以才感到“太吃力”了。這些體現了張愛玲與女性主義在思想上的一種不謀而合。關于女性的本質問題,張愛玲也有她獨到的見解。她說,“一般提倡母愛的都是做兒子而不做母親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標榜母愛的話,那是她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這一點,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張,渾身是母親了。這里她對歌頌母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在她看來,母愛只是父權制社會男人們為了給女人樹立典型而崇尚的,然而女人不去仔細挖掘女性更珍貴更值得贊賞的東西,卻跟在男人后面也大講什么母愛,真可以說是無病呻吟。她不僅對母愛提出了批判,而且對于其他關于女性的神話也頗有見解,她推崇代表著廣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和安息的“地母”形象,她說“這才是女神”。而“‘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洛神不過是個古裝的美女,世俗所供奉的觀音不過是古裝的美女赤了腳,半裸的高大肥碩的希臘石像不過是女運動家,金發的圣母不過是個俏奶媽,當眾喂了一千余年的奶”。[14$(P77)她的議論深刻尖銳,對這些女神的價值意義提出了質疑,表現了她對傳統意義上的美女的不肩。同時,她又討厭專門賣弄學問被西方稱作“藍襪子”的女學者、女才子,她說她不喜歡男性化的女人。她有自己對女性角色的理解和把握,這些都顯示出她對女性本質定位的理性思考和清醒自覺的女性意識。女性主義者提倡用女性視角對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現象,并進而重新審視現存知識領域內各種定論的可靠性。張愛玲的這些觀點可以說是在這方面做出了大膽嘗試。至于說到男權社會中由男性統治女性,她說:女人當初之所以被征服,成為父系宗法社會的奴隸,是因為體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體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不曾為禽獸所屈服呢?可見得單怪別人是不行的。這一席話充分表現了張愛玲對于當時社會上一些女性不自醒不自爭的埋怨。作為女性的一分子,盡管她對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深惡痛絕,為女性鳴不平,但她更恨她們屈服于社會的奴性,向女性發出為什么那么自賤,為什么那么不爭氣的呼喊。 三、張愛玲女性意識的價值縱觀中國古今女性文學史,筆者認為張愛玲算得上是體現女性意識最為熾烈的女作家之一了。特別是張愛玲人生末期,兩段不幸的婚姻經歷,背離故鄉的遷徙。導致張愛玲及其渴望改變女性尷尬的生存環境,同時根據對女性身體、精神的描寫也突出了新時代女性思潮。對于女性在父系社會中的探索有著積極的意義。筆者認為,張愛玲的作品中帶有文學、社會價值。下面進行詳細的描述。首先,張愛玲試圖塑造一個具有女性意識的新女性形象,在張愛玲作品的字里行間,能夠映出一個個個性鮮明、自尊、自強、自愛的女性人格,也反映了父系社會對于女性的壓迫。此外,她還創造了一批難以逃脫父系社會魔掌的女性形象,來反映出父系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的丑陋嘴臉。張愛玲的作品中,正視女性情欲及生理問題,打破了當時中國傳統文學恥于談性的情況。再次,張愛玲創作的主要動力與目的是為女性問題提供支持。在創作中,張強調女性立場,宣傳女性意識,希望構建女性的自我認同,最重建立女性的自我審視。這里的女性審視一是為了打破父系社會的男性主導地位,二是為了糾正不適當的女權主義。在當今社會,我國廣大婦女群體的權益已然通過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制度得到保護,婦女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權利也得到了保證。結束語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跨出了女性建構自我主體的第一步,為其他女性指明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道路。她認為女性從心理上、精神上根本就沒有自我解放,她們仍然生活在自己的心獄里.自甘為奴。她大膽地揭示出女性的心理痼疾,具備同代人所沒有的眼光,顯示了她在精神上的難能可貴的自覺。

參考文獻[1]于文秀.戀父情結書寫與女性意識的渺茫走向[J].求是學刊,2017,44(06):105-113.[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