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與三焦_第1頁
五臟六腑與三焦_第2頁
五臟六腑與三焦_第3頁
五臟六腑與三焦_第4頁
五臟六腑與三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臟六腑與三焦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奇特的小宇宙,以大腦為主,由心、肺、胃、腸等各個內臟器官組織構成的。我們之所以能夠呼吸、進食、思考、運動和睡眠,正是由于這些組織構造能正常運轉,并保持著身體的平衡關系。但是,一旦平衡被打破,人體就會消滅紊亂,身體不適和疾病。如自己或是家里人身體不適時,能對身體的組織構造和生理了解,就能早一點預防,并予適當的處理。并遠離阻礙安康的因素,更好地預防疾病。了解【五藏六府與三焦】【五藏】:即心、肺、脾、肝、腎;【六腑】:即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人體三焦人體的五臟六府,陰陽的平衡直承受人體三焦的治理、三焦不通疾病必叢生。三焦是統帥人體安康的總司令部,負責合理地安排使用全身的氣血和能量。三焦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上焦:是心肺的位署,主氣血能量循環、對應人體安康的--神中焦:為脾胃的位署,主消化吸取,對應人體安康的--氣下焦:為肝腎的位置,主解毒排泄和生殖糸統的安康,對人體安康的--精;精盛--精力充分也。安康的人有精氣神,三焦通迖,功能協調正常。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指出﹕“十二臟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華佗祖師:“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中醫學將人體內在的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臟腑的理論稱“藏象”學說。藏,通“臟”,指藏于內的內臟;象,是征象或形象,即內臟雖存體內,但其生理、病理的變化,征象表于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看人體外部征象來爭論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臟和腑】是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區分的。【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即五臟;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器官,它們的功能是貯藏精氣。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行缺少的養分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即六腑;指胸腹腔內中空有腔的器官,具有消化食物、吸取養分、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還有【奇恒之腑】是在五臟六腑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女子胞等。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簡單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協作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中醫學系統論的一局部〕人體內臟器官之間,有著構造上的某種聯系,功能上也是親熱聯系、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系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后也可相互影響。[臟與臟之間的關系]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賴于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血的正常運行雖是心所主,但必借助于肺氣的推動,而積存于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心與肝:心為血液循環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養分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心血虧虛,引起肝血缺乏,則可導致血不養筋,消滅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癥。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擾及于心,消滅心煩失眠等癥。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借助血液的運行,才能輸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依靠于脾所吸取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假設脾氣虛弱,可導致血不循經。心與腎:心腎兩臟,互為作用,互為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腎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狀況下,假設腎陰缺乏,不能上濟于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缺乏,消滅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假設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可消滅腹痛、腹瀉等。肝與肺:肝之經脈貫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肯定聯系,肝氣升發,肺氣肅降,關系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假設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可見胸悶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見胸脅痛、于咳或痰中帶血等癥。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靠腎精的滋養,腎精又需肝皿不斷的補充,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資生。腎精缺乏,可導致肝血虧虛。反之肝血虧虛,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假設腎陰缺乏,肝失滋養,可引起肝陰缺乏,導致肝陽偏亢或肝風內動的證候。如眩暈、耳鳴、震顫、麻木、抽搐等。肺與脾: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又稱肺氣)。肺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故脾氣旺則肺氣充。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懶言、便搪、咳嗽等癥。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療。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體倦食少等癥,病證雖然在肺,而病本則在于脾,必需用“健脾燥濕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些都是表達脾與肺的關系。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缺乏,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消滅拂曉泄瀉,食谷不化等癥。反之假設脾陽虛衰,亦可導致腎陽缺乏,消滅腰滕廢冷、水腫等。肺與腎: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于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于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腑與腑之間的關系]【六腑】是傳導飲食物的器官,它們既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取、傳導和排泄過程。如膽的疏泄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腐熟,消化水谷;小腸的承受吸取,分清泌濁;大腸的吸取水分和傳導糟粕;膀腕貯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格外親熱,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發生病變,都足以影響飲食物的傳化,所以說【六腑】是瀉而不藏,以通為用。【臟與腑】是表里相互協作的,一臟配一腑,臟屬陰為里,腑屬陽為表。臟腑的表里是由經絡來聯系,即臟的經脈絡于腑,腑的經脈絡于臟,彼此經氣相通,相互作用,因此臟與腑在病變上能夠相互影響,相互傳變。【臟與腑】表里關系是:心與小腸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腎與膀骯相表里;心包與三焦相表里。心與小腸:經絡相通,互為表里。心經有熱可消滅口舌糜爛。苦心經移熱于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癥。肝與膽:膽寄于肝,臟腑相聯,經絡相通,構成表里。膽汁來源于肝,假設肝的疏泄失常,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膽汁的排泄失常,又會影響到肝。故肝膽癥候往往同時并見,如黃疽、脅痛、口苦、眩暈等。脾與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為胃行其津液,主運化。二者燥濕相濟,升降協調,胃納脾化,相互為用,構成了既對立義統一的沖突運動,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取和轉輸的任務。胃氣以下行為順,胃氣和降,則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以上行為順,脾氣上升,精微物質得以上輸。假設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易現呢逆、嘔吐等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易現久泄、脫肛、子宮下脫等癥。由于脾胃在生理上親熱相關,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所以在臨證時常脾胃并論,在治療上多脾胃并治。肺與大腸:經絡相連,互為表里。假設肺氣肅降,則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以發揮其傳導功能。反之假設大腸保持其傳導通暢,則肺氣才能清肅下降。例如:肺氣蠻滯,失其肅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腸傳導阻滯,消滅大便秘結。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又可引起肺肅降失常,消滅氣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瀉大腸,使熱從大腸下泄。反之大腸阻滯,又可宣通肺氣,以疏利大腸的氣機。腎與膀骯:經絡相通,互為表里。在生理上一為水臟,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以腎為主)。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骯,膀骯又借腎陽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腎陽缺乏,可影響膀骯功能減弱而消滅小便頻數或遺尿;膀骯濕熱,又可影響腎臟而消滅腰痛、尿血等。心包與三焦:經絡相通,互為表里。如臨床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稽留三焦,消滅胸悶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氣分。假設未能制止其進展,溫熱病邪,便由氣分入營分,由三焦內陷心包,而消滅昏迷、譫語等癥。內臟之間的聯系很廣泛,它們之間既有構造上的聯絡,又有功能上的聯系。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養分來源;但脾的運化,除了胃為主要協作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各種生理功能和諧協調、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人體安康。【脾胃是生命的根本】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毛、肌肉、筋骨、精華和氣血津液等組成的一個整體。【臟腑】學說是爭論人體的【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臟】包括心、肝、脾、肺、腎,稱為五臟。另外,【心包】位于心臟的外圍,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徑路,并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故亦稱為臟。【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骯和三焦,稱為六腑。【臟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進陳代謝,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主要器官。【五臟】是貯藏精氣的〔精氣: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納、消化、吸取、傳導和排泄的。因而臟以藏為主,腑以通為用。【臟腑之間】臟與臟、腑與腑,還是臟與腑都是相互聯系的。五臟與【五體】等組織及【五官】、【七竅】等器官,也都有親熱的聯系。【五臟與五體】的關系是: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五臟與五宮七竅】的關系是:心開竅于舌、肝開竅于目、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和二陰〔鼻、目和耳各有兩個與口稱為七竅,再加“前陰”與“后陰”二竅,又稱九竅〕。由于五臟與五體、五官七竅相關聯,所以五臟的變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屬的體表組織與孔竅。【中醫對臟腑功能和病變的生疏】:臟腑在中醫學里不但是一個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國醫學里“臟腑”的概念,與現代醫學“臟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醫學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現代醫學的心臟,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臟以外,還在生理上包括了現代醫學中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一些器官的功能。我們在學習祖國醫學時,應當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現代醫學,抓住它的實質進展分析爭論,去蕪存營,去偽存真,為制造我國統一的醫學作出奉獻。陰:三焦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的聯系和氣血的貫注,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生理狀態下,它們之間既分工又合作,構成簡單的生理活動。在病理狀態下,也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可從生理和病理變化上反映出來。把握這些臟腑關系的理論,對身體狀況辨證,有一定的意義。(一)臟與腑間的關系臟腑之間有互為表里的關系。臟屬陰為里,腑屆陽為表,陰經屬臟而絡腑;陽經屬腑而絡臟。臟腑在經脈上相互連接,在病變上互為影響。心與小腸相表里:《芳心經》中“熱循經移于小腸”,在臨床上可見舌赤糜爛或口舌生瘡,心中煩熱、小便黃赤、尿道澀痛等病癥。肝與膽相表里:肝主疏泄膽汁而下注于膽,膽能貯存膽汁排泄于小腸以助消化。假設濕熱內蘊,影響肝或膽,都可引起脅部脹痛,胸悶,食減,黃應等癥。脾與胃相表里:脾主運輸而胃主受納消化。如脾病及胃影響運輸消化功能,就會消滅院腹脹滿、消化不良。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能輸布津液,大腸主吸取水液而排泄糟粕。假設肺熱,肅降失常,往往消滅大便秘結;反之大腸氣滯郁熱,亦能影響肺氣肅降,而引起胸悶喘滿等癥。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泄大腸,使熱從大腸下瀉;大腸氣閉,亦可宣通肺氣以通大腸。腎與膀腕相表里:腎主水液,膀骯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則有賴于腎陽。如腎陽虛,氣化失常,可導致膀骯虛寒而失約,就會消滅小便淋漓不禁或遺尿等癥。心包與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圍組織,三焦是臟腑的外圍組織,其經脈相互聯絡而相表里。臨床上熱性病濕熱合邪,稽留三焦階段,表示病邪仍在氣分,假設向里傳變,內陷心包,消滅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熱轉入營分丁。臟腑相表里的理論,在針刺治療上也具有實踐意義: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陽明經的合谷穴,足陽明胃經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久等進展治療,都收到滿足的效果。這些都是依據臟腑表里經氣相通的理論來運用的。腑與腑是六腑之間的關系。在飲食物的消化、吸取及廢物的排泄等功能活動中,六腑之間相互聯系,親熱協作〔見六腑〕。【臟與腑之間的關系】臟屬陰,主里;腑屬陽,主表。通過經絡相互絡屬,一臟一腑,一表一里,一陰一陽相互協作,組成臟腑表里關系:①心與小腸:心陽下布小腸,則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假設心經有熱,移于小腸,會引起小便發黃,甚則尿熱尿痛。小腸有熱,也可上炎于心,見心煩,口瘡。②肺與大腸:肺氣的肅降,有助于大腸保持傳導功能,而大腸傳導正常,又有利于肺氣的肅降,否則可消滅胸悶氣阻等。③脾與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取。假設脾失健運,可影響胃的受納和降,消滅食少、腹脹、胃失和降,影響脾的升清,消滅腹泄④肝與膽:膽汁源于肝之余氣,肝的疏泄,有助于膽汁的排泄。在病理上,肝膽常相互影響,同時受病。⑤腎與膀胱:膀胱的貯尿與排尿,依靠腎的氣化功能。假設腎氣缺乏膀胱開闔失度,消滅小便不【六腑】【膽】居六腑之首,又屬于奇恒之腑。膽與肝相連,附于肝之短葉間。膽與肝又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里。《素問·本輸》稱“膽者,中精之府”。內藏清凈之液,即膽汁,膽汁直接有助于飲食物的消化。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掌握和調整。其由肝之精氣所化生,集合于膽,泄于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吸取。假設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生成和排泄特別,影響飲食消化吸取,則可消滅多種消化不良病癥,如厭食、腹脹、便溏等;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和尿黃等。由于膽本身并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里。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是承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養分,故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素問·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容納于胃中的飲食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后,下傳于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取。假設胃功能發生障礙,可消滅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胃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需與脾的運化功能相協作,故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吸取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系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人的“后天之本”。胃主通降,以降為和。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后,必需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取。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在藏象學說中,胃的通降作用,還概括了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假設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并消滅口臭、脘腹脹滿苦痛等;胃氣上逆則消滅噯氣吞酸、呃逆、惡心、嘔吐等。【小腸】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與心相為表里。小腸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承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承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并對其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精微。《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這一功能特別,可導致消化吸取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小腸主泌別清濁。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后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局部,并將水谷精微吸取,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也吸取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滲入于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和大便、小便的質量有關。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則大便淡薄而小便缺少。【大腸】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腸,下接肛門。其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大腸與肺相表里。大腸承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后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取多余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這一功能是胃的降濁功能的沿伸,同時與肺的肅降有關。如大腸傳導失常,可消滅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特別變化,如泄瀉或便秘便膿血等【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其與腎直接相通,又相表里。尿液為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其濁者下輸于膀胱,并由膀胱臨時貯存,當貯留至肯定程度時,在膀胱氣化作用下以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膀胱的氣化,實際上隸屬于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瀝,甚至尿閉;或遺尿、小便失禁等。【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