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_第1頁
中國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_第2頁
中國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_第3頁
中國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代國家。編織服裝文化和農業文明都是古老的。在星星運動的斗爭中,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中國桑麻紡織服務的豐富內涵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所經歷的教育和影響。眾所周知,華夏先民創造衣著服飾,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易·系辭》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時的服裝款型以貫口式、披巾式、上下分體式制為主,這幾種服裝的款型一直延續至今。這三種服裝款型,古今中外都存在,并且反復運用,交替發展變化,形成了千變萬化不同款式的服裝造型。由中國服裝的三種基本款型經過幾千年、幾百年的演變,在現化服裝設計中其服裝款式的總形變化已概為以下四種:H形、A形、Y形、X形,但無論哪種形狀都必須適應人體體形,必須符合美學原理。在我國傳統的美學原理中,經常用格律作為構圖,布局,結構的主要手段,格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米字格,另一種是九宮格。米字格是格律體構圖的基礎。米字格布局的核心法則就是橫、豎中軸線垂直交叉,例如,北京城的古建筑布局,北起鐘樓鼓樓,往南依次是地安門、景山、故宮(三大殿)、天安門、正陽門、前門、直至永定門,所有的這些建筑物,都在一條從北到南的中軸線上。九宮格是中國傳統構圖的另一法則。它是運用等距離經緯線交織分割,確立構圖部位的法則,它各有經緯三條線,交織分割成九格,故稱為“九宮格”。中國的國旗就是按九宮格的法則定出一顆大星和四顆小星的位置和大小的。現代服裝的款式構成中格律的運用,是將米字格和九宮格,按人體的主要結構點組織格律,在人體的外輪廓形上,用豎中軸線(中分線)和橫中軸線(腰位橫線)交叉構成田字格形,通過兩乳尖作一橫線,在髖骨位上作一橫線……,可見格律成了服裝款式構成分割、定位的依據。在繁華似錦的中國服飾文明史上,除了服裝款形變化以外,主要就是服裝面料的發展與變化。在新石器時代,無論是紡織品的產量和數量,還是紡織原料的利用和原始紡織工具的制造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不僅能織造麻織物,棉織物,而且還創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特有的絲織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并且在公元6世紀以前是唯一飼養家蠶和織造絲帛的國家,中國自古就有“絲綢之國”之美稱,中國服飾文化也因此而更具有神奇的魅力。如今面料技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面料由單一的、少品種向多元化、多品種方向發展,化纖面料勝行了幾十年后,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面料又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傳統印染工藝常勝不衰。中國的染工藝又是多種多樣的。中國古代稱印染為“染纈”纈指染色顯花的織物。古代染纈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絞纈、蠟纈和夾纈三種。明清時代風行全國的民間藍印花布工藝,很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扎染”或“絞染”“蠟染”等藝術從遠古留傳下來,在我國唐代,蠟染、扎染就已被人們所熟練掌握并廣泛用于日常生活服飾、室內屏風裝飾、鞍馬裝飾甚至還用于制作軍服,唐詩中就有不少關于蠟染、扎染的描寫,如李賀的“醉纈拋紅網”,杜牧的“花塢團官纈”。在如今工業文明給人們帶來日益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使人們更加懷念工業社會前的恬淡舒適的生活,全球不約而同興起的“尋根熱”、“回歸熱”,正是這共同心理的反映。蠟染、扎染由于其樸實而自然、清新而健康,個性化極強的裝飾特征,又重新受到人們的青睞。在現代服裝設計中,蠟染、扎染及其裝飾品的介入,無疑給紛繁多變的世界增添了柔軟溫馨和親切的成份,其樸實、清淡、雅致的藝術風格給現代服裝設計增加了一絲田原山野之氣,也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融洽。在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全部來自天然,取自天然。常用染料分為兩類,一類為礦物染料,如朱砂、石黃、扁青、石墨等;一類為植物染料,如茜草、梔子、藍草、皂斗等。這些原料經加工處理,即可用于染色。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使染色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世事繽紛五彩,在這大千世界中,除了直接染料、還原染料、堿性染料、酸性染料之外,還有分散染料、陽離子染料、活性染料、中性染料、硫化染料、冰染染料以及其他功能性染料。在崇尚綠色環保的今天,植物和礦物染料必將獲得新的發展。中國有自古以來就重視色彩利用色彩,賦予色彩以種種社會心理觀念的意義。古人贊美自然,效法自然,向往自然,追求和諧有致,剛柔互補而充滿勃勃生機的自然之美,所以華夏先民很早就與天地自然心息相通,力求再現五彩繽紛的世界。古時染彩設色,把青、黃、赤、白、黑并稱五色,又與四時方位以及水、火、木、金、土這“五行”聯系起來,使色彩不僅具有效法自然怡人悅目的作用,而且充滿表意達情,標識符號的意義。在漫長的君主專制時代,所謂玄衣(黑)、朱衣(赤)、紫衣、赭衣、黃衣、綠衣、青衣、白衣等以顏色而定名的衣服,在區別身份,彰顯禮儀,適宜用途等方面,雖隨時代變遷有所發展,但大多蘊含某種特定意義。如中國傳統的喜慶色為紅色,在近年來的流行色中,中國紅可謂紅遍了大江南北,無論是國際品牌還是國內品牌都不約而同的用上了中國紅。俗話說”遠看色近看花”,在談顏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圖案。我們的華夏先民很早就知道利用圖案來表達一定的含義及個人情感。古代紡織染繡,大多需要花紋圖案做底樣稱“范本”。隨著織繡印染技術的發展,紡織紋樣也經歷了由簡到繁,由單色到多彩,從抽象到具體的成長過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織繡染繪、花樣圖紋,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則更是一種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律動著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化的語言。織繡勞作者以針梭代筆,以絲線潤色,細密勻順,繁縟絢麗,色澤明亮,形象自然,巧奪天工。紡織衣著的圖紋美飾,或繁華似錦、或清新雅致,使人以花伴心情徜徉在百花叢中,那繽紛的花衣、花裙、彩帽,那繡花的巾帕、鞋帽,鬧春的荷包、定情的繡球,處處充滿陰柔之美,使生活不再單調枯燥;而陽剛威猛的虎頭繡繪,給人們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欣慰。中國傳統紋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首先是形象思維的特色,以形象表達思想情感,以具體說明抽象,所謂“立象以盡意”是也,其次是線性思想的特色。鮮明的時空觀念表達時間、地點、條件,真實自然逼真。第三是寄情寓意的特色。含蓄幽默地表達人文情感,而不滋情任性地宣泄外露。第四是援譬設喻的特色。用自然萬物的特性規律推理,說明事物間的依存制約關系。第五是以物擬人的特色。借物擬人,觸景生情,使人與自然心息相通。第六是象征比附的特色。把相通、相近、相類的事物互為象征,比附推理,借此言彼。紡織紋樣是匯聚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紋樣所展現的動物、植物、山川、亭閣,那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那點線圓弧以及其交叉變化,那數字的奇偶變化,無不具有象征的意義。一般而言,現代服裝側重款式造型以突出人體造型美,而圖案裝飾則處于從屬地位;傳統服裝則截然不同,自古以來各民族服裝在造型上創新不大,但卻在裝飾上殫精竭慮。戰國秦漢以來,歷代服飾雖然屢有變革,但基本的袍服形式并無多少革新,變化的重點在于裝飾部位、裝飾手法、裝飾圖案。或富麗堂皇或清新典雅的面料上鑲著層層花邊,甚至出現清代的十八鑲旗裝,花邊裝飾達十八道之多。裝飾圖案不僅美化服裝,亦點綴鞋襪、頭巾、首飾,甚至連鞋墊都繡上了精靈的圖案,這種情況在少數民族傳統服裝上極為普遍,苗族、侗族、彝族、景頗族婦女均身穿采用繡衣,佩以精美繁復的頭飾、項圈、手鐲,還有五色斑斕的頭巾、腰帶、筒帕、香袋。民族服裝在裝飾部位的選擇裝飾手法的創新,裝飾母體的運用、裝飾風格的創造上卓有建樹,值得現代服飾設計者深入研究與借鑒。服飾圖案與其他方面的應用圖案相比最具時代性與流行性。作為現代生活的晴雨表,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最新動向與細微變化均會在服飾圖案上顯示出來,因而設計者必須加強對花樣派路、花色流行規律、流行周期的研究工作,積極收集有關流行信息。服飾圖案已成為現代服裝設計中缺一不可的部分,服飾圖案通常可根據其流行期的長短分作時髦、流行與傳統三種類型。巴黎、米蘭、紐約的設計師按季節推出各種樣式新奇、指導流行的花樣,這種時髦紋樣往往只在服裝表演與前衛群體中曇花一現,瞬間即逝;一些生命力較強的時髦花樣由于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而在一定的地區甚至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從而成為流行花樣;優秀的流行花樣往往作為傳統花樣保留下來,并會出現周期性的流行。近代、現代服飾圖案發展就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流行潮流,象近幾年中國花鳥畫式的寫實花卉圖案以及中國的亭臺樓閣、秋千仕女、扇子、屏風、風箏、龍、鳳、獅子等題材,廣泛的運用于各類國際、國內品牌服裝設計中。在中國眾多的服裝傳統工藝中,最能體現中國味的是編結藝術。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還沒有文字以前,為了表達思維和記事,就用繩子打結來記載捕獲獸物的數量。《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足以證明“結”是作為記事并起到代替后來文字之作用,原始人為了生存的需要,制作了簡單的初具雛形的繩索和網具,方便了狩獵和集體活動,從捕捉魚、鳥的網羅發展到編制筐席,進而又制作成御寒的網衣。材料由原來的獸皮、獸筋、野草發展到利用植物的表皮。隨著人們把植物的皮撕得更細一些,使編出的網衣也更加緊密,且比較柔軟。那時的原始人有了最初的美的意識萌芽,他們運用獸筋或植物表皮,把貝殼和動物的牙齒穿成鏈子,打上固定的結,帶在脖子上,成為最早的裝飾品。這些編結物就是人類最原始的編織產品。春秋、戰國時期,編織物已相當精細并已運用到服飾上,從山西侯馬出土的陶俑、河南信陽出土的彩繪木俑,都可看出當時的編結風格及熟練的技巧了。到唐代編結工藝分工更細,有專門的編結作坊,專門編制形式各異的帶子,繩子,這是古代用以佩印、佩玉、系裝飾衣物的重要表現手法,到清代編結方法就更多了,紋樣更豐富、美麗,品種亦繁多,創造出豐富變化的中國結并賦予各種吉祥的寓意。例如盤長、八吉(結)、百吉(結)、龍結、鳳結、團錦結等,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祝愿。在近幾年的T形臺上,中國的結藝更得到了發揮光大,許多著名設計師都將其運用到了服裝設計中。除了上述中國傳統的服裝裝飾工藝手段以外,還有許多工藝方法,其歸納起來約有四種。加法:面料加襯、墊、貼補、或盤、釘、繪等。減法:挑去面料上的部分經線或緯線,如鏤空、抽絲等。加減法兼用:如雕補、抽繡等。直接作用:如在服裝上直接鉤、編、織等。具體表現為十五種手法,即補、繡、盤、釘、雕、抽、挑、拼、絎、攬、墊、編、織、鉤、印。這些傳統工藝手段一直沿用至今。總而言之,縱觀中國傳統的紡織文化,幾千年的農桑紡織勞作,巧思絕技,凝結成輝煌燦爛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著東方古國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影響著國人而且對世界各地的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刻意》中說,“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兩千多年前,而且適合于現代,比如至今長盛不衰的牛仔服,從牛仔褲到牛仔衫、牛仔馬甲、牛仔夾克、牛仔冬裝等一系列牛仔系列。它的顏色似灰似藍,若白若黑。尤其它的成衣質料,上市之前不但水洗,還要石磨,非要弄得似破似舊,襤褸不堪不可。在追求奢華,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卻以其平淡、無味的樸素風格而風靡全世界。牛仔裝所展現正是莊子的這種淡然無極的風格,它以樸素、真實、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