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講 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統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第26講 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統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第26講 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統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第26講 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統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第26講 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統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6講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明課標、劃重點(1)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2)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1.明課標:2.劃重點:(1)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①一個“概念”:把列寧主義的形成放到當時的大背景下闡釋,理解“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②兩個“角度”:從成就看,蘇聯模式開創了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制度;從問題看,蘇聯模式存在運行中的弊端。(2)亞非來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①一種“思想”:從宗教、政治思想、社會思想、經濟思想等方面,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②縱橫比較:從橫向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呈現不同特點;從縱向看,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族解放運動相比,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民主運動更加徹底。時空觀念:知識點1: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世紀之問:落后的俄國能否跨越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馬克思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問題闡釋:

史料1:1861年農奴制改革之后,沙皇俄國工業化發展迅速,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棉紡織品增長67%,生鐵增長190%,煤炭增長131%,鐵路由60年代的1000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2000公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計算,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英國的1/5,法國的1/4。

——王斯德主編《世界現代史》(1)經濟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是仍然落后于西歐國家;1.列寧主義形成的背景:一、列寧主義的形成史料2:在俄國統治者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用皮條編成的兩米長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開肉綻,于是成了沙皇統治威嚴的象征。……世紀之交的俄國農民的生活是十分貧苦的。1861年獲得解放以后,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許多農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惡化了。……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工人工資的1/3)。

——《人類文明圖鑒.戰亂中的世界》(2)政治上社會矛盾尖銳: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農民同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等)(3)階級基礎工人運動的發展: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1.列寧主義形成的背景: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已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2)政治基礎:沙皇專制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3)階級基礎: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4)組織基礎: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5)思想基礎:1900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1.列寧主義形成的背景:2.列寧主義形成的標志:(1)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2)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2.列寧主義形成的標志:《火星報》,其名取自“試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焰”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部分代表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一派占了多數,從而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意為少數派,反對把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列入黨綱,反對建立有嚴格紀律和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布爾什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作為一個政黨而存在,是從1903年開始的。

——列寧一、列寧主義的形成材料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列寧

3.列寧主義的基本內容(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一、列寧主義的形成思維點撥:正確認識俄國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1)俄國發展落后(經濟上是農業國,政治上是沙皇專制),社會矛盾尖銳復雜,反動統治力量薄弱。(2)俄國革命力量偉大(有強大的工農聯盟,有成熟的受到列寧主義指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有用革命方式解決各種現實矛盾的社會力量。4.列寧主義的意義(1)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2)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在20世紀俄國和世界革命中發揮了指導作用。一、列寧主義的形成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關系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把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繼承與發展“(社會主義)應該首先在歐洲發達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革命應該同時發生在幾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才能成功。“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由發達階段到落后國家;幾個國家同時到一個國家成功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一樣內容知識拓展: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沙皇俄國本來就是帝國主義列強中經濟落后的國家,參加“一戰”使得沙俄經濟入困境。……由于軍需供應不足,裝備落后,軍事指揮的失誤,再加上士兵情緒低落,俄國戰事不斷失利,到1917年3月,俄國約150萬人死于戰爭,四百多萬人傷殘。“假如沒有戰爭,俄國也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

——列寧

社會條件:“一戰”充分暴露了沙皇俄國的落后與腐朽,加深了人民群眾的痛苦和不滿,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為革命創造了有利時機。國際環境: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大多卷入戰爭,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材料:“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充分的物質準備,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而只有進行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才能實現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化”。

——列寧

經濟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已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十月革命的物質前提)二、十月革命的勝利客觀條件:(1)經濟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已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十月革命的物質前提)(2)政治條件: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3)社會條件:“一戰”充分暴露了沙皇俄國的落后與腐朽,加深了人民群眾的痛苦和不滿,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為革命創造了有利時機。(4)國際環境: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大多卷入戰爭,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1.十月革命的背景二、十月革命的勝利材料: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工資低微,與農民階級有天然的密切聯系。無產階級革命性強。1912年以列寧為首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提出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戰略,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人類文明圖鑒.戰亂中的世界》

(1)無產階級受剝削、受壓迫特別嚴重,革命性強;(2)無產階級與農民階級有天然的聯系,形成了鞏固的工農聯盟;(3)無產階級有自己的成熟的政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4)無產階級有自己的革命指導思想列寧主義的指導。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十月革命的背景主觀條件:(1)俄國無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受資本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有很強的革命性。(2)有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即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3)有鞏固的同盟軍——農民。(4)有成熟的革命理論“列寧主義”的指導。(5)二月革命,鍛煉了俄國的無產階級。(6)《四月提綱》發表,為俄國革命指明方向。(7)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不可能,使無產階級進一步清醒。1.十月革命的背景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主觀條件: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事件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時間: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地點:彼得格勒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實權)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實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戰爭。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退出一戰。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和平奪權已不可能。布爾什維克黨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裝占領冬宮,成立蘇維埃政權,列寧為主席,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流血十月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爆發:1917年3月(俄歷二月),彼得格勒爆發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沙皇專制統治的羅曼諾夫王朝。這次革命爆發在俄歷二月,被稱為“二月革命”。二月革命(2)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3)結果: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權——工兵代表蘇維埃,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由于當時的蘇維埃領導人支持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掌握著實際權力。俄國出現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二、十月革命的勝利《四月提綱》發表(1917年4月)

(1)背景、原因:①二月革命后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②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早日實現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目前俄國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覺悟性和組織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階層手中。——列寧《四月提綱》二、十月革命的勝利(2)內容:①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任務;②他還明確提出“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③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3)意義:為俄國革命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七月流血事件:(1)原因: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7月俄軍在前線慘敗,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再次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退出一戰。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公開反對革命。(2)影響:臨時政府大肆搜捕和殺害布爾什維克黨人,表明革命的和平不可能,使無產階級開始清醒。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拒絕考慮絕大多數俄國人所需要的兩樣東西——和平和土地,同樣,政府也不愿結束戰爭。——[美]斯塔夫里阿諾斯二、十月革命的勝利2.十月革命的過程、結果:(1)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革命武裝占領了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起義取得勝利。(2)次日(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3)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攻打冬宮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二、十月革命的勝利3.十月革命的特點◆理論角度:在相對落后的俄國單獨取得革命勝利◆革命道路:走的是由城市擴展到農村的革命道路◆革命階段: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奪權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革命性質打擊對象革命力量結果兩者聯系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參加,并起到積極作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革命由二月革命過渡到十月革命,從而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點撥提升: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對人類歷史: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4.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2)對世界: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和競爭的局面,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3)對俄國:結束了俄國專制剝削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開啟了俄國的現代化強國進程。地位: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922年俄國蘇俄蘇聯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獨聯體1917年十月革命192119241953196419851918199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1928時空觀念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年夏—1921年3月)2.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1928年)3.斯大林模式(1924年—1991年)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①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②目的: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鞏固蘇維埃政權。后期幻想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④分配勞動,實行配給制。(1)背景、目的:(2)內容:①直接過度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②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的特色。(經濟結構單一求純,否定商品市場和貨幣關系)③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3)特點: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年—1921年)(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為了集中全國物力財力戰勝國內外敵人的一項特殊政策;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它的實施對戰勝敵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2)嚴重損害了農民和工人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實踐證明這些措施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因此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我們當時不這樣做就不能在一個經濟遭到破壞的小農國家里戰勝地主和資本家”。我們取得了勝利……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列寧(4)評價: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年—1921年)材料一:農民們拿起武器,反對無常的征收。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經濟也已陷于癱瘓狀態,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間接連不斷的戰爭。工業已下降到戰前水平的10%,糧食產量從1916年的7400萬噸下降到1919年的3000萬噸。最大的災難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國性旱災,他造成了俄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的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目前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蘇聯興亡史》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1921年—1928年)20年代饑餓的人群喀瑯施塔得水兵暴動

列寧開始重新思考一條新的探索之路……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1921年—1928年)

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的國內戰爭,使國民經濟瀕臨崩潰。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模式在實踐中失敗。

目的:解決危機,穩定政權;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標志:(1)背景、目的: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二、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1921年—1928年)在俄國小農占了人口的絕大多數,我們必須遷就農民,必然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樣農民才會得到鼓勵。……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車輪再次轉動起來。……我們希望建立一種給外國人以工商業承租權的制度,來加速經濟發展。

——列寧新經濟政策的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

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

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以租讓制等形式引入外國資本。(3)內容:

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導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內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新”的表現),恢復發展經濟,實現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社會主義一定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否則社會主義就沒有資格代替資本主義。——列寧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1921年—1928年)(4)特點(實質):

(5)意義:

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找到了一條在小農占優勢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新”的表現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在一定限度內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農業: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關系國家命脈企業歸國家所有;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肯定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肯定按勞分配分配:廢除實物分配制;按勞分配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1921年—1928年)俄共(布)“十大”召開時的抗議:新經濟政策是恢復資本主義。新經濟政策實質是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引進外國資金和技術,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從而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使國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政策。其目的是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鞏固工農聯盟,恢復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最終戰勝資本主義。

這是蘇俄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現,絕不是轉向資本主義。問題探究:如何理解新經濟政策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政策?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項目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內容作用農業政策余糧收集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政府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工業政策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國家資本主義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貿易政策取消自由貿易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分配制度實行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進而使社會主義成勝戰時資本主義成分,最終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知識歸納: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比較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蘇聯,1922年12月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四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以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等共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加入。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蘇聯的成立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個體農民不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新經濟政策時期產生了富農囤積糧食、投機倒把的問題,因此,必須實行農業集體化,改變農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歷史》4.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1924—1991):我們所以采取新經濟政策,就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讓它見鬼去)。

——斯大林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蘇聯模式的過程:

1925年12月開始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1927年12月開始實施“農業集體化”。從1928年開始實施五年計劃。(2)成就:

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

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令人矚目,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照。名稱時間一五計劃1928年-1932年二五計劃1933年-1937年三五計劃1938年起實施,因衛國戰爭爆發而被打斷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1924—1991):“蘇聯模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權力的高度集中。

①在經濟方面:生產資料單一的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②在政治方面: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權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3)特征: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1924—1991):(4)評價:

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影響了蘇聯的發展。《片面的經濟》知識小結:政策特點目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兼有“戰時”與“共產主義”特色,共產主義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全面運用戰勝國內外敵人,保證戰爭的勝利新經濟政策在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占主導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內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發展經濟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鞏固工農聯盟,恢復和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政策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犧牲農業,優先發展重工業;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利用國家政權力量盡快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社會主義政權深度研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肩負的責任歷史的追問:蘇聯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之路的啟示?

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1)任何一種社會體制的建立,都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2)生產關系必須與本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必須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進行調整。(3)改革是社會主義不斷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4)要使輕重工業和農業比例協調發展;(5)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啟示:知識點2: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民族運動(革命):對外反抗外來侵略,追求民族解放;民主運動(革命):對內反對專制獨裁,追求民主自由;概念解析、時空概念: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材料:大戰期間亞非拉經濟政治的發展和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交戰各國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這些地區的民族工商業獲得相對有利的環境,得以較快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之壯大,更加強烈地要求擺脫殖民主義和本國的封建統治。列強的互相殘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的參戰經歷,使他們擴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十月革命還將馬列主義傳播到亞非拉各國,鼓舞了那里的先進分子,他們開始用新的世界觀來觀察世界和本國的命運,尋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歐洲列強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這些使世界殖民主義體系與反殖民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民族解放運動有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摘編自黃正柏主編《世界現代史》復習可結合選擇性必修3:第13課《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分析其背景、原因“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原因①經濟、階級基礎:宗主國忙于戰爭,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④矛盾激化:一戰期間,列強驅使亞非拉人民充當炮灰,從事勞役,掠奪財富,激化了與亞非拉人民間的民族矛盾;②思想基礎:一戰期間,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民族自決原則成為指導殖民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⑤成功案例: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③宗主國衰落:一戰重創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削弱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原因地區事件東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開展國民革命,進行北伐戰爭。東南亞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掀起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越南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斗爭。西亞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南亞印度甘地和國大黨領導的多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使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進攻武昌,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1927年2月,隨著北伐戰爭的不斷勝利,以及聲勢浩大的工人運動,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8月,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繼續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東亞——中國的國民大革命:第一階段(1)建立政黨:1920年,印尼共產黨成立。(2)概況: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3)結果:荷蘭殖民當局殘酷鎮壓起義,印尼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印尼民族大起義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印度尼西亞地理位置印尼巴厘島抗荷勇士紀念碑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2.東南亞——印度尼西亞反荷蘭殖民者統治的民族大起義:第二階段(1)建立政黨: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印尼民族黨。(2)概況:采取與殖民當局不合作政策,爭取民族獨立。(3)結果:原來受印尼共產黨影響的大批群眾轉向民族主義政黨,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印尼國父”蘇加諾蘇加諾的獨立宣言手稿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2.東南亞——印度尼西亞反荷蘭殖民者統治的民族大起義: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2.東南亞——越南掀起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斗爭: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3.西亞: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爆發了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

1920年伊拉克人民反對英國軍事占領和殖民統治的起義。

起義領導者為地主、資產階級上層民族主義者,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愛國宗教領袖。

起義主力為部落農牧民。知識分子和中下層軍官在宣傳鼓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起義給英國以沉重打擊,英國為鎮壓起義,耗資巨大,死傷和失蹤的人數超過2000。起義促進了伊拉克人民的民族覺醒,加速了伊拉克革命的進程。(1)興起背景、原因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材料1:20世紀初,印度民族資本主義雖得到較快增長,有了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民族資產階級,然而英國的殖民統治妨礙著印度實現工業化,英國資本控制著一些重要的工業部門,印度資本仍處于嚴重的依附地位。——《世界現代史.上》

材料2:我承認每個印度人應給予帝國以慷慨無私的、毫不含糊的支持一戰,我們期望在不久之后的將來,印度能成為印度的自治領——《我體驗真理的故事:甘地自傳》

材料3:1919年《羅拉特法案》:規定總督有鎮壓之權,殖民當局隨時可宣布戒嚴;不經起訴可逮捕、搜查和監督任何一個印度人;不加審訊就可以判刑;警察有權解散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等。

“英王王冠上一顆最明亮的寶石。”

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興起背景、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印度迫切希望英國給予其自治。

一戰前后英國在印度的雙面政策,使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導致印度社會反英情緒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人性的真諦是愛,對一切人都要愛,對壓迫者也要用愛來感化他們,而暴力是野獸的本性,使用暴力只能使仇恨更強烈,導致人性的淪喪。當政府保護你們自尊心的時候,合作才是你們唯一的職責,同樣,當政府不但不保護你們,反而剝奪你們的尊嚴時,不合作就是人類的天職,這就是不合作的真諦。不合作與非暴力乃是同一棵樹上的分枝,同屬非暴力抵抗的根本,是我的立場。

——甘地

(2)“非暴力不合作”的含義:

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的思想,以及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的思想。①起因:阿姆利則慘案②措施:甘地號召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以及抗稅等手段與英印當局斗爭;③結果:1922年,進行示威活動的農民遭警察開槍射擊,示威群眾火燒警察局,甘地認為這破壞了非暴力原則,宣布停止不合作運動。(3)過程:第一階段(1920年——1922年)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阿姆利則慘案”:1919年3月,英印當局實行《羅拉特法》,規定“對煽動叛亂嫌疑犯可以不加審判即予監禁”。國大黨發動了“總罷業”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約2萬群眾在阿姆利則集會示威,英軍向群眾開槍鎮壓,制造了阿姆利則慘案。罷工、罷市、……,上街游行抗議,全面不合作甘地發起“手紡土布運動”①概況:甘地向英印當局提出降低地稅、廢除食鹽專賣、取消鹽稅、實行關稅保護、釋放政治犯等要求。②結果:遭到拒絕,甘地進行“食鹽進軍”,引發印度各地的抗稅斗爭,迫使當局接受了甘地的部分要求。甘地發起“食鹽進軍”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領78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徒步426千米,沿途成群農民隨行,4月5日,抵達丹迪海濱,親自動手煮鹽,持續3周,史稱食鹽進軍。(3)過程:第二階段(1930年——1934年)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①概況:甘地發動了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②結果:英印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演講中的甘地

1942年8月,圣雄甘地發起的讓印度急速獨立的一次行動,目的是為了讓英屬印度政府盡快走上談判桌。這個運動采取非暴力抵抗作為行動指南,以“要么行動,要么死亡”口號喚起人們的覺醒。(3)過程:第三階段(1940年——1942年)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脫離英帝國獨立(4)特點:采取和平與合法手段的漸進斗爭策略,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

形式:土布運動、“食鹽進軍”、不合作和絕食祈禱等;

1920年,國大黨通過甘地起草的新黨章,其中第一條規定“印度國大黨的目標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爭取實現自治。”甘地對“自治”的含義做了新的解釋:如有可能,在英帝國內自治;如有必要,就脫離英帝國獨立。——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現代部分》第三分冊根據“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三個階段,結合材料,印度的民族民主運動有何特點?【思考探究一】第一階段:主動停止運動第二階段:實現部分要求第三階段:英國退出印度在英帝國內自治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如何評價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材料一:“不管我們如何譴責不合作運動,但假如我們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識,我們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錯誤。一味采用高壓,不可能永久地解決問題。”——印度總督歐文

材料二:“非暴力并不意味著向壞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協。非暴力意味著以人的全部心靈來反對專制者的意志。只要在這種人類法則指導下進行斗爭,哪怕一個人也能反抗非正義帝國的全部權力。”——《世界現代史.上》

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全面評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思考探究二】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積極:(1)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對動員廣大民眾投身民族解放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為國大黨提供了斗爭武器,使國大黨轉化為具有群眾基礎的政黨。(3)給英國的殖民統治造成巨大的政治壓力,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進程;(4)創立了一條反抗殖民統治的獨特道路,甘地所創立的非暴力斗爭理論,是印度人民偉大的精神財富。局限:(1)將革命運動局限于非暴力的形式,嚴格堅持非暴力原則,挫傷了群眾斗爭的積極性;(2)“非暴力”原則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群眾運動的發展,喪失革命時機,延長了革命過程。并且在反革命鎮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無謂的犧牲;(3)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是甘地提出的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的思想。從哲學和道德層面上看:這種思想是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為出發點,在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群體的和諧共處,用善良壓倒邪惡,用行為去感化他人,最后贏得他人理解的行為模式,爭取自己的利益但也不想傷害他人是他們的理想。這種思想具有強大的主觀精神感召力。從政治層面上講:“非暴力”是一種斗爭策略,是一種對殘暴統治的和平斗爭。它可以給統治者在經濟、政治乃至道義等各方面造成巨大壓力,迫使統治者做出讓步,最終實現斗爭目標。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它可以使斗爭成本降到最低。實事求是的說,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理想化色彩濃重,運用在現實斗爭中必然束手束腳,無法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學識之窗: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8月15日印度贏得獨立。印度國旗1947年8月15日,印度贏得獨立。巴基斯坦國旗(6)結果:孟加拉國旗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埃及華夫脫黨抗英運動;(2)摩洛哥里夫人民反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3)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非洲獨立意識覺醒代表事件:1.非洲獨立意識覺醒的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帝國主義國家勢力遭到重創,對殖民地控制有所削弱;(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運動;(3)非洲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獨立意識的增強。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2.埃及的民族獨立運動:材料:1882年英國占領埃及。一戰爆發后,為加強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國宣布埃及為其保護國。戰爭期間英國為拉攏埃及參戰,曾先后四次許諾戰后給予埃及獨立。戰后,埃及人民希望英國殖民當局履行諾言,遭到英方拒絕并繼續維持埃及的保護國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埃及資產階級政黨華夫脫黨領導人扎格魯爾決定組織“埃及代表團”到歐洲去活動爭取參加巴黎和會,將獨立訴求告諸國際社會,但未成功。(“代表團”的阿拉伯語為“華夫脫”,所以這個新的民族主義組織就叫華夫脫黨)

華夫脫黨提出爭取埃及的完全獨立,得到人民的支持。在埃及人民的強大壓力下,1922年2月,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即在承認埃及形式上獨立的同時,又作了一些“保留”:如英國保留在埃及的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埃及人民為取消英國在埃及的特權和爭取國家的徹底獨立,繼續堅持斗爭。(1)背景:

一戰期間,埃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實際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埃及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壯大。(埃及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

一戰結束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2.埃及的民族獨立運動:(2)華夫脫運動①領導力量: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領導下的埃及人民。②斗爭方式: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斗爭方式。③運動結果:迫使英國做出讓步,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

運動性質:華夫脫運動是一場愛國民族主義運動。華夫脫運動現代埃及之父:扎格魯爾(3)護憲運動①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②扎格魯爾又領導華夫脫黨進行了12年的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

埃及的獨立地位是不充分的,英國仍然保留著對埃及部分主權的控制。1936年8月,英國借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之機,以保護埃及安全的理由與埃及政府簽訂了《英埃同盟條約》,進一歩強化了對埃及主權的控制,……可見,埃及獨立運動的歷史使命還沒有完成,其自主現代化的政治前提還有待確立。——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2.埃及的民族獨立運動: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1912年,摩洛哥被法國和西班牙瓜分,但他們只是占領了摩洛哥的平原地區。1921年初,里夫地區人民在酋長阿卜杜勒·克里姆領導下,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者,迫使侵略軍投降。(2)1923年2月,克里姆聯合12個大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國。在斗爭過程中,克里姆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酋長制度。(3)1926年,共和國被西、法殖民軍扼殺。3.摩洛哥里夫地區人民抗擊西、法殖民軍的斗爭(1921—1926)里夫共和國控制區克里姆(al—Karim,1882~1963)摩洛哥伊斯蘭教法學家、政治家,里夫起義領袖。

性質: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是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爭。海爾·塞拉西(1930—1974年在位)(1)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一度得呈;(2)1936年,埃塞俄比亞皇帝賽拉西一世流亡英國,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亞。(3)埃塞俄比亞人民堅持游擊戰爭,塞拉西率領愛國武裝力量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國家獨立。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意大利軍隊1936年的埃塞俄比亞騎兵4.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思考:拉丁美洲在獨立100年后,為什么還要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材料:獨立后的拉美特殊性更為明顯。主要表現在:獨立后各國的封建大地產制沒有根本觸動、削弱,而且許多國家還有所發展、加強,社會經濟停滯不前;政治上“考迪羅主義”(一種軍事獨裁制度)盛行,政變頻繁,政局不穩,統治者依賴甚至投靠外國,為英、美等新殖民主義者的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摘編自鄭昌發《從世界歷史全局看西屬拉美運動的性質和特點》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1.背景、原因:(1)國內:獨立后的拉美政治上軍事獨裁統治;經濟上封建大地產制和經濟剝削。(2)國外:英美等國加緊對拉美進行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成為其走向真正獨立的主要外部障礙。2.概況:(1)20世紀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進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時期。(2)阿根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甚至筑起街壘與警察戰斗;智利的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3)在拉丁美洲的革命和改革中,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和墨西哥卡得納斯的改革最具代表性。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3.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1)背景:

1821年尼加拉瓜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但隨后英美勢力進入,到20世紀20年代,實際上已淪為美國的保護國。

1926年尼加拉瓜爆發內戰,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并支持臭名昭著的保守黨。后由于保守黨不得民心,轉而支持自由黨人的立憲政府。

自由黨首領蒙卡達簽訂了關于交出武器以換取美國承認的協議,起義將軍桑地諾因此與其分道揚鑣。(2)過程:

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以“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1933年,桑地諾的部隊與美軍及政府軍戰斗近200次,迫使美軍撤出尼加拉瓜。(3)結果、意義:

1934年,桑地諾遭當局刺殺;

尼加拉瓜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鼓舞了全拉美人民的反美斗志。桑地諾被譽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標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