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腹瀉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_第1頁
犢牛腹瀉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_第2頁
犢牛腹瀉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_第3頁
犢牛腹瀉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犢牛腹瀉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

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可在每個季節發生。通常在冬季和春季,而春季和秋季較容易發生。其特點是大便松弛、柔軟大便或水樣大便,脫水和體重減輕,減少陽氣,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在大群飼養時,犢牛腹瀉發生率常達90%~100%,死亡率>50%,對奶業的發展威脅很大。導致犢牛腹瀉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細菌、病毒、原蟲、喂食過多、溫度過低、衛生環境差、初乳飼喂不及時及動物本身免疫力差等。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冠形病毒和隱孢子蟲是1~30日齡犢牛最主要的腸道致病菌。該病不僅影響了犢牛的生長發育,而且會降低牛成年后的泌乳性能,同時也給奶牛場造成經濟損失,嚴重阻礙了養殖業的發展。1細菌腹瀉的發生機制新生犢牛消化道是無菌的,在環境惡劣或者初乳沒有及時攝入時可被致病菌感染,致病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導致菌群失調并產生毒素,使小腸中水分和電解質失衡,大腸不能全部吸收來自小腸的多余水分則導致腹瀉。細菌性腹瀉的主要致病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副結核分枝桿菌等。有研究證實,當大腸桿菌數量超過乳酸菌200%~500%時將發生腹瀉。1.1etec在肌肉營養和營養方面的應用由大腸桿菌引起的犢牛腹瀉也叫牛白痢,腸毒素性埃希氏大腸桿菌(ETEC)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主要發生于未吃初乳和1周齡內的新生犢牛。研究發現,ETEC菌株能黏附到小腸的黏膜上,并產生腸毒素,引發電解質過多分泌,從而破壞電解質平衡。ETEC產生熱穩定腸毒素(ST)和熱不穩定腸毒素(LT),而ST的結構又包括STa和STb兩個亞型,大部分的ETEC主要產生STa,因其相對分子質量較小,難以激起機體的免疫,所以對犢牛造成很嚴重的危害。STa結合在特殊受體鳥苷酸環化酶-C上,顯露在腸上皮細胞頂端表面,通過結合腸上皮細胞,激活腸內鳥苷酸環化酶,引起酶水平的提高,誘發腸內分泌Cl-和水增多,使更多的液體隨糞便排出,造成分泌型腹瀉。白痢潛伏期短,通常為數小時,病初犢牛體溫升高至40℃,喜躺臥,食欲減退。數小時后開始下痢,繼而排出含有氣泡和血絲的灰色水樣便,末期肛門失禁,尾巴及后軀被糞便污染。此時病畜體溫降至常溫,呼吸脈搏加快,病程延長者,并發肺炎、關節炎,如不及時治療常引起生長緩慢甚至死亡。1.2發揮副傷寒的臨床病理特點犢牛副傷寒主要是由鼠傷寒沙門氏菌或都柏林沙門氏菌引起的腹瀉,10~40d的犢牛最易感。本病的傳染源是副傷寒病畜和帶菌動物,帶菌牛膽囊內長期存有病原體,且不斷隨糞便排出,污染飼料與水源而散播本病。此外,當飼養條件差、初乳攝入不足或提前斷奶等原因可導致犢牛抵抗力下降,引發此病。犢牛副傷寒可分為慢性與急性兩種,其中慢性型主要以關節炎癥狀為特點,病程可達30~50d,患病犢牛主要癥狀表現為輕度腹瀉,稍有食欲,關節腫脹且具有一定的相對性,為兩后肢關節腫大或為前肢關節腫大,病畜不愿走動、喜臥、跛行,伴有神經癥狀發生。急性型主要以敗血癥、肺炎癥和急性腸炎狀為特征,出生后約48h即可發病。少部分病程短,2~3d內死亡,大部分約在10d死亡,病程長的約20d死亡,也可轉為慢性型。患病犢牛體溫升高至41℃,病畜躺臥,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先便秘后腹瀉,排混有血液、假膜或氣泡的黃色糞便,后變為灰黃色惡臭稀便,眼和鼻黏性分泌物較多。1.3發生新生瞳牛的情況犢牛腸毒血癥由魏氏梭菌B型和C型引起,多發生在10日齡內、營養良好的新生犢牛。表現為急性,出血性腸炎腸毒血癥,排出暗紅色惡臭粥樣便,伴有腹痛、死亡迅速。1.4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牛副結核病又稱牛副結核性腸炎、約翰氏病,病原菌為副結核分枝桿菌,是以頑固性持續性腹瀉與漸進性消瘦、泌乳性能降低等為主征的慢性消化道傳染病,犢牛更易感。悶熱、多雨潮濕、氣候突變、飼養環境差、犢牛初乳攝取不足、營養不良都會導致牛的抵抗力弱,是發生此病的直接誘因。2預防和治療2.1預產奶牛2.1.1生物催化劑的影響妊娠母牛缺乏能量、蛋白質、硒與維生素A等營養物質可引起新生犢牛的腹瀉。合成乳免疫球蛋白過程中,維生素A是最重要的生物催化劑,蛋白質是合成必需物質,兩者不足時直接導致乳免疫球蛋白合成量下降。因此,對妊娠母牛應保證其體內供應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飼料,保證犢牛營養物質需求,飼喂時可以適當在飼料中添加新鮮的胡蘿卜,用以提供充足的維生素A。2.1.2乳房炎的預防保持牛舍特別是產房清潔、干燥,及時清除污物與糞便,鋪墊干燥褥草,每天對產圈進行消毒。為防止乳房炎病奶導致腹瀉,應及時進行乳房炎的臨床檢查。嚴格控制精料喂量,注意精粗比例,防止母牛過肥與亞臨床酮病的發生。2.1.3以大腸桿菌作為免疫原子質子于分娩前2~4周對母牛接種疫苗,疫苗大多以大腸桿菌的兩種主要致病因子腸毒素和菌毛黏附素作為免疫的抗原,以獲得較高水平初乳保護性抗體,從而達到預防犢牛腹瀉的目的。2.2牛皮2.2.1代飲品的配制原則犢牛出生后1h內應哺足初乳,使犢牛獲得被動免疫,犢牛出生后0.5h可喂初乳1L,8h以后再喂1~2L,喂乳要堅持定數量、定溫度、定時間、定人員的原則。在犢牛由采食牛奶改為代乳品,期間需要3~5d的適應期,這期間容易出現生長緩慢、腹瀉等現象,因此犢牛代乳品的配制與由母乳到代乳品的平穩過渡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植物蛋白在代乳品中是一種重要的影響因素。有研究發現,隨著植物蛋白質含量的提高,犢牛腹瀉率、腹瀉頻率及糞便指數等指標均有高趨勢,添加適宜的植物蛋白質(≤50%)有利于犢牛平穩的斷奶過渡和健康。2.2.2低聚木糖對腹瀉大鼠腸道菌群的影響許多抗生素與化學治療藥物可用于防治犢牛大腸桿菌性腹瀉,但是由于藥物的耐藥性、殘留及對動物機體的損害作用,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利用益生素防治細菌性犢牛腹瀉備受關注。動物胃腸道的微生物區系從多方面影響機體的微生態環境穩定與動物的健康狀況。犢牛腹瀉時,會出現腸道菌群的變化,其中大腸桿菌、雙岐桿菌和乳桿菌的變化最顯著。腹瀉或即將腹瀉時,乳酸桿菌和雙岐桿菌等有益菌數量減少,直腸中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增加,而當腹瀉康復時則相反,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預示犢牛腹瀉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研究發現,添加適量的低聚木糖不僅能降低腹瀉頻率,而且能夠提高仔豬的生產性能。有研究發現,在5周齡內犢牛的代乳粉中添加益生素,能夠有效降低犢牛腹瀉,且與添加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基本一致。有研究進一步證實,益生素能夠有效的抑制大腸桿菌導致犢牛的腹瀉。其中酵母β-葡聚糖與甘露寡糖作為益生素的一種,對大腸桿菌生長均表現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短鏈脂肪酸能促進腸黏膜的生長,β-葡聚糖能在結腸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短鏈脂肪酸。有研究表明,甘露寡糖能夠促進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繁殖,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數量,進而優化牛的胃腸道微生態環境。2.2.3減少血清并發癥母血療法治療犢牛腹瀉起到一定的作用,出生約2h給新生犢牛輸入母牛全血,可以增加犢牛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降低犢牛發病率,并且發病時間后移,發病后常規治療,病程縮短,復發率降低,死亡率減少。因為母牛血液中含有較全面的抗體和營養物質,輸入的母體血液既能刺激犢牛機體的網狀內皮系統,提高血液中網狀內皮系統細胞的數量,吞噬作用也隨之增強,并且同時提高犢牛血液中的抗體濃度,從而提高犢牛抗病力、免疫作用。2.2.4補充液液液液及早補充體液對犢牛細菌性腹瀉是至關重要的,目的是恢復體液的正常溶劑與成分,并且可以有效的糾正酸中毒,補充體液不及時或者補液量不足時會形成不可逆轉的器質性病變,甚至造成死亡。3腹瀉原因分析犢牛腹瀉的高發病率與高死亡率給規模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