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碉樓起源、分布與類型 張國雄(五邑大學華僑研究所廣東江門529020)隨著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活動的展開,碉樓這種鄉土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碉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鄉土建筑?則是至今鄉土建筑史研究還沒有討論而有待確定的問題。本文準備就此進行考察,提出初步的意見,求教于方家!一,語意學的考察從字義上考察,“樓”字的使用最早,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已經出現。《說文解字》收錄的是時俗常用字,共有9543個,“樓”字就是其中之一。其語義為“重屋也”,也就是多層的房屋。中國第一部詞典、漢代的《爾雅》其“釋宮”篇云:“陜而修曲曰樓”。這里的“陜”與“狹”相通。同樣成書于漢代,主要探討字詞由來的《釋名》在其“釋宮室”篇中對“樓”字有這樣的解釋:“樓,言牖戶、射孔婁婁然也”。它進一步描述了樓的建筑形體特征:不僅有門、窗等建筑設施,而且有防衛建筑設施射擊孔。在漢代,尤其是東漢,隨著構架式樓閣建筑技術的成熟,居住型、儲藏型、警衛型等各種功能的樓普遍出現①,最高的有7層(16米),一般為2層(5米)至4層(9米)②,這應該是“樓”字得以成為漢代日常用字的社會基礎。在英文中,“樓”為“Tower”,建筑形體上首先也是指多層的“塔”或“樓塔”,同時又有“城堡”、“碉堡”的含義,即不僅突出了建筑的形體而且增加了建筑功能的內容。這一點是與中文不同的地方,中國的“樓”沒有城堡、碉堡這樣的軍事建筑的含義。在英文里,Tower又與Watch結合,增加了瞭望的功能,所以有的英文書將碉樓稱為“WatchTower”。“碉”字沒有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里,這可能反映了“碉”字在漢代還不是常用的字。筆者所見最早使用“碉”字來解釋這種建筑的,是唐朝人李賢。他在注釋《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中冉駹夷的石結構防御建筑“邛籠”時注:“按:今彼土夷人呼為‘雕’也”。“雕”與“碉”可以通假,說明唐朝時當地民眾已經改用“碉”來稱呼這種建筑了。《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下就記載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有三王蠻,“疊甓而居,號‘雕舍’”。《新唐書》為宋人歐陽修、宋祁撰,應該是對“碉”字在民間時俗常用的一個例證。“碉”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軍事上防衛或了望的工事建筑。英文里“碉”有兩個發音,即:Pillbox、fortification。前者表示獨立的小地堡,后者語意更寬,表示防御工事、堡壘和要塞。可見“碉”在中外文字里的本意,都主要是指一種起防御作用的建筑。根據以上的字義考察,“碉樓”一詞在中文里是“樓”的建筑形體與“碉”的防御功能相結合而構成,而英文中,“樓”本身就含有軍事防御的含義,所以西方的著述或翻譯的中國文獻以及中國人用英文撰寫的論著,“碉樓”一詞多用“Tower”或“WatchTower”,基本上不使用“Pillbox”或“fortification”。字詞是現實生活的凝結,下面就讓我們進入實際去考察。二,從世界范圍考察碉樓這種單體塔樓式建筑在西方也比較多。比如十至十二世紀西歐以教堂建筑為代表的“羅馬風”建筑中,在教堂的西立面往往建有磚石結構鐘塔,它發揮著召喚信徒、授時的功能,在封建戰爭頻繁時期又用于瞭望。起初,鐘塔是獨立建在教堂旁邊③。這種“羅馬風”注釋:①馬志祥:《漢代陶樓小議》,《文博》,1991年第1期。②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第三章第二節,第211頁,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版。③陳志華:《外國建筑史》,第八章第一節,第90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版。教堂最初興起于法國,后來傳播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等地①。到十二世紀,單體塔型建筑似乎走出了教堂,進入到城鎮,不僅繼續起著瞭望的作用,而且增加了軍事防御和火警監護的功能。這樣的城鎮在西歐現今保存較好的是意大利的錫耶納,該城在十二世紀建有70多座石結構的高層塔樓,高高聳立在城鎮的各個角落,迄今還保存有十余座,其上部造型豐富,給人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東歐格魯吉亞東北部的外高加索山區曼克頓一帶,至今保存著為數不少的碉樓,分布在村中或山崗,當地人稱其為“塔樓”(Tower)。有的建于千年以前,有的是十五世紀的遺物。全部是石質建筑,或塊石壘砌,或片石砌結。其樓高一般都有四、五層,有的更達7層。塔樓造型非常簡單,多數是下寬上窄的四方型,頂部有的為尖頂,有的為平頂,少數塔樓的上部一層四邊向外懸挑。所有塔樓的每層四面墻都開設有射擊孔。樓內的陳設極其簡陋,空間狹小。當地碉樓的大量出現,一是來自這一帶家族之間的仇殺,一是為了抵御車臣人的進攻。在現存的西方古代著名建筑中,建于十六世紀初期的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塔(TowredeBelem)也是一座典型的碉樓,它采用的是灰白色石材。貝倫塔坐落在里斯本港灣的特茹河中,四面環水,原為一座軍用的碉堡,其主體建筑是一座五層高的四邊形碉樓,第二層正面為一敞廊,連拱的排柱和哥特式欄桿為這座威嚴、堅實的碉樓增添了幾分明亮、輕快、寬敞的氣氛。第四層往后收進,留出一圈巡邏道,女兒墻上的雉堞為救世軍十字盾牌造型;第五層平臺四周也建有帶雉堞的女兒墻,四角各有一個突出的圓筒形崗亭②,這些造型和建筑部件都凸現了貝倫塔軍事防衛的性質。三,從中國范圍考察國內有相當豐富的資料可供我們進行分析。(一)碉樓的起源中國的碉樓主要是作為鄉村或住宅的防衛建筑而存在,民間對它的稱呼是“炮臺”,或“炮樓”。同時,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又有很多不同的稱呼。早在中國秦漢以前就有一種多層建筑存在,叫“角樓”或“望樓”。“角樓”更多地反映了這種建筑在住宅中的位置,建于住宅院墻的轉角部位;“望樓”主要表達的是它的功能,望樓在上古時期是人們望候神人的“臺”③,建在院落內,對位置的要求并不嚴格。炮臺是取其登高遠望之意。碉樓的的建造就受到古代角樓或望樓的啟示,發展很早,遠在漢代就已經很完備了④。漢代的碉樓實物今天已不可見,不過在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明器中仍有保留。1979年湖北云夢西郊的癩痢墩發掘了一座東漢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一個陶樓模型,是由一組樓閣組成的宅院,分前后兩樓。陶樓的西北角是一座四方形的碉樓,樓分三層。下層有門,與前樓相通,共用一道墻,后壁有兩層腰檐。中層正面開有三扇窗。樓頂為兩面坡,正中起脊,兩坡各有斜脊。各層之間有方口天窗上下相通⑤。成都的漢代畫像磚庭院中的樓成正方形,斗拱支撐的腰檐上置平座,樓分成三層,各層腰檐和平座的挑出收進,滿足了實際使用中的遮陽避雨和憑欄遠眺的需要,又使樓體富于節奏的變化,具有典型的中國樓閣風格⑥。這座碉樓在宅院中起著瞭望、防御的作用。墓主是一位行政官員或豪強,這種建筑在當時的有地位注釋:①陳志華:《西方建筑名作》,前言,第3頁,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版。②同①,第307-308頁。③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第三章第二節,第57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版。④張馭寰:《中國古代建筑百問》,九,民居,第118頁,中國檔案出版社,2000版。⑤云夢博物館:《湖北云夢癩痢墩一號墓清理簡報》,《考古》,1984年第7期。④民國《汶川縣志》卷五?風土志,卷七?古蹟。的物質基礎。所以,由漢代一直到清朝,當地建造碉樓的風氣不斷,寨寨有碉樓,甚至家家有碉樓。碉樓是藏族和羌族民居的標志性建筑。道光《茂州志》卷二·建置志明確記載,蒿坪村在明朝嘉靖三年(1524)為了阻止其他民族的進攻而“筑樓防之”,該樓叫“蒿坪樓”。今茂縣黑虎山的虎寨還保留了十多座風格各異的羌族碉樓,高者十多層,低者四、五層,有四角的,有六角的,還有八角形的。理番廳[治今理縣]的羌族村寨的高碉有的達二十丈,“藏其珍寶兵甲,……堅牢深密,砲石不能破毀”。這里的碉樓還有一個作用,因為“地寒冷,染痘者易死。酋長忌見生人,恐帶痘瘡進也。大金川獷野更多忌,遇人至,則上碉遙放烏鎗,持刀呼躍,狀如內地逐疫者,云恐帶鬼至”①。今理縣一帶的羌寨也保留著不少碉樓,以四角碉和單碉為多。最著名的要數縣城附近的姚坪羌寨,傳說該寨建于西漢,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它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碉樓是整個村寨的標志性建筑,目前僅存兩座,村中央的一座叫“土舍碉”,下大上小,共九層,高30余米,似一把直刺蒼天的利劍;層層有木梯相連,每層四面開有數個射擊孔,樓內進出的門很小,人只能躬身進退。樓頂有一個鐘孔,用于傳遞消息。姚坪古羌寨也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理縣在清朝碉樓之多,于順治十二年(1655)的一次鎮壓羌族的武裝沖突中就可得到證明,當年清軍在圍剿羌族的行動中“焚斬賊番不計其數,剗平八十七碉”②。松潘也是川西羌族碉樓較多的地方,自漢代到明朝羌族部落分散,半農半牧的羌族“居止傍山腰,或山頂,累石為屋,層級而上,緊牢深密,形如箱柜,高者十余丈,土人呼為‘碉’”③。民國《松潘縣志》卷四·土司志·夷俗類志說定居的羌族“居住碉房,其制或石或土或木,屹立如樓,三四層不等,上設經堂,中臥室,下飼畜,皆依崗據險而成。上層四面開窗,可以遠望,若遇戰事,鎗彈弓矢即由窗內施放”。明朝時該縣碉樓眾多,僅嘉靖二十六年(1547)鎮壓羌族的軍事行動中,都督何卿一次就“毀碉樓四千八百有奇”④。川西藏、羌少數民族地區的碉樓主要以石、土為建筑材料,基本上是平頂。它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專門用于瞭望觀察、防御作戰的碉樓,一般高達十余丈,十多層;一類是主要供居住用的碉房,多數為三層,富裕或有權勢的人家建四層;一類是居住和防御結合的混合式,前為碉房,后為碉樓,連為一體。川西南的彝族地區也有碉樓,當地叫“彝碉”⑤。彝族的碉樓與四川漢族地區的碉樓形式基本相同,它們主要與房宅相連,多建立在院落四角,一般二到三層,每層開有若干射擊孔。一些彝族頭人居住的院落更是碉樓密集。在四川、重慶的漢族聚居地區,碉樓式建筑的分布也比較廣泛⑥。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稱呼。開縣叫“箭樓”,宜賓稱為“印子”⑦。四川、重慶漢族地區的碉樓分兩類人建造,一類是當地土著居民建造,一類是清朝廣東客家移民的成果。武勝縣在民國十九年保存的219座碉樓、建于明朝的江安縣黃氏宅第碉樓和建于清朝光緒的江津市風場鄉會龍莊碉樓注釋:①②[19]同治《理番廳志》卷四·邊防志。③同治《松潘直隸廳紀略》(不分卷)。④道光《龍安府志》卷五·武功。民國《松潘縣志》卷三·邊防稱“毀碉房四千八百七十”。⑤吉木布初、黃承宗:《涼山彝族古代建筑》,《四川文物》,1991年第1期。⑥季國政的《四川民居散論》(成都出版社,1995版)列舉的有碉式建筑的地方有四川的高縣、珙縣、宜賓、敘永、納溪、古藺、儀隴、巴中、峨嵋、洪雅、廣安、鄰水、仁壽、井研、威遠、中江、武隆、武勝、大竹、江安、合江等縣市,重慶的涪陵、墊江、巴縣、南川、綦江、江津等縣市。⑦《西南歷史文化地理》,第375頁。等①,都是非客家人建造。涪陵市明家鄉雙石村瞿九疇土樓、武隆縣長平鄉劉家土樓、儀隴縣李家灣碉樓(朱德故居)、巴縣木洞鎮蔡家碉樓、宜賓李場頑伯居碉樓、成都市青白江區姚渡鄉曾家寨碉樓、成都市龍潭鄉向龍村碉樓、成都市龍泉驛青龍村周家院子碉樓等②,都是客家人建造。從現存實物和文獻來看,似乎客家人更樂意建碉樓,如民國時期今成都市龍潭鄉共有82座碉樓,而民宅只有79座,其中76戶為一宅一碉,另有3戶為一宅雙碉③。不論是非客家還是客家人建造的碉樓,在建筑樣式和造型風格方面基本上一樣,沒有大的區別;但是有別于藏族、羌族建造的碉樓,具有更多中國古代樓閣建筑的風格。如同我們在漢墓出土的陶器模型和畫像石上所見,四川、重慶漢族地區的碉樓大部分也是與宅院相連,建在宅院圍墻的轉角處,是宅院的防衛性建筑,樓高三層或五層(更有的達七層,如巴縣木洞鎮蔡家碉樓)。墻體多為夯土,樓層采用木樑木板,樓頂為懸山式或歇山式的坡頂,覆小青瓦,更有多重腰檐,懸挑比較夸張的重檐四角高翹,使威嚴堅實的碉樓增添了幾分輕盈活潑。四川、重慶碉樓的多樣性和建筑歷史的悠久,使其在中國碉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廣東碉樓廣東是我國鄉村建造碉樓比較普遍而且地位特殊的省,與四川漢族聚居區一樣,碉樓主要由客家人和非客家人建造,集中分布在以下兩個地區。1,客家地區的碉樓在客家聚居地區的鄉村,碉樓并不是出現在所有的客家圍,只是在部分客家圍中聳立。這類客家圍叫“四角樓”(俗稱“四點金”),民眾把碉樓多稱做“炮樓”。它以粵東北的梅州、粵北的韶關為中心,分布在粵東興寧、五華、梅縣和粵北的新豐、翁源、始興一帶④。其總體特點是碉樓與客家圍寬厚的圍墻相連,或正面兩角建樓(二碉),或正面兩角與后圍正中建樓(三碉),或四角建樓(四碉),或四角加后圍正中建樓(五碉),或四角加左、右、后三圍正中建樓(七碉)。著名的有,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興寧縣新陂鎮長嶺村的劉氏彭城堂,翁源縣江尾鎮長江村劉氏素其樓、南浦鎮馬墩三村黃氏德安樓、南浦鎮馬山一村林氏喜慶樓、壩子鎮梅村劉氏燕桂樓、南侵鎮馬山十村林氏楠杞樓,建于道光年間的始興縣隘子鎮官氏滿堂圍,建于光緒年間的五華縣錫坑鎮聯慶樓等,這些四角樓絕大部分是清朝所建,極少數為明朝的建筑,如蕉嶺縣的石寨圍樓就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客家四角樓的分布,經東莞一直延伸到深圳。深圳的客家四角樓從清朝康熙初年到民國時期都有興建,高潮在乾隆至道光年間⑤。最著名的有,原寶安縣坪山鎮的大萬世居,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龍崗鎮的羅氏洪圍,建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寶安縣坑梓鎮的龍田世居,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在深圳,不僅四角樓有碉樓,其它的一些客家民居也多數建有碉樓,這是與粵東客家民居不同的地方之一⑥。廣東客家民居中的碉樓是圍屋防御性建筑的主要部分,極少獨立于圍屋之外。墻體厚實,多數為三合土夯土墻,有的底層用條石或鵝卵石壘砌,有的頂層用青磚砌墻。頂部或為懸注釋:①摘自四川農經網(WWW·SCNJW·gov·cn)“住行習俗”。②孫曉芬:《四川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第五篇第三章第一、三節,第185、190、194—196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版。③成都市龍潭鄉文化站站長嚴正發統計整理,轉引《四川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第195頁。④楊耀林、黃崇岳:《粵東、粵北客家圍若干類型及其流變的初步研究》,陸元鼎主編:《中國客家民居與文化》,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版。⑤彭全民:《深圳新客家圍屋的淵源與興衰》,《中國客家民居與文化》。⑥陳榮等:《龍崗客家民居與其他地區客家民居比較》,《中國客家民居與文化》。山式兩面坡(如梅縣南口鎮南華又廬),或是四角攢尖(如五華縣錫坑鎮聯慶樓)。客家圍屋中的碉樓多數是四、五層,清朝早期四角樓的碉樓與橫屋高度基本取平,乾隆以后碉樓向空間發展,高出了橫屋①,成為整座建筑的至高點和標志物,使客家四角樓形成了四角高中間低的天際輪廓線。樓體的向外面不開門,通過圍內通廊進出,一般不開窗,少數開有的窗戶也很狹小,但是都開設有若干個射擊孔,給人封閉堅實的感覺。2,五邑僑鄉的碉樓五邑僑鄉則是廣東甚至全國目前保存碉樓最多的地區。僑鄉的六個市、區中都有碉樓廣泛分布。東邊以江門市棠下鎮(原屬新會市)為界,西邊到恩平市的那吉鎮,南面抵臺山市的原上川鎮,北緣達鶴山市的鶴城鎮,基本上覆蓋了整個五邑僑鄉。其中,開平是五邑僑鄉碉樓分布的中心區,數量最多。根據2001年開平市政府碉樓文化辦公室組織全市村鎮進行的詳細普查結果,開平現存碉樓1833座②。臺山市的碉樓數量居全區第二,2001年由該市檔案局、博物館組織的古碉樓、古建筑、古榕樹“三古”普查,全市現存碉樓459座③。其它幾個市目前尚未進行普查,從博物館日常工作調查得知,原新會市以西北部的大澤、七堡、小岡、羅坑、牛灣、司前幾個鎮為多,鶴山市則以西南的址山、云鄉、共和鎮常見,恩平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沙湖、牛江、君堂、良西、圣堂、東成數鎮。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市碉樓較多的鎮都靠近開平。現存地方文獻中記載的五邑僑鄉早期的碉樓都在開平。建于十六世紀六十年代的迓龍樓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早的碉樓,距今四百四十多年。五邑僑鄉大規模興建碉樓起于清朝末期,辛亥革命以后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達到了極盛。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五邑僑鄉碉樓的建造基本停頓,抗戰勝利以后建筑的也很少。可見,五邑僑鄉大規模建造碉樓的時間并不長,只有四十年左右。僑匯支持是碉樓得以建造的重要條件。五邑僑鄉的碉樓與國內其他地方的同類建筑最大的不同,主要在于其建筑式樣和建筑風格的獨特性。中西建筑文化合壁,使其脫離了中國傳統碉樓的樣式和風格,自成一體。五邑僑鄉碉樓的“另類”特征使其在中國碉樓發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是,受篇幅所限不可詳述,筆者有另文分析。四,比較分析的初步結論綜合以上對碉樓所進行的大范圍考察,我們可以對中國碉樓做如下的概括。1,“碉樓”在中文里是一個組合詞。“樓”字出現并常用于漢代,“碉”則晚至唐朝才普遍使用于指稱碉樓這種建筑。樓的本意是多層房屋,強調的是建筑形體;碉指軍事上防衛或瞭望的工事,強調的是建筑功能。兩字組合就將功能放在了前面,同時要求一定的建筑形體特征。在英文里,“Tower”具有中文“碉”和“樓”的含義,這是與中文不同的地方。所以將中國碉樓這類建筑翻譯成英文多使用“Tower”或“WatchTower”。2,目前所見文獻記載的中國碉樓的最早稱呼是來自川西古羌族,羌語的“邛籠”就是碉樓的意思。宋朝、明朝當地的“寵雞”、“籠雞”應該是羌族“邛籠”稱謂的演變。從唐朝開始,川西羌族也將這種建筑稱做“碉”,并演變出“碉房”、“碉樓”、“石室”、“石碉”等多種叫法。清朝至民國時期,川西的藏族叫“達雍”,川西南的彝族叫“彝碉”。在全國漢族地區,民間俗稱“炮臺”、“炮樓”。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稱謂也不同。3,在碉樓實物和文獻保存較多的川西和青海羌族、藏族聚居的地區,碉樓有廣義和狹注釋:①楊耀林、黃崇岳:《粵東、粵北客家圍若干類型及其流變的初步研究》,《中國客家民居與文化》。②《開平碉樓》(2001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版。③黃蘇照:《古樓古榕樹統統來入冊》,《臺山報》2002年4月13日。義之分。廣義的碉樓包括高達十余丈的單體防衛性建筑,還包括二、三層的居住碉房,青海的四類藏族碉房也可以稱做碉。狹義的碉樓則專指十余丈高、下大上小的防衛建筑,這種建筑不能叫碉房,可以叫高碉。這種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在其他地方似乎并不存在。4,碉樓是作為一種防御性建筑而出現在中外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民族,它們似乎有各自的發展軌跡。在西方,它主要存在于城鎮和軍事要塞,帶有西方自身的建筑特征。在中國則主要出現在鄉村,它是受中國古代角樓和望樓啟示而產生的一種鄉土建筑類型,也就是說它的源是傳統的民族的,其流也帶有濃厚的中國色彩。五邑僑鄉的碉樓其源其流都帶有很多外來文化的因素。5,中國碉樓絕大部分是與院落連在一起,與院墻組合為一個防御體系,是整個院落或圍屋的附屬性建筑。川西藏、羌民族聚居區的碉樓(狹義的碉樓)與漢族地區的碉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橡膠制品質量控制與檢測考核試卷
- 皮鞋生產工藝流程再造考核試卷
- 留在心底的聲音初三語文作文
- 上海高三語文一模滿分作文
- 摩托車展示區環境衛生考核試卷
- 再生物資回收與工業綠色轉型考核試卷
- 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WST661-2020)解讀
- 河南省洛陽市2023~2024學年高一數學下學期5月月考試題含答案
- 二年級加減混合運算練習題
- 山東省牡丹區胡集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GB 15578-2008電阻焊機的安全要求
- 基坑支護監理質量評估報告
- 東風電路圖Word版
- 樓板裂縫鑒定報告(范本)
- PANTONE潘通色卡C卡
- 特殊過程及關鍵工序界定(共32頁)
- V帶輪設計說明書
- 電路圖與實物圖互畫練習一二
- 京九鐵路線南昌段隧道整治施工組織設計
- 拼音表(聲母、帶聲調的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 1冷鏈藥品管理交接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