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浙教版科學(真題重組)選擇題題型訓練:20演化的自然_第1頁
2021年中考浙教版科學(真題重組)選擇題題型訓練:20演化的自然_第2頁
2021年中考浙教版科學(真題重組)選擇題題型訓練:20演化的自然_第3頁
2021年中考浙教版科學(真題重組)選擇題題型訓練:20演化的自然_第4頁
2021年中考浙教版科學(真題重組)選擇題題型訓練:20演化的自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題型訓練:20演化的自然

一、單選題

1.(2019?溫州)下列為太陽系部分行星的信息,分析圖表信息,推斷正的是()

公轉速度(千米/秒)

行星直徑(千米)與太陽的平均距離(X106千米)

水星487958

金星12104108

地球12756150

火星6794228

A.距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速度越小B.距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速度越大

C.體積越大的行星,其公轉速度越大D.體積越大的行星,其公轉速度越小

2.(2019?嘉興)宇宙中的天體都歷經誕生、成長、成熟到衰老、死亡的緩慢演化過程。如圖是今年人類首

次拍攝到的黑洞照片,在演化的最后階段可能變成黑洞的天體是()

A.恒星B.行星C.衛星D.星

3.(2019?衢州)下列關于宇宙的認識正確的是()

A.太陽是銀河系的中心B.地球繞日公轉周期為一天

C.宇宙是不斷膨脹和演化的D.人類已完全掌握宇宙奧秘

4.(2018?溫州)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處于不斷的膨脹中,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離我們越遠的

星系,退行越快。若在我們所在的星系1觀測,下圖能類比宇宙膨脹的是(箭頭方向和長短分別表示運動

方向和快慢)()

A.niHiB.MIinIU

cHlH2mDHlIII

?HI.IH

5.(2017?寧波)下列關于學說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或科學實驗完成等先后順序,不符合科學史實的是()

A.對太陽系的認識:先提出日心說,后提出地心說

B.對海陸變遷的認識:先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后建立板塊構造學說

C.對電磁現象的認識:先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后制造出發電機

D.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盧瑟福先完成了a粒子散射實驗,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6.(2017?寧波)我們的宇宙蘊藏著無窮的奧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河外星系譜線紅移可以推斷星系之間正在相互退行遠離

B.從側面看,銀河系的主體像一個中間凸起的大透鏡

C.太陽黑子、日珥等太陽活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沒有影響

D."天宮二號"、"天舟一號”等都是探索宇宙奧秘的航天器

7.(2014?杭州)科學家認為原始大氣中并沒有氧氣,后隨地球的演化逐漸增加.早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主

要來自于()

A.原始海洋蒸發出的水蒸氣分解B.原始海洋中藻類的光合作用

C.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D,火山噴發

8.(2016?杭州)如圖是米勒實驗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的實驗裝置,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裝置中CH4、NH3、出0、出四種氣體用于橫擬原始地球的大氣

B.火花放電橫擬閃電

C.燒瓶中的清水模擬了高溫條件下的原始海洋

D.該實驗證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可能會演變成原始生命

9.科學家認為原始大氣中并沒有氧氣,后隨地球的演化逐漸增加。早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主要來自于

A.原始海洋蒸發出的水蒸氣分解B.原始海洋中藻類的光合作用

C.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D.火山噴發

10."模擬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以下不屬于該研究方法的是()

B.

研究氣壓與流速實蛉

C.

研究地球形狀實險

好究宇宙膨脹實瞼

11.(2010?臺州)科學實驗為科學結論的得出提供了支持。下列各選項中,科學實驗與科學結論的關系錯

誤的是()

A.奧斯特實驗證明了電流的磁效應

B.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C.電解水實驗導致了氫原子和氧原子結構的發現

D.米勒模擬實驗支持了生命物質可由非生命物質轉化的可能

12.(2019?杭州)某一鳥類種群中具有嘴型細長、厚短等不同類型的個體,皆以樹洞里的昆蟲為食。數百年

后,生活在這一地區的該鳥類種群中嘴型細長的個體比例明顯增加。根據自然選擇理論解釋此種現象,下列

最合理的一項是()

A.嘴型細長的鳥是為適應特定環境而定向變異產生的

B.昆蟲棲息場所對鳥類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選擇作用

C.嘴型細長的鳥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蟲棲息場所的影響

D.嘴型厚短的鳥為了要吃到樹洞里的昆蟲而努力使嘴型變得細長

13.(2019?金華)抗生素作為治療細菌感染的特效藥被廣泛使用,但現在對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藥菌"

越來越多,這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如圖,上方箭頭表示抗生素開始用于醫療的時間,下方相應箭頭表

示該抗生素的耐藥菌出現的時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產之麥抗生素

益哉瞥青毒素甲氧西林萬古毒素碳青毒熔類利奈哇胺

AIIflD口z

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

耐藥菌

的出現UV%u晨

A.細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B.可用抗生素治療所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C.耐藥菌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耐藥菌出現的時間和抗生素用于醫療的時間沒有關系

14.(2017?臺州)香港首次在汀角紅樹林發現棲蟹,取名"汀角攀樹蟹"(如圖),為全球新品種。對于汀角

攀樹蟹的認識錯誤的是()

A.在生物分類中,它屬于無脊椎動物B.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它屬于消費者

C.該紅樹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樹蟹構成一個群落D.汀角攀樹蟹的棲樹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15.(2013?義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基因是DNA分子上起遺傳作用的片段

B.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是自然選擇學說

C.細胞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D.以有無脊椎骨為分類依據,可以把動物分為鳥類和爬行類

16.(2013?溫州)近期,"DNA雙螺旋結構的確定”被譽為生物防御領域的十大里程碑之一.下列有關DNA

的敘述錯誤的是()

A.DNA是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B.DNA由染色體和蛋白質組成

C.DNA發生變化可引起遺傳病D.DNA上起遺傳作用的片段稱為基因

17.(2013?臺州)以下詩文或諺語與所蘊含的科學知識不對應的是()

A.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的變異現象

B.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自然界的物質循環

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溫度影響植物開花

18.(2012?嘉興)對于生物是如何進化的,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爭論,科學家曾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如拉

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等.下面有關進化論的說法,正確的是()

A.進化論是一種建立在大量證據上的科學理論

B.進化論是一種通過科學實驗得到了驗證理論

C.進化論適用于動物,但不適用于人類

D.我們不能相信進化論,因為我們看不到生物的進化過程

答案解析部分

一、單選題

1.B

分析: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

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

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和哈雷彗星。

解答:由圖可知,公轉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行星直徑由大到小依次為地球、

金星、火星、水星;其距離太陽的距離由遠到近依次為:火星、地球、金星、水星;可以得出距離太陽

越近的行星,其公轉速度越大;

故答案為:B。

2.A

分析: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

度大于光速。"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解答:可能形成黑洞的天體是恒星,恒星滅亡的過程中坍塌可能會形成黑洞;故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o

3.C

分析: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

和物質。"大爆炸宇宙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

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

的爆炸。

解答:A、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不是銀河系的中心;故A錯誤;

B、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故B錯誤;

C、根據目前的技術和觀察結果,比較認可的結論是宇宙在不斷膨脹并演化的;故C正確;

D、人類受科技技術的限制,對宇宙的奧秘只掌握極少的一部分;故D錯誤;

故答案為:Co

4.A

分析:"大爆炸宇宙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

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

爆炸。

解答:A、由題中信息可知,星系之間是相互遠離的且越遠越快;故A正確;

B、星系2的遠離速度比星系3要快;故B錯誤;

CD、由大爆炸宇宙論可知,星系之間是相互遠離的;故CD錯誤;

故答案為:A,

5.A

分析:主要從科學史,地殼運動的幾種假說,電磁現象,原子結構幾方面知識答題。

解答:A、對太陽系的認識:先提出日心說,后提出地心說,應該是先地心說再提出日心說,A錯誤;

B、對海陸變遷的認識:先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后建立板塊構造學說,先由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再發展

提出了目前較公認的板塊構造學說,B正確;

C、對電磁現象的認識:先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后制造出發電機,法拉弟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后根據這一原理制造了發電機,C正確;

D、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盧瑟福先完成了a粒子散射實驗,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盧瑟福在檢驗湯姆生

的原子模型時,從a粒子散射的現象發現湯姆生原子模的不足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D正確。

6.C

分析:(1)天文學家哈勃發現星系的光譜向長波方向偏移,稱之為譜線"紅移",這一現象說明星系正在遠

離我們,宇宙正在膨脹.(2)中間比邊緣厚的透鏡是凸透鏡;(3)太陽黑子、日珥等太陽活動,都會對

地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4)航天器可以探索宇宙奧秘.

解答:解:A、宇宙由物質構成,紅移現象更加說明了物質處于不停地運動和發展之中,星系正在離我們

而去,故A正確.

B、從側面看,銀河系的主體中間比邊緣厚,所以像一個凸起的大透鏡,故B正確:

C、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源泉,它的一舉一動,

都會對地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黑子是太陽上物質的一種激烈的活動現象,所以對地球的影響很明

顯,故C錯誤;

D、“天宮二號"、"天舟一號”等都是探索宇宙奧秘的航天器,故D正確.

故選C.

7.B

分析:地球原始大氣組分主要是氫和氫等,現在的大氣組分主要是氮和氧.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氧氣

主要是后來的海洋藍藻進行光合作用逐漸放出來的,氧氣的出現和增多為后來生物界登陸創造了關鍵條

件.原始森林是在出現氧氣后才出現的.

解答:地球原始大氣組分主要是氫和氧等,現在的大氣組分主要是氮和氧.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氧氣

主要是后來的海洋藍藻進行光合作用逐漸放出來的,氧氣的出現和增多為后來生物界登陸創造了關鍵條

件.原始森林是在出現氧氣后才出現的.

A、原始海洋蒸發出的水蒸氣分解,A錯;

B、原始海洋中藻類的光合作用,B正確;

C、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C錯;

D、火山噴發,D錯;

故選:B.

8.D

分析:米勒模擬實驗是模擬在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進行雷鳴閃電能產生有機物(特別是氨基酸),以論

證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實驗.1953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米勒在其導師尤利指導下完成

的.據此解答.米勒的實驗及結論的內容在考試中經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結合米勒的實驗裝

置圖,來幫助理解和記憶.

解答:解:米勒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卡必0”的富,

米勒將水注入左下方的燒瓶內,先將玻璃儀器中的空氣抽去.然后打開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氫

氣的混合氣體(模擬還原性大氣).再將燒瓶內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氣體同在密閉的玻璃管道內不

斷循環,并在另一容量為5升的大燒瓶中,經受火花放電(模擬閃電)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機物,經過冷

卻后,積聚在儀器底部的溶液內(圖中以黑色表示)(模擬原始大氣中生成的有機物被雨水沖淋到原始海

洋中).此實驗結果共生成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氨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

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

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該實驗不能證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可

能會演變成原始生命.

故選:D

9.B

分析:地球原始大氣組分主要是氫和氨等,現在的大氣組分主要是氮和氧。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氧氣

主要是后來的海洋藍藻進行光合作用逐漸放出來的,氧氣的出現和增多為后來生物界登陸創造了關鍵條

件。原始森林是在出現氧氣后才出現的。

解答:地球原始大氣組分主要是氫和氫等,現在的大氣組分主要是氮和氧。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氧氣

主要是后來的海洋藍藻進行光合作用逐漸放出來的,氧氣的出現和增多為后來生物界登陸創造了關鍵條

件。原始森林是在出現氧氣后才出現的。

A、原始海洋蒸發出的水蒸氣分解,A錯。

B、原始海洋中藻類的光合作用,B正確。

C、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C錯。

D、火山噴發,D錯。

故選:Bo

10.A

分析:模擬實驗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是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

驗。

解答:米勒實驗、研究宇宙膨脹實驗、研究地球形狀實驗均為模擬實驗;研究氣壓與流速實驗不需模

型,不屬于模擬實驗。

11.C

分析:根據相關的科學發展史分析判斷。

解答:A.奧斯特實驗證明了電流的磁效應,故A正確不合題意;

B.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電解水實驗證明了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米勒模擬實驗支持了生命物質可由非生命物質轉化的可能,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o

12.C

分析:自然選擇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現象。

解答:AB、變異是不定向的,而選擇是定向的;故AB錯誤;

C、鳥以樹洞內的昆蟲為食,如果昆蟲棲息在較深的樹洞中,則嘴短的鳥會因為缺少食物而減少,嘴型

細長的鳥類則可以生存下來并越來越短;故C正確;

D、嘴型厚短的鳥在生存競爭中失敗而逐漸減少,導致鳥群中嘴型細長的鳥會越來越多;故D錯誤;

故答案為:Co

13.C

分析: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

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

解答:A、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故A錯誤;

B、抗生素只能破壞微生物的細胞壁,不具有細胞結構的病毒不能通過抗生素來治療;故B錯誤;

C、耐藥菌的是抗生素的不斷選擇所致的;故C正確;

D、由圖可知,耐藥菌的出現時間與抗生素使用是有關系的;故D錯誤;

故答案為:Co

14.C

分析:根據生物分類"汀角攀樹蟹"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類;生態系統各成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

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是適應它們生活的環境的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解答:A.在生物分類中,它屬于無脊椎動物,蟹屬節肢類屬于無脊椎動物,A錯誤;

B.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它屬于消費者,動物屬消費者,B錯誤;

C.該紅樹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樹蟹構成一個群落,只能稱一個種群,群落應有多種有關系的生物,C正

確;

D.汀角攀樹蟹的棲樹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適應自然才能生活下來,D錯誤。

15.D

分析:此題可以從基因的概念、自然選擇、細胞的功能以及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特點方面來分析解

答.

解答:解:A、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里,染色體是細胞核內的容易被堿性顏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由DNA

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即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上具

有特定遺傳信息、能夠決定生物的某一性狀的片段叫做基因.因此基因是DNA分子上起遺傳作用的片

段.故不符合題意;

B、切生物都具有產生變異的特性,在生物產生的各種變異中,有的可以遺傳,有的不能夠遺傳,有的對

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對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

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

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把在生存斗

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因此達爾文進化學說的中心內容是自然選擇.故

不符合題意;

C、除病毒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物體的組織、器官、系統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

體的細胞有細胞膜,可以保護細胞,同時控制物質的進出,使之從結構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單位;細胞內

有細胞核內含有遺傳物質;細胞質里有能量轉換器--線粒體,把有機物分解并釋放出能量供細胞生命

活動利用,使之從功能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因此從細胞的結構及功能的角度來看,細胞是生物體進

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故不符合題意;

D、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柱,把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鳥類和爬行類都屬于脊椎動物.故符合題

意.

故選:D

16.B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染色體、DNA、基因之間的關系和對遺傳病的認識.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

成,DNA是主要遺傳物質,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片段.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發

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

解答:解: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稱做染色體,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

成;DNA是主要遺傳物質;DNA是由兩條長長的、互相盤繞的鏈組成,構成雙螺旋結構.上面有特定遺

傳效應的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