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按摩師培訓教程第一章按摩須知一、按摩術的來源在原始社會中,原始人在與野獸博斗中或勞動中,必然有某些外傷,造成發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撫摸,逐步收到效果。人類本能地童復應用某些能夠祛病的撫摸手法,通過時間的延續,這些手法得到發展和積累。約耷幾千年前,我國祖先為按摩術奠定了基礎,并逐步形成我國的按摩術。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對按摩術有所記載,其中《素問?異法方宜記》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溫,……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這闡明當時我國已有推拿按摩術,來源地在黃河流域,那時稱按摩為按蹺,由于操作簡樸,因此,很快在我國各個時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二、按摩術的形成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文化不發達,因此某些撫摸的手法,形成了早期醫療的雛形。隨著原始社會的崩潰,以及奴隸社會的形成,在當時醫事管理方面,按摩術已成為一科。夏商時期生產力水平提高,醫事有所發展,出現了中藥,此時,按摩術與中藥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醫療辦法。春秋戰國時期,涌現出色多學派醫學思想,并對按摩治療疾病看所記載。如《韓非子》、《老子》、《墨子》、《史記?扁鵲傳》等對按摩術都有記述,并且形成了某些手法。秦漢時期,中國成為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祖國醫學逐步形成體系,推拿按摩也隨醫學發展而形成獨立體系,出現了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岐伯按摩經》,它和《黃帝內經》、《華佗別傳》等著作記述了十幾個按摩手法。三、按摩術的發展通過漫長的歲月,按摩術在我國逐步得到了發展。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強盛時期,按摩術也已發展到鼎盛階段,按摩手法有了大的發展,并且推出小兒按摩的新辦法。在醫事制度中,按摩術有專門編制,如隋時太醫署設有按摩博士2人;唐代繼承了這種制度,《唐六典》記載太醫署有按摩工56人和按摩生115人;宋朝醫學著作《圣濟總錄》有獨立篇對按摩進行記載,這闡明推拿按摩比以前有了新的發展。明清時期,隨著按摩術的發展,保健按摩也獲得了進展。新中國成立后來,許多省、市醫院設立了按摩科,全國各地舉辦按摩培訓班,并有按摩專門培訓基地。現在整頓出按摩手法上百種,不僅治骨科病、多個內科病,也用于保健強身,在飯店、浴池等場合紛紛設立保健按摩。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為一門新興行業,將會在我國得到發揚光大。第二節按摩師的職業道德一、職業道德1.道德道德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的行為應當遵照的原則和原則,是一定社會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以及人們的內心信念等力量而起作用的。2.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就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工作或勞動過程中,所應遵照的與其特定的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范,是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二、按摩師的職業道德按摩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按摩師_在從事按摩工作過程中,應遵照的、與按摩職業相適應的行為規范。1.按摩師應認真學習業務知識和技能由于按摩是直接涉及人身健康的職業,掌握知識的深淺度,技藝高超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對客人的服務質量。不學無術、手法掌握不精確等不僅不能為客人服務,還可能發生危險。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按摩師首先要學習并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2.按摩師應有優質的服務態度按摩行業屬服務行業,應特別重視以好的服務態度看待客人。(1)對全部的顧客要友善、禮貌,要尊重別人,要熱情、公平、誠息。(2)言而有信,盡責盡職。(3)要有誠懇、高雅的談吐,注意儀容儀表,保持良好的形象。(4)最大程度地保持本身及按摩院工作環境的衛生,應使顧客感到舒適、安全。3.按摩師應遵紀遵法保健按摩行業在整個服務行業中有它的特殊性,作為按摩師和按摩院管理人員一定要遵紀遵法,特別要果斷抵制色情按摩。在按摩過程中嚴肅認真,思想專一,不可漫不經心。另外,按摩師還應恪守紀律,主動配合同事、雇主或領導的工作。第三節服務程序服務程序按摩室服務程序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接待來賓的程序、辦法和規范。服務程序靈活性較大,在具體執行中經常因人、因事而異。但按摩行業的服務特點與服務方式往往有諸多共性,要根據這些服務共性及來賓的規定考慮具體服務中的程序,安排按摩的具體環節。
1.按摩師要做好按摩前的準備工作,做好個人衛生工作,穿好按摩服,不得帶手表及首飾。在胸前配戴胸卡,胸卡上標明按摩師的姓名、號碼。
2.來賓入室后,做好迎賓工作,站在客人對面,首先表達歡迎光顧,詢問來賓的規定,然后,走在來賓前面,引導來賓到指定的按摩床前。
3.按摩師指導受術者擺正體位,有禮貌地在受術者身上鋪好按摩單。
4.按摩師根據來賓的規定,對來賓進行按摩,用文明語言引導來賓加鐘點。年紀大的來賓,要詢問身體健康狀況,根據診療狀況,合適地解除來賓的痛處。
5.做好按摩后的服務,注意做好來賓的保暖,詢問受術者與否需要休息一下。然后要把按摩單疊好,按摩枕放好。
6.受術者反映按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按摩師一定認真聽取,耐心地解答來賓提出的問題。
7.對來賓規定現場結帳,普通不欠帳。按摩室結帳方式有現金結帳、支票結帳、信用卡結帳等。在飯店中,住店來賓可簽單,離店時一次付清。現金結帳時,要注意當天不同貨幣兌換比率,做到精確無誤;支票或信用卡結帳時,應認真識別真偽與使用期限。
8.來賓離開按摩室,要以文明的語言告別,歡迎來賓再次光顧。
9.按摩室營業完畢后來,地面、按摩床、營業臺等要進行整頓,飲料要清點,帳目要核對,并且要準備下次營業物品,總結每天營業狀況。
總之,按摩室服務程序涉及按摩前準備、迎賓、按摩服務、按摩后服務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是互相聯系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體工作。第四節按摩的禁忌癥按摩的禁忌癥按摩廣泛用于骨傷、內、外、兒、婦、五官科多個疾病;保健按摩術在減輕人們的疲勞方面,也有驚人的效果。但按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著不適合按摩或按摩有一定危險的狀況,也就是禁忌癥,在進行按摩施術前,一定先進行診療-判斷受術者與否患有禁忌癥,如有禁忌癥,則嚴禁旋行按摩。1.有皮膚病及皮膚破損處,影響按摩施術者涉及有:濕疹、癬、皰疹、膿腫、蜂窩組織炎、潰瘍性皮膚病、燙傷、燒傷等。2.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丹毒等。3.內外科危重病人如嚴重心臟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腸潰瘍、急腹癥者及有多個惡性腫瘤者。4.有開放性損傷者,有血管、神經的吻合術者。5.有血液病及出血傾向者如惡性貧血、紫斑病、體內有金屬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發出血者。6.體質虛弱經不起輕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體弱的人,婦女妊娠期及月經期均不適宜作腹部按摩。7.極度疲勞、醉酒后神志不清、饑餓及飯后半小時以內的人也不適宜作按摩。8.診療不明的急性脊柱損傷或伴有脊髓癥者。第二章按摩的基礎知識第一節人體各部位名稱及體表標志一、人體各部位名稱(如圖2-1)人是一種含有生命活動功效的整體。不同的部位,有著不同的名稱。頭頸部的名稱:頭、頸;軀干部的名稱: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稱: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稱:臀、大腿、小腿、足。1.人體慣用方位的術語為了便于學習和研究人體各部位及其構造的位置變化,規定以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腳跟靠攏,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軀干兩側,手掌向前為人體原則解剖姿勢,并以上述姿勢為根據,定出某些慣用人體方位的術語。
上:靠近頭部稱為上;下靠近足底稱為下;前:靠近腹側的稱為前;后:靠近背側的稱為后;內側:靠近身體正中線的稱為內側;外側:遠離身體正中線的稱為外側;近側:靠近肢體根部的稱為近側;遠側:遠離肢體恨部的稱為遠側;尺側:前臂的內側稱為尺側;橈側:前臂的外側稱為橈側;脛側:小腿的內側稱為脛側;腓側:小腿的外側稱為腓側;淺:靠近皮膚表面的稱為淺;深:遠離皮膚表面的稱為深。2.人體的切面(1)矢狀面沿人體的前后徑與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狀面。當矢狀面位于正中而將人體分為左右兩半,該切面稱為正中矢狀面。(2)水平面(橫切面)與地面平行,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3)額狀面(冠狀面)沿人體的左右徑,將人體分為前后兩部所作的切面叫額狀面。二、體表標志(如圖2-2)1.軀干部的體表標志胸骨: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軟骨。椎骨: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2.上肢部的體表標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岡、肩胛下角。鎖骨:全長。肱骨:肱骨內上髁、外上髁。尺骨:鷹嘴、尺骨頭、莖突。橈骨:橈骨頭、莖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3.下肢部的體表標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恥骨聯合、生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臏骨:前面。脛骨:脛骨前緣。腓骨:腓骨頭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第二節骨骼構造知識一、骨的構造(如圖2-3)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塊,構成人體的支架。根據骨的形態不同,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骨重要由骨質構成,外面包著骨膜,內部藏著骨髓。1.骨質骨質是骨的重要部分。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堅硬,位于骨的表面;骨松質位于骨的深部。2.骨膜骨膜是位于骨表面(關節面除外)緊貼骨密質的薄層結締組織膜。它富有神經、血管和造血細胞,故骨膜對骨質的營養和骨折的修復赳看里妥作用。3.骨髓骨髓充滿在骨松質的網眼中和骨髓腔內。胎兒、新生兒骨髓是紅骨髓,含有造血功效。隨著年紀的增加,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步被脂肪組織替代,變成黃骨髓,沒有造血功效。長骨的骨松質內或扁骨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始終保持著造血功效。二、顱骨1.顱骨由23塊骨構成。顱骨以眶上緣至外耳門下緣的連線為界,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為腦顱,下部為面顱(如圖2?4)。
(1)腦顱骨由8塊骨構成,圍成的腔叫顱腔,腦位于腔中。腦顱骨分別是額骨1塊,位于顱前,可分額鱗、眶部及鼻部;頂骨2塊,位于額、枕骨之間;枕骨1塊,位于顱后;蝶骨1塊,位于顱底中部,居枕骨前,因形似蝴蝶而得名,該骨分蝶骨體、大翼、小翼和翼突;顳骨2塊,左右各一,位于蝶骨、頂骨、枕骨之間,構成顱底和顱腔的側壁,顳骨分為鱗部、乳突部、巖部、鼓部;篩骨1塊,位于額骨的前下和顱底的前部,夾在兩眼眼眶之間,分為篩板、垂直板及篩骨迷路。(2)面顱骨由15塊骨構成,形成了眶腔、鼻腔、口腔等面部輪廓。面顱骨分別是犁骨1塊,位于兩鼻腔之間,為構成鼻中隔下部、后部的扁平薄骨板;下頜骨1塊,其關節與腦顱的顳骨相連,它是顱骨中除舌骨以外唯一能夠活動的骨,是面顱中最大的骨;舌骨1塊,位于頸前,在下頜骨和甲狀軟骨之間,通過韌帶和顳骨莖突相連,分為舌骨體、大角、小角;上頜骨2塊,分為上頜體、額突、顴突、腭突、牙槽突,構成了口磕上壁、眶下壁、鼻腔的外側壁;鼻骨2塊,位于左右上頜骨、額突之間,為鼻腔上壁的一部分;淚骨2塊,薄而脆,似指甲大小,前接上頜骨額突,后連篩骨迷路的眶面,位于兩眶內側壁的前部;顴骨2塊,在額骨與上頜骨之間,位于眶的外下方,顳突與顳骨顴突連結而成顴弓,是面頰的骨性突起;下鼻甲2塊,附在上頜體的鼻面,為卷曲的薄骨板;腭骨2塊,位于上頜骨腭突的蝶骨翼突之間,構成鼻腔的外側壁的一部分和硬腭的后一部分。三、軀干骨2.軀干骨軀干骨是由24椎骨、1骶骨、1尾骨構成的。(1)椎骨根據不同的部位而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骶骨)和尾椎(尾骨)。1)椎骨的構造椎骨有椎體和椎弓兩部分。椎體在前,椎弓在后,兩者圍成椎孔。各椎孔相連成的管腔叫椎管,內藏有脊髓。椎弓有7個突起:背面的叫棘突,兩側的兩個突叫橫突,上和下的兩對突起叫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2)椎骨的特性①第三至第六頸椎的橫突上有橫突孔。棘突有分叉(如圖2?5)。第七頸椎的棘突較長,頸后部能夠摸到。第一頸椎上沒有椎體和棘突。該椎又叫寰椎。第二頸椎體上有一種齒突,又叫樞椎(如圖2-6)。②胸椎棘突細長,尖向后下,椎體兩側和橫突有關節面(如圖2-7)。⑧腰椎椎體最大,棘突呈板狀(如圖2-8)。④骶椎(骶骨)成年人骶椎愈合為一塊骶骨,似三角形。前面光滑而凹陷,背面粗糙隆凸,骶骨外側緣上面有形似耳朵的耳狀面(如圖2-9)。⑤尾椎(尾骨)成年人尾椎愈合為一塊三角形的實性尾骨(如圖2-9)。(2)胸骨由胸骨柄、胸骨體、劍突三部分構成。胸骨柄上緣有一淺而寬的頸靜脈切跡,兩側有鎖骨切跡(鎖切跡),胸骨和胸骨體兩側各有7個切跡(如圖2-10)。(3)肋骨共有12對。肋分前后端和體三部分。后端涉及肋頭、肋頸和肋結節等。肋的前端借助軟骨和胸骨相連,后端與對應的胸椎構成關節(如圖2-11)。四、四肢骨3.四肢骨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構成。(1)上肢骨由肩帶骨和游離上肢骨構成。1)肩帶骨由鎖骨和肩胛骨構成。①鎖骨位于頸根皮下,全長均可觸及。水平位,.內端粗大,與胸骨柄有關節;外端扁平,與肩胛骨有關節(如圖2-12)。②肩胛骨肩胛骨前面凹陷,叫肩胛下窩,背面隆起,叫肩胛岡,并分成岡上窩與岡下窩。肩胛岡外端的增高與膨大部分叫肩峰,鎖骨與其相連。外側角有一淺凹叫關節孟,與肱骨頭構成關節。關節盂的內側上有一指狀突起叫喙突(如圖2-13)。2)游離上肢骨①肱骨是典型的長骨。肱骨上端的膨大叫肱骨頭。肱骨頭前方粗糙的突起叫小結節;外方的突起叫大結節。肱骨體外側粗糙的隆起叫三角肌粗隆。肱骨遠端背面的窩叫鷹嘴窩;前面內側窩叫冠突窩,外側的窩叫橈窩。冠突窩下方的突起叫肱骨滑車,橈窩下方圓形的突起叫肱骨小頭,兩者都有關節面。在肱骨遠側端的內側的突起叫內上髁;外側的突起叫外上髁(如圖2-14)。②尺骨位于前臂內側。上端前有冠突(喙突),后有鷹嘴。兩者之間的深凹叫滑車切跡(或叫半月切跡)。冠突的外側,有一凹陷的關節面,叫橈切跡。冠突的下方有一粗糙面,叫尺骨粗隆。尺骨干上有一種銳利的外側緣叫骨間緣。尺骨遠端呈圓盤狀,叫尺骨頭。內側小突起叫尺骨莖突(如圖2-15)。③橈骨位于前臂的外側。上端呈圓盤狀,叫橈骨頭。頭的周邊有環狀關節面,頭的上面有凹陷關節面,叫橈骨頭關節凹。頭的內側下方有橈骨粗隆。橈骨體有一種銳利緣叫骨間緣。下端肥大,外側有一向下的突起叫橈骨莖突;內側有尺切跡,與尺骨頭有關節(如圖2-15)。④手骨手骨由8塊腕骨、5塊掌骨、14塊指骨構成(如圖2-16)。腕骨為小而不規則的短骨。其名稱多標志各自的形狀。分上下兩排排列。上排從外向內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下排從外向內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掌骨每一塊掌骨沒有特殊的名稱,由拇指向小指方向分別冠以第一、二、三、四、五掌骨。掌骨近側為底,中間為體,遠側為頭。第一掌骨底呈鞍形為鞍狀關節面;其它的是平面關節面。(2)下肢骨由下肢帶骨和游離下肢骨構成。1)下肢帶骨重要由髖骨構成。每側髖骨均由位于上方的髂骨,后方的一塊坐骨,前下方的恥骨構成。①髂骨位于髖骨上外。骨的上部寬而扁薄,叫髂骨翼。翼上緣變厚,叫髂嵴。髂嵴前方突起部叫髂前上棘,下方突起部叫髂前下棘。髂骨內面的凹陷叫髂窩,髂窩后部的兩個粗糙面分別稱耳狀面和髂粗隆。髂骨內面稍顯彎曲的部分叫弓狀線(如圖2-17)。②恥骨是髖骨的前下部分。有上支、下支和體三部分。上支靠近彎曲處上緣的突起部分叫恥骨結節。上下支彎曲處內面較粗糙部分為恥骨聯合面。它與對側的恥骨聯合面連接起來,構成恥骨聯合。③坐骨是髖骨的后下部分。分坐骨體、坐骨支兩部分。其相接的外面,有一粗糙結節叫坐骨結節。④髖臼由髂、恥、坐三骨的骨體構成,深陷呈環狀的窩。⑤閉孔由坐骨與恥骨圍成的卵圓形大孔。⑥骨盆由前外側的兩塊髖骨和后方的骶尾骨構成。2)游離下肢骨①股骨是人體骨胳中最大的長骨。分為上下端和中間的骨體(如圖2-18)。上端似球形叫股骨頭,頭下方較細的部分叫股骨頸。骨體上方較大隆起叫大轉子,在大轉子后下方的小突起叫小轉子。股骨背面在骨的長軸上有一條股骨粗線。股骨下端膨大,其背面的兩個隆起,分別叫內、外側髁。髁間的凹陷叫髁間窩。兩髁上各有一隆起,分別叫內、外上髁。②髕骨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頭肌腱內。在皮下能夠觸及(如圖2-19)。③脛骨是小腿內側的粗大長骨。其上端膨大,由內、外側髁構成。兩髁的上面是光滑、稍凹的關節面,兩關節面之間有一小突起叫髁間隆起。脛骨上端前面有一大的突起叫脛骨粗隆。脛骨下端的下面有一脛骨下關節面,其外側有一三角形凹陷面叫腓切跡。脛骨下端內側有二突起叫內踝(如圖2-20)。④腓骨位于脛骨的外側。上端膨大叫腓骨頭。下端較長,超出脛骨部分叫外踝(如圖2-20)。⑤足骨分跗骨脯趾骨(如圖2-21)。跗骨共7塊。分別是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跖骨共5塊。近端與跗骨有關節,遠端與趾骨有關節。趾骨共14塊。躅趾有兩節趾骨,其它都有3節趾骨。第三節關節構造知識一、關節構造關節構造涉及基本構造和輔助構造兩部分。1.基本構造涉及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1)關節面多有一凸一回兩個關節面,由光滑的關節軟骨構成。(2)關節囊附著于關節面周緣及附近骨上,密封關節腔。分為兩層,外層為纖維層,厚而堅韌,由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內層為滑膜層,薄而柔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有的滑膜層形成滑膜皺襞,起到補充關節空隙和分泌潤滑液的作用;有的向外膨出成為滑液囊。(3)關節腔由關節囊和關節面所圍成的腔隙叫關節腔。腔內有滑液。腔內壓力為負壓,對穩定關節起著重要作用。2.輔助構造有關節盤(或稱關節內軟骨墊)、關節盂緣、滑膜皺襞和關節韌帶等。(1)關節盤由纖維軟骨構成,常似圓盤狀或半月狀。中間薄周邊厚,位于兩關節之間,周緣與關節囊愈合,含有減輕沖撞和震動的作用。(2)關節盂緣是附著在關節窩周邊的纖維軟骨環。有增大關節面、加深關節窩,使關節更加穩固的作用,肩、髖關節都有之。(3)滑膜皺襞起著補充關節空隙和分泌潤滑液的作用。(4)關節韌帶分布在關節周邊或關節內。含有連結兩關節骨,限制關節運動的作用(如圖2-22)。二、各部位關節構造1.下頜關節下頜關節是由顳骨的下頜窩與下頜骨下頜頭構成,關節內有關節盤。下頜關節為聯合關節,必須同時活動,完畢張口、閉口、前伸、后縮及向側方運動等。由于下頜關節囊的前壁較松,缺少韌帶加強,在過大張口時,下頜頭滑到下頜窩前部而不甚穩定,故易發生下頜骨向前脫位。2.肩關節肩關節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肩關節囊附著在關節盂緣和肱骨解剖頸上,’極為松弛,可使兩關節面分離達2.5厘米。關節囊上有喙肱韌帶,.前有盂肱韌帶加強。整個肩關節的上前方有喙突,正上方有肩峰和喙肩韌帶保護(如圖2-23,圖2-24)。3.肘關節肘關節是一種復合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在同一關節囊而構成。(1)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2)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的關節凹構成。(3)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和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如圖2-25)。伸肘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兩者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165度,女性約135度)。當解決肱骨下段骨折時,要注意恢復提攜角(如圖2-26)。另外,伸肘時鷹嘴的尖端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成始終線;肘屈90度時,三點則變為一種等腰三角形,即鷹嘴朝下,內、外髁在上。這三點關系的變化有助于鑒別肘部骨折的部位;如鷹嘴骨骨折或肘關節脫位時,三點的關系變為異常;如三點關系正常,能夠排除肘關節骨折,而應考慮肱骨髁上骨折。4.手關節手關節由橈腕關節和腕骨間關節構成。(1)橈腕關節由橈骨腕關節面和尺骨下端關節盤的下面構成關節窩;舟骨、月骨和三角骨互以骨間韌帶相連構成關節頭。關節囊寬敞松弛,囊外有韌帶增強。(2)腕骨間關節由近側列腕骨的遠側面與遠側列腕骨的近側面構成。5.腕掌關節腕掌關節由遠側列4塊腕骨與5塊掌骨底的關節面構成。關節活動范疇很小。拇指腕掌關節由大多角骨和第一掌骨構成,能做屈、伸、內收、外展及對掌運動。6.掌指關節掌指關節由5塊掌骨和第一節指骨底構成。7.指關節指關節由各節指骨連結而成(如圖_2-27)。8.骶髂關節骶髂關節由骶骨耳狀面和髂骨耳狀面構成。有關節囊,但很小,囊壁很緊張。關節前面有骶髂前韌帶;背面有骶髂后短韌帶和骶髂后長韌帶;后上方有連結髂骨、骶骨粗隆的骶髂骨間韌帶。骶髂關節有輕微活動,婦女比男子活動稍大。9.髖關節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髖臼很深,它與髖臼盂緣和橫韌帶一起將股骨頭包起來。關節囊很堅韌,不僅包繞關節,還包繞股骨頸。關節囊前為髂股韌帶,限銅髖關節過伸;前下方為恥骨囊韌帶,限制大腿外展;背面為坐骨囊韌帶,限制大腿的內收(如圖2-28)。10.膝關節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一種關節。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如圖2-29)。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后兩條交叉韌帶有避免脛骨前、后移動的作用。膝關節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該板有潤滑、緩沖和保護關節面的作用(如圖2-30)。膝關節囊堅韌,前、后有肌肉、肌腱、韌帶保護。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后方有胭斜韌帶加強。11.踝關節踝關節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三角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連接起來;外側有距腓前、后韌帶和跟腓韌帶連結腓骨、距骨和跟骨(如圖2-31)。第四節肌肉構造知識一、肌肉的構造肌組織的肌細胞呈細絲狀,稱為肌纖維,其特性是能將化學能轉變為機械能,使肌纖維縮短,產生收縮,以確保機體的多個運動。肌肉組織按其形態與功效,可分為平滑肌、骨骼肌與心肌。構造特性:肌細胞呈長圓柱形或梭形,普通稱為肌纖維,肌細胞之間排列緊密,細胞之間有少量結締組織、毛細血管和神經纖維。當肌肉損傷時,可引發出血及神經損傷肌組織的分類以下:骨骼肌(分布在骨骼上)肌組織心肌(分布在心臟)平滑肌(分布在內臟和血管壁上)肌肉在人體內的分布極其廣泛,全身肌肉約有500余塊,其重量約占體重40%,而四肢肌肉約占肌肉總重量的80%。肌組織的基本特性是收縮和放松。收縮時肌肉縮短,橫斷面增大,松弛時則相反。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持續興奮使肌肉經常保持持續性的輕微收縮狀態,這種狀態叫肌緊張,肌緊張可使身體維持一定的姿勢。事實上,人在靜止時,肌肉仍然處在稍微收縮的狀態中。每塊肌肉都是由許多肌纖維集合起來構成一種肌束,再由許多小的肌束合并成一種大的肌束,最后由若干個大的肌束合并成整塊肌肉。整塊肌肉的外圍都由結締組織薄膜包裹著,稱肌外衣,它向肌肉兩端的延續部分稱為肌腱。肌肉借肌腱附著于骨膜、筋膜和關節囊的表面。肌腱沒有收縮能力,但有很大的抵抗力。二、肌肉的輔助構造1.筋膜筋膜有淺筋膜和深筋膜兩種,淺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膚的深面,是含脂肪成分的一層疏松結締組織,普通所說的筋膜(或固有筋膜)位于淺筋膜的深層。深筋膜在四肢最發達,包被在每塊肌肉的周邊,并進一步各群肌肉之間,形成肌間隔,最后連于骨膜上。筋膜的作用是分隔肌群中的肌肉,使深層肌肉在工作時含有同等的工作條件。在病理狀況下,筋膜能夠限制炎癥的擴散。2.腱鞘腱鞘是由兩層結締組織構成的長管,套在肌腱上,兩層膜之間有滑液,運動時可減少肌腱和骨之間的摩擦。三、肌肉分類1.按形狀分類以肌肉的外形輪廓可分為長肌、短肌、輪匝肌和闊肌。2.按肌頭數目分類有二頭肌、三頭肌、四頭肌等。每個頭各有一種起點,由兩個頭合成一種肌腹,為二頭肌,其它依這類推。四、肌肉的物理特性1.伸展性與彈性肌肉受外力時長度增加,這種特性叫伸展性。當外力解除后,肌肉恢復原來的長度,稱為肌肉的彈性。2.黏滯性肌肉收縮時,肌纖維之間摩擦產生阻力,是由于肌肉的黏滯性引發的。氣候嚴寒時,肌肉的黏滯性增大。因此在各項運動前要做準備活動,使體溫升高,以減小肌肉的黏滯性。五、使上肢各關節運動的肌群1.斜方肌位于背部和項部的皮下,一側呈三角形,兩側相合呈斜方形,肌纖維分上、中、下三部分。(1)起點枕外粗隆項韌帶,第七頸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2)止點肩胛岡,肩峰,鎖骨外1/3處。(3)機能近固定:上行纖維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縮;橫行纖維使肩胛骨后縮;下行纖維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遠固定:一側收縮,使頭和頸向同側屈和回旋;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直。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層,呈菱形。(1)起點下位兩個頸椎和上位四個胸椎的棘突。(2)止點肩胛骨內側緣。(3)機能近:使肩胛骨下回旋,上提和后縮。遠:兩側同時收縮,使脊椎伸直。3.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層,細而長。(1)起點上位四個頸椎橫突。(2)止點肩胛骨的內側緣(內側角至肩胛岡之間)。(3)機能近:使肩胛骨上提。遠:一側收縮使頸和頭向同側傾斜和回旋;兩側同時收縮,使頸伸直。4.前鋸肌位于胸廓的外側,上部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蓋,是塊扁肌。(1)起點以8~9個肌齒起于上位8~9個肋骨的外側面。(2)止點肩胛骨的內側緣和下角的前面。(3)功效近: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5.胸小肌位于胸廓上部的前外側,胸大肌深面;(1)起點起于第3~5肋的前面。(2)止點肩胛骨的喙突。(3)功效近: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遠:上提肋,輔助吸氣:6.三角肌呈三角形,遮蓋肩關節。(1)起點鎖骨外端、肩胛骨肩峰、肩胛岡。(2)止點肱骨三角肌粗隆(如圖2-32)。
(3)功效前部:使上臂屈和旋內。中部:使上臂外展。后部:使上臂伸和旋外。三部同時收縮使上臂外展。7.胸大肌廣闊而厚,覆蓋胸廓前面的大部分。(1)起點鎖骨內側半,1~6肋軟骨和胸骨前面腹直肌鞘前臂(如圖2-32)。(2)止點肱骨大結節嵴。(3)功效近:使上臂屈,內收和內旋。遠:拉軀干向臂側。提肋,輔助吸氣。8.喙肱肌細長,在肱二頭肌內側及深面。(1)起點肩胛骨喙突。(2)止點肱骨內側中部(與三角肌止點相對)。(3)功效使上臂屈和內收。9.肱二頭肌有長短二頭,位于上臂前面,呈梭形。(1)起點長頭: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肩胛骨喙突。(2)止點橈骨粗隆,前臂筋膜。(3)功效近:使上臂屈,前臂屈和旋外。遠:使前臂向上臂靠攏。10.背闊肌背闊肌是全身中最寬敞的肌肉,分布在背的下半部及胸側部,部分被斜方肌所遮蓋。(1)起點第七胸椎至骶骨全部椎骨的棘突,髂嵴后1/3處,第十至第十二肋。(2)止點肱骨小結節嵴。(3)功效近:使上臂伸,旋內與內收。遠:拉軀干向臂側,使肋上提,輔助吸氣。11.大圓肌緊貼背闊肌的上方。(1)起點肩胛骨下角的背面。(2)止點肱骨小結節嵴。(3)功效使上臂伸,旋內與內收。12.小圓肌在岡下肌的下方。(1)起點肩胛骨外側緣。
(2)止點肱骨大結節。(3)功效使上臂伸,內收與旋外。13.岡下肌在小圓肌上方,肩胛骨的背面。(1)起點岡下窩。(2)止點肱骨大結節。(3)功效使上臂伸,內收與旋外。14.岡上肌呈圓椎形,位于肩胛骨的岡上窩內,為斜方肌所遮蓋。(1)起點岡上窩。(2)止點肱骨大結節。(3)功效使上臂外展。15.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窩內。(1)起點肩胛下窩。(2)止點肱骨小結節。(3)功效使上臂伸,內收與旋內。16.肱橈肌呈長扁形,位于前臂的最外側。(1)起點肱骨外側髁的上方。(2)止點橈骨莖突的基部。(3)功效使前臂屈,并使前臂保持在中間位。17.旋前圓肌位于前臂的上1/3部的前面。(1)起點肱骨內上髁尺骨冠突。(2)止點橈骨中1/3的外側面。(3)功效使前臂旋內并屈。18.肱三頭肌位于上臂背面,有長頭、外側和內側三個頭。(1)起點長頭:肩胛骨盂下粗隆。外側頭:肱骨體背面上部。內側頭:肱骨體內側下方。三個頭在肱骨中點合成一種堅韌的腱到止點。(2)止點尺骨鷹嘴。(3)功效使前臂和上臂伸(如圖2-33)。19.使手屈的肌群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指深屈肌。除了指屈屈肌以外,起點都在肱骨內上髁,多數止于掌骨或指骨。20.使手伸的肌群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總伸肌、尺側腕伸肌、拇短伸肌、食指固有伸肌。(1)起點多起自肱骨外上髁或橈、尺骨的背面。(2)止點多止于掌骨的背側。六、使下肢各關節運動的肌群(如圖2-34)1.髂腰肌髂腰肌由腰大肌與髂肌構成。腰大肌強大,位于腰椎體側方;髂肌寬敞,占全髂窩。
(1)起點自第十二胸椎體到第四腰椎體側面、橫突和髂窩全部表面。
(2)止點股骨小轉子。
(3)功效近:大腿屈,旋外。遠:于站立姿勢中兩側同時作用時,使脊柱屈骨盆前傾。
2.股直肌位于大腿前表面,是骨四頭肌中的一塊。
(1)起點髂前下棘。
(2)止點脛骨粗隆。
(3)功效近:大腿屈,小腿伸。遠:保持人體站立姿勢。
3.縫匠肌是大腿前細長的肌肉。
(1)起點髂前上棘。
(2)止點脛骨粗隆內側。
(3)功效近:使大腿屈、旋外,小腿屈j旋內。
4.闊筋膜張肌扁平呈長方形,位于髖關節外前方,夾在兩層筋膜之間。
(1)起點髖前上棘。
(2)止點在大腿上中l/3交界處移行于髂脛束,止于脛骨外側髁。
(3)功效近:使大腿骨闊筋膜緊張,起輔助支撐作用,使大腿屈、旋內。
5.臀大肌這塊肌肉很發達,直接位于皮下。
(1)起點髂骨翼外面,骶骨,尾骨背面。
(2)止點臀肌粗隆。
(3)功效近: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旋外。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內收。遠:保持站立姿勢,使骨盆后傾。
6.股二頭肌位于大腿背面外側。有長、短二頭。
(1)起點長頭:坐骨結節。短頭:股骨嵴外唇的下半。
(2)止點腓骨小頭。
(3)功效近: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使小腿在膝關節處屈和旋外。遠: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小腿伸直和固定時,使骨盆后傾。
7.半膜肌位于大腿后內側的長肌。
(1)起點坐骨結節。
(2)止點脛骨粗隆內側。
8.半腱肌位于半膜肌的淺層。
(1)起點坐骨結節。
(2)止點脛骨粗隆內側。
(3)功效近: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小腿在膝關節屈和旋外。遠: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小腿伸直與固定時,使骨盆后傾。
9.大收肌在短收肌及長收肌的深層。
(1)起點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
(2)止點股骨嵴內唇的全長,股骨內上髁。
(3)功效近:使大腿內收、旋外和伸。遠:使骨盆后傾。
10.臀中肌臀大肌的深面。
(1)起點髂骨翼外面。
(2)止點股骨大轉子。
11.臀小肌臀大肌的深面。
(1)起點髂骨翼外面。
(2)止點股骨大轉子。
(3)功效近: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旋內,后部使大腿伸和旋外。
12.梨狀肌位于小骨盆側臂,呈三角形。
(1)起點第二至第五骶椎前側面(如圖2-35)。
(2)止點股骨大轉子尖端。
(3)功效近:使大腿外展和旋外。
13.使大腿內收的肌群-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恥骨肌、股薄肌起點多在恥骨上支,恥骨下支,
多止于股骨嵴的中下部。
14.使小腿伸的肌群-股四頭肌位于大腿的前表面,多起于髂前上棘,股骨嵴外唇內唇及體部。止于脛骨粗隆。使大腿屈,小腿伸(如圖2-36)。
15.使足跖屈的肌群-小腿三頭肌、脛骨后肌、趾長屈肌、躅長屈肌多起自股骨內側髁與外側髁及脛骨的背面。功效是使小腿屈和足屈。
16.使足跖伸的肌群-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坶長伸肌等多起自脛骨的上部及外側面。功效是使足伸(如圖2-37)。七、使脊柱屈的肌群1.胸鎖乳突肌在頸的前側方突出的強有力肌肉。
(1)起點胸骨柄及鎖骨的胸骨端。
(2)止點顳骨乳突。
(3)功效頭部固定(遠固定),上提胸廓,輔助吸氣。鎖骨與胸骨固定(近固定),一側收縮時,頭向同側傾斜,并向對側回旋。兩側同時收縮時,頭前伸。
2.腹直肌位于腹白線兩側,扁長形,有三、四條腱劃。腱劃是細的白色肌腱,橫列在腹直肌上,把腹直肌分為四五段。
(1)起點第五至第七肋軟骨前面和劍突。
(2)止點恥骨上緣。
(3)功效壓縮腹腔。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保持較水平位置。下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屈;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側屈,拉肋下降,輔助呼氣。
3.腹外斜肌位于腹壁最淺層。
(1)起點第五至第十二肋的外面。
(2)止點腹白線,髂嵴。
(3)功效壓縮腹腔。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處在較水平位置。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側屈,向對側回旋。
4.腹內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層。
(1)起點腰背筋膜、髂嵴、腹股溝韌帶外側1/3處,第十至第十二肋,腹白線。
(2)功效壓縮腹腔。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保持較水平位置。下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屈,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側屈,亦向同側回旋。八、頭肌1.表情肌有顱頂的枕肌與額肌、眼周邊的輪匝肌、口周邊的口輪匝肌、鼻周邊的鼻肌以及在耳廓周邊的耳肌等。
2.咀嚼肌咀嚼是依靠下頜骨的活動,因此咀嚼肌都附著于下頜骨上,重要有咬肌和顳肌等。第五節按摩對人體的普通保健作用按摩對人體的普通保健作用多個按摩手法均是通過其手法的不停變化刺激人體外部器官,通過穴位、經絡或神經系統的傳導,直接或間接地刺激肌肉、骨骼,關節、韌帶,神經、血管,產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映(變化),這種變化使人體內部的多個生理機能逐步趨于正常,增加人體抵抗力,達成“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增強健康的目的。
1.按摩對循環系統的作用按摩含有擴張血管,增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氧,加強心臟功效的作用。
2.按摩對呼吸系統的作用一通過對穴位、經絡、神經等的刺激及傳導作用,影響肺的功效。如按摩肺俞、膈俞及有關穴,能夠調節胸膈、肺的狀態,從而產生鎮咳、平喘、化痰作用,可加深呼吸,增加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恢復肺的彈性。同時使呼吸肌發達,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狀態。
3.按摩對消化系統的作用按摩的刺激,使胃腸道平滑肌的張力、彈力、收縮力增加,從而加速胃腸蠕動;同時通過交感神經的作用,使支配內臟器官的神經興奮,增進胃腸消化液的分泌。
4.對免疫系統的作用按摩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使白細胞的數量增加,并能增強白細胞的噬菌能力。
8.對冥它方面的作用
(1)對表皮的作用按摩首先與皮膚接觸,使皮下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溫度增高,使腺體分泌增加,故皮膚潤澤而有彈性,可施于美容按摩,因此有減少皮下脂肪堆積的功效,可為減肥手段之一。
(2)對疼痛的作用按摩使細胞膜的穩定性增強,變化鉀離子濃度,使疼痛癥狀緩和或消失。
(3)對淋巴循環的作用改善淋巴循環,加速水腫及滲出物等病變產物的吸取,有助于腫脹、攣縮的消除。《按摩師教程》第三章按摩的專業知識第一節臟腑經脈初步知識臟腑經脈初步知識傳統醫學中按摩掌以醫療為宗旨,以病人為對象,保健按摩是醫療按摩學的一部分,它以保健為目的,對象以正常人為主,重要是通過按摩施術解除人的疲勞,放松肌肉,疏通經絡,以達成強身、防病,延年益壽的目的。保健按摩基本手法與醫學按摩是相似的,理論也是相似的,都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為了能更加好地做到理論指導實踐,有必要在學習基本手法的同時,學習某些基礎理論,如陰陽、臟腑、經絡、穴位、四診、辨證等知識。這無疑有助于指導按摩施術,為進一步學習、提高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臟腑與經脈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構成部分。臟腑涉及五臟與六腑。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五臟之外尚有一種叫心包絡的,實際是六臟,但因心包絡是心的外圍,它對心臟有保護作用,它的病理變化與心一致,因此習慣上仍稱五臟,但當臟腑與十二經脈連屬時稱六臟。五臟六腑是人體最重要器官,它是一種有機的整體,它的生理活動是以精、氣、血、津液這四種物質為物質基礎的。這些物質在內臟活動的過程中,不停被消耗,同時又不停得到滋生與補充,以維持機體的生理功效。五臟六腑的功效各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之處。五臟的重要功效是貯藏精氣;而六腑則是主持消化、吸取和排泄。因此,心、肝、脾、肺、腎被稱為臟,臟含有“藏”的意思;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被稱為腑j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五臟六腑通過傳統中醫理論的經絡系統加以聯系,從而形成一種有機的整體。
五臟六腑按中醫的陰陽學說的理論來歸類,五臟歸屬陰,六腑歸屬陽。
臟腑與經絡相連屬的規律是:
五臟屬陰,它連屬的經脈叫陰經;六腑屬陽,與它連屬的經脈叫陽經。經脈循行到手的叫手經,循行到足的叫足經。
十二臟腑與十二經脈連屬并配上陰陽屬性的叫法是: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歸納起來有循行到手的三條陰經,三條陽經;循行到足的也有三條陰經,三條陽經,就是我們常說的十二經脈,也叫手足十二經。
另外經絡系統中尚有八條經脈,稱為奇經八脈。這八條經脈,分陰陽,但不與內臟連屬,它分別叫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以上八條奇經,只有任脈與督脈上有穴位,任脈行于人體的前正中線上;督脈行于人體背部正中線上。任脈屬陰經,督脈屬陽經,這兩條有穴位的任、督脈與前面提到的十二經脈,合稱十四經脈。這十四條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的主體,在針灸、按摩的臨床治療中含有重要意義,對指導診療、治療含有重要理論價值。第二節十四經絡的起止穴位十四經各有循行的路線,每經又有若干穴位,這些穴位統稱經穴,經穴總共有361個。
各經的起止穴以下:
手太陰肺經,左右各11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手少陰心經,左右各9個穴位,起于極泉穴,止于少沖穴。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各9個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中沖穴。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各20個穴位,起于商陽穴,止于迎香穴。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各23個穴位,起于關沖穴,止于絲竹空穴。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各19個穴位,起于少澤穴,止于聽宮穴。
足太陰脾經,左右各21個穴位,起于隱白穴,止于大包穴。
足少陰腎經,左右各27個穴位,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
足厥陰肝經,左右各14個穴位,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門穴。
足陽明胃經,左右各45個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厲兌穴。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各67個穴位,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陰穴。
足少陽膽經,左右各44個穴位,起于瞳子甥,止于足竅陰穴。
任脈經,為單穴,一穴一名,共24個穴位,起于會陰穴,止于承漿穴。
督脈經,為單穴,一穴一名,共28個穴位,起于長強穴,止于齦交穴。第三節按摩的專業知識一、頭面部慣用穴位百會[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采用坐位和臥位取穴均可。
[效能]開竅寧神,平肝熄風,升陽固脫。
[主治]頭痛,眩暈,高血壓,脫肛等。太陽[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l寸凹陷處。采用坐位或臥位取穴均可。
[效能]疏風止痛,清熱明目。
[主治]頭痛,偏頭痛,眼疾,面癱。陽白[位置]前額、目直視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效能]祛風,明目。
[主治]面癱,頭痛,眼睛疾患等。攢竹[位置]前額眉毛內側端。
[效能]止痛,明目。
[主治]頭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癱。睛明[位置]閉目,在目內眥角上方O.1寸處。
[效能]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眼科多個病癥,面癱。風池[位置]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處,與乳突平齊。
[效能]疏風解熱,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頭痛,頭暈,項強頸痛,眼疾,高血壓病。二、胸腹部慣用穴位膻中[位置]兩乳之間,胸骨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
[效能]調氣降逆,寬胸利膈。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胸痛,肋間神經痛,冠心病。中脘[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
[效能]調胃理氣,化濕降逆。
[主治]胃痛,胃潰瘍,慢性胃炎,嘔吐,呃逆等。天樞[位置]腹部,肚臍旁開2寸。
[效能]疏調腸腑,理氣消滯。
[主治]急慢性胃炎,腸炎,痢疾,便秘等。氣海[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下1.5寸
[效能]調氣機,補虛強身。
[主治]腹脹,腹痛,氣虛體弱。關元[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下3寸。
[效能]補腎固本,調氣回陽。
[主治]腹痛,腹瀉,痢疾,尿路感染,月經不調,性功效障礙。三、腰背部慣用穴位大椎[位置]在背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正中處。
[效能]解表通陽,清熱寧神。
[主治]發熱,中暑,瘧疾,精神分裂癥,呼吸道疾病,頸背部疼痛。肩井[位置]肩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1/2處。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風等。風門[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宣肺,疏風,調氣。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肺俞[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調肺理氣,退熱。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盜汗,背痛等癥。心俞[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寧心安神,理血調氣。
[主治]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冠心病,心跳過速,精神分裂癥,背痛等癥。肝俞[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利肝膽,清濕熱,調氣機,明目。
[主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痛,眼痛,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月經不調,背腰痛等癥。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調脾胃,助消化,除水濕。
[主治]胃病,神經性嘔吐,腸炎,浮腫,貧血,背腰痛,慢性出血性疾病等。腎俞[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l.5寸。
[效能]調補腎氣,強腰脊,平耳眼。
[主治]腎病,腰痛,遺精,遺尿,月經不調,哮喘,耳鳴,耳聾,脫發,腰肌勞損等癥。華陀夾脊[位置]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開0.5寸。左右各17個穴。
[效能]調理氣機,調理內臟機能。
[主治]背腰部疼痛,神經衰弱,五臟六腑機能失常等。四、上肢部慣用穴位曲池[位置]曲肘成直角,在肘橫紋正中。
[效能]祛風解表,清熱利濕,通經活絡。
[主治]上肢關節疼,癱瘓,麻木,高血壓,高燒,過敏性疾病,皮膚病等。合谷[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點。
[效能]疏風,解表,鎮痛,通絡。
[主治]感冒,五官斜,眼科疾病,面神經麻痹,神經科疾病,多個疼痛等。尺澤[位置]在上肢肘窩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外側處。
[效能]瀉肺熱,降逆氣。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腫痛,臂痛,肘關節疼痛,皮膚病等。內關[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效能]寧心安神,理氣鎮痛。
[主治]心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障礙,胃痛,嘔吐,多個疼痛等。勞宮[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時,中指尖處。
[效能]清心,泄熱。
[主治]中風昏迷,心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癥。五、下肢部慣用穴位環跳[位置]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效能]利腰腿,通經絡。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麻木等。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
[效能]平肝和胃,降逆和中,通調經絡。
[主治]肝胃不和,惡心嘔吐,胃痛,急性胃腸炎,關節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陽陵泉[位置]屈膝,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效能]利肝膽,清濕熱,強筋骨。
[主治]肝膽疾病,高血壓,偏癱,下肢麻木,疼痛等癥。委中[位置]胭窩橫紋之中點。
[效能]泄熱清肺,利腰通絡。
[主治]急性胃炎,嘔吐,腰腿痛,坐骨神經痛,關節炎,偏癱,腰痛,牛皮癬等癥。三陰交[位置]內踝尖直上3寸,在脛骨后緣。
[效能]健脾化濕,疏肝益腎。第四節按摩的重要部位一、頭面部1.慣用經穴百會、神庭、頭維、睛明、攢竹、絲竹空、魚腰、太陽、印堂、聽宮、聽會、顴?、巨?、迎香、頰車、地倉、人中、上下關、絡卻、腦空、翳風。
2.作用疏散風邪,開竅止痛,鎮靜安神,明目益聰。
3.適應癥合用于頭痛頭暈、目脹鼻塞、耳聾耳鳴、牙痛及記憶力減退等癥,同時能消除頭面部疲勞,長久按摩能延緩衰老,保持頭發的光澤。二、胸腹部1.慣用經穴璇璣、華蓋、膻中、俞府、中府、上中下三脘、幽門、氣海、章門、關元、中極、天樞、歸來。
2.作用理氣寬胸,調和臟腑,散寒止痛。
3.適應癥合用于胸腹諸痛、胸悶氣短、咳喘、腹脹、便秘、月經不調及有關臟腑的不適癥。長久做腹部按摩,有消除腹部脂肪的功效。三、頸部1.慣用經穴風府、風池、天柱、天鼎、缺盆、阿是穴。
2.作用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溫經通絡,消腫散瘀。
3.適應癥合用于頸椎病、落枕、頸項強痛等癥。四、腰背部1.慣用經穴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中樞、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關元俞、命門、陽關、膀胱俞、八髑。
2.作用疏風散寒,行氣止痛,溫補脾腎,通經活絡。
3.適應癥合用于腰背疲勞、疼痛及有關臟腑不適癥,如咳喘、胸痛、胃痛等癥五、上肢部1.慣用經穴肩井、肩貞、肩?、抬肩、肩?、臂?、曲池、手三里、內外關、列缺、合谷、神門、勞宮。
2.作用舒筋活血,滑利關節,溫經通脈,理氣止痛。
3.適應癥合用于上肢及肩部疼痛、麻木、肢體關節屈伸不利及有關臟腑不適癥。順經脈走向按摩可增強上肢力量和各關節靈活性;逆經脈走向按摩可消除上肢肌肉神經的過分疲勞。六、下肢部1.慣用經穴居?、環跳、承扶、殷門、風市、血海、陰陵泉、陽陵泉、委陽、委中、承筋、承山、足三里、條口、三陰交、懸鐘、跗陽、金門、昆侖、太溪。
2.作用舒筋活絡,行氣止痛,調和陰陽,滑利關節。
3.適應癥合用于下肢疼痛或麻木,下肢伸屈不利,如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風濕病等。第四章15種按摩手法的施術要領和作用第一節推法一、平推法定義:術者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受術部位,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或孤形移動的辦法,稱為推法。分為平推法、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著力較重的一種手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平推法術者以一手或兩手拇指指腹著力于施術部位,沿經絡循行或沿肌肉纖維走行方向推動,可于穴位處配合緩和的按揉動作,重復操作多次(如圖4?1)。
(2)掌平推法術者以全掌著力于施術部位,以掌根為重點,向一定方向推動,可用雙手重疊增大力度做緩慢的推動(如圖4?2)。
(3)拳平推法術者以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間關節部著力,沿肌肉纖維方向緩慢推動,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較強的手法(如圖4?3)。
(4)肘平推法術者屈肘,以鷹嘴突著力于施術部位,做與肌肉纖維方向平行的緩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強的一種(如圖4?4)。
2.手法要領施術手要緊貼于體表,帶動皮下組織一起推動。平推法用力較重,著力要均勻,平穩著實。推動速度宜緩慢。平推法必須直線推動,不可偏斜和跳躍。術前施術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遞質,以保持皮膚滑潤,避免損傷皮膚。
3.作用疏通經
絡,理筋活血,消瘀散結,消食導滯,解痙止痛。
注:平推法與擦法有相似之處,都是直線運動,但平推是單向運動,對體表壓力較大,速度亦較慢,不規定皮膚出現潮紅和溫熱。
二、直推法術者用指或掌按壓在體表受術部位上,進行直線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以一手或兩手拇指指腹著力于受術部位,沿經絡方向或肌肉纖維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壓力的單方向推動,是按摩起始和結束的手法(如圖4?5)。
(2)全掌直推法術者以全手掌著力于施術部位,五指微分開,腕部挺直,以單掌、雙掌或雙掌重疊加力做單方向推動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術者手腕上蹺,適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單手或雙手掌根著力于施術部位直推的辦法。如需加力可雙掌重疊(如圖4?6)。
(4)魚際直推法術者五指并攏,手腕伸直,以大魚際小魚際為中心,肘部靈活屈伸,以魚際著力向前推動。如需增加力度,能夠另一手壓于施術手上(如圖4?7)。
(5)肘直推法術者屈曲肘關節,以肘尖著力于施術部位,沿經絡或肌肉纖維走行方向進行直線單方向推動。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強的手法(如圖4?8)。
2.手法要領術者手指、掌或魚際部位要緊貼施術部位皮膚,用力著實,重而不滯,輕而不浮。推動速度和力度要均勻,持續,動作要協調,保持一定的與皮膚垂直的力度,做單方向直線推法,不可偏斜。用于胸、背、腹部時,要配合呼吸,間歇有序。
3.作用消積導滯,調經鎮痛,消瘀散結,疏通經絡,理筋活血,清理頭目,開胸利膈。
三、分推法術者以兩手拇指或多指,按壓在旎術部位,向兩側相反方向,分開推動的辦法叫分推法。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術者以雙手拇指或多指,按壓在施術部位,向兩側相反方向推動,叫指分推法。本法合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圖4?9)。
(2)掌分推法術者以雙手掌部,按壓于施術部位,自內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時分別推動的辦法,叫掌分推法。此法合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圖4?10)。
2.手法要領兩手用力要均勻,動作要柔和,協調一致。術時即可直線移動,亦可沿體表作弧形推動。
3.作用調理腸胃,消積導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四、合推法術者以兩手指或兩掌,從兩個不同方向,位置相對地向中間點匯攏推動,稱為合推法。
1.手法操作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規定與分推法相似,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頭部、胸腹部。
2.手法要領術時兩手推動合攏動作,用力要均勻,對稱而持續。
3.作用調和脾胃,理氣活血,平衡陰陽,扶助正氣。第二節拿法一、手法操作1.兩指拿法術者以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于施術部位,并做持續而有節律的拿提動作。此法慣用于頭頸、肩及四肢(如圖4一11)。
2.三指拿法術者以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指、中指對合,相對用力于施術部位,并做持續而有節律的拿提,叫三指拿法。此法用于頸項、肩背、腰及四肢。
3.五指拿法術者以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其它四指相對,用力于旅術部位,并做持續而有節律的拿提,叫五指拿法(如圖4?12)。
4.掌拿法術者以掌心緊貼施術部位,進行緩慢拿揉動作的手法,叫、掌拿法。
二、手法要領拇指與余指對合時著力應對稱,用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重而不滯,輕而不浮。動作要連貫而有節律,用勁要靈活。拿法刺激較強。指腹著力為拿,指端著力為摳,應以區別。
三、作用通經活絡散寒祛邪,順氣活血,調節胃腸,分離粘連,緩和痙攣,止痛開竅,開導閉塞,消除疲勞,增進新陳代謝。第三節按法一、手法操作定義: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尖,置于經穴或其它部位,逐步用力加壓的手法叫按法。
按法與壓法在操作上極相似,壓法在時間上和力度上分別較按法長和大。
一、手法操作
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或食、中、無名指指腹,按壓體表的施術部位的辦法,叫指按法。指力局限性,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按壓,叫指腹按壓,又稱押法。如以指端按壓,則稱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背按壓,則稱為屈指按法(如圖4?13)。
2.掌按法術者腕背屈,以掌極全掌或魚際部位著力于旋術部位,進行按壓的手法,叫掌按法。按壓后要稍停留半晌,再重復按壓謂之“按而留之”,使按壓既平穩,又有節奏。按壓時可雙掌重疊,身體前傾,借助體重增加力度(如圖4?14)。
3.肘按法以肘尖替代指和掌,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按壓的手法,叫肘按法(如圖4?15)。
二、手法要領垂直按壓,固定不移,由輕到重,穩而持續,忌用暴力。
三、作用疏松肌筋,溫中散寒,理筋正復,調和氣血。第四節點法一、手法操作1.拇指端點法術者以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緊靠于食指中節橈側面,用拇指端點壓施術部位。向下點壓時拇指指腹緊貼食指中節橈側,以免因用力而扭傷拇指間關節(如圖4?16)。
2.屈拇指點法術者拇指屈曲,拇指端抵住屈曲食指中節的外側緣,用拇指指間關節突起部的橈側;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點按。
3.屈食指點法術者屈曲食指,與其它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間關節突起部分點壓施術部位,術時可用拇指末節內側緣緊壓食指指中部,以增加力度(如圖4?17)。
4.肘尖點法術者屈曲肘關節,以肘尖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點按。此法多用于肌肉豐厚部位和肥胖者。肘尖點法為強力點法(如圖4-18)。
二、手法要領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輕到重,穩而持續。點法是由按法衍化而來,含有著力點小,刺激強,操作省力,著力深透的特點,術中切忌暴力旋術。
三、作用通經活絡,消積破結,調和陰陽,消腫止痛,點穴開筋,補瀉經氣,解除痙攣,祛散風寒。第五節撥法一、手法操作1.拇指撥法術者拇指伸直,其它四指分開扶持體表固定,屈伸拇指掌指關節,向左右撥動施術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等。此為輕手法。以拇指伸直,其它四指握拳,食指橈側抵于拇指掌面,用腕或肘部擺動屈伸,帶動。拇指撥動肌肉肌腱部位。此法為重手法(如圖4-19)
2.單指撥法以食指微屈曲,拇指與中指抵于食指端關節處加強力量,進行指撥穴位。或以中指伸直,拇指食指捏住中指末節,加強中指撥動力量,進行指撥穴位。
3.多指撥法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同時撥動旆術部位。此法多用于腹部。
4.彈撥法術者多以食指指端著力,拇指、中指捏住食指2~3節間,著力將食指插入肌筋間隙或起止點,由輕到重,由慢而快,輕巧靈活的彈撥,如彈琴弦。
5.肘撥法對于肌肉發達、豐富者,術者指撥力度不夠時,能夠肘尖置于旎術部位,來回左右撥動。此法多用于腰、臂及大腿部。
二、手法要領撥時手指要按住施術部位筋或腱進行撥動,不能與皮膚產生摩擦,要實而不浮,透達深處,用力由輕到重,均勻和緩。一定要撥動2~3次。
三、作用解痙止痛,疏理肌筋,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炎鎮痛,解除粘連。第六節摩法一、手法操作定義:以手指或掌貼附于體表施術部位,有節律地做直線或環行摩擦的手法,稱摩法。
一、手法操作
1.指摩法術者手指并攏,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微屈曲,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的中節和末節指腹貼附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做直線或環旋摩動的手法,稱指摩法(如圖4?20)。此法合用全身各部位。
2.掌摩法術者手掌自然,伸直,腕關節放松,貼附于旋術部位,以掌心和掌根為著力點,在腕及前臂帶動下,持續、連貫、有節奏地環轉摩動,叫掌摩法。此法用于腰背部及胸腹部,如臍周邊摩(如圖4?21)。
二、手法要領摩動時要壓力均勻、一致,動作輕柔。指摩宜快,約每分鐘120次。掌摩稍重、緩,以每分鐘100次為宜。
摩法可做順時針摩動或逆時針摩動,以順時針為主。“順鐘摩為補,逆摩為瀉”,“急摩為瀉,緩摩為補”。
三、作用寬胸理氣,健脾和胃,疏散風寒,活血散瘀。第七節揉法一、手法操作定義:以指掌吸定在施術部位,進行左右、前后的輕柔緩和的內旋、外旋,轉動、帶動肩部皮下組織的手法,叫揉法。
揉法與摩法有相似之處,摩法著力輕,不帶動肌膚,揉法則著力較重,操作時帶動局部肌膚筋脈。
一、手法操作
1.指揉法以指腹吸定在施術部位,著力作輕柔、和緩的旋轉揉動,帶動皮下組織。指揉法分為拇指揉法以拇指進行旋轉揉動。此法著力均勻、連貫,由輕而重,逐步擴犬范疇,旋而不滯,轉而不亂,揉而浮懸,動作深沉,作用面積小而集中(如圖4?22);以食指、中指進行操作,稱二指揉法(如圖2?23);以食、中、無名指進行操作,稱三指揉法(如圖4?24)。
2.掌揉法以掌根或魚際部位吸定于施術部位,腕部放松,肘為支點,前臂旋轉擺動,帶動腕部做輕柔和緩旋揉,稱掌揉法。掌揉法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為魚際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魚際揉法:以魚際部位吸定施術部位,持續進行揉動,也可緊揉、慢移的操作,慣用于頭、面、肩背部(蚶圖4?25);以全掌著力于旋術部位,進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處,又可邊揉邊緩慢移動,慣用于腹部;以掌根著力進行揉法,稱為掌根揉法,重要用于腰臀部(如圖4?26)。
二、手法要領術者指、掌皮膚與受術者施術部位皮膚相對位置不變,用力輕柔、和緩,由輕到重,再到輕。動作以順時針為主,要有節律,速度均勻,以每分鐘120~160次為宜,移動要緩慢。
三、作用調和氣血,疏筋活絡,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松肌,消腫止痛,寬胸理氣,消食導滯。第八節搓法一、手法操作定義:搓法是兩手對揉動作,操作時雙手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揉搓并同時做上、下方向來回移動。
一、手法操作
1.拇指搓法以手拇指于施術部位,對稱用力,交叉搓揉,術時順經絡為補,逆經絡為瀉(如圖4?27)。
2.掌搓法術者雙手分別合抱肩部前后,相對用力,一前一后,相對揉搓,邊搓邊下移到腕部,再自腕部搓移到腋下(如圖4?28)。掌搓法亦能夠雙手平放腰骶部兩側腰肌上,做用力方向相反的上、下斜行的來回搓動。
二、手法要領雙手用力均勻、深透,方向相反。搓揉動作要快,移動要慢。挾持肢體不可太緊。術時腕關節要放松,使動作靈活、連貫。搓法是按摩的輔助手法,常在按摩結束前使用。
三、作用疏筋通絡,調和氣血,疏肝理氣,祛瘀散寒,解痙止痛。第九節理法一、手法操作定義:以雙手拇指或一手拇指、中指、食指沿受術者肢體經絡循行部位,或指、趾腱等處施以挾持捋理的辦法,稱理法,又稱縷法、握法。
一、手法操作
1.理指(趾)法術者食指、中指屈曲如鉤狀,兩手指挾住受術者一指(趾)自其根部向指尖方向進行,捋順,另一手固定肢體,施術時一松一緊循序移動,松緊合適,可將指背腹兩面一次捋理(見圖4?29)。
2.理肢法術者一手握住受術者手部,一手循臂三陰經走行快速向遠端捋理滑動。隨換手再循手三陽經走行快速向遠端捋理滑動。可雙手相對同時操作。肢六經同上施術即可(如圖4?30)。
二、手法要領操作要敏捷靈活,均勻對稱用辦,速度宜快。
三、作用疏風散寒,通絡止痛,行氣活血,理順筋脈。第十節抖法一、手法操作定義:術者手握肢體遠端做搖轉導引,使整個肢體呈波浪起伏抖動,或以掌正置于旋術部位,做左右、前后的旋轉抖動及來回的操作,均稱抖法。
一、手法操作
1.上肢抖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站其體側前方。術者以兩手拇、食、中指握受術肢前臂遠端。無名指、小指及魚際部位握手腕部,掌心向下,向體外前方抬肩60度,然后做持續的上下方向的抖動。使抖動波傳達成肩部(如圖4?31)。再以一手握受術者同側手,引臂向體外前方抬肩60度,做左右方向的抖動,使抖動波傳達成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及肩部(如圖4?32)。
2.下肢抖動法下肢抖動法可分為仰臥位及俯臥位的抖動。仰臥位抖動法:以兩手握雙踝部,抬離床面30厘米,作上下方向的持續抖動,使腿及腰部放松(如圖4?33)。或者受術者兩腿伸直,平放床上,術者雙手握兩足的前腳掌及足趾,做左右方向的旋轉抖動,以帶動股四頭肌向兩側抖動(如圖4?34)。或者受術者仰臥位,一側膝關節屈曲90度,足放于床上,術者以雙手扶定膝關節兩側,以左右方向推拉膝部來抖動大腿、小腿后群肌肉。兩側分別進行。俯臥位抖動下肢有兩種辦法:即術者以一手握踝,屈膝關節90度,另一手掌貼附于大腿或小腿背面肌肉部位,做左、右方向的搖抖(如圖4?35)。另一法即受術者俯臥位,一側膝關節屈曲90度,術者一手掌置踝關節及小腿遠端的前側固定不動,另一手虎口對準足跟,以拇指及四指推動足跟向左右方向抖動,帶動小腿三頭肌向左右方向抖動,兩腿分別進行。
3.腰部抖法受術者俯臥位,術者兩手握雙踝,先進行拔伸牽引1分鐘左右,擺動兩下肢,待肌肉放松后,做忽然的上下抖顫多次以抖動腰部(如圖4?36)。
二、手法要領肢體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動幅度要小,普通掌握在2~3厘米之間。抖動頻率要快,上肢每分鐘3100次左右,下肢每分鐘150次左右。抖動法為上、下肢結束手法。
三、作用調和氣血,順理筋脈,疏經通絡,滑利關節,放松肌肉,消除疲勞。第十一節顫法一、手法操作及要領定義:以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著力于施術部位,用腕部作急劇而細微的撮動,稱為顫法。
一、手法操作及要領
術者以單手或雙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平放于施術部位,稍施壓力與施術部位貼實,將力貫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力連同臂部作左右急劇而細微的擺動(擺動的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擺而滯為顫。在施顫中以腕的自然而有節奏的顫擺使施術部位產生溫熱、顫動、舒適、松弛的感覺,此法常與振法合用。顫法根據術者在旋顫時發力的不同分為以力施顫法及以氣施顫法。又根據著力的大小分為單掌貼實顫法、虛掌顫法、疊掌顫法等(如圖4?37)。
二、作用理氣活血,消除郁悶,除積導滯,解除粘連,松弛肌筋,開導放松。
三、注意事項在操作過程中應似按非按,似推非推,吸而不動,施力為顫,以內動勁或以氣施術者,須練動,須意念,須熟記。第十二節拍法一、手法操作定義:手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處微屈曲,用手腕部擺動,帶動虛掌著力于施術部位,平穩而有節奏地重復拍打的手法,稱拍法。
一、手法操作
術者單手或雙手五指并攏,自然屈曲成空拳,用腕關節擺動作起落,重復著力于體表施術部位,手法可分為:
1.四指拍打法即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并攏,平放拍打部位,使皮膚微紅為度(如圖4?38)。
2.指背拍打法術者五指自然屈曲,用腕部屈伸撮動帶動手指,以指背拍打施術部位(如圖4-39)。
3.虛掌拍打法術者五指并攏呈空掌狀,在體表進行拍打(如圖4?40)。
4.五指撒拍法術者五指撒開,伸直,用小指外側前端,順肢體或肌筋的方向,于施術部位進行拍打的辦法(如圖4?41)。
二、手法要領1.手法動作要平穩,操作時手部要同時接觸施術部位的皮膚,使拍拉聲音清脆,而無疼痛感。
2.拍打時腕關節要放松,動作要協調,均勻用力,手法要靈活而有彈性,次序而有節奏的雙手交替進行,亦可單手操作。
三、作用調和氣血,營養經絡,發散邪氣,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第十三節叩法一、手法操作定義:叩法較擊法力量為輕,輕擊為叩,是一種輔助手法。
一、手法操作
術者兩手半握拳呈空拳,以腕部屈伸帶動手部,用掌根及指端著力,雙手交替叩擊施術部位,或以兩手空拳的小指及小魚際的尺側叩擊施術部位。或者以雙手掌相合,掌心相對,五指略分開,用手部的指及掌的尺側叩擊施術部位(如圖4-42)。
二、手法要領手法持續有序,手腕機靈,動作輕快而富有彈性,用力均勻而柔緩,手法純熟時叩擊時可發出有節奏的“啪、啪”聲響。
三、作用通經活絡,祛風散寒,舒松筋脈,營養肌膚,安神定智,消除疲勞。第十四節擊法一、手法操作定義:擊有叩擊、擊打之意。即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桑枝棒擊打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達成治療和保健目的的手法,稱擊法。擊法是叩擊類手法中用力較重的一種手法。
一、手法操作
1.拳擊法術者以單手或雙手握拳,在臂力帶動下,以空拳著力于施術部位,一起一落,有節奏地擊打。或者以反拳(拳背)著力于施術部位,用貫力緩慢而輕松地擊打,雙手交替進行。用于肌肉豐滿的臀部及腹外側(如圖4?43)。
2.掌擊法術者手指自然分開,微屈,腕關節伸直或背伸,以掌根或小魚際部位著力在施術部位,進行擊打。用于腰、背部及四肢(如圖4?44)。
3.側擊法術者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部位擊打施術部位。重要用于項背部、腰臀及四肢(如圖4?45)。
4.指尖擊法術者兩手指微屈曲,腕關節放松,運用腕關節做大(或小)幅度的屈伸,以指端重力(或輕輕)擊打施術部位(如圖4?46)。
5.棒擊法術者以桑枝棒、按摩棒或磁療棒等工具,用棒體平擊施術部位。
二、手法要領擊法用力快速而短暫,剛中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班水班本課程
- 醬料生產知識培訓課件
- 大數據在石油行業的應用
- 2025年幼兒園小班國慶節活動方案
- 2025年社區迎新春活動方案
- 上肢骨折護理診斷及措施
- 酒店洗衣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防災減災宣傳活動方案
- 硝普鈉使用的觀察和護理
- 2025畢業論文答辯模板:完美呈現1
- 市政城市環境管理
- 2025辦公樓租賃合同書范本
- 2025年高考英語二輪復習測試04 從句綜合+語法填空(測試)(原卷版)
- 春季肝膽排毒課件
- 建筑公司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 16J914-1 公用建筑衛生間
- 機械加工PFMEA案例
- 教學課件:《新時代新征程》
- 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分析PPT(第四版)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GB/T 7324-2010通用鋰基潤滑脂
- 英國FBA超重標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