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小學音樂-《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小學音樂-《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小學音樂-《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小學音樂-《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并對其產生興趣。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歌曲。3、通過聽、唱、舞、創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教學重點: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并對其產生興趣。2.運用自豪、歡快地情緒演唱《我是草原小收民》,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歌曲。三、教學難點1.掌握附點音符、休止符、裝飾音的演唱。2.為歌曲創編伴奏和動作。四、教具準備:電子琴、電腦課件、多媒體、筷子。五、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二)導入:1.今天的音樂課,老師要帶你們到大草原上逛一逛,下面請聽老師帶來的草原上的歌曲。2.教師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3.同學們,在美麗的大草原上,生活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一蒙古族。那里的音樂高亢悠揚,那里的人們熱情好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大草原,學習一首蒙古族歌曲一我是草原小牧民(課件出示)。請大家齊讀課題。(三)新授: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1.首先,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蒙古族的風俗人情。(圖片播放+聆聽范唱)2.從同學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你們已經被蒙古族的風俗人情陶醉了。接下來,讓我們走近歌曲,聽一聽,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內容?(播放范唱)提問: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內容?小牧民…有的同學聽出了小牧民,那么什么叫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的孩子就叫小牧民。3.小牧民在放牧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讓我們再一次感受歌曲。可以跟著輕輕地唱一唱。(播放范唱)提問:小牧民在放牧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歡快地…)所以這首歌曲帶給我們的音樂情緒是歡快地。4.同學們,歌曲中有一句歌詞,表現了小牧民的笑聲,是哪一句?“啊哈嗬”,“啊哈嗬”這些詞有沒有實際的意義?“沒有”。像這樣的詞我們叫它襯詞.我們一起來唱一喝,感受一下小牧民放牧時的歡樂。(清唱以后跟琴唱)注意老師的口型,嘴巴圓起來,咬字、吐字要清晰、靈活。5.這么好聽的歌曲,它是幾拍子的?讓我們從音樂中去感受。(聆聽范唱拍手律動)提問:這首歌曲是幾拍子的?“四二拍”,你對節奏的感受很準確。那么四二拍的強弱觀律是什么?“強弱”。我們剛才已經用動作去表現了。6.下面讓我們帶著對四二拍的感受學唱歌曲的旋律,跟隨老師的琴聲,我唱一句,你們唱一句。(課件出示)①“6”的后面出現了什么?“兩個0”,在音樂課上,它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叫八分休止符。表示要休止半拍。要唱出跳躍的感覺。最后一個音出現了小音符,它叫前倚音,屬于裝飾音的一種,演唱時嗓音要靈話。②這一句的節奏非常的舒展抒情,第一個音要唱的長一些,第二個音要唱的短一些。我們把這一句連起來抒情的唱。7.唱得真不錯,下面我們來學唱歌詞。跟隨老師的琴聲,我唱一句。你們跟著唱一句。(出示曲譜)①注意把休止符的感覺表現出來,讓青著的草兒跳起來。②讓羊兒身上的肥肉抖起來。③為了表現小牧民眼里和心里的美,我們要把“美”字拖長一點。④這一句要唱得舒展抒情,唱出小牧民對大草原的熱愛和贊美。跟琴完整演唱歌詞。8.同學們,你們美妙的歌聲感染了我,老師想邀情你們跟我一起接龍演唱。①我唱上句,你們接下一句。(先清唱,后跟伴奏)②下面我們換過來,你們唱上一句,老師接下一句。(播放伴奏音樂)9.同學們,老師還想讓歌曲更有表現力一些。看!這是什么?“筷子”。筷子是蒙古族人民喜慶時跳舞最常用的道具。我們還可以把它變成一樣小樂器呢。跟老師學一學。(范唱十動作)下面我們一起來為歌曲伴奏,看看誰的動作最神氣,表情最自豪。10.同學們的伴奏使歌曲變得更有表現力了。從小牧民身上,我們能體會到蒙方族人民的性格是怎樣的?(粗獷、豪放)他們的這種性格也體現在了他們的舞蹈當中,請大家起立跟老師學幾個舞蹈動作。(示范動作)同學們,接下來讓我們跟隨音樂載歌載舞,唱出小牧民的喜悅,跳出小牧民的自豪。(四)拓展:1.同學們載歌載舞的表演讓老師仿佛置身在了節日的盛會中。說到節日盛會,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蒙古族的人們都要舉行一場熱鬧歡騰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下面我們到那慕太會上去看一看。你們看到了什么?(射箭、摔跤、賽馬)①請聽下面的樂曲,它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你能從音樂中感受到那達慕大會上的哪個場景?(播放《賽馬》)提問:這首樂曲的演奏樂器是什么?二胡(介紹)場景?“賽馬”。賽馬是那達慕大會上深受歡迎的項目。這首樂曲的名字也叫《賽馬》。②《賽馬》這首樂曲可以分成三段,下面我們分段來聆聽。你可以用動作來表現音樂。聆聽第一段:所表現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聆聽第二段:與第一段相比,這段音樂在節奏、情緒上發生了什么變化?聆聽第三段:這一段音樂與哪一段相似?同學們:《賽馬》這首樂曲跟《我是小牧民》一樣,都能帶給我們一種歡快的音樂情緒,也都能體現蒙古族音樂的地域特點。2.這首樂曲不光可以用二胡來演奏,其它樂器演奏的賽馬也是別有一番風韻。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你可以用動作模仿不同樂器的演奏姿勢。① 葫蘆絲版(播放視頻)演奏者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把馬的各種形態和聲音模仿的是惟妙惟肖。② 提琴大提琴合奏版(播放視頻)在這個版本中,演奏者加入了一點自己的想法進行改編。不同的樂器在音樂表現上都有著強大的表現力,音色也是各具特色的。(五)總結升華:從這些振奮人心的旋律中,我們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對草原對生活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無比熱愛)大草原之所以這樣美麗,正是因為有像小牧民一樣愛著它的草原上的子民。美妙的音樂總是能給人美的享受,真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呀!同學們,讓我們再次唱響優美的旋律來結束今天的音樂之旅。讓我們為大草原祝福,也為我們的美好生活祝福。(播放范唱)同學們再見。學情分析:1.個性差別大:三年級的學生是自信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之間的性別差異較大。2.自控能力不強。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想要獨立但是又缺少內部的自控能力。3.音高意識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參差不齊。有的孩子已形成初步的音高意識,音樂感受能力也比較強。而有的孩子音高意識和音樂感受能力相對較弱一些。效果分析本節課以教師的演唱為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了解蒙古族,通過大屏幕關于內蒙古人文的圖片、視頻去了解,去感受、知道蒙古族的風土人情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厚了,積極性更高了。利用適宜的圖片引導學習八分休止符,并反復示范演唱,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通過這樣的方法練習學生很快掌握。在學習歌曲時,讓學生多聽多練,在聽每一遍時都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用心聆聽,從而去感受歌曲、聆聽歌曲、學會歌曲。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也被這歡快的音樂所吸引。通過這些學生很快的學會了歌曲。筷子舞的加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蒙古族的風土人情。通過載歌載舞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了小牧民的高興、自豪的心情。我覺得整節課,效果還是不錯的,同學們不但唱的好,而且音色很美,富有情感。教材分析三年級上冊共編八個主題單元,內容包括:聆聽、表演、編創與活動。教材曲目的選擇,考慮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和欣賞曲的可聽性。降低過難的識語要求和過高的技能技巧。在創造與活動中,開展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豐富多彩了。《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動的節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動感,表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的喜悅心情。歌曲為2/4拍,五聲羽調式,為擴充了的一段體結構。四個樂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進,表現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樂歡唱的形象。第三樂句在節奏上作了變化,八分休止符的運用,盡情地抒發了對美麗的家鄉的贊美之情。歌曲的襯腔“啊哈嗬”是該曲的擴充部分。舒展的節奏、富有動力感的旋律,表現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時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復了第四樂句的曲調,天真活潑、自豪的情感表達了草原兒童對自己家鄉和甜美生活的贊美。評測練習問題一:感受蒙古族的風俗人情。問題二:歌曲當中都唱到了哪些內容?問題三:小牧民在放牧的時候心情怎樣?這首歌曲帶給我們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問題四:聽一聽歌曲是幾拍子的?問題五:測試學生樂理知識,這是什么?(休止符)問題六:筷子在本節課中可以干什么?課后反思《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兒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躍的節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的喜悅心情。歌曲為四二拍,四個樂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進,表現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樂歡唱的形象。第三樂句在節奏上做了變化,八分休止符的運用,盡情的抒發了對美麗家鄉的贊美之情。歌曲的襯腔“啊哈嗬”是該曲的擴充部分,舒展的節奏,富有動力感的旋律,表現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時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復了第四樂句的曲調,天真活潑,自豪的情感表達了草原兒童對自己家鄉和甜美生活的贊美。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體驗。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差異等為基本理念: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通過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和豐富有趣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和極主動的學習音樂、創造音樂、享受音樂,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智。在互動的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成為學生們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過本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使師生間達到共識、共賞、共進。本節課通過聽、唱、舞、奏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看、多聽,去感受內蒙古音樂的歌舞一體以及它的美,讓學生從感官上去領略草原的美麗。課標分析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音樂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