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年性學習報告_第1頁
地理研究年性學習報告_第2頁
地理研究年性學習報告_第3頁
地理研究年性學習報告_第4頁
地理研究年性學習報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入侵”研究性學習學習結題報告研究性學習學習結題報告

1.主要成果:通過調查得出了“文化入侵”這種現象的當前狀況、影響和對策。

2.研究的主要方法:上網查詢相關資料,隨機調查等統計研究方法。

3.研究的主要步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初步了解狀況;深入采訪學生老師,聽取他人看法;組內交流各自意見,整理成為論文。

4.開展的主要研究活動:上網查閱有關資料,采訪學生老師,得到他人對于此現象的看法。

5.查閱的主要文獻資料:韓寒作品《一座城池》,百度搜索引擎等

6.實驗數據或調查數據記錄:美國影視產業量已有全球的5%和市場份額卻占了全球的92.4%。在流動音樂和音樂劇方面,美國在全球市場上幾乎沒有對手。影院票房美國電影占了60%以上。在世界的文化市場中,基本情況是四分天下,美國占42.6%,歐洲占33.9%,亞洲和南太平洋國家占19%,其它國家占4.5%。而在這19%中,日本和韓國已經占了13.5%。

7.研究性學習論文:淺談“文化入侵”

前言: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當代,文化競爭力作為衡量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日益受到各國高度重視。在科技文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直接推動下,世界各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些文化的傳播也同時成為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在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的推行強權政治。例如:日本、美國的一些文化已經深入人心,而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已經被漸漸遺忘、被遺棄。用當今最流行的一個代言詞來說,那就是“文化入侵”!為了防止“文化入侵”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優秀文化沖擊的危害,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小組專門對“文化入侵”進行了實踐調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第一部分:“文化入侵”面面觀

Part1:節日“文化入侵”

提起獨具色彩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人立刻會想起春節、元宵節、龍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從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韻味。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產物。

去年端午節曾有媒體報道,韓國準備將端午節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并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最后遭到很多人反對。今年端午節又有記者隨機調查了一些大學生,幾乎沒有幾個人能說出端午節的相關習俗。大家對于端午節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紀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對哪一天是端午節、踏青、喝“雄黃酒”以及“賽龍舟”等活動甚至一點概念都沒有。相反,很多“現代人”十分推崇過情人節、父親節、圣誕節等西洋節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顯示其“時尚”和“現代”。近年來講洋話、喝洋酒、買洋車、過洋節、著洋裝、取洋名甚囂塵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發、膚色乃至五臟六腑都統統脫胎換骨、變成“洋”的才過癮。種種現象,不禁讓人疑惑:我國的傳統文化還將保留多久?會不會在將來被某些國家“搶”走、“偷”走?同時又令人擔心,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以下是引自韓寒的小說《一座城池》里關于節日“文化入侵”的描述:

“我們一路上發現已經快臨近圣誕了,連耶穌究竟是個人還是種吃的東西都沒搞明白的學生們都在為這個盛大節日的來臨作精心準備。

我想起我上學的時候,這個學校從來都不放假的假期似乎是男女同學最津津樂道的,也是最隆重準備的。關于這點,我一直沒有弄明白為什么。那是人家國外的春節,連著元旦,會有一周的狂歡。而我們連圣誕樹和冬青樹有什么區別都不知道,卻為此樂而不疲。尤其是男男女女們,倘若這個節日是一個人過,必然傷心落淚。我實在不明白這天和其他的三百六十四天有什么區別。而在學校里最不太平的就是所謂的平安夜,在初中高中的時候,大家想盡一切辦法在那天晚上晚回家,而到了大學,學生會就組織各種粗俗的文藝活動,讓紅男綠女們平安夜快樂。

在中國,我覺得稍微不小心就會錯過中秋節元宵節之類,倘若沒有萬眾期盼的一周假期,估計也能不慎錯過國慶節勞動節。但圣誕節是萬萬不可能錯過的,無論街上的氣氛和廣播電臺里的節目都讓你知道離開圣誕還有多少時間。更何況情人們似乎不能滿足于只有情人節,一定要歡度圣誕才能圓滿成功。

每年圣誕來臨,我都覺得空氣里不光充滿圣誕的氣氛,更多是充滿荒誕的氣氛。”

也許韓寒的文字是偏激了些,但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節日“文化入侵”確確實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Part2:影視“文化入侵”

當我們對韓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朝鮮戰爭和韓國泡菜的時候,韓國文化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整個亞洲,從中國國內到日本,從香港到臺灣,一時間韓國音樂、韓劇、韓服甚至韓國燒烤和韓國化妝品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年輕人也不會放棄趕這樣的時髦,他們稱自己為"哈韓一族"。喜歡韓國文化、熱衷韓國影視、癡迷韓國明星的學生更是屢見不鮮了。

現在各電視臺都在熱播韓劇,從《看了又看》、《明成皇后》、《人魚小姐》到現在的《大長今》,韓劇的收視率節節攀升,讓漢劇望塵莫及。

而另一方面,美國影視產業量已有全球的5%和市場份額卻占了全球的92.4%。在流動音樂和音樂劇方面,美國在全球市場上幾乎沒有對手。影院票房美國電影占了60%以上。

美國的影響力不僅僅于此。NBA作為一種體育賽事制度,已經超出了它原有的價值,每到NBA的賽季時,體育頻道的收視率一下子就創了新高。NBA如同中國的CBA和中超,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載方式,NBA的收視狂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諸如此類的:日本的動畫片、連續劇、漫畫游戲,現在,許許多多的孩子,已經不再愿意聽媽媽給他們講自己民族的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了。唐老鴨、侏羅紀、變形金剛,直到哈利波特……這些外來的名詞已經充斥了中國的影視市場。

Part3:飲食“文化入侵”

這些年,西式快餐店漸漸多起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店四處可見。西式快餐的興起不是什么壞事,他們早已成為全球飲食文化鏈上重要的一環,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吃西式快餐,也說明他們生活水平在提高。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外來快餐給中國的傳統飲食業構成的巨大壓力和沖擊。

在大街的繁華地段,比薩餅、肯德基等快餐店毗鄰而建,店里食客如潮,而旁邊一家本地餐館前則門可羅雀,與肯德基和比薩餅相比較,這里的中式快餐更實惠,各類誘人的涼拌菜和可口的麻辣醬等全免費,基本上只要交肉類主菜的錢即可飽餐一頓,可來這里就餐的客人就是不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想,大概是覺得吃外國的東西可以換換口味,而且更有時尚感吧,自家的飯菜每天都在吃,自然沒有了新鮮感。這種心理,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促使人們漸漸疏離傳統飲食,而對“外來食品”心存好奇和偏愛。

開羅愛資哈爾大學食品學教授穆斯塔法?努法爾認為:“發展中國家往往處于發達國家食品文化的統治之下,西方國家的食品文化的入侵就是為了抹去我們對傳統食品的記憶,而他們通過‘食品全球化’,幾乎實現了這個目標?!迸柕脑捯苍S有些言過其實,但是這卻從側面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一方面西式快餐以迅猛之勢席卷全球,沖擊當地傳統飲食業,另一方面,輸出這類快餐的歐美國家則在加倍保護本國食品特色。傳統食品和西式快餐之爭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只限于飲食文化本身,它實際上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如何吸收精華,抵御糟粕?如何堅持傳統文化的特色,不在盲從中失去自我?

Part4:“文化入侵”現狀總結

在當今的時代,文化已經作為一個全球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新興“黃金產業”,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全球經濟的整體發展。而在世界的文化市場中,基本情況是四分天下,美國占42.6%,歐洲占33.9%,亞洲和南太平洋國家占19%,其它國家占4.5%。而在這19%中,日本和韓國已經占了13.5%,中國還有多少市場呢?且不說中國如何去占領這還未被別人瓜分的可憐的份額,歐美日韓的電視、電影、出版、廣告、體育、卡通、玩具、游戲機甚至花道等文化產業也都在瞄準著中國這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中國處在一個不容樂觀的境地。

第二部分:“文化入侵”的影響

Part1:積極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鄧小平同志,他站世界大發展的高度,從戰略的角度出發,指導我們“走出去,請進來”。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國富民強。現在我們國家的逐步強大,就是建立在吸收了外來文化發展的精髓和外國經濟改革的基礎之上,我們由計劃經濟的自主調配再到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這些都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就。從文化交流的自身規律性來看,其中的一點就是外來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外來文化,民族文化處于一個封閉的體系當中,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一葉孤舟,失去了一個參照物,很容易形成一種封閉的文化心理觀念,這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當然外來文化可能激起驚濤駭浪,也可能帶來民族的陣痛,這就是挑戰。文化的特點一是不排斥外來文化,二是有著極大的包容性。由此而論,外來文化不會對中華文化帶來實質的損害。需要認真考慮的是,我們自身的定位。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外來文化。如何通過吸收外來文化并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在文化領域中,外位性是理解的最強大的推動力。外位性和對話消除了文化的封閉性和片面性,并能顯現出文化深層的“底蘊”。的才是世界的。

韓國的做法說明傳統文化在其他國家得到了高度的認知,文化本來就是世界共享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本身關注的就是“人類文化”,是站在人類和世界的高度上的。事實上,洋節之所以被一些人崇尚,正是由于背后有文化在支撐著。端午節會不會被別人“端”走,應該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我們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對待和學習外來文化,如何通過文化的交流和創新發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發展文化,必須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也必須在承認文化多樣化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我們強調弘揚傳統文化和學習外來文化,少不了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揚棄,揚棄不等于因循和照搬照抄,也不等于遺棄和全盤否定,文化是在交流中得到傳播、在創新中得到繼承的。文化交流,必須依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底蘊,面對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相互激蕩,東西合璧、交相輝映、通遞共享、求同存異,融鑄出優秀文化。文化創新,必須立足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實踐,面對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整合,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批判繼承、創造轉化,打造出新型文化。

在外國文化對本國文化的沖擊甚至取而代之的這一現象普通盛行的情況下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民族的、是世界的,但世界的不一定是民族的。民族文化固然存在著一定時期的中心文化與先進文化,但辨認地看,沒有一種文化是永遠領先的,文化的發展是一種動態過程。特別在全球文化的信息時代,文化融合是總的趁勢。當然,這種融合需要交流,而交流就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文化霸權主義,一是文化狹隘民族主義。冷戰后,西方學者文化霸權主義尋找理論推行“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倍械陌l展中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全面否定外來的先進文化,過分強調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甚至復歸,也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必然會阻礙民族文化的接軌導致民族發展的滯緩,甚至帶來民族內外矛盾沖突的加劇。如何選招中間的平衡點;我想正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也可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氣。

所以在新世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我們應該乘著經濟全球化和WTO的東風,以通信文化產業為契機,加大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度,同時廣泛吸收世界先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