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海上絲綢之路初始港問題研究綜述_第1頁
華南海上絲綢之路初始港問題研究綜述_第2頁
華南海上絲綢之路初始港問題研究綜述_第3頁
華南海上絲綢之路初始港問題研究綜述_第4頁
華南海上絲綢之路初始港問題研究綜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華南海上絲綢之路初始港問題研究綜述

東漢班固(32.92版)的《漢書地理志》正式記載了日南、徐聞、合浦等港口,以及西漢初(111bc)從南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珠寶港。20世紀的歷史學家據此闡述華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就是這3處。后來有人分析了西漢司馬遷(145或135~?BC)撰《史記》貨殖列傳,認為200BC前的秦漢時期,番禺(今廣州)已成為我國海外貿易的樞紐,輸出絲綢等,輸入珠寶等。這意味著,廣州是中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且比日南等3地還早。1987年,陳柏堅在“泉州市舶司設置9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就引經據典和列舉考古物證,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肇端正名1。有些學者也持此觀點,或將番禺并列為西漢初的海上絲路起航港。但近年來,另有一些學者謂,徐聞縣南岸五里鄉二橋村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2,番禺不是漢代始發港。這樣,學術界關于最早的始發港可分為番禺說和徐聞說。筆者就此于2002年1月中旬在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港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了“海上絲路最早始發港番禺論——兼論漢代徐聞縣治位置”論文,會后又整理2篇關于漢代徐聞縣治在今雷州市雷城鎮,不在今徐聞縣南岸的論文。本文分Ⅰ、Ⅱ兩篇闡述廣州是華南海上絲路最早始發港的研究成果,Ⅰ篇先綜述絲綢與絲綢之路、持徐聞說和否定番禺說的依據。1“絲衣”“之服”“光”“則”史前中國已發明了蠶繭繅絲與紡織技術。傳說黃帝元妃嫘祖(西陵氏)發明養蠶??脊艑W發現,山西西陰村出土了一個半割的史前的蠶繭,約7kaBP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刻在象牙仗端上的蠶紋和4700aBP的湖州錢山漾出土的絹片,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繒書和制帛畫。據此認為,最初古代巫師制作絲織片,作為拜神的法器,其功能類似于現代的哈達;根據宋朝羅泌著《路史》外紀第五載:“命西陵氏勸蠶稼……以供郊廟之服”,統治者命令人民種桑養蠶、繅絲紡織和制衣,作為禮器,供王室祭祀用。推測西周和春秋時代以前,絲綢用于宮室和神廟的裝飾,及制作蓋、帳、幕和旌旗;戰國時代和秦朝,絲衣已流行于社會上層人士中,絲綢作為高級紙張用于社會上層。春秋戰國時,我國絲綢已出現于古希臘的城邦;周秦時代,中國商人運綢到菲律賓。絲綢之路就是古代中國向國外輸出的絲綢等并從外國輸入的貨物流動所經之路。曾多次來華考察的德國地理學家F.Von.Richthofen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專著中,首次將古代中國往返于西域的駱駝商隊所走的道路稱作絲綢之路。后人陸續指出,古代絲綢之路有北方草原之路、西北沙漠-綠洲之路,西南川滇與青藏-緬印之路,東方海路和南方海路。其中西北陸路和南方海路是最主要的。陸路從陜西長安(今西安)向西北經敦煌和樓蘭,漢武帝的使節張騫于138BC通西域而載入《漢書》。南方海路從華南沿海起,循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和阿拉伯半島沿岸航行,乃至非洲,再轉去歐洲。此路也是由漢武帝派遣的使節乘船自華南至印度而載入《漢書》。當時聞名于世的中國蠶絲綢、木棉花布、劍麻與苧麻布,以及陶瓷器和其它土特產,輸出境外,換購香料、藥材(包括犀牛角)、象牙(制笏和藝術品用)、瑪瑙與玻璃制品,以及其它特產。一路上中外客商的舟車、馬隊和駱駝隊絡繹于途。各國人民友好往來,互通有無,必然促進彼此經濟與文化的發展。2前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港2.1日南地區加坡《漢書》地理志粵地條敘述武帝平南越后,立即派遣使者和譯長,召募越地譯員、船工和商人,帶著黃金、絲綢和麻布等,乘海舶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往返行程約2年:“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可行八(注:景佑、殿本都作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這是中國歷史文獻首次記錄中央政府組織實施的南方海上絲路運作,記錄時間跨度自元鼎六年(111BC)至王莽篡權(9~23AD)共134年,內容包括組織者(內廷)、領導者(使節)、人員組成(船員和商人)、起訖點和靠泊點、航程、國家禮品和交易貨物種類,以及船上人員的苦樂。主要地點注釋:日南郡,漢置,937AD以前屬中國。當時中國南界在該郡南約12°55.5′N的豪山岬角,郡治西卷,在今峴港南,筆者疑為位于15°54′N,108°16′E的武嘉河河口區的會安古城?!稘h書》匈奴傳記錄,“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障塞為漢朝軍事建置,現代意義的軍事要塞。有人認為障塞是一個動詞,并假設日南港因某種原因不通了,改由徐聞和合浦出發,此說缺乏根據。徐聞縣,西漢置,為合浦郡首縣,縣治在海康縣,即縣治和古徐聞港同在雷城鎮。合浦郡和合浦縣均漢置,郡治在今雷城,縣治在今合浦縣東北面,疑指今浦北縣南流江岸泉水鎮越州古城。但根據今合浦縣城位于南流江三角洲(面積150km2)左邊,兼具平原與臺地,附近保留有封土的漢墓數千座,其中一西漢大墓的陪葬品多達245件,質地有金、銅、鐵、玉、瑪瑙、琥珀、水晶、陶、漆和琉璃,兩件陶提桶內壁落款“九真府”,推測墓主是離任的九真郡守,乃為合浦一方豪強,推斷西漢合浦縣治即今址。據《后漢書》,合浦縣為合浦郡首縣,即東漢時合浦郡治已從徐聞遷來合浦。都元國,疑為今馬來半島東岸的都昆;諶離國,今泰國巴蜀,其西為克拉地峽;夫甘都盧國,今緬甸南部丹那沙林;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的馬德拉斯市;已程不國,疑為今斯里蘭卡國。按班固敘述他出生前143年以前的南方海上絲路之始發港分別為北部灣周圍的日南障塞、徐聞和合浦。日南障塞如前述。合浦古港在今合浦縣城南6km,流入廉州灣的南流江左支汊下游距口門3km的乾江(乾體)三汊港(其附近天妃廟側有漢造船廠遺址)。廣西文物工作隊在合浦縣古城頭村發現西漢時期海上絲路的船步(碼頭)1。船只從河口上溯可達廣西玉林市的船埠,離船登岸東行約16km的旱路,轉乘北流河的船只,至藤縣匯入西江,順流約50km至梧州市,轉溯桂江至桂林市北面的興安縣境,通過3世紀BC秦朝已開鑿的靈渠運河,沿湘江北上華中長江水系,再走陸路到達中原。據貴縣(漢郁林郡布山縣,郡縣治同在今貴港市)郁江(西江中游)北岸羅泊灣西漢南越國墓的發掘研究,該墓同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墓葬時間168BC相近,墓主人可能是郡守或郡尉,出土有大批紡織工具和絲麻織物,絲原料為家蠶絲。貴港市位于玉林市的西北面,陸路可通過橫亙于兩地之間的大容山—六萬大山的山坳而相連,直線距離80km,或從貴港市沿郁江—潯江順流至藤縣,轉溯北流江水道,繞彎至玉林,然后沿南流江順流至合浦。由此可推測,貴港周圍的玉林和合浦一帶當年也盛產絲綢,合浦是絲綢出口港之一。徐聞古港在今雷州市南渡河下游雷城鎮的夏江港頭一帶,今向下游約16km入雷州灣。2.2區位之局:區位優勢福建泉州自五代后期(10世紀)起,因環城遍植刺桐而得名。由于1974年在泉州灣發現元代外貿沉船,發掘研究后提出了海上絲路起點是泉州之說。1987年泉州說引起了爭論1。后取得了共識,泉州是南宋和元代的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中外交往頻繁,外僑數以萬計,元代歐洲旅行家馬可·波羅曾游至,伊斯蘭教、摩尼教、婆羅門教、景教和佛教等世界宗教薈萃。進出口貿易繁盛,并從關稅收入表明它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外貿港。明初,泉州港僅限于與琉球群島一帶的交往,明中葉衰落為地方性港口。它是南海海上絲路東延的一個港口,比前3港晚了1200年。2.3關于西方海上絲路的萌發港《史記》貨殖列傳記述了大約91BC以前秦和西漢初全國19個大城市,其中最大的都會有9個,“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番禺縣,214BC秦置,屬南海郡,郡縣同治番禺。秦末天下大亂,206BC南海郡尉趙佗趁機武力吞并整個嶺南3郡(南海、桂林、象),還征服交趾,自立南越國,國都定于番禺。196BC趙佗順應歷史潮流向漢高祖稱臣。112BC嶺南發生叛亂,漢武帝派大軍南下迅速平叛,隨即于111BC將3郡擴編為9郡,其中南海郡和番禺縣仍同治番禺?!妒酚洝芳忭f昭稱,果謂龍眼和荔枝,布為葛布。有人辯釋果布是馬來語果布婆律(龍腦香)的音譯2。筆者疑為木棉花布。據研究,華南攀枝花(木棉花)紡織成的廣幅布,費工,產量有限?!稘h書》南蠻西夷列傳提到珠崖太守向武帝獻廣幅布。嶺南西漢墓普遍出土紡麻用的陶紡輪,個別墓出土絲綢,故《史記》里的布,應是木棉花布、麻布和絲綢的總稱。陳柏堅等分析了《史記》指出,秦漢時番禺便是我國海外貿易的樞紐,輸出絲綢等,輸入海外特產。其用意指番禺是我國古代南方海上絲路的始發港。但該文未能舉出番禺當年存在絲綢生產與貿易的物證。后來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墓主死于122BC前后)出土大量絲綢,還有印染工具,以及進口西洋串珠、西亞銀器和非洲象牙,乃至歐洲玻璃等貴重物品,從而證明番禺是海上絲路始發港。另一些學者認為,西漢時日南等3個港口的存在,并未削弱番禺亦是海上絲路重要始發港的地位,也不排除徐聞和合浦是番禺西輸外運物資中轉港的可能。3漢時期的徐聞、合浦、港一港的結合中國古代南方海上絲路最早的始發港的爭論焦點,集中在徐聞說與番禺說。馮承鈞認為秦漢時代絲綢輸出的“起航地多在交州”。按交州命名始于東漢后期孫權接管嶺南時,而馮意實指兩漢時北部灣畔合浦、交趾、九真和日南諸郡地。學者們根據《史記》和《漢書》,都承認番禺是海洋貿易的重要都會或口岸,但海舶卻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徐俊鳴反復指出,“漢武帝以后我國對外貿易似以交州(今河內)為主(徐聞、合浦也有一部),番禺尚屬次要”;“漢代嶺南的主要港口尚在交州、徐聞、合浦等地,而不在廣州”;西漢“南海出航地點不在番禺,而在徐聞、合浦、日南等地。然其進口貨物似仍集散于番禺”。何紀生等以徐聞縣西南部沿海14座東漢墓出土的308顆舶來品珠飾(質地分琥珀、瑪瑙、水晶、紫晶、玻璃、檀香等,但前文已引證,玻璃珠為國產的),推論東漢竟及其前的西漢時期徐聞是我國去東南亞和南亞的海船出發港,并認為漢徐聞縣治和海港就在今徐聞縣南岸古討網村。這些學者的觀點對學界的影響頗大,從者不少。有人提出,南方海上絲路起航的海港主要為徐聞和合浦,外舶來華南則以日南、交趾,特別是番禺為主要貿易港,似將出口港與進口港分開。2000年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組團調查研究,得出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出口港是徐聞的結論,還認為西漢徐聞縣治在今徐聞縣二橋村,海上絲路始發港就在二橋村南小河口三墩港,不在番禺[11,12,41,42,43,44,45];或同意漢代海上絲路實質上仍是以番禺為起點的,而“當時出海港口是日南、合浦和徐聞”。其中還有人考慮到雷州港存在,提出漢徐聞港一港兩區(今雷州和今徐聞)說。2001年3月,廣東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召開論證會,專家們正式簽字認證:徐聞二橋村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2。持徐聞說者否定番禺說的主要依據歸納如下:《漢書》是正史,明確記載了日南、徐聞和合浦為西漢海上絲路出航港,如果番禺確是西漢南海遠航之始發港,豈有不見文字記載之理,則似不應無載,故番禺說不予采信。漢時“都會”是國內某一區域的商貿中心,不是海上絲路沿線的對外貿易港口,故《漢書》記述海上絲路時,沒有把“都會”番禺列為港口。111BC,漢軍為平叛發動番禺會戰,縱火燒城,番禺一度失去了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該中心轉移到交趾刺史部治廣信縣(據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今梧州市和封開縣一帶)。在番禺遭受嚴重破壞的條件下,徐聞又是開往南洋的必經之地,因而成為新辟的海上通道的始發港。有人根據徐俊鳴的論述,說秦漢時代由于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的限制,廣州未能與海外諸國直接通航,所以漢代南海出航的地點不在番禺,而在徐聞、合浦和日南之說是恰當的。按漢代航海技術和造船能力,航船不能遠離海岸,外來商品可以上岸,從陸路集中番禺;同時,番禺也可以同樣方式,將商品從陸路集中某一港口,再轉運海外。故番禺需要徐聞、合浦和日南等港為中轉口岸,這些中轉口岸在某種意義上可視為廣州的外港。從古代靠季風出海航行看,西漢時船只不可能在番禺內港等候出海,必須西行至徐聞等候東北(原文西北)季風的到來,并在候風期間補給淡水和食物。瓊州海峽風向和海流復雜,變化大,鯊魚出沒,尤以東口更是航海危險區,引20世紀陳序經的分析,航船若從海康出發,勢必要經過航海險段瓊州海峽,故古徐聞或置于雷州半島南端為是。西漢時雷州半島附近絲織品主要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