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環境資源法環境資源法_第1頁
(14)-14環境資源法環境資源法_第2頁
(14)-14環境資源法環境資源法_第3頁
(14)-14環境資源法環境資源法_第4頁
(14)-14環境資源法環境資源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資源法》第五章國際環境法律制度

e7d195523061f1c0a26d87d40de6192bcf1909654b74c9ebB6384654682C8890CF1990A60E48C4F486EE2FC74407B5F34886ECF26B0E0B70C575B52C2C3768611B18C1FE4FD5AFF574681F5040C4964958D6339DD69ED0EAB63272728B2BE1187FFBB2D1142C15916596A238672D48FFBB0F7B979317C257C1FAD0EE8F87E6C26A24C8025F543B3D1E5E6972BBBF069B第一節國際環境法概述

目錄①歐洲西部②非洲③日本④過于濕熱的熱帶雨林⑤美國多選題

以下選項中,正確的是()

A.供電企業在發電、供電系統正常的情況下,應當連續向用戶供電,不得中斷B.因供電設施檢修、依法限電或者用戶違法用電等原因,需要中斷供電時,供電企業可以不事先通知用戶C.國家鼓勵和支持農村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和其他能源進行農村電源建設,增加農村電力供應D.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一、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劃分

可再生能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了可再生能源的重量目標控制、強制上網、分類電價制度等制度規定。二、電力、石油天然氣立法現狀

電力運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電力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一)不可抗力;(二)用戶自身的過錯

《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國家能源局2020年4月3日征求意見稿)規定,能源是指產生熱能、機械能、電能、核能和化學能等能量的資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含頁巖氣、煤層氣、生物天然氣等)、核能、氫能、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電力和熱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

實務中有對氫能的應用。思考:氫能產業存在的主要法律問題有哪些?1.能源如何保護?2.能源有哪些法律規制?3.新能源普及為何難?4.化石能源有何困境?關于能源法的思考01PART預習檢測1.多選題國際環境法基本原則包括()

A.可持續發展原則B.尊重國家環境主權及不損害國外環境責任原則C.共同且無區別的環境責任原則D.國際環境合作原則第四章第一節國際環境法概述2.單選題

甲國在其宣布的專屬經濟區水域某暗礁上修建了一座人工島嶼。乙國擬鋪設一條通過甲國專屬經濟區的海底電纜。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A.甲國不能在該暗礁上修建人工島嶼B.甲國對建造和使用該人工島嶼擁有管轄權C.甲國對該人工島嶼擁有領土主權D.乙國不可在甲國專屬經濟區內鋪設海底電纜

沿海國對建造和使用人工島嶼和設施、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事項擁有管轄權。甲國作為沿海國雖然對該人工島嶼擁有建造和使用以及管轄權,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不承認沿海國對在其專屬經濟區內建造的人工島嶼享有領土主權。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58條第1款的規定,其他國家在沿海國的專屬經濟區內享有航行、飛越和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以及與此有關的其他合法活動的權利。案例分析02PART

甲、乙是聯合國會員國。甲作出了接受聯合國國際法院強制管轄的聲明,乙未作出接受聯合國國際法院強制管轄的聲明。甲、乙也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當事國,現對相鄰海域中某島嶼歸屬產生爭議。關于該爭議的處理,請判斷:1.甲、乙可達成協議將爭議提交聯合國國際法院.()2.甲、乙可自愿選擇將爭議提交聯合國國際法院或國際海洋法庭.()3.甲可單方將爭議提交聯合國國際法院。()4.甲、乙可自行協商解決爭議.()

在現行條約或協定中,規定各方同意將有關的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解決。提交法院的爭端及范圍等可以通過在條約中設立專門條款,也可以在訂立條約的同時,再訂立專門的協定加以規定。因此,甲乙作為聯合國的成員國可達成協議將爭議提交聯合國國際法院。一般來說,法庭的管轄只限于《公約》所有締約國。甲、乙是聯合國會員國,也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當事國,現對相鄰海域中某島嶼歸屬產生爭議。因此,甲、乙可自愿選擇將爭議提交聯合國國際法院或國際海洋法法庭。《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可以通過發表聲明,就具有下列性質之一的爭端,對于接受同樣義務的任何其他當事國,接受法院的管轄為當然具有強制性,而不需要再有特別的協定。這些爭端是:對于條約的解釋、違反國際義務的任何事實、違反國際義務而產生的賠償的性質和范圍等。這里“任擇”是指當事國自愿選擇是否作出聲明;一旦作出聲明,在聲明接受的范圍內,國際法院就具有了強制的管轄權,而不需其他協定。本題中,甲作出了接受聯合國國際法院強制管轄的聲明,乙未作出接受聯合國國際法院強制管轄的聲明。因此,甲可單方將爭議提交聯合國國際法院不符合國際法。

協商是解決國際爭端的非強制性方法之一。談判一般僅限于當事國之間,協商有時也可以邀請中立國參加。因此,甲、乙可自行協商解決爭議。重難點解析03

PART一、國際環境問題國際環境問題,也稱人類環境問題、全球環境問題或地球環境問題,是指超越一國國界的區域性的或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1、全球氣候變暖。2、臭氧層破壞。3、酸雨現象嚴重。4、生物多樣性銳減。5、土地荒漠化。6、海洋污染嚴重。土地系統海洋和淡水系統生物多樣性破壞化學品與廢物如氣候變暖、臭氧層耗損、酸雨等如荒漠化、土地與森林退化等如海洋污染、水資源匱乏等聯合國環境署(UNEP)統計大氣系統如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微)塑料01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0203極端異常氣候,產生旱澇災害加劇水資源分配不平衡海洋生態系統變化改變動植物生境,影響陸地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影響土地利用土地退化、荒漠化各類環境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國際環境問題——(微)塑料污染

在香港大嶼山西南水域的沙灘上涌現大量口罩垃圾,短短100米的范圍內就撿到了近70個口罩!

2018年,日喀則定日縣珠峰管理局發布公告:珠峰大本營被無限期關閉,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絨布寺以上核心區域旅游二、國際環境法的概念、特點(一)國際環境法的概念國際環境法是調整國際環境法主體(主要指國家)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體現它們之間協調意志的,調整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發生的各種國際環境關系的法律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二)國際環境法的特點 1、主體的多元性 2、客體和內容的復雜性 3、具有公益性 4、具有學科交叉性 5、具有科學技術性三、國內環境法與國際環境法的關系(一)比較1、主體不同2、立法方式不同3、外部表現形式不同4、法律實施途徑不同(二)銜接1、國內環境法優于國際環境法。2、國際環境法優于國內環境法。3、國際環境法與國內環境法互不隸屬,它們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三)銜接的主要表現1、國內環境法是實施國際環境法的重要保證2、國際環境法不能干預國家按照主權原則所制定的國內環境法3、在法律規范適用次序上,本國參加的國際環境條約優先于國內環境法四、國際環境法和中國的關系產生國際環境矛盾的實質:利益的爭奪,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歷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例如:美國為什么要退出《巴黎協定》、《京都議定書》?1.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如小島嶼國家要避免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敦促其他國家進行溫室氣體減排

2.發達國家為維持既有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及其利益,對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增加其減排的責任

3.新興以及發展中國家要維護自己的發展權而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溫室氣體排放空間化解矛盾辦法——完善國內立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條從生活垃圾中分類并集中收集的有害垃圾,屬于危險廢物的,應當按照危險廢物管理。

第六十九條國家依法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第七十三條各級各類實驗室及其設立單位應當加強對實驗室產生的固體廢物的管理,依法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實驗室固體廢物。實驗室固體廢物屬于危險廢物的,應當按照危險廢物管理。化解矛盾辦法——更廣泛開展國際環境合作交流1.優化我國經濟產業結構2.拓展區域化、國際化環境合作環境科技、技術能力提高尊重國家環境主權及不損害國外環境責任預防可持續發展國際環境合作五、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環境責任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