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陸王心學思想的禪學淵源
程朱理學以生命和氣質、道心和靈魂為主要結構的雙重心理理論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在封建倫理的實踐中也存在許多不足。這引起陸象山、王陽明等心學思想家的不滿。他們一方面嚴格堅持儒家關注倫常的基本立場,另一方面大量吸取禪宗佛性論的思想資料,對儒家心性論進行了有別于程朱理學的重新建構。一、“心”為“理”,“有善無惡”陸王心學吸收禪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與人性合而為一。并非只有陸王心學重視心,即使是程朱理學,對心也是非常看重的。朱熹喜歡并且常向人道及“心統性情”。朱熹所說的“心之本體”,實際上就是心的“虛靈知覺”的先驗屬性。朱熹認為,當此“虛靈知覺”知覺到人所秉受的天命之性時,便是“道心”,當其為氣質之性所局限和蒙蔽時,便是“人心”(參見朱熹《四書集注·中庸章句·序》)。雖然朱熹一再宣稱“心具眾理”,但仍可以看出,他所說的心實際上是抽象的認識作用,與實在的性理并不一致。陸象山、王陽明等人謂此為“理在心外”、“析心與理為二”,而理相對于心的外在化即意味著封建倫常并不具有自然的性質,這當然要引起心學思想家的大為不滿。禪宗標榜“直指本心”,盛稱“明心見性”。禪宗六祖、南宗的創始人慧能大師認為,“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能含山河大地、草木城郭、日月星辰及一切善法惡法。這實際上是以心為世界本體。當此心“不思善,不思惡”時即呈現其“本來面目”,此即世人的真如佛性。學者明了此心,即可“見自本性”(《壇經》),人到此境界,即與佛無二無別。但是世人往往不能守其本心,妄生分別,遂使各種思量計較覆蓋了真如佛性,緣生煩惱塵勞,沉淪于生死流轉,不能自拔。遂則如此,一切煩惱生死總不外自心所作,總在自性本心之中。由此可見,禪宗佛性論的基本特點就是佛性與人心的一而不異。這正是程朱所深詬于禪宗的“以作用為性”(《朱子語類》卷4),也是陸王心學心性論資取于禪宗的地方。陸象山認為,無論往古來今,還是東南西北,圣賢之所以為圣賢,皆以其同具此心此理。這就是說,此心此理,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是成就圣賢的本性依據。象山指出,此心至大無外,包舉萬物之理。他說:“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陸象山集·語錄》)象山所謂的“心”,仍是就心的知覺作用而言,這與程朱、禪宗基本相同;但他同時又認為心的知覺靈明即是天理的發用流行,此天理之內容雖同于程朱,而其與心的關系則與禪宗之言心性相似。如果說陸象山對心的探討還略嫌粗疏的話,那么,王陽明由治朱子之學入手,以心之知覺靈明為天理、良知,確可以稱得上是“極高明”、“盡精微”了。陽明稱“無善無惡心之體”,同時又以良知為“心之體”。在陽明看來,這“無善無惡”的心,具有“生生不已”、“與萬物為一體”的特征,必然要“生意”,而一旦有了意向,就會有所好惡,有了個人的好惡,也就有了價值評判視域里的善或惡,因此陽明又說:“有善有惡意之動”。此心稍涉經驗,便成念想,一念才動,良知便能“是者知他是,非者知他非”,這便是“知是知非是良知”(《傳習錄·下》)。此心將意義朗現出來,具有“生天生地,神鬼神帝”、“與物無對”的功能,時時、事事監臨、范導著內心世界的每一種活動,這就意味著此心既有具有高居善惡之上的超驗性質,又具有對善惡進行評價的經驗功能,透露出他直取禪宗“本來面目”的內部消息。很顯然,陸王之“本心”、“良知”有著禪宗心性論的淵源,它避免了心與理之間的分離,為“發明本心”、“致良知”的修養論與“隨才成就”的教育方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二、“和和”—見性成佛與明心致知陸王心學吸取禪宗佛性論的修行方法,在社會活動中,重視對倫常德性的體證,強調道德實踐的自然品格。在人性修養上,程朱理學主張“性其情”,即用人所本有的天命之性去規范、約束、引導、限制氣質之性,使視聽言動都能符合封建倫常。用朱熹的話說,就是“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四書集注·中庸章句序》)。其具體展開,就是通過格物致知、居敬窮理等一系列的功夫,使那個人所本有的天命之性在視聽言動中體現出來。換言之,也就是逐步積累地自覺培養倫常道德,使之成為動靜事為的最高準則。這種人性修養論無疑暗含著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道心與人心的內在緊張,表現出一種理性主義的自我克制,從而忽視了道德實踐的自愿原則與自然向度,極易流于虛偽化、工具化、形式化。事實上,其后社會上充斥著大量的“口說仁義,心懷利祿”的假道學,即是這種修養論的必然結果。與程朱人性修養論重視逐步積累、強調自我克制有所不同,禪宗從“即心即佛”出發,主張“見性成佛”。禪宗認為,人心本無不同,都具有“常清靜”的佛性,而之所以有凡圣之別,乃在于有迷悟之不同。“迷則佛是眾生,悟則眾生是佛”(《壇經》)。只要使此人人本具的清靜佛性呈露,彰顯在思想、言行上,生佛凡圣便處于一如是同的境界之中,所以禪宗修行論的重點就放在如何轉迷開悟上。禪宗南宗反對“拂塵看凈,方便通經”、“長坐不臥”、“息心止念”的漸修之法,主張“于念而離念,念念而不住”(同上)的頓悟成佛。后來禪宗更將其發展成為“天然具足”、“無修無證”、“當下即是”、“一切現成”、“任運自然”,從而將佛門宗旨貫徹到運水搬材、穿衣吃飯、拉屎送尿等日常事為中去,在宗教實踐中開發出一片清新、活潑、天機盎然的生動景象。陸王心學鑒于程朱心性論的內在緊張,汲取禪宗修行論的這種清新、活潑,使其“發明本心”、“致良知”的修養論較多地注意到了道德實踐的自愿原則和自然品格。陸象山從“心即理”出發,主張“發明本心”。陸氏因讀《孟子》而悟道,認為仁義理智,我心固有,任心而行,事父自然能孝,事兄自然能悌,見孺子入井自然惻隱,一切都是當機而發,自然而然,不待商量,擬議即乖。人不依恃于自己本具的圣賢之心,反倒去留意傳注,講習討論,結果便是自蔽本心、玩物喪志,既不能真知自心本性,又不能身體力行倫常之德。可以看出,象山所主張的,與禪宗修行極為相似,而其所反對的,則與程朱學風頗為雷同。王陽明以良知為心之本體,以“致良知”為自己的學術宗旨,把陸象山的“發明本心”之說推向深入。陽明所謂的“致良知”,就是使自己本心所具的那種“生生不已”的“萬物一體之仁”在現實的倫常生活中朗顯出來,實實在在,自然情愿地去為善去惡,此即陽明所說的“格物”(《傳習錄》下)。致良知可以在靜中存察涵養,使其達到精覺明察的狀態;更應該在事上磨煉,使其在發用流行中體現出真切篤實的品格。陽明與六祖一樣反對“無念”、“不起心”之說,認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陽明看來,致良知不在于無念、不起心,而在于內心之中一念才動,本然的良知便能知其是非善惡。是者、善者任其流行,不用絲毫的矯飾,即是為善;非者、惡者就此克到,斬絕凈盡,就是去惡。這種為善去惡、存天理滅人欲的功夫,意味著倫常規范深入到個人意識的深處。作為一種人性修養論,“致良知”之說已邏輯地蘊含著“知行合一”的觀點。陽明認為,上根之人一悟自心的良知本體,即儕圣位,動靜云為,無一不是良知的具體化,這與禪宗南宗的頓悟成佛極為相似;中下根性的人習氣重,不能當下即悟良知本體,故而必須加一番功夫,以消除習心,使良知本體漸漸呈現,此則與禪宗北宗的“拂塵看凈”頗為相近。通過“致良知”,王陽明要達到的境界是“時時無是無非,時時知是知非”(同上)。無是無非,是良知本體整體顯現,大機大用,一時明了,如孟子所謂“由仁義行”,而不存絲毫的“行仁義”之念,這里強調的是倫常實踐的自然品格,排除了人為的造作;知是知非,是良知作為心之本體,要對人們的一切思想言行進行價值判斷,使其始終充注著倫常精神,此處注重的是倫常實踐的自愿原則,否定勉為其難。達到這種境界,事君盡忠、事父盡孝也就成為內外如一、心行相副、當行而行、欲罷不能的事情了。從上可知,程朱理學在人性修養論上所重的是德性的自覺,但其實踐理性一方面有理論化、認知化的傾向,另一方面又有外在性、強制性的特征。陸王心學汲取禪宗重視體證和自然的修行方式,融鑄成“發明本心”、“致良知”的新說,強調封建倫理實踐的真實無妄與自然而然,以救治程朱修養論之弊。這種汲取,不可避免地使陸王心學具有了較多的禪味,但在最終價值趨向上,陸王無非是要將程朱高標一格的天理內化為人心,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封建倫常。三、從“明心”、“立大”的進取,信在教導他人培養良好德性完成人性修養方面,陸王吸收禪宗“因緣說法”、“隨機攝化”的觀點和方法,形成了“隨材成就”、活潑自然的教育風格。實際上,隨材成就的思想和實踐在儒家也早有淵源。孔子就非常強調因材施教,注意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適當的施教機會而予以啟發誘導。到了程朱理學階段,由于儒學自身具有的政治優勢,也由于天理相對于人心的高標一格,理學家的施教往往重在成就天理而未能因勢利導。程頤式的一本正經,固然尊嚴了師道,但也不無強人從己之嫌,從而可能使相當多的人望而卻步,視為畏途,同上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在這方面,儒家成就圣賢就顯得不如禪宗成佛作祖來得方法靈活、操縱自如、隨機利導、安穩方便了。禪宗各家在接引參學者方面雖然宗風有別,但都主張隨機攝化,方便說法,依據參學者根機差別與見道淺深而予以適當的開示,俾其悟入。禪師們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或使喝、弄棒、豎拂、擎拳,或料簡、回互、敲唱、評彈,或大機大用,全體并收,或細致綿密,引人入勝……當我們翻閱禪宗燈錄時,對其付法傳燈之際獎掖誘進之靈活、多變、清新、周密會有一種深切的體會。由此可以想見,陸王心學的思想家們沉浸其中,出入有年,從中經受到的那種心靈震撼和思想啟發該會多么巨大了。象山以“明心”、“立大”為教,很明顯地受到禪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思想的影響。他一再宣稱:“學者茍能知本,六經皆我注腳。”教人把對外部行為規范的遵從變為對內心律令的尊重。他見人博聞強記,就斥為“胡說”、“玩物喪志”,一如禪宗奪人奪境之法;他從學者的語默動靜處指點“本心”、“本性”(《陸象山·語錄》),使學者親身證知其立言宗旨。學者門風,較之程朱,確實是極大地增強了倫理教育的實踐性、隨機性。陽明教人較之象山更加細密,其禪味也更為濃厚。從《傳習錄》所載來看,他不僅經常夸獎、贊嘆禪宗接引參學者的善巧,而且他誘導學人的方法在許多地方與禪宗極為相似。對于悟性資質較好的,他主張直悟良知本體,立儕圣賢之位;對于悟性資質相對差一些的,他主張應加致良知的功夫,以消習心。他聲稱圣人教人,不是教人通作一般,而是要隨材成就:狂者從狂處成就他,狷者從狷處成就他。明朝中后期,陽明學曾一度如日中天,風行海內,這自當與陽明教法的靈活有效有很大的關系。陸王在教導他人成就人格培養德性方面雖有借鑒于禪宗,但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經過了加工改造,使其能夠為宣傳儒家宗旨服務。禪宗終不能避免教人趨向解脫、出離對人生現實的關愛;而陸王教人,卻是要人去作開物成務、仁民愛物的圣賢君子,成為實踐封建倫常的中流砥柱。陸王與程朱雖有教育風格上的差異,但在這一點上卻又高度一致。總而言之,陸王心學對儒家心性論的這種重建,是鑒于程朱心性論之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階段學困生個性化輔導措施
- 產品臨時合同范例
- 注冊巖土工程師基礎考試培訓資料概率統
- A股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路徑選擇及價值創造研究
- 加盟醫院合作合同標準文本
- 智能制造生產過程資源調度算法及軟件實現
- 一年級美術下冊綜合素質培養計劃
- 露水電瓶車銷售合同
- 醫療器械代理合同
- 加工訂貨合同標準文本
- 水庫維修養護實施方案
- 5G無線接入網實訓指導書2022年
- 2021年北京回龍觀醫院醫護人員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對數的概念說課稿課件
- 地理生物會考動員主題班會課件
- 農產品食品檢驗員理論知識競賽題庫
-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升本)學士學位考試復習題
- 農夫山泉產品陳列手冊(共45頁).ppt
- 【原創】《“備-教-學-評”目標一致性的實施策略》講座PPT
-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總復習《數的認識》(1)
-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