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chapter10-對流層臭氧 (二) HONO_第1頁
大氣環境:chapter10-對流層臭氧 (二) HONO_第2頁
大氣環境:chapter10-對流層臭氧 (二) HONO_第3頁
大氣環境:chapter10-對流層臭氧 (二) HONO_第4頁
大氣環境:chapter10-對流層臭氧 (二) HONO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流層臭氧(二):HONO提綱引言HONO來源HONO新來源對空氣質量影響模擬研究內容引言HONO來源HONO新增來源對空氣質量影響模擬研究OH自由基:大氣化學核心地位OHPM2.5O3Acidrain…大氣中OH主要來源HONO對OH貢獻白天均突出California,1987Winer&Biermann(1994)Res.Chem.Intermed.,20(3-5):423-445.HONO對OH貢獻不僅在清晨,且在整個白天均突出[Alickeetal.,2002;Stutzetal.,2002;Anetal.,2009]。

白天HONO光解對OH貢獻可達60%[Spataroetal.,2013],但HONO詳細形成機制仍存在爭議。北京,2004污染城區難點(熱點):HONO來源及影響Perner&Platt(1979)首次在大氣中觀測到HONO;白天HONO可達幾ppb。如此高HONO無法用氣相化學形成解釋,HONO來源及其對空氣質量影響已成為大氣環境/大氣化學的研究熱點。安俊嶺等,2014,中國環境科學34(2):273-281.內容引言HONO來源HONO新增來源對空氣質量影響模擬研究HONO源排放(一)燃燒過程排放燃燒過程排放HONO通常根據機動車尾氣排放HONO占NOx的比例來量化。隧道實驗中HONO/NOx比值范圍為0.3%[Kirchstetteretal.,1996]~0.8%[Kurtenbachetal.,2001]。0.8%是城市高交通流量區上班期間典型值,與重污染大氣中監測的比例一致,被許多學者采納[Kurtenbachetal.,2001;Aumontetal.,2003;Sarwaretal.,2008;安俊嶺等,2014]。HONO源排放(二)土壤排放

Su

etal.(2011)指出土壤中微生物能夠通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將含氮養分轉化為NO2-,NO2-與H+結合生成亞硝酸,亞硝酸通過地氣交換過程以氣態形式釋放到大氣。反應速率與土壤中亞硝酸鹽含量,pH值,含水量以及溫度有關。不過,土壤中亞硝酸鹽濃度通常都很低[Cleemput&Samater,1996],相關外場觀測實驗極少[Anetal.,2013]。HONO源排放(三)土壤中細菌排放HONOHONO最大排放通量(FN,opt(HONO))與NO最大排放通量(FN,opt(NO))量級相近。

SWC:土壤含水量Oswald,R.,etal.,Science

341(6151):1233(2013).HONO均相反應生成(一)HONO最主要均相反應是HONO光解反應的逆反應(R2)。該反應在白天OH和NO濃度較高時重要,夜間OH濃度一般較低,該反應貢獻較小。某些地區(如珠江三角洲)夜間OH濃度較高(Luetal.,2011)時,該反應對夜間HONO貢獻不能不考慮。無論如何,該反應無法解釋白天HONO高觀測濃度。Alicke

etal.(2002)指出該反應在中午時段生成HONO僅幾ppt;Suetal.(2008)發現光化學穩態平衡法計算的HONO濃度比觀測值低一個數量級。HONO均相反應生成(二)根據理論計算,Zhangetal.(2010)提出氣態H2O、NO2和NH3經均相核化形成HONO的機制,但反應R3既未在實驗室證實,也未在外場實驗觀測到。HONO均相反應生成(三)Lietal.(2008)發現由太陽光激發的NO2(NO2*)與空氣中水汽反應可產生HONO(簡稱NO2*機制)。該反應在NOx排放量較大地區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Wenberg&Dabdub,Science319:1624(2008).HONO均相反應生成(四)LiX.,etal.,Science

344(6181):292(2014).HONO非均相反應生成(一)水解反應

NO2

在各種濕潤表面發生的非均相反應可能是HONO最主要來源

[Wongetal.,2011;Lietal.,2012;Finlayson-Pitts,etal.,2003],反應R5為一級反應,可能發生在地表面(包括裸露的土壤,城市建筑物表面,雪地等),也可發生在氣溶膠表面(包括云滴,霧滴,空氣中顆粒物等)。Wojtal

etal.(2011)認為該反應可在海洋表面發生。大量觀測表明,氣溶膠和云滴表面可形成HONO[Notholt&Hjorth,1992]。HONO非均相反應生成(二)YabushitaA.,etal.,J.Phys.Chem.A

113(17):4844(2009).無機、有機陰離子催化反應(Yabushitaetal.,2009;Colussietal.,2013)HONO非均相反應生成(三)還原反應

Ammannetal.(1998)首次提出NO2在黑碳(soot)表面可生成HONO(R6)。soot反應后幾分鐘內迅速喪失活性,其后研究一般認為反應R6對大氣中HONO形成不重要[Kurtenbachetal.,2001]。最近研究表明,光照會保持soot的反應活性,

反應R6對白天HONO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soot排放量較高地區[Mongeetal.,2010]。在Ammannetal.(1998)基礎上,Gutzwilleretal.(2002)發現柴油車尾氣排放半揮發性有機物對HONO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柴油車尾氣排放NOx約2.3%會在半揮發性有機物表面經非均相過程生成HONO(R7)。HONO由該途徑生成量至少是柴油車尾氣排放量3倍。HONO非均相反應生成(四)光照催化反應雖然HONO濃度常在夜間達到最大,但白天HONO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高值,這種情況常和光照強度密切相關。許多研究均指出光照會催化某些反應,利于白天HONO生成(R8)。例如,在可見光照射下,NO2在TiO2表面[Ndouretal.,2008],腐殖酸表面[Stemmleretal.,2006],固態有機化合物表面[Georgeetal.,2005],酚類物質表面以及地表面[Wongetal.,2012]都會產生HONO(R8)。HONO非均相反應生成(五)Zhou

etal.(2002)發現表面吸附的HNO3或NO3-經紫外光解可產生HONO,HONO通過解吸作用脫離吸附物表面釋放回大氣(R9)。Zhouetal.(2011)在森林冠層上空觀測到HONO直接排放,認為沉積到森林冠層表面的HNO3經光解可生成HONO,該機制利于已沉積到地表的HNO3再次活化。Lietal.(2012)指出反應R9可能是廣州后花園白天HONO來源之一。Ziembaetal.(2010)觀測實驗中發現HNO3可在一次有機氣溶膠表面經非均相過程生成HONO。地表面吸附的HNO3光解產生HONO相關化學過程ZhouX.,etal.,Geophys.Res.Letts.30(23):2217(2003).內容引言HONO來源HONO新來源對空氣質量影響模擬研究Sarwaretal.(2008)模擬研究方案A:CMAQ模式(CB05機制)方案B:方案A+0.8%×HONO/NOx方案C:方案B+R5(水解反應)方案D:方案C+R9(表面吸附HNO3/NO3-經光解產生HONO)Sarwaretal.,Atmos.Environ.42:5760(2008).模擬結果明顯改善,但依然低估觀測值。Wennberg&Dabdub(2008)

與Sarwaretal.(2009)模擬對比1987年8月27-29日LosAngeles盆地加入反應R4(NO2*機制)時O3增量(%)

[Wennberg&Dabdub,Science319:1624(2008)]O3濃度最大增幅~55ppbNO2*機制加入時美國西部O3時均值最大增幅(ppb)

[Sarwaretal.,Atmos.Env.43:6383(2009)]原因:美國NOx&VOCs源強現在遠低于1987年Jorbaetal.(2012)模擬研究Jorbaetal.(2012)將NO2*機制耦合到一個全球化學輸送模式,結果表明在清潔地區O3可增加4~6ppb,城市地區O3可增加6~15ppb,O3

時均濃度最大增量在我國東部可達30ppb;NO2*機制在海洋上影響較大,尤其在NOx/VOCs比值較大區域;反應速率常數采用Crowley&Carl(1997)建議值和Lietal.(2008)建議值對全球大部分地區模擬影響不大,僅對NOx排放量較高的美國加州,美國東北部,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有影響。Jorbaetal.,J.Geophys.Res.,2012,117,doi:10.1029/2012JD017730;安俊嶺等,2014,中國環境科學34(2):273-281.Lietal.(2010)模擬研究反應R5(顆粒物表面和地表面)以及R7(半揮發性有機物表面)引入WRF-Chem模式。

反應R7是HONO最重要來源,對白天HONO貢獻達75%。反應R7只適用于柴油車尾氣排放[Gutzwilleretal.,2002],Lietal.(2010)

應用于所有NOx排放源,高估反應R7重要性[Anetal.,2013]。2006年3月24~29日墨西哥城Lietal.,Atmos.Chem.Phys.,10,6551–6567(2010).Homogeneousgasphaseprod.Elshorbanyetal.(2012)模擬研究根據世界各地大型觀測實驗結果,在全球尺度上Elshorbanyetal.(2012)估算HONO/NOx均值為0.02,并將該比值應用于一個全球化學輸送模式,模擬結果在全球范圍內較好反映了HONO的觀測濃度,在高NOx排放地區HONO來源對HOx(≡OH+HO2)、O3以及PAN有顯著影響,并且冬季影響更顯著。Elshorbanyetal.,Atmos.Chem.Phys.,12,9977–10000(2012).

安俊嶺等,2014,中國環境科學34(2):273-281.NO2*

機制,氣溶膠表面非均相反應,HONO源排放對京津冀地區[高NOx排放和高PM濃度區]化學組分的影響HONO新來源對華北能見度的影響HONO新來源加入WRF-Chem模式

氣溶膠表面非均相反應反應R5(簡稱Rhet)加入

CBM-Z化學機制

Sa:單位體積空氣中氣溶膠表面積,由MOZAIC模塊中每檔氣溶膠質量濃度和數濃度計算得到。發生非均相反應的氣溶膠:硫酸鹽、硝酸鹽、OC、BC

HONO源排放參數化fDV=柴油車NOx排放量÷機動車NOx排放量fTS=交通源NOx排放量÷人為源NOx排放量Lietal.(2011)Atmos.Environ.45(27):4735-4744;Anetal.(2013)Adv.Atmos.Sci.30(1):57-66.RNO2*機制

反應R4

(RNO2*機制)

加入CBM-Z機制

NO2光激發反應速率取NO2光解反應速率的

3.5倍(均值)NO2*+H2O→HONO+OH反應速率取9.1×10-14cm3molecule-1s-1,為1.7×10-13

(Lietal.,2008)

和1.2×10-14

(Crowley&Carl,1997)均值。

能見度計算

白天能見度(Vd)和夜間能見度(Vn)βext:消光系數;視覺閾值ε=0.02。Gultepeetal.(2008)

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loudsandPrecipitation(ICCP),Cancun,Mexico.Lietal.(2014),Adv.Atmos.Sci.,31(5):1221-1232.WRF-Chem模式及模擬方案WRF-CHEM模式中計算方案選擇微物理過程─Linetal.(1983)方案大氣邊界層過程─YonseiUniversityPBL方案(Nohetal.,2001)陸面過程─Noah陸面模式

(Chen&Dudhia,2001)

長波輻射過程─RRTM方案(Mlaweretal.,1997)

短波輻射過程─Goddard短波輻射方案(Chou&Suarez,1994)氣相化學模式選用已更新的CBM-Z機制(Zaveri&Peters,1999)

光解率由TUV方案計算(Madronich,1987)氣溶膠模塊─MOSAIC模塊(Fastetal.,2006;Zaverietal.,2008),氣溶膠大小分為8檔。

Lietal.(2011)Atmos.Environ.45(27):4735-4744.模擬區域及氣象觀測站點分布模式水平網格數─83×65、58×55、55×55;水平分辨率─81、27、9km地面至~50hPa不等間距共分為28層,模式第一層(距地面)高度~28m。

模式初值、邊界條件及源強模式初值與邊界條件氣象場的初值和邊界條件:每6小時一次的NCEP再分析資料,該資料還用于每6小時一次的氣象模擬場同化。化學物種初始濃度和邊界條件:全球化學輸送模式MOZART-4

(Emmonsetal.,2009)結果,每6小時一次。污染物源強2006/2007年人為源SO2,NOx,CO,VOCs,PM10,PM2.5,BC和OC月排放量─

Zhangetal.(2009)NH3

排放強度─Streetsetal.(2003)

生物源強:依據Guentheretal.(1993,1994)等研究結果估算火山源資料─Anetal.(2003)

五種模擬方案

方案氣相生成RhetRemRNO2*R√A√√B√√C√√E√√√√模擬結果HONO各來源相對貢獻非均相反應:HONO最重要來源,~56%

[Lietal.(2011)Atmos.Environ.45(27):4735-4744.]白天(7:00~19:00)

主要化學組分月均最大增幅(%)70,118,>200,>20019,8,56,8416,7,60,894,1,8,127,2,48,546,2,35,40白天Rhet對HONO,NO3-,NH4+形成具有重要影響。Anetal.(2013)Adv.Atmos.Sci.30(1):57-66.夜間(20:00~6:00)

主要化學組分月均最大增幅(%)N.,>200,>200,>200N.,N.,N.,N.N.,N.,N.,N.N.,N.,N.,N.N.,N.,48,51N.,N.,35,38夜間Rhet對HONO、NO3-、NH4+形成起關鍵作用。Anetal.(2013)Adv.Atmos.Sci.30(1):57-66.NO2*機制對白天O3時均最大值影響CaseA–CaseRYF—陽坊;BJT—北京325m氣象塔;TJ—天津;CZ—滄州;BD—保定;SJZ—石家莊

O3時均最大值增幅一般10~20ppb;↑30~50ppb出現在北京、天津、石家莊和保定。Lietal.(2011)Atmos.Environ.45(27):4735-4744.

NO2*機制

對白天O38小時最大月均值影響

CaseA–CaseR京津冀大多地區O3

8小時最大月均值增幅8~18ppb;最大增幅出現在石家莊。遠高于增幅1~6ppb的美國城區[Sarwaretal.,Atmos.Env.,43:6383(2009)]。Anetal.(2011)AirQuality-ModelsandApplications,NicolasMazzeo(Ed.),InTech,p.197-210.HONO三新來源對

氣溶膠主要組分白天月均濃度影響(%)HONO三新來源→京津冀主要城市↑~10–50%(NO3-),↑~10–40%(NH4+),↑~6–15%(SO42-),↑~3–12%(PM2.5)。Anetal.(2013)Adv.Atmos.Sci.30(1):57-66.HONO三新來源對

氣溶膠主要組分時均最大濃度影響(%)渤海灣NO3-,NH4+&PM2.5

時均最大增幅>90%,80%,40%。渤海灣:與內陸相比,邊界層高度偏低

&水汽含量偏大[Anetal.(2011)AirQuality-ModelsandApplications,NicolasMazzeo(Ed.),InTech,p.197-210.]。

Anetal.(2013)Adv.Atmos.Sci.30(1):57-66.京津冀地區白天邊界層高度

月均值(2007年8月)分布HONO各新來源對能見度影響RNO2*,Rhet&Rem加入WRF-Chem后,華北城區月均能見度(14:00)

20-30%(3-4km),最大下降區在渤海灣,

40-55%

[Lietal.,2014]。與內陸相比,渤海灣邊界層高度偏低,且水汽充分,利于RNO2*&Rhet發生。Rhet:最大貢獻者,↓

10-20%(城區),↓

20-30%(渤海灣);RNO2*:↓

4-10%(城區),↓

8-10%(渤海灣);Rem:↓

<6%(城區)。Lietal.(2014),Adv.Atmos.Sci.,31(5):1221-1232.HONO三新來源對氣溶膠消光系數影響RNO2*,Rhet&Rem加入WRF-Chem后,北京、天津、河北南部、渤海灣氣溶膠消光系數月均值

10-20%。Lietal.(2014),Adv.Atmos.Sci.,31(5):1221-1232.HONO三新來源對氣溶膠數濃度影響0.078-1.25μm1(↓26.0%)2(↑

9.0%)3(↑

4.1%)4(↑

8.5%)5(↑

1.2%)Lietal.(2014),Adv.Atmos.Sci.,31(5):1221-1232.HONO三新來源影響氣溶膠數濃度空間分布HONO新增源:↑城區、渤海灣0.078-1.25μm氣溶膠數濃度15-20%。Rhet:0.078-1.25μm氣溶膠數濃度增幅最大貢獻者,↑5-15%。Lietal.(2014),Adv.Atmos.Sci.,31(5):1221-1232.HONO新來源影響霾的概念模型Lietal.(2014),Adv.Atmos.Sci.,31(5):1221-1232.積聚模態數濃度NH3模擬與觀測對比觀測資料氣象場觀測資料:中國氣象局朱燕舞等(2009)利用差分光學吸收光譜(DOAS)觀測HONO,O3&NO2,精度分別為0.41、2.17&0.63ppb

[朱燕舞等,2009]。[非常感謝謝品華研究員提供DOAS觀測資料!]2007年夏秋季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京津冀地區(北京325m氣象塔、陽坊、石家莊、保定、唐山、滄州、禹城)對NOx、O3、PM2.5、PM10等污染物實施連續觀測,儀器精度詳見汪偉峰等(2010)介紹。[非常感謝王躍思研究員提供7站點觀測資料!]氣象場模擬統計結果TA&RH

模擬明顯優于WS&WD模擬,與

Wangetal.(2010)&Lietal.(2012)

選用MM5模式,Zhangetal.(2012)

運用WRF模式結果相似

[Wangetal.(2014),Adv.Atmos.Sci.,31:1331–1342.]。濃度場模擬統計結果O3

模擬優于

Lietal.(2012)&Wangetal.(2010)。

NO2

模擬與

Wangetal.(2010)&Lietal.(2012)選用CMAQ模式結果相近

[Wangetal.(2014),Adv.Atmos.Sci.,31:1331–1342.]。HONO時均模擬與觀測對比HONO新增源顯著改善其模擬值(氣象塔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