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剖學考點重點整理_第1頁
系統解剖學考點重點整理_第2頁
系統解剖學考點重點整理_第3頁
系統解剖學考點重點整理_第4頁
系統解剖學考點重點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骨學1、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面向前,兩眼正視前方,兩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軀干兩側,手掌向前。2、胸骨角:柄與體連接處,平對第二肋。(胸骨柄與胸骨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為胸骨角,可在體表捫及,兩側平對第2肋,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3、真肋:第1~7肋直接與胸骨連接區分假肋:第8~10肋不直接與胸骨連接浮肋:第11~12肋前端游離4、肋軟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第8~10肋軟骨依次與上位肋軟骨連接形成肋弓。5、翼點:額、頂、顳、蝶四骨結合處,“H”形,此處骨質最薄,內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復習思考題骨的分類、構造如何?椎骨的一般形態如何?胸骨分幾部?肋的概念?鼻旁竇包括哪些?各開口于何處?名詞解釋:胸骨角翼點關節學1、骨連結:骨與骨之間籍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連,形成骨連結。2、前縱韌帶:防止脊柱過度后伸和椎間盤向前脫出典型韌帶作用后縱韌帶:限制脊柱過度前屈黃韌帶:圍成椎管,限制脊柱過屈復習思考題關節的基本構造如何和輔助結構有哪些?肩關節和肘關節的組成、特點及運動如何?脊柱的組成、形態?名詞解釋:關節面、關節腔、關節囊、椎間盤肌學1、胸鎖乳突肌作用:一側肌收縮使頭向同側傾斜,臉轉向對側;兩側收縮可使頭后仰。2、斜角肌間隙:前、中斜角肌于第1肋之間的空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3、斜方肌位置:位于項部和背上部的淺層。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4、背闊肌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側。作用: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后伸。當上肢上舉被固定時,可引體向上5、豎脊肌(骶棘肌)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頭,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6、胸大肌位置:覆蓋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作用: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軀干,也可上提肋以助吸氣。7、前鋸肌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緊貼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舉,當肩胛骨固定時,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氣。損傷時產生“翼狀肩”。8、腹股溝韌帶: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卷曲增厚連于髂前上嵴與恥骨結節之間。9、腹股溝(海氏)三角: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10、肱二頭肌作用:屈肘關節;當前臂在旋前位時,能使其旋后。11、肱三頭肌作用:伸肘關節,長頭還可使肩關節后伸和內收。復習思考題與呼吸有關的肌各包括哪些?膈的位置、形態、作用如何?裂孔有哪些,通過的結構?腹股溝管的組成、內容及意義各如何?名詞解釋:斜角肌間隙、腹股溝韌帶、腹股溝三角(海氏三角)、股三角消化系統1、咽峽:腭垂、腭帆游離緣、兩側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2、味蕾:位于輪廓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以及軟腭、會厭等處的黏膜上皮中。3、頦(ke)舌肌兩側同時收縮,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單側收縮可使舌尖伸向對側。4、咽腔分別以軟腭與會厭上緣為界,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5、 咽淋巴環: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組成,對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護作用。6、 梨狀隱窩:喉的兩側和甲狀軟骨內面之間的粘膜下陷形成。7、食管的狹窄部:狹窄部是食管異物易滯留和食管癌的好發部位。第一狹窄:食管的起始處,距中切牙約15cm;第二狹窄:在左主支氣管的后方與其交叉處,距中切牙約25cm;第三狹窄:通過膈的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約40cm。8、McBurney點(麥氏點):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點,通常在右髂前上棘與臍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9、肝門:肝臟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條溝,其中橫行的溝位于臟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和肝的神經、淋巴管等由此出入。10、膽囊三角(Calot三角):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域,內有膽囊動脈通過。復習思考題試述食管的狹窄。試述胃的形態和分部、位置。試述十二指腸的分部。試述闌尾的位置和體表投影。試述膽汁的產生與排出途徑。(膽汁由肝分泌,經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進入膽囊內貯存。進食后,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舒張,使膽汁自膽囊經膽囊管、肝總管、肝胰壺腹、十二指腸大乳頭排入十二指腸腔內。)名詞解釋:McBurney點、肝門、Calot三角呼吸泌尿系統1、縱膈:位于兩側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稍偏左,為上窄下寬、前短后長的矢狀位。2、肺門:縱隔面即內側面與縱隔相鄰,其中央有橢圓形凹陷,稱肺門。掌握:1、上、下呼吸道的概念: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及支氣管等。通常稱鼻、咽、喉為上呼吸道,氣管和各級支氣管為下呼吸道。2、鼻旁竇的位置和開口:鼻旁竇是鼻腔周圍含氣顱骨的腔,開口于鼻腔。竇壁襯以粘膜并與鼻腔粘膜相移行。鼻旁竇有4對,左右相對分布,包括額竇、篩竇、蝶竇和上頜竇。有溫暖、濕潤空氣及對發音產生共鳴的作用。3、喉的軟骨:包括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會厭軟骨、杓狀軟骨(成對)。4、左右主支氣管的形態差別:前者細而長,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個軟骨環;后者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相對較直,通常有3~4個軟骨環,經氣管墜入的異物多進入右主支氣管。5、氣管隆嵴:在氣管杈的內面,有一矢狀位的向上的半月狀嵴稱氣管隆嵴,略偏向左側,是支氣管鏡檢查時判斷氣管分叉的重要標志。6、肺的形態、位置和分葉:形態:兩肺外形不同,右肺寬而短,左肺狹而長。肺呈圓錐形,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緣(肺尖、肺底、肋面、縱膈面、隔面、前緣、后緣、下緣)。位置:肺在胸腔內,位于膈肌的上方、縱膈的兩側。分葉:肺借葉間裂分葉,左肺的葉間裂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將左肺分為上、下兩葉。右肺的葉間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他們將右肺分為上、中、下三葉。7、肺根:縱隔面即內側面與縱隔相鄰,其中央有橢圓形凹陷,稱肺門。肺門內有支氣管、血管、神經、淋巴管等出入,它們被結締組織包裹,統稱為肺根。8、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襯覆于胸壁內面、膈上面、縱隔兩側面和肺表面等處的一層漿膜。胸膜腔:指臟、壁胸膜相互移行,二者之間圍成的封閉的胸膜間隙,左、右各一,呈負壓。胸膜腔實際是個潛在的間隙,間隙內僅有少許漿液(封閉的漿膜囊腔隙),可減少摩擦。9、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隱窩的位置:胸膜依其襯覆部位不同分為以下四部分:1)肋胸膜:襯覆于肋骨、胸骨、肋間肌、胸橫肌及胸內筋膜等諸結構內面的漿膜。其前緣位于胸骨后方,后緣達脊柱兩側,下緣以銳角反折移行為膈胸膜,上部移行為胸膜頂。2)膈胸膜:覆蓋于膈上面,與膈緊密相貼、不易剝離。3)縱隔胸膜:襯覆于縱隔兩側面,其中部包裹肺根并移行為臟胸膜。縱隔胸膜向上移行為胸膜頂,下緣連接膈胸膜,前、后緣連接肋胸膜。4)胸膜頂:是肋胸膜和縱隔胸膜向上的延續,突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與肺尖表面的臟胸膜相對。10、肋膈隱窩:胸膜隱窩是不同部分的壁胸膜返折并相互移行處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氣時,肺緣也達不到其內,故名胸膜隱窩。復習思考題試述鼻旁竇及其開口。喉軟骨有哪些?喉腔分幾部?主支氣管有何差異?臨床意義如何?肺位于何處?形態怎樣?如何分葉?名詞解釋:肺門、縱隔、胸膜、胸膜腔動脈掌握:1、主動脈的起止、區分:起止:起于左心室主動脈口,止于第四腰椎體下緣水平。(主動脈是體循環的動脈主干。主動脈由左心室發出,起始段為升主動脈,向右前上方斜行,達右側第2胸肋關節高度移行為主動脈弓,弓形彎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體下緣處向下移行為胸主動脈,沿脊柱左側下行逐漸轉至其前方,于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動脈裂孔,移行為腹主動脈在腹腔內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體下緣處分為左、右髂總動脈。髂總動脈沿腰大肌內側下行,至骶髂關節處分為髂內動脈和髂外動脈。)2、主動脈弓的三大分支:3、頸外動脈的分支及其主要分布:4、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的位置與作用:頸動脈竇: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膨大部分。為壓力感受器血壓增高時興奮,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慢、末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頸動脈小球:扁橢圓形小體,借結締組織連于頸動脈杈的后方,為化學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和氫離子濃度變化。當血液中二氧化碳增高或氧分壓降低時,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5、腹主動脈臟支的名稱、分支和分布:成對臟支:①腎上腺中動脈②腎動脈③睪丸動脈(男性)、卵巢動脈(女性)不成對臟支:①腹腔干②腸系膜上動脈③系膜下動脈復習思考題試述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走行和分支。試述主動脈的分部與重要分支。名詞解釋:動脈韌帶、頸動脈竇、掌淺弓、掌深弓、腹腔干靜脈掌握:1、上腔靜脈、頭臂靜脈的合成及主要屬支:2、靜脈角的概念:鎖骨下靜脈至胸鎖關節后方與頸內靜脈匯合部,是淋巴導管的注入部位。3、頸內靜脈的起始、上肢淺靜脈的起始與注入部位:頸內靜脈的起始:于頸靜脈孔處續于乙狀竇,在頸動脈鞘內沿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外側下行,至胸鎖關節后方與鎖骨下靜脈匯合成頭臂靜脈。(頸內靜脈的顱內屬支有乙狀竇和巖下竇,收集顱骨、腦膜、腦、淚器和前庭蝸器等處的靜脈血。顱外屬支包括面靜脈、舌靜脈、咽靜脈、甲狀腺上靜脈和甲狀腺中靜脈等。)上肢淺靜脈的起始與注入部位:上肢淺靜脈包括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及其屬支。頭靜脈:起自手背靜脈網的橈側,沿前臂下部的橈側、前臂上部和肘部的前面以及肱二頭肌外側溝上行,再經三角胸肌間溝行至鎖骨下窩,穿深筋膜注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頭靜脈在肘窩處通過肘正中靜脈與貴要靜脈交通。頭靜脈收集手和前臂橈側淺層結構的靜脈血。貴要靜脈起自手背靜脈網的尺側,沿前臂尺側上行,至肘部轉至前面在肘窩處接受肘正中靜脈,再經肱二頭肌內側溝行至臂中點平面,穿深筋膜注入肱靜脈,或伴肱靜脈上行,注入腋靜脈。貴要靜脈收集手和前臂尺側淺層結構的靜脈血。肘正中靜脈變異較多,通常在肘窩處連接頭靜脈和貴要靜脈。前臂正中靜脈起自手掌靜脈叢,沿前臂前面上行,注入肘正中靜脈。前臂正中靜脈有時分叉,分別注入頭靜脈和貴要靜脈,因而不存在肘正中靜脈。前臂正中靜脈收集手掌側和前臂前部淺層結構的靜脈血。4、下腔靜脈的起始、主要屬支、走行與注入部位:下腔靜脈:由左、右髂總靜脈在第4或第5腰椎體右前方匯合而成,沿腹主動脈右側,脊柱右前方上行,經肝的腔靜脈溝,穿膈的腔靜脈孔進入胸腔,再穿纖維心包注入右心房。下腔靜脈的屬支分壁支和臟支兩種,多數與同名動脈伴行。1)壁支:包括膈下靜脈和腰靜脈,各腰靜脈之間的縱支連成腰升靜脈。左、右腰升靜脈向上分別續為半奇靜脈和奇靜脈,向下與髂總靜脈和髂腰靜脈交通。2)臟支:包括右睪丸(卵巢)靜脈、腎靜脈、右腎上腺靜脈和肝靜脈等。睪丸靜脈左側以直角注入左腎靜脈,右側以銳角注入下腔靜脈;卵巢靜脈注入部位同睪丸靜脈;腎靜脈注入下腔靜脈;腎上腺靜脈,左側注入左腎靜脈,右側注入下腔靜脈;肝靜脈注入下腔靜脈。5、大隱靜脈的起始,屬支和注入部位:大隱靜脈是全身最長的靜脈。在足內側緣起自足背靜脈弓,經內踝前方,沿小腿內側面、膝關節內后方、大腿內側面上行,至恥骨結節外下方3~4cm處穿闊筋膜的隱靜脈裂孔,注入股靜脈。大隱靜脈在注入股靜脈之前接受股內側淺靜脈、股外側淺靜脈、陰部外靜脈、腹壁淺靜脈和旋髂淺靜脈等5條屬支。(大隱靜脈收集足、小腿和大腿的內側部以及大腿前部淺層結構的靜脈血。大隱靜脈在內踝前方的位置表淺而恒定,是靜脈注射輸血、輸液的常用部位。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借穿靜脈與深靜脈交通。穿靜脈的瓣膜朝向深靜脈,可將淺靜脈的血液引流入深靜脈。當深靜脈回流受阻時,穿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深靜脈血液返流入淺靜脈,導致下肢淺靜脈曲張)。6、肝門靜脈的特點、位置、匯合的靜脈及其主要屬支:特點:肝門靜脈系由肝門靜脈及其屬支組成,收集腹盆部消化道(包括食管腹段,但齒狀線以下肛管除外)、脾、胰和膽囊的靜脈血。起始端和末端與毛細血管相連,無瓣膜。位置:肝門靜脈多由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在胰頸后面匯合而成,經胰頸和下腔靜脈之間上行進入肝十二指腸韌帶,在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門,分為兩支,分別進入肝左葉和肝右葉。肝門靜脈在肝內反復分支,最終注入肝血竇。肝血竇含有來自肝門靜脈和肝固有動脈的血液,經肝靜脈注入下腔靜脈。匯合的靜脈:通過食管腹段粘膜下的食管靜脈叢形成肝門靜脈系的胃左靜脈與上腔靜脈系的奇靜脈和半奇靜脈之間的交通。通過直腸靜脈叢形成肝門靜脈系的直腸上靜脈與下腔靜脈系的直腸下靜脈和肛靜脈之間的交通。通過臍周靜脈網形成肝門靜脈系的附臍靜脈與上、下腔靜的交通。通過椎內、外靜脈叢形成腹后壁前面的肝門靜脈系的小靜脈與上、下腔靜脈系的肋間后靜脈和腰靜脈之間的交通。主要屬支:包括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胃左靜脈、胃右靜脈、膽囊靜脈和附臍靜脈等,多與同名動脈伴行。復習思考題口服黃連素排除黃色尿液,試述黃連素吸收及排出的血管徑路。試述面部癤腫致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的栓子運行徑路。試述肝門靜脈組成及注入部位。試述大隱靜脈的走行和收納范圍。名詞解釋:靜脈瓣、靜脈角、危險三角、肝門靜脈掌握:1、淋巴干的名稱及收集范圍:淋巴系統2、胸導管起始、收集范圍和注入部位:胸導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緣高度起自乳糜池,經主動脈裂孔進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動脈與奇靜脈之間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經食管與脊柱之間向左側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經胸廓上口至頸部。在左頸總動脈和左頸內靜脈的后方轉向前內下方,注入左靜脈角。胸導管末端有一對瓣膜,阻止靜脈血逆流入胸導管。胸導管在注入左靜脈角處接受左頸干、左鎖骨下干和左支氣管縱隔干。胸導管引流下肢、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頭頸部的淋巴,即全身3/4部位的淋巴。(胸導管與肋間淋巴結、縱隔后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和左鎖骨上淋巴結之間存在廣泛的淋巴側支通路。胸導管內的腫瘤細胞可轉移至這些淋巴結。胸導管常發出較細的側支注入奇靜脈和肋間后靜脈等,故結扎胸導管末段時,一般不會引起淋巴水腫。)3、乳糜池位置和合成: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前方,呈囊狀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腸干。4脾的位置及形態:位置:脾位于左季肋部,胃底與膈之間,第9~11肋的深面,長軸與第10肋一致。形態:脾呈暗紅色,質軟而脆。脾可分為膈、臟兩面,前、后端和上、下兩緣。5、腋淋巴結的位置和收集范圍:位于腋窩疏松結締組織內,沿血管排列,按位置分為五群:胸肌淋巴結、外側淋巴結、肩胛下淋巴結、中央淋巴結、尖淋巴結。1.胸肌淋巴結引流腹前外側壁、胸外側壁以及乳房外側部和中央部的淋巴,其輸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結和尖淋巴結。2.外側淋巴結收納除注入鎖骨下淋巴結以外的上肢淺、深淋巴管,其輸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結、尖淋巴結和鎖骨上淋巴結。3.肩胛下淋巴結引流頸后部和背部的淋巴,其輸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結和尖淋巴結4.中央淋巴結收納上述3群淋巴結的輸出淋巴管,其輸出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結。5.尖淋巴結引流乳腺上部的淋巴,并收納上述4群淋巴結和鎖骨下淋巴結的輸出淋巴管,其輸出淋巴管合成鎖骨下干,左側注入胸導管右側注入右淋巴導管。少數輸出淋巴管注入鎖骨上淋巴結。復習思考題試述胸導管和右淋巴導管的收納范圍和注入部位。試述淋巴系統組成和結構特點。名詞解釋:淋巴干、淋巴結、乳糜池端腦掌握:1、大腦半球的分葉:以3條溝(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分為5個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島葉。(外側溝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側面。中央溝起于半球上緣中點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與外側溝隔一大腦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內側面。頂枕溝位于半球內側面后部,自距狀溝起自下向上并略轉至上外側面。在外側溝上方和中央溝以前的部分為額葉,外側溝以下的部分為顳葉;枕葉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內側面為頂枕溝,在上外側面的界限是頂枕溝至枕前切跡的連線,頂葉為外側溝上方,中央溝后方,枕葉以前的部分,島葉呈三角形島狀,位于外側溝深面,被額、頂、顳葉所掩蓋。)2、大腦半球各面上的主要溝回:3、大腦皮質軀體運動區、軀體感覺區、視區、聽區的位置、形態特點和功能定位:第I軀體運動區:位置: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4區和6區)特點:(1)上下顛倒,但頭部是正的。(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前部與下肢、會陰部運動有關,中部與軀干和上肢的運動有關,下部與面、舌、咽、喉的運動有關);(2)左右交叉,即一側運動區支配對側肢體的運動。(但一些與運動有關的肌則受兩側運動區的支配。如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等);(3)身體各部分投影區的大小與各部形體大小無關,而取決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復雜程度。功能定位:發出纖維組成錐體束,管理骨骼肌運動。第I軀體感覺區:位置: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葉后部(3、1、2區)。特點:(1上下顛倒,但頭部是正的;(2)左右交叉;(3)身體各部在該區投射范圍的大小取決于該部感覺敏感程度(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在感覺區的投射范圍就最大)。功能定位:接受背側丘腦腹后核傳來的對側半身痛、溫、觸、壓以及位置和運動覺。視區:位置:距狀溝兩側的枕葉皮質(17區)。特點、功能定位:一側半球視區管理雙眼對側半視野(同側半視網膜)聽區:位置:位于顳橫回(41、42區)特點、功能定位:接受雙側聽覺傳入4、大腦皮質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1)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在額下回后部(44、45區),又稱Broca區。如果此中樞受損,病者雖能發音,卻不能說出具有意義的語言,稱運動性失語癥。(2)書寫中樞(8區)在額中回的后部,緊靠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區,特別是手的運動區。此中樞若受損,雖然手的運動機能仍然保存,但寫字、繪圖等精細動作發生障礙,稱為失寫癥。(3)聽覺性語言中樞在顳上回后部(22區),它能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聽取、理解別人的語言。此中樞受損后,病者雖能聽到別人講話,但不理解講話的意思,自己講的話也同樣不能理解,故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和正常說話,稱感覺性失語癥。(4)視覺性語言中樞又稱閱讀中樞,在頂下小葉的角回(39區),靠近視覺中樞。此中樞受損時,雖視覺沒有障礙,但不能理解文字符號的意義,稱為失讀癥。5、基底核組成和位置:基底核又稱基底神經節,位于白質內,位置靠近腦底,包括紋狀體、屏狀核和杏仁體。6、紋狀體的概念:紋狀體:是基底核的一部分,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其前端互相連接。紋狀體是錐體外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軀體運動的一個主要調節中樞近年來發現蒼白球作為基底前腦的一部分參與機體的學習記憶功能。(尾狀核是由前向后彎曲的圓柱體,分為頭、體、尾3部,位于丘腦背外側,呈“c”形圍繞豆狀核和背側丘腦,伸延于側腦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豆狀核位于背側丘腦的外側,島葉的深部,此核在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并被兩個白質的板層分隔成3部,外側部稱殼,內側兩部分合稱蒼白球,在種系發生上,尾狀核和殼是較新的結構,合稱新紋狀體。蒼白球為較舊的結構,稱舊紋狀體。)7、內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過的纖維束:位置:位于背側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分部:分內囊前肢、內囊膝和內囊后肢3部。各部通過的纖維束:(1)內囊前肢投射纖維:額橋束、丘腦前輻射。(2)內囊膝的投射纖維:皮質核束。(3)內囊后肢的投射纖維:皮質脊髓束、皮質紅核束、頂枕顳橋束、丘腦中央輻射、視輻射、聽輻射。8、內囊損傷的表現:“三偏”:對側偏身感覺喪失(丘腦中央輻射損傷)、對側偏癱(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損傷)、雙眼視野對側同向性偏盲(視輻射受損)。熟悉:9、側腦室的形態及脈絡叢:大腦半球內的腔隙為側腦室,分為四部。側腦室脈絡叢產生腦脊液經室間孔流入第三腦室。10、邊緣系統的概念:海馬結構:海馬+齒狀回(海馬:在齒狀回的外側,側腦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隆起。)邊緣葉:隔區、扣帶回、海馬旁回、齒狀回、海馬。12連合纖維和投射纖維的組成:連合纖維是連合左右半球皮質的纖維,包括胼胝體、前連合和穹隆連合。胼胝體位于大腦縱裂底,由連合左、右半球新皮質的纖維構成。在正中矢狀切面上,胼胝體很厚。前端呈鉤形的纖維板,由前往后可分為嘴、膝、干和壓部四部分。復習思考題端腦如何分葉、大腦半球背外側面溝回的名稱?基底核的組成,紋狀體的區分和功能?大腦皮質的第I軀體運動區,第I軀體感覺區、視區、聽區、各語言中樞的位置、有何特點?損傷表現?內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過纖維束及損傷后為什么會出現“三偏征”名詞解釋:胼胝體、邊緣葉、海馬結構、r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