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_第1頁
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_第2頁
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_第3頁
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_第4頁
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腦癱兒童康復康復治療師:趙明琪腦癱的概述腦癱的臨床分類及特點腦癱患兒的康復評估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方法腦癱患兒的康復結局。

腦癱的定義腦性癱瘓(cerebralpalsyCP):簡稱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心理行為異常,感知覺障礙和其他功能異常。流行病學腦癱的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約為1%點5到4%,平均約為2%我國腦癱發病率約為1%點8到4%。腦癱發病率各國差別不大,城鄉差別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

腦癱的病因出生前因素母體因素:母親受孕期大量吸煙、酗酒、用藥;妊娠中毒癥、外傷、妊娠期感染,先兆流產。母親智力落后、母體營養障礙、重度貧血,風濕病,糖尿病等。遺傳因素:近年來,研究認為遺傳因素對腦癱的影響很重要。圍生期因素胎齡小于32周胎齡、大于42周,出生體重小于2000g、出生體重大于4000g。雙胞胎或多胎,異常產;產程過長或急產,產傷,胎位異常,臀位分娩,臍帶過短等。孕期或產程中窒息。出生后因素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吸入性肺炎,敗血癥,嬰幼兒期的腦部感染,新生兒期驚厥,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康復時機早期發現異常,早期干預是取得最佳康復的關鍵。嬰幼兒時期的腦生長發育快,代償性和可塑性強,是學習的最佳時期。康復目標腦癱患兒一旦被確診異常姿勢及異常運動模式及會伴隨終生。所以腦癱康復應以功能為主,而并不是簡單的糾正異常結構,改善異常姿勢及異常運動模式。腦癱的近期目標陰暗,發育里程碑及患兒的運動年齡生理年齡綜合確定。一歲以內的患兒可以選取下一個發育里程碑作為康復目標,超過一歲的患兒應加入高資位練習,以促進髖關節發育。腦癱的遠期目標煙以回歸社會維度,對功能水平較低,病情嚴重的患兒應及早使用輔具,應注意避免以運動功能為主要目標,而忽視患兒的心理及社會能力的發育。腦癱的臨床分類及特點痙攣型不隨意運動型強直型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低下型混合型痙攣型低出生體重兒和窒息兒容易患本型,本型約占腦癱患兒的60%~70%。痙攣性腦癱主要受損部位是錐體系,臨床檢查可見錐體束征:腱反射亢進,骨膜反射增強,踝陣攣陽性,2歲后的病理反射呈陽性。但一般病變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被動屈伸肢體時有“折刀樣”肌張力增高的表現,關節活動范圍變小,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由于屈肌張力增高,多表現為各大關節的屈曲、內旋內收模式。不隨意運動型根據肌張力的變化程度可分為緊張性和非緊張性兩種。可表現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扭轉痙攣等,也可同時具有上述幾種表現,約占腦癱20%。損失部位以錐體外系為主,主要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運動,顏面肌肉、發音和構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口水,咀嚼吞咽困難,語言障礙。當進行有意識的、有目的的運動時,表現為不自主、不協調和無效的運動增多,多與意圖相反的不隨意運動擴延至全身,安靜時不隨意運動消失。頭部控制差,與軀干分離動作困難難以實現以體軸為中心的正中位姿勢運動模式。患兒肌張力強度和性質不斷發生變化,亦可見皺眉、眨眼、張口、頸部肌肉收縮,臉歪向一側,獨特的面部表情等強直型較為少見,有錐體外系損傷所致。主要表現為;肢體僵硬,活動減少。被動運動時,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續的抵抗,因此肌張力呈現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無腱反射亢進,常伴有智力落后、情緒異常、語言障礙、癲癇、斜視、流口水等。此型一般臨床癥狀較重,護理較難。共濟失調型本型不多見,多與其他型混合,約占腦癱的5%左右。主要損傷部位為小腦,平衡障礙,肌張力低下,無不自主運動。本體感覺及平衡感覺喪失,不能保持穩定姿勢。步態不穩,不能調節步伐,醉酒步態,容易跌倒,步幅小,重心在足跟部,基地寬,身體僵硬,方向不準確,過度動作和多余動作較多,動作呆板而機械。手和頭部可以看到輕微震顫,眼球震顫極為常見。指鼻試驗、對指試驗、跟膝脛試驗都難以完成。語言缺少抑揚聲調,而且徐緩。軟癱型主要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本型易與肌病所指的肌張力低下相混,但可引出腱反射。常為腦癱嬰兒早期癥狀,幼兒期以后可能轉為其他型,多為不隨意運動型。混合型腦癱某兩種類型或某幾種類型的癥狀同時存在于一個患兒的身上時稱為混合型,以痙攣性和不隨意運動型癥狀同時存在較為多見。癱瘓部位分類單癱雙癱三肢癱偏癱四肢癱腦癱兒童評估神經放射發育評定徒手肌力評定肌張力評定(改良的Ashworth)關節活動度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ADL)言語功能評定粗大運動功能評定(GMFM)感統能力發展評定小兒腦癱康復的基本原則早期發現異常,早期干預綜合性康復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符合兒童發育特點及需求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積極推進小兒腦癱的社區康復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物理治療(physicaltherapy,PT),包括運動療法和物理因子療法作業治療(occupationaltherapy,OT)言語障礙的矯治藥物治療傳統醫學康復療法手術治療輔助器具及矯形器心理康復教育康復社區康復社會康復物理因子療法以各種物理因子(如電、光、生、詞、冷、熱、水等)為主要手段,傳統意義上又稱理療。常用的有:水療: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可使患兒肌肉松弛,緩解痙攣,改善關節活動度,使患兒更容易姿勢的自我控制及調整。熱療:常用的有石蠟,水、泥、蒸汽及化學熱帶等,達到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等作用。運動療法(一)肌肉牽伸技術:可以改善關節活動范圍,防止組織發生不可逆性攣縮,調整肌張力,提高肌肉的興奮性,防治粘連,緩解疼痛,預防軟組織損傷。運動療法(二)關節松動術: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加本體反饋。運動療法(三)Bobath療法,基本原理是通過反射性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促進正確的運動感覺和運動模式,主要方法是控制關鍵點,促通技術,刺激本體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等運動療法(四)Vojta:通過對身體一定部位(誘發帶)的壓迫刺激,誘導產生全身性、協調化的反射性移動運動,促進和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因此又稱誘導療法。分為反射性翻身(R-U)和反射性腹爬(R-K)。運動療法(五)引導式教育: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礙者的異常功能得以改善和恢復正常。治療原則:以兒童需要為中心療育促通,創建有效功能誘發學習動力,激發主動意識整體意識,全面發展循序漸進,融會貫通極端負責,團隊精神作業治療作業治療: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針對性地從患兒日常生活、學習、勞動、認知等活動中,選擇一些作業,對患兒進行訓練,以緩解癥狀和改善功能的一種方法。治療重點:保持正常姿勢;促進上肢功能發育;促進感覺、知覺運動功能的發育;促進日常生活動作及運動發育;促進情緒的穩定和社會適應性。

言語障礙的矯治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訓練吞咽障礙訓練抑制異常姿勢、反射訓練構音器官運動訓練構音訓練語言發育遲緩的訓練藥物治療目前小兒腦癱的藥物治療仍屬于輔助性治療,主要目的是針對腦癱患兒的伴隨癥狀和并發癥。(一)常用的口服藥物:腦神經營養藥用于小年齡組腦癱患兒痙攣性腦癱,采用肌肉松弛劑地西洋被認為適用于小年齡組兒童,以降低肌張力大年齡組兒童可以選擇口服巴氯芬,降低肌張力和肌肉痙攣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多配合多巴胺類藥物左旋多巴和苯海索等藥物,被認為是用于抑制椎體外系損傷的不自主運動合并癲癇患兒,治療者采用抗癲癇藥物,從一種藥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達到控制發作的劑量,切忌短時間內頻繁換藥(二)肉毒桿菌毒素a肌內注射傳統醫學康復療法中醫中藥治療小兒腦癱的方法有:中藥治療,針刺療法的頭針、體針、手針、耳針、電針等,推拿按摩療法的各種手法,穴位注射,中藥藥浴,熏蒸等。集中藥推拿按摩針灸為一體的中醫綜合療法,可緩解肌張力,預防攣縮,有效控制流口水,提高咀嚼,吞咽、言語、交流能力和智力水平,促進康復訓練的效果。手術治療是腦癱康復治療的一種輔助療法,目的是改善功能,矯正畸形和攣縮,重建肢體的運動功能,為日后的生活自理奠定基礎。(一)選擇性脊神經后跟切斷術適應癥:單純痙攣性腦癱肌張力在三級以上無固定軟組織攣縮,或攣縮輕者術者軀干與四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僅因攣縮導致的步態異常和動力性畸形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齡為三歲以上,以利配合術后康復訓練嚴重痙攣和僵直,影響日常生活,護理和康復訓練(二)矯形手術,該方法是對肢體局部畸形的矯正輔助器具及矯形器腦癱的康復治療需要有一定的場地,根據條件配備一些輔助器具,以便于康復訓練使用。促進和輔助康復治療與訓練預防或減輕畸形與卵縮抑制異常姿勢和不隨意運動,有利于正確運動模式的保持肢體負重有利于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性作用代償已經喪失的功能,是患兒能夠充分應用殘存功能,實現自身難以實現的功能心理康復腦癱患兒由于身體缺陷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其心理上有一定的影響,常常表現為自閉自信心較差,甚至自我否定。因此心理康復,對腦癱患兒尤為重要,不僅能幫助患兒盡快的樹立信心,更能促進他們在軀體功能,認知智力,言語表達等方面的恢復。腦癱患兒的心理康復要提倡早期進行,通過各種方法,糾正患兒的異常心理發育,促進正常的心理發育,制定有規律的生活安排,給予患兒更多的自由空間。在兒童生長、發育的整個階段,關注不同時期的心理問題,制定對策和治療計劃,是患兒身、心、智全面發展。

教育康復腦癱兒與健康兒童樣有受教育的權利,應盡量和健康兒一起進行教育。學齡前患兒醫療康復為主,學齡腦癱患兒以教育為主,對腦癱患兒的教育要個體化與生活化相結合,學習活動要有趣味和變化,根據不同年齡組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腦癱患兒的教育在我國可以選擇的幾種方式:殘健結合的一體化教育特殊教育康復機構的教育社區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等社區康復我國大多數腦癱患兒生活在農村或者城市的普通家庭,沒有能力和條件長期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社區康復為腦癱患兒提供了利用簡單,通俗易懂的康復技術,低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患兒自己的積極性,家庭成員參與等多項便利條件,使患兒得到連續不斷、持久的康復訓練,達到理想的康復效果。因此定期到康復機構接受康復評定和指導性的康復治療,長期以家庭或社區康復站點為基地,進行康復訓練和治療,是腦癱患兒實現全面康復效果的必由之路.

社會康復小兒腦癱的社會康復是其全面康復的一部分,是指從社會的角度采取各種措施,為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