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計劃課時1班級高一教學背景教材分析本課是第2單元的最后一課,類型為文化專題史。本課處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的大背景下,所涉史實時間跨度較大,內容類型較多。本課分為4個子目,為并列關系: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三國至隋唐時期是中華文明在“統一——分裂——統一”的運動中出現大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學術、宗教、科技、文藝和中外文化交流都出現了跨越式的前進,為日后中華文化的演變埋下了許多重要伏筆,是中華文化脈絡的重要環節。學情分析本課面向高一學生,此時剛剛學習完第5、6、7課的內容,對三國到隋唐的政治經濟狀況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對學習本課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本課內容量大、跨度大,學生不易從整體上把握,需要教師整合線索、把握脈絡協助學生理解。教學目標研讀文獻史料,觀察圖片史料,結合地圖,了解這一漫長時期內:儒道佛的發展歷程、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文學藝術特點、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根據史料分析儒道佛興衰變化的原因和文藝高峰的成因(歷史解釋、唯物史觀)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與文化藝術輝煌燦爛之處,感受先民的勤勞與智慧,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家國情懷)教學重點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教學難點儒學的曲折發展、文藝高峰的成因教學媒體PPT、板書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課】播放河南衛視節目《端午奇妙夜》的舞蹈視頻。我們剛才看到,舞者衣帶飄飄,瀟灑自在,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段舞蹈是由河南衛視設計的一段以《洛神賦圖》為靈感來源的舞蹈。《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是我國古代繪畫的杰出代表。在三國到隋唐這一時期內,中華先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接下來,我們一同走進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感受這一時期的文化氣度。觀看視頻,感受這一時期的文化氣度。通過現代優秀文藝作品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講授】一,儒學、道教、佛教的發展1.儒道佛三教關系在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儒道佛三家一直處于相互斗爭、相互影響的關系之中。它們的地位起起落落,被統治者支持或反對、被人民信仰或拋棄、被文人稱頌或唾罵。這是一段相當有趣的歷史,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2.三教在漢朝的起點第4課我們學習了兩漢的歷史,我們知道:漢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東漢末年,民間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原始教團。課本導語提到了兩漢之際佛教的傳入,《洛陽伽藍記》記載:“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帝夢金神長大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而來,因以為名。”這段材料當然有一些虛構性,但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為兩漢之際,這是可以確證的。材料里說的白馬寺現在在河南洛陽,是4A級景區,號稱“天下第一寺”,同學們有時間可以去游覽一番。3.魏晉南北朝(1)儒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受到了佛、道兩教的挑戰,于是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從而得到了新的發展。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史料,然后概括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情況。材料一:(南朝梁武帝)親屈輿駕,釋奠于先師先圣。——姚察、姚思廉《梁書·儒林傳》材料二:嚴植之……少善《莊》《老》,能玄言,精解《喪服》《孝經》《論語》。——姚察、姚思廉《梁書·儒林傳》材料三:蓋兩漢師儒謹守章句,不事空談。三國以來,玄風漸盛,遂于儒書亦研核義理,疏析旨趣,是為學術之一大進步。——柳詒徵《南朝太學考》史料解讀:材料一意為皇帝親自祭孔;材料二意為儒生對道家學說有涉獵;材料三指出該時期儒學研究的深化——從“謹守章句”到“研核義理”。概括:仍是封建正統思想,而且吸收別家、發展自身。(2)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史料解讀:詩句說明佛教繁盛,修建很多寺廟。魏晉南北朝的寺院看似超脫塵世,實際上卻侵吞農民土地(“侵奪細民,廣占田宅”)。寺院免稅,僧尼可以減免勞役,“不務農桑,空談彼岸”,成為了披著宗教外衣的地主。范縝著《神滅論》,對佛教的理論基礎發起進攻。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范縝《神滅論》史料解讀:“形”是“神”存在的前提。形體存在,精神就存在,形體衰亡了,精神也就消滅了。范縝的形神統一觀點,旨在打擊佛教“死后超生”這一理論基礎,呼吁人們關注身邊現實,而非相信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3)道教與玄學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黑暗的政壇、頻繁而殘酷的斗爭催生了一批具有避世傾向的文人。他們厭煩了黑暗的政治斗爭,于是隱匿,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周易》等儒家經典,崇尚“道”,主張政治上“無為”、生活上“自然”、社會風氣上“清談”。他們的思想體系被稱為“玄學”,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賢。4.隋唐隋朝儒學家拿出了比魏晉南北朝更多的主動性,提出“三教合歸儒”,繼續吸取佛、道二教的理論精神來發展自身。而且,儒生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政治支持。隋文帝尊孔尚禮、修繕典籍、宣揚教化。李唐政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但是奉老子(李耳)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通過選用并解釋佛教經書,證明自己稱帝的合法性,又為贏得佛教的支持而出資修繕寺院。佛教此時在中國進行了本土化,發展出眾多流派,禪宗的影響最為顯著。禪宗強調頓悟,修行方法簡單,而且禪宗精神氣質淡定豁達,符合中國文人情趣,所以很受歡迎。唐中期,韓愈提出復興儒學,意圖恢復儒學往日的光榮。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韓愈《原道》史料解讀:材料意為儒學是植根中國本土的學問,源遠流長,是中國正統。言外之意就是佛教是舶來品,而道教則從未被統治者確立過正統地位。5.總結與拓展(1)儒學儒學是我國古代二千多年的社會主流思想,但其地位并非固若金湯,剛才我們就了解到,儒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了沖擊。那么,儒學為什么會遭受沖擊呢?思想文化的變化,是社會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困苦,宗教編織出的美好彼岸世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于是佛教、道教壯大,而強調身邊現實的儒學則相形見絀。其次,思想文化也受到統治者需求、政策甚至個人喜好的影響。與漢武帝尊崇儒術相比,各地割據政權采取不同的文化政策,儒學受到的政治支持減少,自然要經受更多挑戰。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儒學遭到了沖擊,但其社會主流思想的地位,或者說官方正統思想的地位,并沒有根本上的改變。范文瀾老先生總結儒學維持正統地位的原因如下:從漢朝起,歷年二千,儒學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干,其間或興或衰,卻沒有一個學派或宗教,能奪取它的正統地位,嚴格擁護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不敗的原因之一。能吸收敵對學派或宗教的某些特長來充實自己,使之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是不敗的原因之二。——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上冊)》(2)宗教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唯物史觀要求我們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宗教。宗教產生于人民群眾對自然災害和社會壓迫的無奈,但又常被宗教組織用于壓迫人民群眾。從西方基督教會什一稅到魏晉佛寺侵占田宅,概莫能外。三國到隋唐時期,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有損政府利益。于是,不斷有人反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滅佛,史稱“三武一宗滅佛”。二,文學藝術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用以下表格總結文學藝術的具體成就。人物……朝代……代表作……特色……展示這一時期文藝的相關圖片。【思考】這一時期,出現了“詩圣”“畫圣”“書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文藝能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推舉代表來回答。(學生討論,然后作答)展示材料,據此講解上述問題。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個思想解放的時代……正因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作家。——蘆荻《我聽毛主席談魏晉南北朝》材料二:隋唐社會的統一、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展,是隋唐音樂舞蹈發展的基礎.而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又給隋唐音樂舞蹈注入了新的血液。——趙文潤主編《隋唐文化史》從三國兩晉大動蕩、大交融,到隋唐的大一統、大發展,中華文化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展現著同等的輝煌,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傳承、發揚。三,科技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用以下表格總結科技的具體成就。成就朝代門類人物…………四,中外文化交流關于這一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討論范圍主要在亞洲地區,并且這一時期的文化交流以佛教為重要中介。幾位高僧的出國訪問。東晉法顯、唐代玄奘的西行和鑒真東渡,主要是兩項活動:從西域、天竺帶回佛教文書,以及向東邊的新羅、日本傳播佛法。化用一句廣告語,就叫“我們不生產佛法,我們只是佛法的搬運工”。雖然中國不生產佛法,但是我們把佛教本土化,比如我們剛才學的禪宗。佛教也在歷史中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大千世界”“脫離苦海”這些詞,都源于佛教的概念。佛教以外的其它文化交流也同樣繁盛。(展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同學們看地圖可知,唐朝的對外交往路線海陸并重、貫通歐亞。都城長安理所當然成為了國際大都會,南方港口城市廣州、泉州等則吸引了許多海路來的西亞商人。(展示福建泉州伊斯蘭教建筑照片)五,結語關于三國到隋唐的文化,其實還有很多內容可講。在這中國文化史至關重要的時期,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政治制度,比如君主專制,可以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但文化是一種持久的精神力量,中國傳統文化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們有一些是封建糟粕,另一些則具有超越時空的偉大精神價值,值得我們研究傳承、發揚光大。下課。觀察三教關系圖,形成對這一時期思想領域概況。閱讀史料,回答教師問題。了解魏晉南北朝儒學發展狀況。閱讀詩句,分析詩句所反映的社會情況。閱讀材料,理解范縝的觀點,了解佛教在這一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了解這一時期道教發展狀況。知曉隋唐的儒道佛發展狀況。閱讀材料,理解韓愈復興儒學的理論依據。閱讀材料,掌握儒學維持正統地位的原因。閱讀教材,梳理三國到隋唐文藝的成就。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問題。閱讀材料,了解文藝高峰的成因。閱讀教材,梳理三國到隋唐科技的成就。。了解這一時期中外文化交往的相關史實及其與現代日常生活的關系。觀察地圖,了解唐朝對外交通發達。總結全課。通過關系圖,幫助學生快速獲取三教情況的相關信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培養學生對古代文獻史料的閱讀能力。歷史上的文學作品具有藝術性、虛構性,作為史料,并不能完全還原歷史本來面貌,所以選用杜牧的詩來培養學生對史料的辨析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貫徹唯物史觀。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