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肅東部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探索與實踐激活能人帶動 全力精準扶貧_第1頁
甘肅甘肅東部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探索與實踐激活能人帶動 全力精準扶貧_第2頁
甘肅甘肅東部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探索與實踐激活能人帶動 全力精準扶貧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甘肅甘肅東部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探索與實踐激活能人帶動全力精準扶貧

甘肅省山丹縣大馬營市位于祁連山以北,自然條件差,災害頻發。此外,基礎設施連接不足,收入渠道窄,公共服務平等。這是該市正確扶貧和正確扶貧的主要問題。它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最難挖出的“硬骨頭”。山丹縣大馬營鎮以“時不待我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創新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發動全鎮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精準扶貧,充分發揮了致富能人在扶貧攻堅中的輻射帶動和引領幫扶作用,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精準調查、動態管理,精準脫貧山丹縣大馬營鎮緊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主題,組織開展以主動下訪、調研走訪、明察暗訪,領導在一線帶動、干部在一線服務、政策在一線推動,了解需求、化解矛盾、破解難題為主要內容的“三訪三線三解”活動,對全鎮建檔立卡的518戶貧困戶、1630名貧困人口和致貧原因進行了細致核查登記,多次走訪貧困戶,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為貧困戶量身制定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脫貧措施。大馬營鎮為引導能人大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對全鎮范圍內有社會責任心、有奉獻精神的能人大戶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按照政治面貌、主要致富途徑、興辦實事、個人作用發揮等方面科學分類,建立了大馬營鎮能人信息庫,并實行動態管理不斷完善。據統計,大馬營鎮能人信息庫目前共有能人105名。其中,經商創業成功人士15人,合作社帶頭人20人,種植業大戶42人,養殖業大戶28人;“兩代表一委員”13人,黨員37人。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推進精準扶貧當前,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進入了精準攻堅時期。對于大馬營鎮這樣一個基礎條件比較薄弱的沿山貧困鄉鎮來講,最大限度地整合好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運用好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是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首先,注重優惠政策引領。為激勵更多的能人大戶投身精準扶貧事業當中去,該鎮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優惠措施。如,幫扶成效顯著的大戶,政策范圍內予以產業信貸支持和優惠;政治素質強的能人大戶,可列為黨員發展對象,推薦為村級后備干部;全鎮各類項目建設,在政策允許條件下,優先承包給參與精準扶貧的能人大戶等等。在鎮村各項政策激勵下,全鎮能人精準扶貧工程加快推進。其次,選優配強能人班子。在村黨支部書記選配上,打破行業、身份限制,大膽從致富帶頭人、科技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等人群中,大膽選用思想解放、事業心強、思路清晰、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同時,建立支持干事者、保護發展者、寬容失誤者的用人機制,打消干部求穩怕亂、不想發展、不敢發展的思想包袱,增強村干部主動擔當、主動發展的意識,解決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第三,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也是解決貧困村“有錢辦事”的根本途徑,更是制約貧困村發展的首要問題。作為全市13個沿山貧困鄉鎮,全鎮17個村無一個村級集體經濟是各村發展最大的實際和困難,為此,鎮上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專業技術人才和社會能人進入村集體經濟,形成完善的股份制運營政策體系,進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強化資產管理,建立起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管理有序、運作規范的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廣大能人大戶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現任山丹縣建筑工程總公司第六分公司經理的石懷有,自2012年該村換屆選舉當選村支部書記以來,先后為該村興辦實事十多件,自己出資墊付該村貧困戶的水、電費用。2014年,他以村集體名義提供土地、沙石等資源入股,與該村幾名能人大戶共同出資60余萬元,興辦了該村第一個集體經濟花寨磚廠,廠子當年10月份開始運行,增加了集體收入,也解決了該村不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為10余名困難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通過積極培育發展具有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特色加工等集體經濟,進一步拓展全鎮困難群體就業和增收空間。建設施、強產業,提升紅提葡萄產業示范引領能力近年來,山丹縣大馬營鎮科學審視全鎮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劣,以既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要“無中生有、培育新興產業”的理念,先后培育了紅提葡萄、雙孢菇、林下雞、血清馬等頗具大馬營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紅提葡萄產業作為花寨村比較成熟的現代農業產業,具有周期短、風險低、效益好等優點,且該村種植業能人中一半以上是紅提葡萄種植戶,為做好示范引領,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兩委班子成員通過整合資金和土地,在花寨村建起108座設施紅提葡萄大棚,種植戶達32戶,戶最多種植10座大棚,形成了聞名全縣的“花寨村百座紅提葡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形成了“合作社+能人大戶+貧困戶”紅提葡萄產業示范基地。被村里譽為“土專家”的農村技術員趙英太從育苗、栽培、病蟲害防治、修剪及大棚的日常維護每個環節都手把手進行示范,同時積極聯系上級林業部門定期做科學指導,現場授課。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1年末,花寨村種植的紅提葡萄喜獲“全國設施延后葡萄產品評比金獎”。如今,每座葡萄大棚棚均產值達6000斤,棚均收入4.2萬元,極大地增強了困難群眾的致富信心。同時,雙泉現代草畜產業示范園、新墩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園、馬營農民創業示范園和城南林下經濟示范園都是以能人大戶帶頭興建起來的,在經營成功后相繼吸納周圍貧困戶投身于產業發展,切實起到了造福一方的示范引領作用。立足新墩,產業致富,脫貧增收致富能力顯著增強要使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需要教會更多的普通貧困戶懂技術和善管理。為此,組織貧困戶和能人大戶結對子,成立相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解決生產和銷售難題,使貧困戶能有穩定收入。新墩村黨支部書記趙榮,于2010年通過走出去觀摩學習和考察論證,發現新墩適合種植雙孢菇,于是帶頭建起雙孢菇大棚21座,每個棚的產量都在1400斤以上,棚均收益都在1.4萬元以上。2012年,他與本村30多戶農戶一起投資300萬元,在新墩村建起了集農業科技試驗、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地坑式雙孢蘑菇大棚、特色作物種植、林下經濟、生態養殖等為一體的綜合試驗示范園區。如今,該鎮馬營村、圈溝村也相繼走上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致富路子,同時進一步拓寬產業鏈條,與張掖市金泰公司深度合作,投資220萬元,新建高標準香菇蘑菇大棚15座,建成香菇菌棒生產基地。參照這一模式,全鎮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262戶,馬鈴薯、高原夏菜、高原陸地草莓、林下養殖、奶驢養殖、肉牛養殖、孕馬血清、野豬養殖等產業逐步發展壯大,貧困戶生產技術上進一步提升,自我發展和增收致富能力顯著增強。中河村主任曹模,利用靠近焉支山景區的便利條件,積極與景區開發者省公航旅尋求合作,成立了景區環衛隊,將該村貧困戶全部招入環衛隊,解決了貧困戶、貧困人口由于缺乏技能難以務工的困難,切實增加了貧困戶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共計為貧困戶提供致富信息86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