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1頁
第14課《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2頁
第14課《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3頁
第14課《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4頁
第14課《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詞三首》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與學習要素1.反復誦讀,品味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把握詩詞所表達的復雜情感。2.分析作品的意蘊和藝術特點,理解意象、典故的內涵。3.熟讀成誦,體味三首詩詞的作者曠達的胸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1.意象:意象的內涵豐富,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是詩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2.典故: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等,往往寄寓了作者的情感。3.詩歌情感形象化:用繪制情感走勢圖的方式,直觀呈現詩歌情感的跌宕起伏,有助于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二、文本解讀1.《行路難》“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常用來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創作于他人生轉折的重要時期,當時詩人的政治生涯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陡然轉變成”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失意。組詩主要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懷,課文選取的《行路難》(其一)是第一首,表達詩人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的詩情。詩歌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跌宕,表現了李白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掙扎的內心變化。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于唐敬宗寶歷二年被貶,與剛離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揚州相逢。彼此欣賞的二人在酒席上初見,喜不待言。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對劉禹錫被貶滴的遭遇深表同情,劉禹錫遂寫此詩回贈。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對仗工整,用典貼切,詩情跌宕起伏,意氣低回盤折,悲慨而不失豁達豪邁之態,雄健又具含蓄蘊藉之趣。全詩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氣,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3.《水調歌頭》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讀來大氣通達。詞前小序將作詞的時間、背景以及目的都交待明確。《水調歌頭》是一首詞,詞盛于宋,這首又是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的作品。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撤較近的地方為官,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而蘇轍在濟南,中秋之夜想念親人而作此篇。這首詞以天問開頭,不問人直接問天,盡顯作者的豪邁之氣。對天上瓊樓玉宇,誰人不向往?人間種種不平事,不如意十之八九,誰又不想擺脫這煩惱的世間呢?然而“高處不勝寒”,急轉直下,又堅定地留在人間。下闋由月引發,月照無眠之人,為何無眠,自然望月懷人。在中秋這一節日更是憂傷,可是月哪有時時刻刻圓?既然如此,人又哪能沒有悲歡離合呢?詞人的豁達與樂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首詞構思奇拔,蹊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金樽”“玉盤”“清酒”“珍羞”用夸張手法寫出酒宴用具之奢華、食物之貴重,“斗十千”“直萬錢”更是寫出宴席的奢侈、豐盛。詩人面對如此尊貴奢華的酒宴卻無心享用,用前后的強烈反差襯托出自己仕途失意而郁悶茫然的心境。用“停”“投”“拔”“顧”四個動詞,形象地將自己被“賜金放還”后的迷茫心境融入其中,讓讀者仿佛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悲苦。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此處連用兩個奇特的比喻,用“黃河”“太行”來比喻坎坷不平的仕途,用“冰塞川“”雪滿山“比喻奸佞當道的險惡形勢,形象而含蓄地揭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暗示了作者對權貴的憤恨憎惡,也流露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苦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難,行路難”通過反復詠嘆,詩人將積郁心中的人生感慨,化作了筆下洶涌奔騰的詩句。為了適應詩歌意脈的發展,詩句突然從七言轉為三言,節奏變得急促明快,意在突出政治道路的艱險難行,反映出作者內心矛盾交織的苦痛。“今安在?“是比喻兼設問,言簡義豐,既表露了作者面對”多歧路“的迷惘苦悶,又包含著作者對于前途的深刻思考。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聞笛賦”即《思舊賦》,是晉朝向秀所作。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是在懷念“永貞革新“失敗后被殺的王叔文和被貶而死的柳宗元等舊友。在優康、向秀生活的時代,文人賢士無辜被殺戮者比比皆是,,恭康、呂安被司馬氏集團殺害就是其中一例。他們的好友向秀對其不幸遭遇感到同情和憤慨,但由于當時的政治黑暗和恐怖,使他在《思舊賦》中亦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表露出來。而唐代中期“永貞革新“失敗后,當權者不僅大力排斥異己,而且大開殺戒,正與當年康等人被害很有相似之處,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詩人用了一個“空”字,抒發了內心對亡友的不幸遭遇憤憤不平卻又徒勞無望的惆悵心情。“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句,作者以王質自比,經過二十三年貶滴生活之后奉召回京,如同下山后的王質一樣,發現舊友已去,頓感人事全非,恍如隔世,悲痛之情油然而來。“翻似”意思是“反而像”,此二字充分反映了詩人當時激憤的心情。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此聯意蘊豐富,值得玩味。白居易稱贊這兩句“神妙”“在在處處應有靈物護之”。一種解讀認為,詩句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的景象。作者雖以“沉舟”“病樹”自比,卻絲毫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傳達出面對世代更替的欣慰、喜悅之感。詩句還蘊含著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但新生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新陳代謝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面對千帆競發、萬木爭春的蓬勃景象,詩人沒有過多惋惜、慨嘆,而是表達欣喜和贊美。另一種解讀認為這一聯的意思是:頑固、保守的宦官們像千帆競發、萬木爭春一樣得逞于一時,而自己與故友卻遭受他們的殘酷打擊,像“沉舟”“病樹”一樣,無可奈何。這兩句對應白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制度蹉跎”,白居易替好友“詩稱國手”卻“命壓人頭”的遭遇鳴不平。劉禹錫對友人的關懷、惋惜與安慰,表達一種造化弄人、他人得志、我獨蹉跎的感嘆。3.《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表面指月亮的移動,實是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詩人思念親人輾轉反側,夜不成寐。與小序中的“兼懷子由”互相照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月無常,從古皆然。親人近在而不得團聚,這正如月亮形狀之圓一樣,月圓與人團圓雙關,人情悲歡離合與自然陰晴圓缺對應,展現作者的豁達樂觀。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借助詩歌情感形象化呈現的方法來把握詩人的情感脈絡。2.熟讀成誦,體會詩人的曠達胸懷,體會詩歌蘊含的哲理。“詩言志”,古人寫詩或直抒胸臆,或融情于景,往往是在詩歌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有些詩詞表達的感情比較簡單直白,同學們理解較為方便;而有些詩詞中作者的情感變化跌宕,如何來把握詩詞中寄寓的復雜情感呢?我們借助課文中的三首詩詞,來學習將詩詞中的情感形象化呈現的方法。▲活動設計一:學繪詩情走勢圖活動步驟:1.觀察老師繪制的《錢塘湖春行》情感走勢圖和理由說明。2.討論詩歌情感走勢圖的繪制方法。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教師指導:《錢塘湖春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春光,贊嘆西湖美景和春日的蓬勃生機,由此明確詩歌感情基調。首聯正面寫湖光水色,展現早春湖水的充盈,仿佛與天相接。領聯、頸聯細致地描繪了作者沿著西湖行走,沿途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欣欣向榮的生命力,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流露出作者游覽早春西湖的喜悅之情。尾聯直抒胸臆,以“行不足”表達西湖之景美不勝收,作者身在其中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感受。捕捉并分析詩中的形容詞、動詞等來明確作者情感走向。在繪圖時,先設定一條情感水平線,水平線以上表示比較積極的情感,水平線以下表示比較低落的情感,用線條的走勢展現作者通過詩歌要表達的情感。這首詩屬于情感表達比較單純、直白的詩,故用一條逐漸上升的線條,形象化地展現作者通過詩歌要表達的情感,表現作者沉浸在早春西湖美景之中的喜悅之情。學生討論并明確詩歌情感走勢圖繪制方法:1.反復朗讀詩歌,整體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2.細讀詩歌,圈劃出詩歌中能夠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例如能夠表情達意的形容詞、動詞,還可以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和典故,作為繪制情感走勢圖的依據。3.設定一條情感水平線,繪制詩歌情感走勢圖,通過線條走勢將作者的情感形象化,在圖中用關鍵詞標示作者的情感。▲活動設計二:我手繪詩情活動步驟:1.自主學習《行路難》,通過課文中的注釋,利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讀懂詩歌所表達的情感。2.圈劃關鍵詞句(如能夠表情達意的形容詞、動詞、重要意象和典故等),討論這些關鍵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交流討論結果,教師適時點撥、補充,出示背景資料。4.小組合作,繪制《行路難》情感走勢圖,并說明理由。理由說明:這首詩不同于《錢塘湖春行》這一類表達的情感比較單純、直白的詩歌,其中的情感表達比較復雜。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讀到了作者的茫然、郁悶、自信、樂觀等情感變化,所以這首詩的情感走勢圖也是曲折變化的。我們將情感走勢圖的起點放在情感水平線上方,因為詩歌開頭用夸張的筆法描寫了隆重而豐盛的宴會場面,如“金樽”“玉盤”“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宴用具之華美,仿佛在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而后情感走勢急轉直下,用“停”“投”“拔”“顧”四個連續、極速的動詞,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內心積郁的苦悶、失落、壓抑的心情,用前后強烈的反差,襯托詩人內心的悲苦。詩人在迷茫中仍欲有所作為,然而“欲渡黃河”卻被“冰塞川”,“將登太行”卻遇“雪滿山”,以形象化的語言比喻仕途之艱難險阻,暗含著自己無能為力的悲慨。因此在圖上我們用兩個小的波折來表現詩人雖曾懷有希望,但因現實的阻礙又轉向低沉失落的情感。之后詩人借用兩個典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他在心境茫然之際,想到了姜太公和伊尹,他們一開始在政治上不順利,經歷了長期的蟄伏之后終被統治者慧眼所識,最終有所作為。詩人此刻依舊對政壇抱有理想,渴望像姜太公一樣大展宏圖,像伊尹那樣有為于當世。因此線條在圖上又顯示為上揚的趨勢,并且所在位置比前面小波折的高點要更高一些。但理想和現實終究是有距離的,高遠的理想與沉重的現實帶來的反差,讓痛苦不斷交織于作者心中。“行路難,行路難”反復詠嘆,三字短句中蘊含著強烈的悲憤,表達一種無望的艱難與痛苦。“多歧路,今安在?”用反問,語氣強烈,表達作者內心對未來的迷惘、不知所措之感。此處的折線再次向下到達情感水平線的下方,表現作者徘徊、低沉的心境。詩的結尾,在沉郁中振起。詩人內心積極入世的渴望,使他擺脫了歧路彷的苦悶,更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情緒飽滿,樂觀而充滿希冀。線條終又昂揚向上,超過了情感水平線且處于最高位,表現作者面對困境時積極樂觀的心態、一往無前的精神。背景資料:42歲的李白被朝廷傳召,意欲大展宏圖,但他供奉林僅兩年便屢遭排擠,未待“成功”便“賜金還鄉”,實際上是被下令驅逐出朝了,詩人為之努力多年的政治理想卻還未實現。這首詩就是寫在朋友為他送行的離別宴席之時。示例:《行路難》情感走勢圖小結:通過繪制詩歌情感走勢圖,我們直觀地呈現了李白創作詩歌時內心從茫然苦悶,到仍抱希望,時而又陷入痛苦彷,最終進發出自信樂觀的情感走勢,通過線條的走勢反映了作者情感高低起伏的變化。學生再次自由誦讀詩歌,讀的時候注意詩歌情感的復雜多變。▲活動設計三:我來解詩意某學習小組繪制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情感走勢圖,你能利用注釋以及補充材料,來幫助他們說明設計理由嗎?《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情感走勢圖補充材料:材料一:劉禹錫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后,二十多年來被一貶再貶。但是他愈挫愈奮,毫不氣餒,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斗爭精神。他被貶十年后,曾一度被召回京城,即借游京城玄都觀之機,寫下了著名的政治諷刺詩,其中有“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詩句蘊含的深刻意義在于告訴人們:那些新貴們都是”我“被貶離開京城之后靠阿訣獻媚地上高位來的,根本不值得一觀。借題發揮,諷刺那些政治暴發戶,表達了詩人內心極大的鄙視和無情的諷刺。詩人也因此觸怒新貴,再次被貶為連州刺史。材料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陋室銘》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偷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詠老》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示例:首聯寫自己被貶時間之長和所歷地方之多。“巴山楚水”既包含詩人被貶途中跋山涉水之勞苦,又包含滴居生活之艱辛,因此詩人稱之為“凄涼地”。被貶外放的“二十三年”正值作者33歲至54歲的壯年時期,“棄置身”暗含自己壯志難酬的憤。因此情感走勢圖的起點位于情感水平線的下方,且走勢向下。領聯借用兩個典故來抒發情感。“聞笛賦”的典故,是作者借此抒發在“永貞革新“失敗后對舊友的懷念,”爛柯人“典故抒發自己返京時覺得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境,在圖中我們以持續向下的箭頭來顯示作者低落的心情。頸聯從沉郁中振起,作者拋開個人悲苦,表達了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一聯中以“沉舟”“病樹”自比,以“千帆”“萬木”象征不斷發展的社會,意象兩兩相對,表現了天地萬物推陳出新、生生不息的活力。這兩句情感跌宕,形象鮮明,既含有詩人特定環境所抒發的人生概嘆,又寄寓了宇宙自然、社會歷史發展的深刻哲理,是詩人用樂觀的精神看待社會人生的想象寫照。詩人這種對待生活樂觀積極的精神,也可以在補充材料二的詩句中窺見一斑。因此在圖中,我們用超越情感水平線的線條走勢來表現此聯情感的變化。尾聯是對白居易贈詩的回應,并借詩酒唱和點明了重振精神的題旨。“長精神“意為振作精神,表現了詩人不為調任京城而喜悅,也不為貶滴江湖而傷感的達觀精神,既是對自己的激勵,也有對友人的感謝、共勉之意,因此我們依舊用上揚的線條來收束。閱讀情感復雜多變的詩歌時,可以用畫情感走勢圖的方式,使詩中蘊含的情感形象化。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可以圈劃詩歌中直接表現作者情感的字詞,或者關注作者所用意象、典故,也可以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運用今天學習繪制詩歌情感走勢圖的方法,預習《水調歌頭》。第二課時1.根據意象特點與抒情語句,繪制詩歌情感走勢圖,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軌跡。2.借助小序和月之意象,探求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詠月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題材,我們也學過不少關于月亮的詩歌。今天我們以“月”為話題,來一次飛花令的游戲。整理歸納學過的含有“月”的詩句。根據詩歌表達的情感不同,說說下列句子中借月表達的情感。句子句子選白情感明月別枝驚鵲六上《西江月》為美景而樂今夜月明人盡望六下《十五夜望月》思念我寄愁心與明月七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別峨眉山月半輪秋七上《峨眉山月歌》思念燕山月似鉤七上《夜上受降城聞笛》豪放月下飛天鏡八上《渡荊門送別》送別庭下如積水空明八上《記承天寺夜游》為美景而樂………古往今來,文人望月都有各類情思,十五月圓,又逢中秋,蘇軾望月又會有怎樣的感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活動設計一:以畫繪詩情1.播放本詞朗誦作品,學生輕聲跟讀。2.學生集體朗誦本詞,初步了解本詞的情感基調。3.借助上節課已經學習的方法,小組討論,揣摩作者情感變化。4.嘗試在紙上畫出本詞的情感變化圖并陳述理由。示例:作者以問月開篇,以豪邁之態直接問月亮幾時出現,情感高亢激昂,所以應在情感水平線上。“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以自己豐富的想象,把皎潔的月亮作為意象,暗指是自己的精神家園,想要追隨而去,但又擔心月宮內寒冷情感略有下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將天上人間暗暗比較,還是留戀于人間,情感轉為通達、豪放。下闋開頭直接寫月光的流轉和月下的不眠之人,情感逐漸婉轉、幽深。“不應有恨”直接表達作者對此的看法,既然人生與月亮一樣,無法避免悲歡離合,那就以豁達姿態面對,惟愿人長久。▲活動設計二:對月獨白--補充未言之懷念皎皎月夜,蘇軾輾轉難眠,披衣而立,自然有不少話語對月傾訴。那么他會說些什么呢?1.朗讀小序,明確小序中表達的情感之一--懷子由。補充資料1: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蘇轍《超然臺記敘》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輾轉多地為官,此刻首先懷念的是弟弟。2.面對中秋之月,家人團聚之時,蘇軾還懷念誰呢?引導學生關注小序中的“兼懷子由”的“兼”字。補充資料2: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乙卯:宋神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