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昨宵入夢,那人如玉,何處吹簫?門前朝暮,無情秋月,有信春潮??纯淬俱玻w花心事,殘柳眉梢。
古詩簡介
《人月圓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寫勘破世情和詩酒自娛的隱士生活。首二句寫千古興亡,氣勢宏大,以下過渡到山中生活,恬靜淡雅。中間的轉折是一個"倦'字,而從這一個字中又可看見他深深隱藏著的憤懣。這首散曲用白描,而語言雅致;寫景形象熨貼,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翻譯/譯文
小樓還被門前青山阻礙了去路,因為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看到遙遠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處吹著簫。門前朝朝暮暮與我相對的,只有毫無情意的秋月和按約而至的春潮。心事憂愁不定,似飛花一般,雙眉緊鎖不展,恰如殘柳。
解釋
⑴人月圓:曲牌名。此詞調始于王詵,因其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中原音韻》入"黃鐘宮'。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換頭,須連用。
⑵礙:遮擋。楚天: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處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借用意境表達懷念。
⑷有信春潮:潮水有漲有落,其去來都有定時,稱為"信潮'。
⑸飛花:飄飛的落花。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寫于寓居杭州西湖的一個春日,是為了抒發自已懷念遠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整體賞析
"小樓'兩句,寫從小樓遠望。西湖到處是青山,故在樓上遠望時,被層疊的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望見遙遠的"楚天'。這兩句,情調有點惆悵,不但通過意象來表現,而且通過一個"還'字強調出來。"還'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想眺望遠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礙了,不能達到目的;這就顯出了懊惱之意。曲文一開頭就籠罩了一層低沉不快的情緒緒,從而為下面只體的敘述抒情定下了基調。
"昨宵入夢'三句為敘事,是說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進入到自己的夢境中來了,但她現在卻不知在什么地方。這里借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展現了一個美麗而又惆悵的夢境。說它美麗,是因為美人入夢,必有許多旖旎溫馨,說它惆悵,是因為醒后相憶,不知她身在何處。這種別后酌"分明又向華胥見'(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許多文人才士難堪的,張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過頭來看,就會對開頭兩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原來,所謂"遙斷楚天遐',實寓兩地分離,同"那人'的關系被隔斷之意;而"青山'之礙,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見。
"門前朝暮'三句,沿著前篇的情感之流繼續發展,敘述那段時間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對的,只有"秋月'與"春潮'而已,非常寂寞,無聊。然而還不止此,"秋月'而曰"無倩',"春潮'而曰"有信',這就增加了數倍的感傷色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有句云:"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埋怨秋月的無情,這里的"無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埋怨潮來有信,人歸無期,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這三句在敘事寫景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是濃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結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飛花'與"殘柳',喻心緒的惆悵,形容的憔悴,"飛花'無定著,像心境的搖曳不定,"殘柳'有虧缺,像雙眉的皺損敗殘,這說明很善于形容。
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發懷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寫景,而在情感的表達上又顯得形象而含蓄,體現了張可久散曲典雅蘊藉的風格。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2
思帝鄉春日游唐朝
韋莊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v被無情棄,不能羞。
《思帝鄉春日游》譯文
春日踏青郊游,風吹杏花滿頭。原野小徑上是誰家少年,儀表堂堂、風度翩翩。
我想要是能夠嫁給他,這一生也就滿足了。即使被他無情無義地休棄了,也不會后悔。
《思帝鄉春日游》解釋
題解:《思帝鄉》又名《萬斯年曲》,本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單調三十三至三十六字,平韻。此調金奩集載溫庭筠韋莊詞,注越調(無射商)。該篇押用同一部平韻,韻腳分別是"游'、"頭'、"流'、"休'、"羞'。
陌(m):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這里泛指道路,野外的道路。陌上,道路之上。年少:即"少年',小伙子,青年人。
足:程度副詞,很,非常。風流:風度瀟灑,舉止飄逸,灑脫放逸,風雅瀟灑。足風流,猶云十分風流,夠氣派、瀟灑,夠俊俏、多情的。
妾: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謙稱。擬:是定、準、必的意思,與"打算'的用法不盡相同,打算,想要。與:給,這個介詞后面省略了賓語。將身嫁與,把自己嫁給他。
休:此處指心愿得遂后的罷休,喜悅,歡樂。一生休,一輩子就這樣罷了,意思是一生就滿足了,這一輩子也就算了,意謂一生有了依托,一生滿足。
縱:縱然,即便。棄:拋棄,棄置。不能羞:意謂不會感到害羞后悔,即也不在乎。"縱被'二句,即使被他無情無義地休棄了,也不后悔。
《思帝鄉春日游》賞析
這首詞寫一個少女的青春的熱情和她對少男的大膽追求,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自白。
它描寫一位天真爛漫、熱情大膽的少女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迫切要求婚姻自由,追求愛情和幸福,表現了不顧一切封建倫常大膽追求純真愛情的主題。這首詞通過對少女心理活動的傳神描寫,塑造出了一個具有健全人格、渴望婚姻自主的女性典型;這個典型在青年男女被剝奪了自由戀愛權利的封建社會里,有著特別的意義。但這種一見鐘情的愛情,由于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礎,縱使剎那間可以爆發出耀眼的火花,若所遇非人也會轉眼歸于毀滅,以致產生不可設想的悲劇,這是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處境所造成的。
此詞是寫游春,有所遇,女遇男;僅是開端"春日游'三個字就極可玩味,表面看來原只是極為簡單直接的一句敘述而已,然而卻已經為后文所寫的感情之秾摯做了很好的準備和渲染。"春日'正是感情的春心覺醒的時節,一切都表現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之后更加一"游'字,則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隨春物以共同萌發及躍動從而可知。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點明時令是早春,繽紛的杏花花瓣落了游春的姑娘一頭都是,"吹'字在此一句中表現出一種當繁花開到極盛時,也同時伴隨有花片之飛舞的一種更為繽紛盛美的景象。而且"吹'字還可表現出一種活潑撩動的感受,則外在之春物遂與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系,寫出了春光明麗,少女歡快的場面。
前兩句以八個字刻畫出女子在融融春光中萌發了追尋意中人的春心;敘寫至此,已經為以后的感情之引發,培養和渲染了足夠的氣勢,于是以下由景轉情,情由景生,一位也漫步在原野小徑上的少年公子進入畫面,雖然少女并不認識他,但他那翩翩的風度,飛揚的神采,卻吸引了少女的注目,引起了少女的愛慕。九字長句"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一瀉而出毫無假借,讀起來筆力異常飽滿。曰"陌上',是游春時士女云集之所在;曰"誰家年少',則表現了期望的真誠與選擇的珍重;更加之以"足風流',是對于美好多情之預想的最高要求。"足風流'是少女眼中少年公子的形象,也是少女對少年的評價,少女對少年的愛慕之情全由這一"足'字傳出。
因而少女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一個"擬'字,點明這是少女內心的打算。曰"足風流',曰"一生休',前一句寫期望之理想,后一句寫自我之奉獻,兩相呼應,極為有力地表現了意志之堅決與感情之深摯。這一個九字長句與上一句的節奏句式全同,都是前面的六字句以兩字為一頓,造成一波三折的氣勢,然后以一個三字句為總結,字字斬釘截鐵,口氣是真摯、誠實、堅定的。這里寫出少女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然后用"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加重這愛的力量。這種強力的愛慕之情,不僅使她要終身相許,嫁給他,而且即使以后少年公子將她無情地遺棄,她也決無后悔。在"足'字上可見少年風流了,至此猶嫌不夠,還通過"休'和"羞'兩個字,層層加碼地予以強調,寫出了為愛情不惜代價、終身不悔的決心,進一步突出了少年風流之甚,由此足見少女之癡情。結尾處二句殉身無悔的誓詞,正是以其深摯的情意,提高加深了這首小詞的境界,一個真正愿為理想、事業而獻身的人,是為了對它的熱愛,詞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確實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沉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
這首詞從字面解釋或直為"一位女子在游春時對一個風流多情男子的向往和期待。'而若從"自比女性'的角度審視,則小詞實際上婉轉地傳達了雖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拋逐在西蜀一隅,但此心仍屬故唐的赤子情懷。首句"春日游'自然是對唐王朝鼎盛局面的期許;二句的風流少年乃是暗喻君王;三句的"妾'即屬自比,他是要將終生都托付唐王朝的了,即便如當下的暫被拋別,也是不離不棄"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態度決絕。
這首詞雖是少女單方面的一見鐘情,然用通俗明快的語言,率真、坦直的感情表達方式和長短錯落、聲情激動的語調,塑造出一個敢于沖破禮教、大膽追求愛情幸福的少女形象,異常鮮明,逗人喜愛。以白描的手法和清新明朗的筆調,刻畫這位少女天真爛漫、極富個性的形象,語言質樸而多情韻,在花間詞中獨具一格,別開生面,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該一首詞純用賦體,直抒胸臆,熱情奔放,淋漓盡致,它用的是長短錯落、聲情激越的句式,選擇的詞調與所表達的內容、感情的強度都很相適,最后以誓言般的三個字短句作結,顯得十分果決干脆,志不可奪。作為一位具有封建思想的文人,敢于道出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詞語,寫出這樣明快決絕的佳篇,不能不歸之于學習民歌的結果。韋莊抒情詞這種真率大膽的作風原本是民間文學的本色,在詞從民間到了文人手中之后慢慢朝向婉約化道路邁進的這個歷史進程中,韋莊詞卻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民間詞的一些特色,十分難能可貴。
《思帝鄉春日游》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韋莊身經黃巢之亂,轉徙流離,后雖卜居成都(后蜀),官至宰輔,而俯仰今昔,不能無慨于中;《古今詞話》稱韋莊有一個寵愛的姬妾被王建假托教導宮女召入宮而終未放回,韋詞牽涉此事者甚多;這首詞調寄《思帝鄉》,當是韋莊"托為綺詞'的思唐之作。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3
原文:
春日
宋代:吳錫疇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憶濂溪老,五畝園思涑水翁。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譯文: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美麗的春光已經離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結幽情都難以訴說。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銜泥筑巢,自己卻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
窗外的青草惦記著濂溪老周敦頤,幾畝田園思念著涑水翁司馬光。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我沒有寫招魂賦只能讓屈原去獨自狂嘯了,姑且排列詞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解釋:
韶(sho)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韶光:指美好的時光,多指美麗的春光。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寒食:即寒食節。中酒:受到酒的傷害。
一窗草逆濂(lin)溪老,五畝園私涑(s)水翁。
逆:迎接。濂溪老:指周敦頤。他晚年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生。私:偏愛。涑水翁:指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神宗時居洛十五年,以讀書、釣魚、采藥、灌花為樂。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招魂:用屈原《離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
賞析:
此詩首聯直抒胸臆,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頷聯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己;尾聯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脫現實的閑適態度來排解幽情。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與宋代許多名家,如蘇軾、秦觀、陳與義等寫《春日》的詩不同,他們都是從寫景入手,而卻直抒胸臆,他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著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也如美好春光一樣一去不復返了。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她渾然一體,隱約朦朧,難以表述,因而使詩人感到郁悶惆悵。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上句寫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引起詩人無限感慨:燕現時雖未成家,但終有成窩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人在落花時節如"中酒'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這既寫出了梅雨季節身體不適的感受,又寫出了傷時的精神狀態,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頓,哀怨憂愁表現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己。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園隱逸生活遣懷。聯中"逆'"私'二字用得極為精到。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其主人公的親昵之狀,曲折而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兩字寫活了田園,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聯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脫現實的閑適態度來排解幽情。
"無賦招魂難獨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離騷》典,表示了對死于異國的懷王的吊唁和對楚國命運的哀傷。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難,徽宗、欽宗被金人擄至北方,終死于五國城,其遭際頗似楚懷王。北宋滅亡,南宋依然不振,至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靜,但說"無賦',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脫。因為"招魂'不但無濟于事,反添憂傷,倒不如置之度外為好,更何況自己難得有這種清歡的時候,姑且賦詩遣興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上句"無賦',用得果斷;下句"且排',實屬無可奈何,其"幽情'雖得以暫時排解,不能從心中消除。從這里可以看出內心深處無法忘懷現實的矛盾痛苦,但他又畢竟是位隱逸詩人,故終以逃避現實以求解脫。
"幽情'是全詩的主題,起承轉合、凝聚開化,均以此為中心,詩情畫意、主體客體融而為一,造語新穎,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4
亂后春日途經野塘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徘徊。
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
季重舊游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翻譯
經歷大亂,流落到南國他鄉,獨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漁舟驚起水鳥,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楊花,飄飄撲來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樣,暮年詩賦滿懷悲愴。
眼看繁華的宮闕街市毀成瓦礫,天崩地陷了,慘痛的浩劫大殃。
解釋
途經:路過。
季重:吳質字。
子山:庾信字。
朝市:朝廷與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
劫:梵語"劫波'的省略。
創作背景
昭宗乾寧二年(895年),邰節度使王行瑜、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引兵人京師,殺宰相韋昭度、李溪,長安大亂。昭宗逃入南山,轉石鎮。士民數十萬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詩人亦逃出長安,次年春日寫下這首詩。
賞析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徘徊。'詩一開頭,便點明了"世亂'這樣一個大的背景。"見落梅'而人在"他鄉',便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家鄉的梅花。南方"他鄉'的梅花已落,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梅花恐怕剛剛綻放吧。由此又想到故鄉是否依舊,親人們是否還都平安。然而,這一切卻無從得知。此時詩人在這荒涼的野塘之畔獨自徘徊。接下來二句"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雖是寫眼前野渡無人、花鳥自得的悠然景色,實際上卻通過環境的死寂,側面地呈現出戰亂所造成的百姓流離,人口銳減的現實。"飛還住'、"去卻來'又恰恰代表著詩人的悲怨憂慮,表現了"剪不斷、理還亂',揮之不去,拂之還來的煩惱思緒。
"季重舊游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來敘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詩人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說舊游之處許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來所作詩文極盡悲哀。這兩句,用典極為貼切、恰當,從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到具體的感情脈絡,典故與現實都息息相關。因而,不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豐富了語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據傳,漢武帝開掘昆明池,在池底發現許多黑灰。到東漢明帝時,胡僧竺法蘭來中國,說:"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這二句是說:我親身經歷了戰亂眼看著繁華的都市化為灰燼,夷為荒涼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確是劫灰,天地確是由成而毀。從"眼看'到"始信',不僅說明了變遷之大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其中蘊藏著人生如夢的深切悲傷和無力回天的哀訴。有著痛定思痛的徹骨之恨。語雖淡,但情至深。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情感脈絡清晰、連貫,節奏性很強,聲音韻律與心緒的律動和諧統一。首聯是引子,觸景生情;頷聯主要表達一種情緒,創造出濃郁的悲愴氣氛。頸聯直切主題,鏤刻入骨,鮮明而深沉。尾聯寫所思所悟,言有盡而味無窮。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5
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
朝代:宋代
:程顥
原文: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注解:
此明道先生自詠其閑居自得之趣。言春日云煙淡蕩,風日輕清,時當近午,天氣融和。傍隨于花柳之間,憑眺于山川之際,正喜眼前風景,會心自樂,恐時人不識,謂余偷閑學少年之游蕩也。
O宋程顥,字伯淳,洛陽人。謚明道先生,,從祀孔子廟庭。
①云淡:云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午天:指中午。
②傍花隨柳:傍隨于花柳之間。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隨,沿著。川:瀑布或河畔。
③時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④將謂:就以為。將:乃,于是,就。偷閑:忙中抽出空閑的時間。
譯文:
云淡、風輕、花紅、柳綠,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處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墒钦l知道我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我像年輕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開頭兩句寫云淡風輕、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機;第三句是詩意的轉折和推進,第四句更進一步說明自己并非學少年偷閑春游,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哲理,以及對自然及宇宙的認識。全詩表達了理學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養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務實功夫,也表現了一種閑適恬靜的意境。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全詩寫出了詩人懷念少年時在故鄉時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心中對少年、故鄉的懷念。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6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豪放不拘,詩風超群,不同凡俗。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秀飄逸之風。
我在渭北獨對著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
什么時候才能一起喝酒,與你慢慢品論文章呢?
解釋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輩。這句說明上句,思不群故詩無敵。
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俊逸:一作"豪邁'。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今陜西西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為文。細論文:一作"話斯文'。
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第一聯是說,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第二聯是說,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的那種俊逸之風。
借著贊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開頭四句,一氣貫注,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都是對李白的熱烈贊美。對李白奇偉瑰麗的詩篇,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贊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的欽仰。這不僅表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誠摯的友誼。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第三聯是說,如今我在渭北獨自對著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遙想思念。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然而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聯系。也就是說,當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而遙望南天,未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唯見遠處的樹,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云',也帶有深重的離情。這兩句詩,牽連著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貞浽谝黄饡r的種種美好的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后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該有多么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末聯是說,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同桌飲酒,再次仔細探討我們的詩作呢?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么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這是最難忘懷、最為向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會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讀完全詩后,的無限思情仍在心中回蕩。
整首詩杜甫先從李白的詩歌才華寫起,交代思念的緣由;而后順理成章的抒寫自己對李白的濃濃的思念之情,為此表達再次相逢論詩的愿望。層層鋪墊,又環環相扣。把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清代浦起龍說:"此篇純于詩學結契上立意。'(《讀杜心解》)道出了這首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水***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寶五年)或747年(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之后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后來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趕往江東,杜甫奔赴長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7
原文: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
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
參軍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
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譯文
春天使者姍姍前來訪問,西湖水面換上綠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熱情,花風落地一樣喚人興奮。
春來了,參軍思緒亂如云,白發人,最怕題詩送青春。
我知道你擺好了湖中酒席,等待著老朋友來開懷暢飲。
遙遙萬里你捎來一片春情,每到春來我暗暗感到心驚。
冰雪消融,門外千山碧綠,繁花爭妍,江邊二月多晴。
還記得,少年時,迎春暢飲,到如今,春草綠,兩鬢如絲。
他鄉作客,物態人情各異,東風情意,年年難舍難離。
賞析:
原注:西湖者,許昌勝地也。
謝君有"多情未老已白發,野思到春如亂云'之句。
全詩以"萬里'一句為界分為兩部分,前半寫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后半寫自己異鄉逢春的新鮮見聞和落寞情懷。詩中春景寫得明媚可喜,感情寫得真摯動人。結構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層次分明,而接轉自然,語言明白曉暢,多少也有學習李白詩風所帶來的飄逸氣,體現了歐詩的基本特色。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8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
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
參軍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
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
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古詩簡介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春天所作的一首雜言古詩。全詩以"萬里思春尚有情'一句為界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寫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實際上是含蓄地表達了對友人寄詩安慰詩人情意的感激;后部分通過對夷陵春天景物的描繪,抒寫自己異鄉逢春的新鮮見聞和落寞情懷。這首詩著重表現朋友間的思念之情,也抒發了詩人遭受貶謫、覽物傷春的苦悶心情。詩中春景寫得明媚可喜,感情寫得真摯動人。
翻譯/譯文
春天使者姍姍前來訪問,西湖水面換上綠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熱情,花風落地一樣喚人興奮。
春來了,參軍思緒亂如云,白發人,最怕題詩送青春。
我知道你擺好了湖中酒席,等待著老朋友來開懷暢飲。
遙遙萬里你捎來一片春情,每到春來我暗暗感到心驚。
冰雪消融,門外千山碧綠,繁花爭妍,江邊二月多晴。
還記得,少年時,迎春暢飲,到如今,春草綠,兩鬢如絲。
他鄉作客,物態人情各異,東風情意,年年難舍難離。
解釋
西湖:指許州(今河南許昌市)西湖。
謝法曹:即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屬福建)人。當時在許州任司法參軍。宋代州府置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法參軍等屬官,統稱曹官,司法參軍即稱法曹。
歸:回去,指春光將逝。
綠于染:比染過的絲綢還綠。
爛不收:指落花委地,難于收拾。
落如糝(sǎ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狀的東西,詩中形容飄落的花瓣。
參軍:指謝伯初。
天涯萬里人:詩人自指。
殊:不同,引申為"陌生'的意思。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景祐四年(1037年)。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詩人因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和范仲淹對保守派的斗爭,寫信痛斥保守派諫官高若訥,被貶謫為峽州夷陵令。友人謝伯初從許州寄詩安慰他,他便寫了這首詩作答。
詩人在《六一詩話》中特意提到這首詩,并說明詩中有些抒情句子的來頭:"余謫夷陵時,景山方為許州法曹,以長韻見寄,頗多佳句。有云:長官衫色江波綠,學士文華蜀錦張。余答云:參軍春思亂入云,白發題詩愁送春。蓋景山詩有多情未老已白發,野思到春如亂云之句,故余以此戲之也。"
文學賞析
詩的前四句"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寫許州西湖春景:春來波綠,群芳爛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轉寫詩友殷勤多情,特從這美麗的地方寄來美好情意,點明這首詩是回贈之作。"參軍7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寫詩友雖已自發蒼蒼,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謝伯初贈詩中有"多情未老已白發,野思到春亂如云'之句,詩人特別欣賞,故化用其意,描摹詩人白發多情,寥寥數筆,卻十分生動傳神。"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想象詩友獨酌湖上,默默思念遠方被貶的自己。讀詩至此,方知前面寫景用意并不僅僅在于詠嘆西湖的自然風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詩友的美好情誼。句中"天涯萬里人'是詩人的自稱,暗寓自己被貶夷陵的遭遇,同時將內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發。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許州、夷陵兩地相距遙遠,又有山川阻隔,故詩人對詩友"萬里'寄詩,傳遞春的消息和真摯友情激動不已,但同時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頭震顫。門外綿綿遠山殘雪融盡,綠裝重換。二月晴朗的陽光下,江邊紅花正爭相吐艷,如此來去匆匆的春天,讓人感嘆如梭的光陰和稍縱即逝的美好年華。詩人觸景傷懷,驀然回首:昔日把酒對春、風流倜儻的少年,如今而立剛過,卻已是鬢發蒼蒼。顯然,一個事業、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歷經磨難者才每每會回味過去的大好時光。"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在這貶謫之地,詩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歲歲年年按時相伴的春風仍是那么熟悉、親切,似在安慰一顆孤寂的心。詩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猶未盡,令讀者回味無窮。
全詩以春為線索,既有對景物的描繪,又有詩友形象的勾勒和對原詩的化用l既有感于詩友的真摯睛懷,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際,詩情沿這一線索逐層展開,前后承轉不著痕跡,使詩篇情韻幽折,是一首酬唱詩的佳作。另外,詩人多處描摹明麗春景,雖有以明朗之景反襯其憂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種或虛或實的反復詠嘆,更多的是使詩篇交錯洋溢著令人沉醉的氣氛,一折一揚的處理,使詩之色彩也顯得多變而迷人,詩之內涵也更加豐富,絕沒有停留在一般的詠春主題上。全詩結構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層次分明,而接轉自然,語言明白曉暢,體現了歐詩的基本特色。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9
原文:
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發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里,未知何路到龍津。
譯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變,而我卻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沒人把我推薦。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樣,頭上的白發卻越來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風波千萬里,卻不知哪條路才能見龍顏!
解釋:
①榮落:榮顯和衰落。
②重(zhng):甚,很。
③逡(qūn)巡:頃刻、急速。張祜《偶作》:"遍識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語逡巡。'
④丘園:家園,鄉里?!兑踪S》:"賁于丘園,束帛戔戔。'王肅注:"失位無應,隱處丘園。'孔穎達疏:"丘謂丘墟,園謂園圃。唯草木所生,是質素之所。'后亦以丘園指隱居之處,如蔡邕《處士圂叔則銘》:"潔耿介于丘園,慕七人之遺風。'《舊唐書劉黑闥傳》:"天下已平,樂在丘園為農夫耳。'
⑤坐:漸、行將。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坐,將然辭,猶寢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詩人會昌二年母親去世,服喪閑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縱使:即使。
⑧可堪:豈堪。
⑨又無人:李商隱《小園獨酌》:"空余雙蝶舞,竟絕一人來。'與"無人'同慨。又,馮引一本作"更'。袁彪說:"無酒無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語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居喪前任秘書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階,故著青袍。青袍顏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詩》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應上"四春"。居喪期間離職家居,原職仍在。
欲逐風波:想去追逐風波。
龍津:即龍門,又名禹門口,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度赜洝罚?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龜魚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
賞析:
一、二兩句言世間盛衰變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淪落;今隱于丘園行將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兩句言丘園中雖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貧無酒可以消憂,又無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喪,四年楊弁平后移家永樂,仍為秘省正字,官職沒有升遷,況且遇到丁憂,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對仗襯貼,"青袍似草'、"白發如絲',不惟設色相映,更嘆官卑秩微而頭顱漸大;草青、絲自,兼具衰颯之象;"年年定',一年盼過一年,無絲毫升遷之跡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鬢發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動感相映,所謂仕進無路,汲引無門也,所以最后感嘆"未知何路到龍津'。
全詩純以對比之法結撰成章。首聯領起人事花事二題,"榮落'指人指花都可。詩人首先將"世間'與"我'對比,然后寫自己因守喪而困守家園的寂寞生活,頷聯寫景同時也流露出無聊之狀,起承了五痕跡。唐代八、九品官著青色服,詩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聯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與"白發'又形成對比。"年年定'是說久居下僚,"年年'與"日日'的疊字更進一步補足了對比之意。第五句感傷歲月流逝。"龍津'即龍門,尾聯是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又慨嘆無人引進。抒發的是詩人對未來的希望。
這首春日詩失之于輕靡,或者說是百無聊賴,有的也有寄托,不過比較直露。李商隱這首詩,從主題上說這首詩沒什么新意,但在藝術手法情景渾溶,低徊唱嘆,富艷而多氣,不多用典故而音節嘹亮,頗有杜詩境界。但在梗概多氣上還是不如杜詩同類之作。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原文: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譯文:
呂逸人隱居之地方,與塵俗世事隔絕。我專程來柳市南頭訪問呂逸人。
來訪未遇主人,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何必詢問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內一樣,東鄰流動的水流入西邊鄰居。
主人在這里著書立說的時問已經很長了,他親手栽種的松樹已經很老了,樹的表皮都象龍鱗一樣。
解釋:
1.裴迪,王維詩友,早年同居終南山,后常伴王維隱居輞川,游覽賦詩,琴樽相樂。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長安朱雀街東自北數第八坊(見《長安志》)。呂逸人:不詳何人。逸人,古代稱隱居之人。遇:會見。
2.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3.一向:從過去到現在的一段時間。
4.絕:斷絕,隔絕。
5.風塵:指塵俗的世事。
6.柳市,漢長安地名?!稘h書游俠傳》載:"萬章。字子夏,長安人也。長安熾盛,街闖各有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西城萬子夏。'此亦借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7.隱淪:隱士,隱居之人。
8.題凡鳥:典出《世說新語簡傲》。魏嵇康與呂安兩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對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駕專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呂安來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來迎接。呂安不進屋,只在門上寫了一個"鳳'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這個"鳳'字后,感到非常高興,認為是呂安在表揚他。他哪里知道,這個"鳳'字是呂安對他的譏諷,認為嵇喜這個人只不過是一只"凡鳥'而已"凡'與"鳥'這兩個字合寫,就是"鳳'的繁體字字形。在"題凡鳥'前加"不敢',有兩個意思:一是此次來訪未遇主人;二是贊揚呂逸人家不俗氣。
9.看竹:典出《晉書王羲之傳》。王徽之見吳中一個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觀賞。到了那里以后,在竹林中諷嘯了很長時間。主人請他坐下,他仿佛沒有聽到。在他要回去的時候,主人把門關上,留他賞竹,盡歡而散。在此用典,也有兩個意思:一是未見到主人;二是與主人不外,盡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
10.何須:何必,哪里還用。
11.屋里:室內。唐朝杜甫《見螢火》詩:"忽驚屋里琴書冷,復亂檐前星宿稀。'唐朝姚合《詠破屏風》:"殘雪飛屋里,片水落床頭。'
12.閉戶:閉門,關門。
13.種松:栽種松樹。
14.龍鱗:謂古松軀干如龍鱗。這里用它來形容老松樹的表皮呈現出鱗的形狀,很老了。
賞析: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后,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又顯示了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1
春日即事
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館初春后,人倚欄桿欲暮時。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翻譯
我病體初愈,帶著極大的興趣,勉強漫步庭院,探尋春天的消息;院中陽光明媚,日影緩緩西移。
池邊的亭臺樓閣積雪已經消融,透滿了初春的活力;我留連忘返,倚著欄桿,一直到夕陽西下,暮云低迷。
那上下翻飛的蝴蝶,那嗡嗡盤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滿了情意;滿地的兔葵,叢生的燕麥,一個勁地長著,怎知我滿腹的心思?
池塘邊的垂柳在風中搖動著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時又在何地?
解釋
病起:病愈。
多情:指情志高。
白日遲:用《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句,謂春日過得緩慢。
強:勉強。
池館:池苑館舍。
初春:春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春。
兔葵燕麥,兩種植物名。
腰支:同"腰肢'。腰身;身段;體態。
長條:長的枝條。特指柳枝。
賞析
這首詩是呂本中的代表作,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景,都寫得流轉自然,為歷來選家所重。
首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詩的主腦,"病起'是身體狀況,"多情'是因為病,因為春懷,還有門外的春景。一個人纏綿病榻多日,今天身體好些,能夠出外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戀的初春美景,詩人自然多情。在這樣的心情指導下,見到的景色也變得多情起來。于是,院中的白日、似乎遲遲不墜,將溫暖的陽光灑滿大地,讓詩人盡情領略眼前的春光。首句寫春日,照應節候,也是在室內很久的病人乍一出門的最直截的反應,寫得很自然。次句"強來庭下探花期'是承首句說,"強來'是"病起'的進一步說明;"探花期'又是"多情'的表現。
次聯依"庭下探花期'展開。詩人漫步庭院,欣賞著早春景色,只見病前所見的積雪都已消融,和暖的春風吹滿大地,使人懶洋洋地,他便倚著欄桿,久久不想離去,一直到黃昏,太陽即將下山。前面已有"白日遲'句,此聯又重說賞景到日暮還不走,他站的時間之久,對景色的多情就得到了深刻的描繪。詩在寫景時不僅僅是注目風景,而是把自己嵌入景中,與景物融合成一片。因此宋張九成在《橫浦日新錄》中稱贊說:"此自可入畫。人之情意,物之容態,二句盡之。'詩也成為眾口稱贊的名聯。
下一聯又接上"人倚闌干'寫。詩人倚欄桿這么久,看得這么細,他見到是眼前蜂蝶忙忙碌碌地飛來飛去,遍地長著兔葵、燕麥。詩在這里特地把"有意'與"無知'對舉,蜂蝶是有意,為春色而繁忙,兔葵、燕麥是無知,默默地生長。詩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動植物都帶有感情,襯托出自己的主觀思想。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這二句都有出處。出句是化用了李商隱《二月二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句,也參考了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中的"蜜蜂蝴蝶生情性'句。呂本中在這里借用,顯然不單單是描寫小昆蟲的熱鬧,贊賞春天的蓬勃生氣,而是由它們所交織成的氣氛中,感嘆自己的孤寂。對句是用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序中的話:"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也是藉此含蓄地寄托自己凄然的神思。
上聯通過景色,加以主觀情感,使詩進入一種幽獨傷感的氛圍,詩人傷春的情調已經流露出來,尾聯就以情語作結,將前三聯作一大收煞。詩說小池邊的垂柳在春風中飄蕩多姿,可我即使要去折它,折了又送給誰呢?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如唐王之渙《送別》云:"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樂府有《折楊柳》專詠送別。這首詩由眼前的楊柳想到送別,而所送之人早已走了,如今不知流落在何方,于是又產生懷念,應接得很自然。更見功力的是,這樣一結,成為全詩的點睛,原來詩人病起看花,倚欄留戀,感蜂蝶有情,嘆葵麥無知,種種"多情'舉動,都是因了懷人。心中所懷,不惟不見,連所懷之人在何處都不知道,讓他不得不迷惘感傷、凄然淚下。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2
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翻譯
從美人登發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回西園。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
東風自立春日起,忙于裝飾人間花柳,閑來又到鏡里,偷換人的青春容顏。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比我先回到北方。
解釋
春幡:古時風俗,每逢立春,剪彩綢為花、煤、燕等狀,插于婦女之發,或綴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勝,彩勝。
無端:平白無故地。
年時燕子:指去年南來之燕。
酉園:漢都長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都稱西園,專供皇帝打獵和游賞。此指后者,以表現的故國之思。
渾:全然。
黃柑薦灑:黃柑酪制的臘酒。立春日用以互獻致貿。
更傳:更談不上相互傳送。
黃梅染柳:吹得梅花飄香、柳絲泛綠。
鏡里轉變朱顏:謂年華消逝,鏡里容顏漸老。
更:何況。
解連環:辛詞用此喻憂愁難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飛來的大雁。
賞析一
辛棄疾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方度過的。當時的中國北方,已為金人所統治,辛棄疾的家鄉山東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從金國歸于南宋的。據鄧廣銘先生考證,這首詞是他南歸之初、寓居京口時所作的一首詞。
此詞上片通過立春時節景物的描繪,隱喻當時南宋不安定的政局。開頭"春已歸來'三句,點明立春節候。按當時風俗,立春日,婦女們多剪彩為燕形小幡,戴之頭鬢。故歐陽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釵頭燕已來'之句。"無端風雨'兩句,既指自然界的氣候多變,也暗指南宋最高統治集團驚魄不定、碌碌無為之態,宛如為余寒所籠罩。"年時燕子'三句,由春幡聯想到這時正在北飛的燕子,可能已經把他的山東家園作為歸宿了。"年時'即去年之意,這說明作此詞時,離別他的家鄉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渾未辦'三句,是說新來異鄉,生活尚未安定,春節到了,連旨酒也備辦不起,更談不到肴饌了。
詞的下片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憂國懷鄉之情。"卻笑東風從此'三句,想到立春之后,東風就會忙于吹送出柳綠花江的一派春光。"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語雖虛擬,實際表達了初歸南宋急欲報國、收復失土的決心,深恐自己磋砣歲月,年華虛度。這里說的"清愁',實際是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解連環',是用《戰國策》秦昭王送玉連環給齊國王后,讓她解開的故事。當時的齊王后果斷機智地把玉連環椎破,使秦的詭計流于破產。但環顧當前,南宋最高統治集團中人,誰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確決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表示對于恢復事業的擔憂,深恐這一年的花由盛開又復敗落,而失地卻未能收復,有家仍難歸去,言語、句流露出一絲的惆悵。
從這首詞的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后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在這首詞中,他對于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他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賞析二
全詞緊扣立春日的所見所感來寫,賦予節物風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帶嘲諷,內涵充盈深沉。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從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后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辛棄疾對于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上片起韻點題,寫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風景。立春日是春天到來的信號,表現這節物風光。以一"看'字,將春天的氣息,通過婦女們立春日的頭飾裊裊春幡散布出來,暗示出對于春歸的喜悅。以下一韻,不直接往前寫去,卻反挑一筆,寫出對寒風冷雨阻礙春來的幽怨。以下突然寫到燕子,用比興法推出懷念故國的感情。因為余寒未盡,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時南來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國的"西園'去。但燕子雖然無法歸去,卻生派它一個"西園夢'。一個"料"字,化無理為有趣,表明這燕子,已經成了思念故國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夢'而不能"到'西園,暗示西園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徒有故國之思,卻不能一探故里。借燕傳情,頗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風光中來,黃柑薦酒,青韭推盤,這立春日應備的食品,現在卻無心準備,并且顯得心煩意亂。沒有明言原因,但通過上下文語境,人們可以明白,是濃烈的故國之思,和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悲傷,使完全亂了方寸,連節日應酬也無心去為之了。
下片寫對春天再來的種種感受,把筆由立春日探進整個春天里去。換頭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緊張和煩亂情緒,并領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為東風染遺梅柳,染追花草,使萬紫千紅的春天漸次到來,取笑東風的從此不得消閑;二是東風偶爾清閑時,不過是把鏡中人的朱顏轉換成衰老的模樣。在這春天越來越華美而越來越衰老的對照中,"笑'著,但分明含著淚水。因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東風面前,所感覺到的是志士投閑、英雄無用而徒任芳華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換頭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內緊外松、甚至正話反說的趣味。以下直接歸為正話正說,極言清愁難消?;?解連環'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斷滋生、越積超重的清愁,正像一個不見首尾的連環一樣,不打碎則無法解開連環,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與生命共始終的感情。此處"問何人'一語,下得凄側,它向外探詢的口吻,寫足了被沉沉的家國之倩、生命之悲所縈繞,急于擺脫又無可擺脫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對于南宋統治者不思恢復、放廢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韻,直探進暮春里去,寫怕見花開花落的心情,和看見暮春時大雁自由北還而傷痛于的人不如雁。這里有惜春惜時的感情,有懷念故國的感情,也有對于南宋統治者久不作恢復之計的怨尤。至此,不僅上片中的無端幽怨和煩亂得到了解釋,而且全詞的主旨也從這花開花落、塞雁先還的意象中脫跡而出。
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體系,使此詞傳情含蓄而深沉,留給人審美再創造的余地很大。
賞析三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稓q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驊矣诩胰酥^,或綴于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緒凄迷:"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手法頗似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時變化。"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意思是說: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來的燕子正往北風,或許它們今夜會夢宿西園吧。"西園',原指供皇帝游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逗鬂h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此應指后者。從"年時燕子'句看,此詞大約作于辛棄疾南歸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尋味不盡。"黃柑薦酒',黃柑釀制的臘酒。"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五辛盤里。據《本草綱目菜部》稱:"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去:"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渾未辦'(還未辦、全然未辦),情境大異,如此良辰,其情緒之悵悵,浮漾紙面了。
下片繼寫"春已歸來'。試看:東風著意,她吹得梅花微綻,清香四溢;柳吐金絲,柔條婀娜;似乎一點兒閑空都沒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卻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畫意,又可見實中有虛,虛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過是美麗的想象而已。緊接一轉說東風還會忙里偷閑:"又來鏡里,轉換朱顏'。頓挫盤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此以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極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語破的:這愁是怕見花開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來的大雁卻已先我而北還!那么,這愁便也"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了。
這首詞處處切《立春日》題目,以"春已歸來'開篇,寫民間是日歡樂習俗:裊裊春幡,黃柑薦酒,青韭堆盤,而自己對天時人事卻別有一番感觸:燕尚"夢到西園',塞雁尚有鄉國之思,何況"渡江天馬南來'志在恢復中原的辛棄疾,能不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與此篇同一感慨。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稱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極不堪,燕子猶記年時好夢。黃柑、青韭,極寫宴安酖毒。換頭又提動*禍,結用雁,與燕激射,卻捎帶五國城舊恨。辛詞之怨,未有甚于此者。'雖說扯遠了些,但他畢竟看出了詞的主旨,與昔人詠節序的"率俗'之作迥異。不過"辛詞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綠樹聽啼鴂')等,而前者因"詞意殊怨。愚聞壽皇(孝宗)見此詞頗不悅'(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詞藉詠節序以抒國事,悲慨窒塞,郁結于中,辭淺意深。稱得上是一篇"不必劍拔弩張,洞穿已過七扎'(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之作。
創作背景
《漢宮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寓居京口,剛剛成家。鄧廣銘先生在《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三版題記'中說:"辛稼軒在錦襜突騎渡江初的紹興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彥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3
原文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
嶺梅謝后重妝蕊,巖水鋪來卻結冰。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好將膏雨同功力,松徑莓苔又一層。
翻譯
雪花打在竹叢和樹枝上,不時發出沙沙響聲;濃密的雪片從空中飄落下來,聚集在地面上。
嶺頭的梅花已經凋謝,現在又好像重新開放了;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卻又結成寒冰。
要把馴養的小鹿栓牢,嚴防它們亂跑而被雪天打獵的人捉去;將煮茶的壺水添滿,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嘗、吟詩。
可以將春雪同春雨的功勞相比;春雪過后,松間小路上的莓苔,將會更加濃密。
解釋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無聲。
散:飄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結、凝聚,指飄落后的雪。
重妝蕊:指雪凝結在花謝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開放了一樣。
巖水: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兒:馴養的小鹿。
獵客:打獵的人。
鼎:古時一種炊器,多為三足兩耳的青銅制品。
僧:和尚。
雨:滋潤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勞。
莓:植物名,果實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生在潮濕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春日、"山中描繪,點明了時間地點與環境狀況,形成了一幅別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
首聯第一句寫春雪落竹叢,"無聲'之中仿佛"有聲,把春雪的那種溫柔,纏綿和細密,寫的惟妙惟肖,韻昧很濃。首聯第二句寫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態,把雪花密而無聲的那種狀態寫的十分逼真,"散'和"凝'這一組反義詞同時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從狀態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點,矛盾而又統一,這樣的雪才富有特色。
頷聯,第三句中的"重妝蕊,"妝蕊'本就是用來描寫梅花的,而所面對的卻是雪白潔凈的雪花,冬天剛剛過去,梅花早已凋零,而在這里點睛一筆,生動地再現了春雪綴滿枝頭,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千古名句有異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卻結冰,寫出了春雪帶來的春寒,連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結冰,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的天氣狀況,為當時景色的大環境坐下了鋪墊,不得不說,在詞語的拿捏,內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頸聯,第五、六兩句則是平鋪直敘地描寫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動:系鹿防獵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鄉家活動,卻在這里賦予了雪景的一種動感,動靜結合,從樸實中見真感情,使整篇詩欣賞起來更富有真實感,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可讀性,充分體現了山村農家的特點,詩中所描繪的這幅春日雪景也因這生動的農家描寫而顯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聯寫春雪滋潤萬物的功力可以與春雨相等,給山間松徑帶來一片生機。春雨素來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贊美,而此處,直抒胸臆,"同功力'三個字將春雪對大地做的貢獻直接提升到了與春雨等價的高度,表達了對春雪的無盡喜愛與贊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徑'和"莓苔'兩個意象將春雪所作的貢獻具體化,正是因為春雪的滋潤,這兩種植物才會"又一層',更加有力地論證了的觀點,在此處,也可見邏輯之嚴謹,思維之緊密。全詩以寫景為主,雖無華麗之辭藻,卻有真實之感情,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閑適、淡泊的特色,全詩讀來朗朗上口,讀者細細品味之時,腦袋中就能浮現出那樣一番雪景,雪景無限風光,著實令人神往。
創作背景
詩人身處唐末亂世,王室的生活則越來越奢侈糜。.百姓們處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境地。詩人一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勞動人民和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接觸。他作此詩,實際上是借此鄉村美景,反襯亂世不平,從中可以品味出詩人對下層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原文: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譯文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田問小路上,誰家少年,如此風流?
若能將身嫁與,誓死到白頭,縱被無情棄,也不羞。
解釋
《思帝鄉》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名。詞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達極盛。
①足:足夠,十分。
②一生休:這一輩子就算了。
③"縱被'兩句:即使被遺棄,也不在乎。
賞析:
賞析
這首詞不掩飾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熱情,迫切要求戀愛自由。詞意質樸大膽,很近民歌。
此詞開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來原只是極為簡單直接的一句敘述而已,然而卻已經為后文所寫的感情之秾摯做了很好的準備和渲染。試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節,草木之萌發,昆蟲之起蟄,一切都表現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則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隨春物以共同萌發及躍動從而可知。而春游所見之萬紫千紅鶯飛蝶舞之景象也就從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則外在之春物遂與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系,其感染觸發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滿頭之情勢矣。
"吹'字雖有花片被風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卻并沒有花落春歸的哀感,而卻表現出一種當繁花開到極盛時,也同時伴隨有花片之飛舞的一種更為繽紛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經為以后的感情之引發,培養和渲染了足夠的氣勢,于是下面才一瀉而出毫無假借地寫了"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一個上六下三的九字長句,讀起來筆力異常飽滿。
韋莊這首小詞雖不必有儒家之修養與楚騷之忠愛的用心,然而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卻確實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層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
創作背景
晚唐時期社會矛盾各種進一步激化,民窮財盡、國力衰弱,戰亂綿亙,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前途茫茫、對未來失去信心,多數人為全身遠禍得過且過,上層官僚集團和豪商巨賈則征逐秦樓楚館盡情享樂,一些知識分子也在倚紅偎翠中消磨歲月,韋莊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參加春試落第,約咸通七年(866)再赴考,屢試不第,此后黃巢起義時期在南方避亂流寓很久,大半生曾到過江南及贛、湘、鄂、蜀等地,過著漂泊的生活。黃巢亂后,中原文士多往歸西蜀克保偏安之局,韋莊兩度入蜀,后為王建賞識,卜居成都,王建建國稱帝后,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治號小康,得以余力從事于文藝,《古今詞話》稱:"莊有寵人,資質艷麗,兼善詞翰。建聞之,托以教內人為詞,強奪去。'韋詞牽涉此事者甚多。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5
原文: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v被無情棄,不能羞。
譯文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田問小路上,誰家少年,如此風流?
若能將身嫁與,誓死到白頭,縱被無情棄,也不羞。
解釋
《思帝鄉》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名。詞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達極盛。
①足:足夠,十分。
②一生休:這一輩子就算了。
③"縱被'兩句:即使被遺棄,也不在乎。
賞析:
賞析
這首詞不掩飾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熱情,迫切要求戀愛自由。詞意質樸大膽,很近民歌。
此詞開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來原只是極為簡單直接的一句敘述而已,然而卻已經為后文所寫的感情之秾摯做了很好的準備和渲染。試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節,草木之萌發,昆蟲之起蟄,一切都表現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則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隨春物以共同萌發及躍動從而可知。而春游所見之萬紫千紅鶯飛蝶舞之景象也就從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則外在之春物遂與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系,其感染觸發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滿頭之情勢矣。
"吹'字雖有花片被風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卻并沒有花落春歸的哀感,而卻表現出一種當繁花開到極盛時,也同時伴隨有花片之飛舞的一種更為繽紛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經為以后的感情之引發,培養和渲染了足夠的氣勢,于是下面才一瀉而出毫無假借地寫了"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一個上六下三的九字長句,讀起來筆力異常飽滿。
韋莊這首小詞雖不必有儒家之修養與楚騷之忠愛的用心,然而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卻確實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層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
創作背景
晚唐時期社會矛盾各種進一步激化,民窮財盡、國力衰弱,戰亂綿亙,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前途茫茫、對未來失去信心,多數人為全身遠禍得過且過,上層官僚集團和豪商巨賈則征逐秦樓楚館盡情享樂,一些知識分子也在倚紅偎翠中消磨歲月,韋莊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參加春試落第,約咸通七年(866)再赴考,屢試不第,此后黃巢起義時期在南方避亂流寓很久,大半生曾到過江南及贛、湘、鄂、蜀等地,過著漂泊的生活。黃巢亂后,中原文士多往歸西蜀克保偏安之局,韋莊兩度入蜀,后為王建賞識,卜居成都,王建建國稱帝后,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治號小康,得以余力從事于文藝,《古今詞話》稱:"莊有寵人,資質艷麗,兼善詞翰。建聞之,托以教內人為詞,強奪去。'韋詞牽涉此事者甚多。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6
原文:
春日
南北朝:徐陵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
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
譯文: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岸邊的田野村落籠罩在茫茫暮色中,清澈的江流被霞光輝映得一片絢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與秋天有關的成語課件
- 不等式課件教學課件
- 云南師范大學《環境導視系統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聲學基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邵陽職業技術學院《向量微積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2025年初三年級校內模擬物理試題試卷(最后一卷)含解析
- 下載馬工程配套課件
-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從分子觀點了解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簡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源職業技術學院《藥物分析化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期中聯考物理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媒體宣發合同協議
- 變電站交、直流系統培訓課件
- 2025-2030中國消毒器械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與投資價值研究報告
- 2025年環保知識競賽賽題及答案(共70題)
- 2025屆青海省西寧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杭州市高三歷史4月二模質檢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內容分析試題及答案
- 職場溝通職場溝通與人際關系處理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山東管理學院
- 2025屆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下學期“三診一?!苯虒W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含答案)
- 專題03 文言文閱讀【知識精講精研】高二語文下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
- 安全隱患報告獎勵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