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礎(診法辨證-問診及切診)_第1頁
中醫學基礎(診法辨證-問診及切診)_第2頁
中醫學基礎(診法辨證-問診及切診)_第3頁
中醫學基礎(診法辨證-問診及切診)_第4頁
中醫學基礎(診法辨證-問診及切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節問診

Section4Inquiry●概念及內容:

問診是醫生通過對病人或陪診者進行有目的地詢問,了解疾病的起始、發展及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和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歷史沿革:1.《內經》為中醫問診奠定了基礎。2.歷代醫家在長期實踐中不斷補充,逐漸完善。3.明代醫家張景岳將問診概括為十問歌。4.清代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對于問診的一般項目、現病史、既往病史等內容都作了詳細的規定,近似現在中醫病案的書寫內容?!穹椒白⒁馐马?1.較安靜的環境。2.對病人疾苦要關心體貼。3.切忌使用病人聽不懂的醫學術語。4.不可憑個人主觀意愿去暗示和誘導病人。5.重視詢問主訴,要善于圍繞主訴,深入詢問。6.危重病人搶救為先,病情緩解,再詳細詢問。

一一般問診(GeneralInquiry)(一)一般情況(GeneralData)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否、民族、職業、籍貫、工作單位、現住址等。

(二)主訴(ChiefComplaint)主訴是病人就診時最感痛苦的癥狀、體征及持續時間。主訴要求簡明扼要。

(三)現病史(HistoryofPresentDisease)指圍繞主訴,從起病到此次就診時疾病的發病情況、病變過程和診治經過。此外,問現在癥狀也屬問現病史的范疇,因其包括的內容較多,是問診的主要內容,將專門討論。

(四)既往史(Anamnesis)1既往健康狀況2既往患病情況(五)個人生活史(LifeStyleandProcess)1生活經歷2精神情志3飲食起居4婚姻生育(六)家族史(FamilyHistory)二問現在癥(PresentSymptoms)●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睡眠、疼痛)(一)問寒熱(ColdandFever)

辨別病邪的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

根據寒熱的有無,是否同時出現,輕重,出現時間,持續時間,及其兼癥,臨床常見的寒熱類型有:①但寒不熱;②但熱不寒;③惡寒發熱;④寒熱往來。

1但寒不熱⑴新病邪客陽郁惡寒(表里俱寒)⑵久病陽虛失煦畏寒(手足冷)⑶寒戰瘧疾(溫疫)⑷風邪癥輕惡風2但熱不寒⑴壯熱:里熱實證。⑵潮熱:陽明潮熱-胃腸燥熱內結;濕溫潮熱-濕熱困遏中焦(身熱不揚);陰虛潮熱-陰虛陽亢(骨蒸潮熱)⑶微熱:陰虛發熱;氣虛發熱3惡寒發熱:

惡寒重發熱輕──主風寒表證病邪性質發熱重惡寒輕──主風熱表證發熱輕而惡風──主傷風表證惡寒發熱皆較重──邪正俱盛惡寒發熱均較輕──邪輕正衰邪正盛衰惡寒重發熱輕者──邪盛正衰4寒熱往來

⑴寒熱往來,發無定時──少陽病,半表半里證。

⑵寒熱往來,發有定時──瘧疾。(二)問汗(Sweating)1汗出有無:外邪的性質和衛陽盛衰。⑴表證有汗——中風表虛證;表熱證⑵表證無汗——傷寒表實證⑶里證汗出——里熱證;諸虛證⑷里證無汗——津虧、失血、傷陰

2汗出時間⑴自汗——氣虛、陽虛證⑵盜汗——陰虛內熱證,或氣陰兩虛證⑶絕汗(脫汗)——亡陰、亡陽證。⑷戰汗——邪正相爭,病情發展的轉折點。汗出熱退,脈靜身涼─邪去正復身熱不減,煩躁,脈來疾急─邪勝正衰

3汗出部位⑴頭汗:上焦熱盛;中焦濕熱;虛陽上越⑵半身汗出:風痰或瘀痰、風濕阻滯經絡⑶手足心汗:陰經郁熱熏蒸;陽明熱盛中焦濕熱郁蒸⑷心胸汗:心脾兩虛;心腎不交⑸汗的冷熱色澤:冷汗;熱汗;黃汗(三)問飲食口味(DietandTasteinMouth)津液的盈虧及輸布,脾胃功能的盛衰。1口渴與飲水(ThirstandDrinking):津液盛衰⑴口不渴飲和口渴欲飲口不渴,不欲飲──津液未傷;寒證,濕證口渴欲飲水──津液損傷;燥證、熱證⑵渴不多飲和口渴多飲渴不多飲——濕熱、痰飲、瘀血(水逆證)口渴多飲——陽明熱盛;津液大傷(消渴)2食欲和食量(AppetiteandFoodIntake):脾胃強弱⑴食欲減退:不欲食、納少或納呆新病食欲減退──正氣抗邪的保護性反應病情較輕,預后良好。久病食欲減退,兼神倦,面萎,舌淡,脈虛──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食少納呆,伴頭身困重,脘腹脹悶,舌苔黃膩──濕盛困脾,或飲食停滯,脾胃運化不健

⑵厭食厭食,兼噯氣酸腐,脘腹脹滿─食滯內停厭食油膩,兼胸脅脘腹脹滿─肝脾濕熱孕婦厭食嘔惡─妊娠惡阻⑶消谷善饑——胃火熾盛,腐熟太過⑷饑不欲食─胃陰不足,虛火內擾⑸偏嗜食物偏食肥甘,易生痰濕偏嗜生冷,易傷脾胃過食辛辣,易病燥熱⑹在疾病過程中:食欲恢復,食量漸增——胃氣漸復,疾病向愈食欲逐漸不振,食量漸減——脾胃功能逐漸衰弱,病情加重

“除中”——脾胃之氣將絕,危在旦夕

3口味(TasteinMouth)

脾胃功能失?;蚱渌K腑病變的反映⑴口淡——脾胃氣虛,或寒證⑵口苦——肝膽火旺,膽氣上逆⑶口甜─脾胃濕熱⑷泛酸——肝胃蘊熱⑸酸餿——傷食⑹口咸——腎虛及陽虛水泛(四)二便(DefecationandUrination)1大便(Defecation):

次數規律,成形不燥,無膿血、粘液及未消化食物。

便次異常;便質異常;排便感異常;顏色異常

⑴便次異常(FrequencyofDefecation)有便秘和泄瀉之分。①便秘(Constipation):便難,間隔長,干結。a.熱秘:熱盛傷津;b.冷秘:陰寒凝結;c.氣秘:氣機壅滯;d.虛秘:氣液兩虧等。病機總屬腸燥津虧②泄瀉

(Diarrhoea):不成形,次數多,水樣、完谷不化或鴨溏。新病瀉急——實證;病久泄緩——虛證。a.水樣或溏泄——脾虛或寒濕困脾,脾失健運b.瀉下臭穢稀水或黃糜,腹痛,肛門灼熱─濕熱之邪傷及腸腑

c.五更瀉─腎虛命門火衰,寒濕內積d.痛泄,泄后痛減,脘悶噯腐——傷食泄瀉e.痛泄,泄后痛減,與情志相關——肝郁脾虛⑵便質異常(StoolForm)①完谷不化─脾腎陽虛②溏結不調時干時稀──肝郁脾虛,肝脾不調大便先干后稀──脾胃虛弱

③膿血便(痢疾)濕熱積滯交阻于腸,脈絡受損,氣血瘀滯

血多膿少——偏于熱,病在血分膿多血少——偏于濕,病在氣分⑶排便感異常(FeelinginDefecation)①肛門灼熱──熱迫大腸②肛門氣墜甚則脫垂──脾虛氣陷③排便不爽a.腹痛腹瀉而排出不爽,腹脹矢氣──肝氣犯脾,腸道氣滯b.便泄不爽,夾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穢難聞,瀉后痛輕──傷食泄瀉c.瀉下黃糜,粘滯不爽──濕熱蘊結大腸d.里急后重:濕熱內阻,腸道氣滯(痢疾)。④滑瀉失禁──脾腎虛衰,肛門失約⑷顏色異常(ColorofStool)①大便色灰白,溏結不調(黃疸)——脾虛或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②便血腸風近血——熱傷腸絡

痔瘡(先血后便,便血鮮紅)肛裂出血遠血——肝胃瘀滯

(先便后血,便血褐暗)柏油樣便2小便(Defecation)⑴尿量異常①小便清長量多─虛寒證;消渴?、谛”愣厅S─熱盛津傷,或汗吐下傷津,化源不足③小便短少——肺、脾、腎功能失常,氣化不利,水濕內停⑵尿次異常①小便頻數a.新病小便頻數,短赤而急迫─下焦濕熱,膀胱氣化不利b.小便頻數,量多色清,夜間尤甚─腎陽不足,腎氣不固,膀胱失約②癃閉: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為癃;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

虛證——腎陽不足,氣化無力實證——濕熱下注,或有瘀血、結石阻塞⑶排尿感異常①小便澀痛─濕熱下注(淋證)②余瀝不盡─腎氣虛弱,腎關不固③小便失禁─腎氣不足,下元不固下焦虛寒,膀胱失煦

若神昏而小便自遺,屬于危重證候。④遺尿──腎氣不足,膀胱失約⑷小便顏色等①尿中帶血(尿血、血淋):熱傷血絡脾腎不固濕熱蘊結膀胱②尿有砂石(石淋):濕熱內蘊,煎熬尿中雜質③小便渾濁如米泔水(尿濁、膏淋):脾腎虛損,脂液下流(五)問疼痛(Pain)“不通則痛”──因實而致痛?!安粯s而痛”──因虛而致痛。

*一般規律:新病,痛劇,持續不解,拒按─實證久病,痛輕,時痛時止,喜按─虛證1問痛的部位(LocationofPain)⑴頭痛:根據頭部部位,可確定病在何經頭痛連項者──屬太陽經兩側頭痛者──屬少陽經前額連眉棱骨頭痛者──屬陽明經巔頂痛者──屬厥陰經⑵胸痛:心、肺;虛里⑶脅痛:肝、膽⑷脘痛:胃

進食后痛勢加劇——實證進食后痛勢緩解——虛證⑸腹痛:多個臟腑⑹腰痛:腎⑺四肢痛:①風寒濕邪侵襲,或濕熱蘊結,阻滯氣血運行②脾胃虛損,水谷精微不能達于四肢而作痛③疼痛獨見于足跟或脛膝酸痛──腎虛,年老體衰2問疼痛的性質(CharacterofPain)⑴脹痛:氣滯作痛的特點。胸脅脘腹等處,時發時止─氣滯*僅頭目脹痛─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⑵刺痛:瘀血疼痛的特征之一。(固定痛)

胸脅脘腹等處較為常見。⑶冷痛:常見于腰脊脘腹及四肢關節等處。①寒邪阻絡─實證②陽氣不足,臟腑肢體失于溫煦─虛證⑷灼痛——火邪竄絡,或陰虛火旺⑸絞痛——有形實邪(瘀血、結石、蛔蟲)阻閉氣機;或寒邪凝滯氣機。⑹隱痛——精血虧損,或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機體失卻充養溫煦⑺重痛:常見于頭部、四肢、腰部及全身?!獫裥袄ё铓鈾C*頭部重痛——肝陽上亢,氣血上壅⑻掣痛——經脈失養或阻滯不通掣痛多與肝病有關。⑼空痛:多見于頭部或小腹部?!獨庋杼澨?,組織器官失養⑽酸痛:——濕邪侵襲關節,氣血不暢;腎虛,骨髓失養。⑾走竄痛:胸脅脘腹疼痛而走竄不定(竄痛)─氣滯肢體關節疼痛而游走不定(游走痛)─風濕痹?。﹩査?Sleep)陰陽氣血的盛衰,心腎等臟腑功能的強弱。1失眠(Insomnia)——陽不入陰,神不守舍⑴營血虧虛,不能上奉以養心神。⑵陰虛火旺,內擾心神(心腎不交)。⑶邪氣干擾痰熱上擾心神。食滯胃脘,“胃不和則臥不安”。2嗜睡(Sleepiness)——痰濕內盛,陽虛陰盛⑴困倦嗜睡,頭目昏沉,胸悶脘痞,肢體困重─痰濕內盛,清陽不升⑵飯后嗜睡,神疲倦怠,食少納呆─中氣不足,脾失健運⑶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正氣未復⑷極度疲憊,但欲寐─心腎陽虛,陰寒內盛

作業1請按期、量、色、質總結月經異常的臨床意義,并試找出其在病機上的內在規律性。2帶下病的一般規律是什么?白帶、黃帶和赤白帶的臨床特征和臨床意義如何?第五節脈診

Section4PulseExamination

●脈診的歷史沿革:《內經》、《難經》→《傷寒論》→《脈經》→《脈訣》→《景岳全書脈神章》→《瀕湖脈學》→《診家正眼》等(略)。●脈象形成的原理:1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組織

2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3其他臟腑與脈象的形成關系一切脈的部位(一)遍診法(二)三部診法(三)寸口診法: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為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A搏動處。

1“獨取寸口”的原理:寸口脈象可以反映五臟六腑的病變

“肺朝百脈”

⑵“氣口亦太陰也”

2寸口分部候臟腑

右寸:心肺關:肝膽脾胃尺:腎腎

二切脈的方法★時間:“診法常以平旦”☆姿勢:與心平齊◆布指:定位、調節

指法:總按、單按■指力:舉、按、尋三正常脈象(一)特點(平脈)

正常脈象: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流利柔和有力;寸、關、尺三部均可觸及,沉取不絕。即有胃、有神、有根。

(二)脈象的生理變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