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限時集訓32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_第1頁
課后限時集訓32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_第2頁
課后限時集訓32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_第3頁
課后限時集訓32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_第4頁
課后限時集訓32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后限時集訓(三十二)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2021·廣東學業水平選擇考適應性測試)我國廣東某沿海地區盛行“冬至節,吃咸湯圓”的文化傳統。所吃湯圓無餡,用蝦、蟹、生蠔等海鮮煮湯,味道鮮美。據此完成1~2題。1.該地制作咸湯圓湯料中的海鮮主要來自()A.南海 B.東海C.黃海 D.渤海2.冬至節,北方居民多吃餃子,南方居民多吃湯圓,形成這種地域文化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A.原料 B.市場C.工藝 D.交通1.A2.A[第1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廣東省瀕臨我國南海,湯圓湯料中的海鮮就地取材,應來自南海,A正確,B、C、D錯誤。故選A。第2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餃子皮主要是小麥粉制成,其原料是小麥,主要生長在我國北方地區,而湯圓主要是糯米面制成,其原料是水稻,主要生長在我國南方地區。因此造成北方居民吃餃子、南方居民吃湯圓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上的差異,A正確,B、C、D錯誤。故選A。](2020·廣東肇慶模擬)生活在陜西省南部(陜南地區)的小明同學,利用暑假到陜西省北部地區旅游,看到陜北地區的傳統民居與陜南地區存在明顯差異。下圖為陜西省位置和范圍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3.在陜南地區,傳統民居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導致陜南地區民居差異的原因主要是()①氣候多種多樣②地形多種多樣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異④地質條件的差異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4.陜北地區的傳統民居,一般不設北窗,南面窗戶較大。南面窗戶大的主要目的是()A.通風透氣 B.冬天接受更多陽光C.防潮 D.保溫5.陜南民居注重排水,陜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A.地形 B.緯度位置C.大氣環流 D.土壤3.B4.B5.C[第3題,“石頭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設,與建筑原料有關;“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響很大,一般吊腳樓建在山區,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第4題,陜北地區緯度較高、海拔高,冬季氣溫低,同時冬季受冬季風(西北風)影響而氣溫更低,則一般不設北窗,南邊窗戶較大可接收更多的陽光,增加室內溫度。第5題,陜南注重排水,說明降水較多;陜北注重雨水收集,說明水資源少;兩地區主要是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而降水差異大,故其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臺灣蘭嶼島居民日夜與海共生。島上傳統民居為獨特的木石結構房——地下屋,這種房屋房頂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體建在挖空的凹陷處,四周用石頭壘成圍墻,室內配有火堂。如圖示意蘭嶼島位置及地下屋景觀。據此完成6~8題。6.蘭嶼島地下屋是當地人趨利避害的選擇,這里的“害”最主要是指()A.地震 B.風害C.暴雨 D.風暴潮7.蘭嶼島地下屋的突出優點類似于()A.蒙古族蒙古包 B.傣族竹樓C.福建土樓 D.陜西窯洞8.地下屋室內火堂的主要作用是()A.緩解陰暗潮濕 B.提高冬季室溫C.加熱所需食品 D.驅趕侵擾蚊蟲6.B7.D8.A[第6題,蘭嶼島的地下屋是當地人趨利避害的選擇,臺風來時,風力大,破壞力強;臺風過后,酷熱難當。當地居民創造了這種“地窖式”民居,優點突出,可躲避臺風,且住起來冬暖夏涼,能采光通風,排水良好,極具特色,是當地人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獨特的歷史文化。所以蘭嶼島地下屋是為了躲避臺風而建。第7題,由上題分析可知,蘭嶼島地下屋既可以躲避臺風,又能夠冬暖夏涼,類似于陜西窯洞。蒙古包是為了便于遷徙,適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傣族竹樓是為了防潮濕,適應當地的濕熱環境;土樓是便于家族團聚,又能防御外敵的建筑方式。第8題,由材料可知,地下屋一半建在地面以下,室內建有火堂,可以彌補陰暗潮濕的特點。該地緯度低,冬季氣溫不會很低;加熱食品沒有必要配備專門的火堂;火堂沒有特殊的味道,不會驅趕蚊蟲。]燈籠是我國的傳統工藝品,是喜慶的象征。古代竹編燈籠是用天然竹子、油紙、粘膠經過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個有著百余年制作竹編燈籠歷史的“燈籠村”。過去,村里無論男女老幼都會做燈籠,編制的燈籠在當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棄了這一傳統手工藝,全村僅剩七八家燈籠作坊,編制燈籠的傳統手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境地。據此完成9~11題。9.福建莆田歷史上制作燈籠的有利自然條件是()A.氣候溫暖濕潤 B.水陸交通便利C.竹林資源豐富 D.消費市場廣闊10.歷史上莆田燈籠用油紙糊裱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透光性 B.防風防雨C.防止燙傷手 D.增加美觀度11.與古代竹編燈籠相比,現代鐵絲燈籠的主要優勢是()A.材料成本較低 B.剪斷裁彎容易C.不可回收再利用 D.使用壽命較長9.C10.B11.D[第9題,由“竹編燈籠”“用天然竹子、油紙、粘膠經過工匠多道工序”可判斷竹林資源豐富是莆田制作燈籠的有利自然條件。第10題,燈籠內用蠟燭發光,需要燈籠具有防風防雨的功能;油紙不透水,油紙糊裱后,風也不易進入燈籠內部,則主要目的是防風防雨。第11題,鐵絲比竹制品更耐用,所以鐵絲燈籠使用壽命長,但成本較高,不易剪裁彎曲且做工難度較大,同時鐵絲可回收。](2020·海南高考)有著“東方好望角”之稱的某沿海小鎮,迎接了中國大陸新千年的第一縷曙光。這里房屋、道路依地勢而建。在約方圓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塊砌成,屋頂瓦片也多壓著石塊,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據此完成12~13題。12.該鎮位于()A.海南省 B.廣東省C.浙江省 D.山東省13.該鎮石砌建筑主要是為了抵御()A.寒潮 B.臺風C.泥石流 D.冰雹12.C13.B[第12題,由文字材料可知,該鎮迎接了中國大陸新千年第一縷曙光,說明其位置偏東,此時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因此該鎮的緯度應該相對較低,由此可判斷所在省級行政區域是浙江省。第13題,由文字材料可知,該地石砌建筑屋頂多壓石塊,主要是為了防風,且建筑多分布在山坳中,也可以避風。](2020·長沙模擬)在江蘇中部的興化地區(地面平均海拔不足2米,農田易遭受漬澇災害),有一種獨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當地人們在號稱“鍋底洼”的湖蕩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塊塊狀如小島的精致農田。讀圖,回答14~16題。14.根據其耕作方式判斷,垛田種植的作物最不可能是()A.水稻 B.棉花C.冬小麥 D.玉米15.當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溝渠中的淤泥挖出來,堆入垛田之中,此舉的主要作用有()①清理河道和溝渠,利于排水通航②加固垛田,減少水土流失③加深、拓寬河道和溝渠,增加儲水量④給垛田增加有機肥,改善土壤A.②③ B.①④C.①② D.③④1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流域上游興修水庫,新修垛田的高度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泥沙淤積加劇B.地殼不斷下沉C.洪澇災害發生頻次減少D.人口密度增加14.A15.B16.C[第14題,垛田適宜旱地種植,而水稻必須在水田中耕種。第15題,垛田地勢起伏小,水土流失不嚴重,②錯誤;把河道和溝渠中的淤泥挖出來,堆入垛田之中,可以加深河道,利于排水通航,但不能拓寬河道和溝渠,①正確、③錯誤;河道和溝渠中的淤泥大部分來自土壤表層,加之淤泥中的生物殘體分解又會釋放出有機質,因而可以改善垛田土壤肥力,④正確;綜上可知,選項B正確。第16題,上游興修水庫可攔截泥沙,使得水庫下游河段河水的含沙量減小,該地區河道的泥沙淤積減輕;水庫有調節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的功能,興修水庫會使下游河段洪澇災害發生的頻次減少,垛田不需要太高即可減輕漬澇災害的威脅,故選項C正確。]二、綜合題17.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西北地區局部圖(圖1)和法國示意圖(圖2)。圖1圖2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和法國有關專家經過考察,發現寧夏北部、賀蘭山東麓地區的小氣候十分適合優質葡萄的生長。寧夏人民經過兩年的辛勤勞動,完成了2000公頃葡萄基地和防護林的建設。材料三Q、R兩地氣候資料對比。(1)分析R地1月均溫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2)與法國相比,賀蘭山東麓地區發展葡萄種植有哪些有利條件?(3)如果大量引用黃河水發展葡萄生產,可能對本地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哪些不利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