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和傳承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_第1頁
認識和傳承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_第2頁
認識和傳承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_第3頁
認識和傳承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_第4頁
認識和傳承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認識和傳承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的核心內容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不僅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包含了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衍生和發展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人引以為自豪、外國人羨慕的文化寶藏。它融佛道儒醫武等學派為一體,儒家的修身養性,仁義禮智信,道家的煉丹采藥,佛家的參禪;醫家的臟腑保養等。各家門派學說雖然獨有其理論體系和修煉要旨,但在體育養生中主流觀點竟殊途同歸。主要體現為:人天整體觀古人認為,人為萬物之靈,與天地位列三才,與自然界同生同源息息相連。人天整體觀,研究的是“天”和“道”,天和道是自然整體規律,在社會,則為社會規律,在人身,則為人體規律。“天道常新,人道常明”,順合自然規律,從哲學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康壽奧秘。《黃帝內經》集我國秦以前人天觀之大成,創立了中醫學,提出的人天整體自然觀,對于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顯然有重要的價值。《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這是中醫人天相應的基本思想。道家認為“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于世俗的觀念、欲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欲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有點像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饑來吃草。”人天整體觀強調人與天的基本物質是一到的,因此,養生要遵循天地的四時運變規律。對此,《皇帝內經·素問》曾有長篇論述。太極圖是表現人天整體觀的符號,內藏人天交會圖、天地人的竅位、天道、地脈、臟腑五行運化,奧秘無窮。陰陽互根觀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古人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并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臨床經驗和人體養生活動。“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學說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存在陰陽兩個方面。凡是運動、溫熱、興奮、向外、向上、擴散和明亮的都屬陽。凡是靜止、寒冷、抑制、向內、向下、凝聚和黑暗的都屬陰。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和相互轉換。陰陽的相互對立表現在它們之間相互的制約和斗爭。例如,溫熱可以驅除寒冷,反之,寒冷可以降低高熱。正是由于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制約,才使事物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陰陽的相互依存,是指以對方存在作為己方存在的條件。無上則無下,無陰不生,無陽不長,是“互根”的關系。陰陽的相互消長,揭示出事物的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后,你且看他!”啟人思考。上述部分觀點僅是筆者個人學習認識,揭示的只是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寶藏的一角。中國古代養生理論書籍《道德經》、《莊子》、《論語》、《易經》、《黃帝內經》、《道藏》、《周易參同契》、《抱樸子》、《養生論》、《太平經》、《性命圭旨》等等多不勝數,和大德圣賢高士一起,如浩瀚宇宙中的繁星閃爍,照耀著中華歷史長河,它是我們中華兒女享用不盡的寶藏。古人云:明理就是功。想修有所成,就要在理論上下功夫。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的特點、方法及效果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是祖先數千年總結的知識成果,凝聚了前輩們智慧和心血。佛家認為,養生不僅是養身,更貴在養心。他們非常注重向內心自省的“調心”的功夫,主張“去物欲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只有形神合一,心胸開闊,才能延年益壽。他們的修煉方法主要是打坐(禪坐),進行靜功的修煉。亦有佛家拳等動功修煉方式。許多寺院有尚武的風俗,在養生健體上達到動靜結合。儒家的養生以“煉心”為主,著重于道德的凈化與陶冶,在練功引入倫理規范,重視修身治學,攝生養氣。修煉主要是靜坐。他們認為,靜能生慧。宋代大儒朱熹曾要求他的學生,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中醫的養生以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為目的。從重視人的健康著手深入研究人的經絡、臟腑運動的規律。主要有導引、按蹺、吐納、行氣和按摩等。武術則強調意、氣、力形相結合,注重凝神聚氣,以意馭氣以氣引形,以增強人的體質和素質。站樁是武術練氣的主要練功方式。在傳統方法中最具神秘色彩而健身效果奇妙的應屬道家的健身術。道家是中國本土成長的學派,崇尚尊重人的生命,講究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追求的是人的延年益壽。道家認為,氣是生命形成的物質基礎,它雖然無形可見,但對生命的存在卻非常重要。道家理和術繁多,主要通過或動或靜的方法,有行氣法、胎息法、存思術、導引術和按摩等,采用咽津、吐納、閉息、存思、守竅、辟谷等方法,運化五臟六腑,強壯人的體魄,激發人的潛在能力,整體改善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使人的身心整體素質變化顯著,達到增強人的體質,快樂健康和長壽的目的。古代文人修習靜坐養生法的很多。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身體多病,后來堅持靜坐養生以此祛病延年。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記述他修習靜坐法的體會說:“其法至簡單,唯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實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南宋詩人陸游堅持靜坐養生晚年仍精力過剩,他曾在《戲遣老懷》詩中寫到:“已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靜功的健身的效果顯而易見。各傳統學派不但重視靜功,也提倡動功。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動靜結合,文武相配,有張有弛,更有利于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疏通經絡,強壯筋骨,養體保健。中國古代養生術的防病祛病作用十分突出。古人認為,偏陰偏陽為之疾。疾病是人體外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外邪)的侵擾,內受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影響殃及五臟六腑,使之運化無序,傷了本元之氣,而得病的。而古代養生氣功從人的身心調補扶正祛邪出發,對增強人的體質,抗病治病延年益壽發揮作用。《皇帝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漢代道家經典《太平經》倡導“守一法”和“觀五臟顏色法”。認為“守一明之法,長壽之根也”,“可使老而更少,發白更黑,齒落更生”。對推動古代氣功發展的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著有《抱樸子》)說修煉的作用: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可以延年。古籍中存有了大量的養生術治療各種疾病的記載。古代體育養生方法一般簡單易行,無負面作用,只要方法得當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對人體的主要益處:一是能夠強身健體,改善人體各大系統,提高人體的代謝能力,效果奇妙。二是陶冶性情,優化人的情緒、意志與性格,增強心理適應力,塑造健全人格。三是開發智力,使人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能力提高。四是能通過調動和發揮機體內在潛力,推遲或延緩人的衰老過程,實現延年益壽。當今世界物欲橫流,人們普遍急功近利,不少人精神貧乏,從與時俱進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現實意義出發,挖掘弘揚中國古代養生文化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應用的思考十七屆六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對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挖掘弘揚工作并非易事。由于歷史的復雜原因,歷代養生大家多是對學人多方考磨,收徒極嚴,往往傳理不傳法或傳法不傳理。普遍存有口傳心授、直指單傳、不留文字,甚者所留文字古怪,達意南轅北轍。傳學也是逢山水開釋,得道者除勤奮外需很高的悟性,還要有大德開關點竅,故而有大成者鳳毛麟角。從禪宗六祖慧能禪師繼承禪宗五祖弘忍禪師的衣缽的故事可見一斑。中國古代體育養生文化是先人們不斷總結“體悟”出來的智慧結晶。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長年浸泡和享用祖先留下的福慧海洋中而不覺,尊重不夠。而往往存在著用形而上學的方法、浮躁的心態,簡單地對待祖國文化寶庫的挖掘、研究和弘揚工作。其結果,不是對其神話就是妖化。由于古代體育養生文化自身的特點,挖掘弘揚極為困難和復雜。應該處理好科學與迷信的關系。正是對人體功能現象科研不足,解疑不夠,給邪教和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