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版必修二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閑話秋涼、勝日秋果”等幾幅畫面,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散文的魅力,來自作家的真見、真知、真性、真情,來自文字和諧的色彩、自然的節奏、沖淡而雋永的韻味,因而,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復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此外,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還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培養人文意識,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律之門。【學生分析】一、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的能力主要還停留在初讀和泛讀上,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指點。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三、學生對現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學習文本抓景物特征寫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文本,品味揣摩語言,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情感內涵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教學重點、難點】1.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深深眷戀及內心的落寞、悲涼之感2.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設計思想】1.作者眼中,“悲涼”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對生命的認識,因此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課設計緊扣“清、靜、悲涼”,結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寫景文字的特點。2.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采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3.輔助手段:多媒體4.課時安排:1課時【預習準備】一、大聲誦讀,初識文本1.大聲朗讀,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夠更充分地釋放閱讀者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讓閱讀者自身獲取真正美的享受。2.反復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二、自主鑒賞,獨具慧眼(一)獨具慧眼發掘散文中獨特之美鑒賞角度:景物、手法、結構、情感、主旨等。(二)揭示背景,深入探究明確散文主旨“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我們打開郁達夫的心結,探究散文主旨。【教學過程】一、導入課文秋天是多姿多彩的,學生齊讀(幻燈片展示: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的詩,讓我們感受到秋的明凈;學生齊讀(幻燈片展示: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毛澤東的詩,讓我們感受到秋的壯麗;學生齊讀(幻燈片展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詩,讓我們感受到秋的悲涼。不同的人,對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故都的秋》,走進郁達夫的心靈世界。(板書:故都的秋郁達夫)二、介紹作者和背景1、介紹作者(1)作者生平: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生于書香家庭。幼年喪父,發憤讀書,成績斐然,貧困的生活賦予他詩人的憂郁特質。17歲留學日本,飽受異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賦予他作家的憂傷情懷。壯年時期飄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難的祖國賦予他戰士的憂患意識。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終年49歲。1952年被中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明確:他具有詩人的憂郁特質、作家的憂傷情懷、戰士的憂患意識,他是一位革命烈士,他是一位愛國的散文家。
2、寫作背景此文寫作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等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閑居獨處,在游歷山水中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作者提倡靜的文學,寫的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輾轉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寫下散文《故都的秋》。明確: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動蕩不安的,作者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心情苦悶,寫的多是靜的遁世文學。三、解題學生自由說對題目的理解明確:情感:眷戀、向往,歷史滄桑感和文化氣息;文體:寫景抒情散文四、鑒賞文本(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從文章中找出直接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達夫對故都的秋天懷著怎樣的情感?明確:第一段:他為賞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最后一段:他為這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見愛秋之深啊!板書:向往、眷戀、愛2、找出概括北國之秋特點的句子。明確:清靜悲涼文本探究1.作者寫南國之秋的用意?明確:寫南國之秋主要是為了形成對比,襯托北國秋景之美,秋味之濃,同時顯示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贊美和眷戀。2.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明確:秋園、秋花、秋草、落蕊、秋蟬、秋雨、秋士3.小組討論: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故都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明確:秋,清在色,靜在聲,悲無處不在。五、美讀悟情在這樣的秋色里,作者呢?談談你的理解,并讀出你的感受。明確:悠閑又有點落寞、對秋天的贊美、愛和眷戀。深入研讀作者的“悲涼”從何而來?明確:客觀上,季節是秋天,所以作者選取了故都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主觀上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舊中國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悶。二是郁達夫個人氣質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三是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課外拓展,語言應用選擇你喜歡的一處秋景,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寫一段話,要求80字左右。課堂小結明確:散文鑒賞方法:1、整體把握文章;2、要透過富有主觀色彩的自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3、要自覺地運用藝術表現手法、修辭等方面的文學知識來進行鑒賞。九、課下作業1、以“故鄉的秋”為題,寫一篇描寫故鄉秋景的隨筆,表達你或喜或悲的心情,要求做到“以情馭景,景中顯情”,字數在200—300字左右。2、讀郁達夫《北平的四季》林語堂《動人的北平》結束語: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受。《故都的秋》學情分析
一、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的能力主要還停留在初讀和泛讀上,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指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是十分扎實。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三、學生對現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故都的秋》效果分析本堂課教學目標完成良好,課堂效益高。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課堂參與率高,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勤于思考,積極參加。今天有幸聽了察老師的課,感覺受益匪淺。在課堂上,察老師始終貫穿著“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并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一、解題自然在解題中,對標題進行充分解讀,讓同學們了解題目中“故都”與“秋”的含義,從標題看作者的情感傾向和文章的風格。從整體看,這部分的設計非常成功。從中也可以看出察老師對教學大綱把握的到位以及自身語文素質的修養。二、注重知人論世對作者系統的介紹,從生活的時代空間,到個人的生平創作,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對理解文本起重要的鋪墊作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讀文的基礎上理解散文文體特征,進而歸納總結,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歸到課本,深入理解文本。四、感情朗讀察老師非常注重感情朗讀,讓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景”與“情”的語句,分析為什么愛或悲,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讀出“愛”,讀出“悲”,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采取了配樂朗讀讀,效果良好。五、注重學生對文本的元閱讀體驗。獨立閱讀,談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六、學習方法指導在課堂教學中,察老師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知人論世,關注背景,在學生默讀時,不動筆墨不讀書方法的指導。在分析課文時,強調抓住關鍵字、詞、句等好的學習方法。從總體上來說,本堂課很成功。它展示了察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和教學能力。《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篇寫景抒情散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對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戀之情。“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本課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律之門。《故都的秋》這一單元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與志趣的賞析目的。《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對故都北平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內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緊扣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勝景”等幾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客觀景物(故都的秋)與作家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根據《故都的秋》的文章特點,教者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有感情的朗讀和通過景物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學的難點定位在對作者對故都秋的“悲涼”感受上。《故都的秋》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有關郁達夫的文學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郁達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陽縣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
B.1922年,他從日本回國,參與組織“創造社”。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2.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排比對偶比喻)
B.(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排比對比比喻)
C.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排比對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比喻對比擬人)3.“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對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項是()
A.藍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現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景物特點。
B.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切合作者當時那種落寞的情懷。
C.這是一種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
D.色調的選擇表現了作者獨特的審美觀。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各題。(一)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1.作者認為牽牛花的色彩“以藍色或白色者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對之理解賞析正確的一項()
A.這充分說明作者對色彩的研究也頗有造詣,也反映了作者對顏色的看法。
B.這與文眼一致,從視覺效果上突出了北國秋的“清、靜、悲涼”,恰當地傳達了作者的情感。
C.四種顏色里,確確實實是藍、白色最好,不濃不淡,不妖不艷,恰倒好處。
D.作者僅僅是為了表達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實際上,淡紅色的牽牛花還是蠻不錯的。
2.對三節文字分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在這三節文字里,作者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了北國的秋景,表達了作者對北國秋天的熱愛之情。
B.三節文字,一一對應地表現了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雖然各自互有滲透,但還是各有側重的。
C.在寫北國之秋的時候,作者時不時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節都將故都之秋和南國之秋進行對比,更加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故都秋的喜愛。
D.三節文字,每一節都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多種表達方式,使得行文活潑不呆板。3.請你對這三段文字的寫景特點作簡單的評述。
(二)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1.這兩段寫槐樹的落蕊和秋蟬的殘聲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第一段畫線句子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突出了故都之秋怎樣的特點
3.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來寫寫秋蟬就“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的意圖是什么
《故都的秋》課后反思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安排了近代散文家郁達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本單元的“單元說明”是這樣的:學習本單元的寫景抒情散文,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位,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要關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體會作者觀察、欣賞和表現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本課應完成的學習任務有如下幾方面:1.學習文本抓景物特征寫景、情景交融的手法。2.通過朗讀文本,品味揣摩語言,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情感內涵。3.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課后反思通過這次教學,我思考著在高中的散文教學中,如何通過美讀引導學生鑒賞,如何在文學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等,我的幾點思考如下:一、在自主學習中應注重美讀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語文教師最大的職責應該是讓語文與學生的生活對接,讓語文活動成為學生的精神活動,讓語文的詩意充盈學生的瑰麗人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而語文教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每一個教師都可以找到最適合于釋放才能的契機。我認為,美讀可以點燃學生介入語文的熱情。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獲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徑,這一方面,我還存在著不足。二、在合作探究時,應將“品”與“讀”結合。當然這個讀不僅僅是單純地教師的讀、學生的讀,而是通過大家的合作學習,將“品”與“讀”結合。學生通過個體品讀,找出一幅幅北國的秋景圖,都是作者調動了各種感覺來描寫的,給讀者以各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寫之景,都是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真切感悟,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具體而形象,能喚起大家豐富的想象。三、要感受人文精神,培養創新品質。在這篇散文中,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著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表現出作者的人文關懷。學生通過品讀,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新見,在這種氛圍中,他們不僅能理解作者對故都秋的那份美好情感,感受到作者從文中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更為可喜的是,他們由此延伸開來,有所發展、創新,結合自己的生活,談到了對作品的獨特見解,盡管有的觀點淺顯甚至模糊,但它們都是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是創新精神的萌動。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和遺憾,但它體現了我在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秋節慰問活動方案
- 2025年銷售工作總結和工作方案演講稿
- 贈與協議(附贍養義務)
- 內蒙古通遼歷年中考作文題與審題指導(2008-2024)
- 2025年玻璃門保鮮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燃油切斷裝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第二次調研考試(物理試題文)試卷含解析
-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2024-2025學年初三下第一次測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品牌規劃與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工業大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圖像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YY/T 0489-2023一次性使用無菌引流導管及輔助器械
- 中醫藥適宜技術頸椎病課件
- 幼小銜接視野下大班幼兒學習習慣的現狀調查及養成策略研究
- 中職電子商務班級建設方案
- 2024年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小兒常見病的預防和護理
- 《教育學》課件 第五章 學校教育制度
- 畢業論文-XXX公司招聘管理的研究
- 單位降薪通知范本
-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程、問題及前瞻
- 電子病歷系統開發和實施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