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送別詩一組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小學語文-送別詩一組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小學語文-送別詩一組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小學語文-送別詩一組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小學語文-送別詩一組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送別詩一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2.通過詩歌語調(diào)、節(jié)奏、韻律體味詩歌的情感并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詩歌。3.在學習中歸納總結(jié)送別詩中常見景物,理解景物與送別詩之間的關系。4.初步培養(yǎng)學生欣賞送別一類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1.通過詩歌語調(diào)、節(jié)奏、韻律體味詩歌的情感并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詩歌。2.在學習中歸納總結(jié)送別詩中常見景物,理解景物與送別詩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在學習中歸納總結(jié)送別詩中常見景物,理解景物與送別詩之間的關系。【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導學案【教學過程】一、激發(fā)興趣,導入課題。用《離騷.九歌》中的“悲莫悲兮傷別離”引出送別的主題,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兩句送別詩。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托寄之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謝意之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壯闊之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眷戀之別。“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設計意圖:既能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又順勢導入課題。精讀《芙蓉樓送辛漸》誦讀品詩韻自讀詩歌。課件出示:注意詩歌停頓、語調(diào)、韻律,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詩人的情感。師配樂范讀(課件出示)生個人范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多種形式。教師點撥:詩歌要有明顯的節(jié)奏才具有韻律美,節(jié)奏是抒情的重要表現(xiàn)。設計意圖:在小學高段詩歌誦讀新課程標準指導下,設計本環(huán)節(jié)我注重對學生詩歌誦讀的訓練。學生通過詩歌語調(diào)、節(jié)奏、韻律體味詩歌的情感,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二)想象會詩意詩中描寫了怎樣的畫面?生想象畫面說大意,強調(diào)用自己的話,借助注釋,查工具書,查資料,想象畫面等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設計意圖: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積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體會詩歌意境。入景感詩情詩中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哪里感受到的?學生重點體會“寒雨、夜、楚山孤”這些景物中詩人所營造的離別的凄涼氛圍,再結(jié)合詩人王昌齡的背景資料,更深刻理解詩歌的三、四句,體會詩人的心志和品格。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設計原則是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情感感受,學生在景物描寫中體會詩歌情感,感受“景語”的魅力,了解景物描寫與表達情感之間的關系。以我國現(xiàn)代語言大師王國維的話“一切景語皆情語”為切入口,引出對一組送別詩的欣賞。帶讀一組送別詩——歸納總結(jié)(一)小組合作品組詩(四年級學過的兩首詩)1.課件出示合作學習提示:體會詩中作者是怎樣用景物表達心境的;結(jié)合課前搜集的作者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及之前的學習經(jīng)驗積累。2.先獨立思考2分鐘,再小組合作5分鐘,完成導學案中的表格。題目抓住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情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3.小組展示(每個小組任選一首進行展示)預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學生抓住“煙花三月”“孤帆”“長江”等景物描寫,結(jié)合四年級的學習積累,運用《芙蓉樓送辛漸》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的送別是幸福的離別,快樂的離別,詩人對友人的羨慕追隨之情。《送元二使安西》中“朝雨”“客舍”“柳”等景物以及背景資料體會分別的眷戀,不舍,擔心,祝愿。(二)課堂檢測課件出示一首拓展閱讀詩歌《別董大》,學生獨立完成。題目抓住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情感別董大設計意圖:通過整合一組送別詩,課內(nèi)與課外拓展兼得,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內(nèi),積累學習送別詩的經(jīng)驗,表格歸納的設計,使學生在歸納總結(jié)中更深刻理解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四人一小組交流個人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既是對獨立學習的檢測,也是合作學習的展示;課堂檢測,在反饋學習效果及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同時,拓展積累送別詩。中國詩詞大會通過搶答的方式完成送別詩詞積累的考查。課堂小結(jié)經(jīng)典永流傳1.選自己喜歡的一首送別詩詩,用繪畫或書法的形式送給同學。2.選自己喜歡的一首送別詩,用合適的旋律把它唱給朋友聽。設計意圖:遵循新課程標準對詩歌分學段教學目標的指導,學生在循序漸進中積累詩歌,增加詩詞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詩詞的熱愛。【板書設計】一切景語皆情語設計意圖:簡潔明了,突出重點《送別詩一組》學情分析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學習古詩詞的經(jīng)驗,繼低段“讀中感受”與“中段的讀中體會”之后,誦讀可以結(jié)合詩詞的音韻格律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可以根據(jù)自己對于詩句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來誦讀古詩詞,讀出自己的感情。另外,高段學生可以對數(shù)量比較多的一組詩運用歸納的方法,對同一類型的詩在寫法與情感表達上有許多共同點,可以梳理,討論發(fā)現(xiàn)送別詩中常見的景物,把這些景物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從而發(fā)現(xiàn)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作用。因此,教學設計中我設計表格,以一首詩帶讀學過的兩首詩,以及課外拓展的一首詩,在循序漸進中積累學習詩歌的經(jīng)驗,不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現(xiàn)代交通工具發(fā)達,當代小學生很難理解古人對于分別的重視,傷感,學生課下通過查閱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更深刻體會詩歌要表達的情感。《送別詩一組》效果分析本著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設計了這樣一節(jié)“景語皆情語”的課,其效果如下:重點通過詩歌語調(diào)、節(jié)奏、韻律體味詩歌的情感并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詩歌。在學習中歸納總結(jié)送別詩中常見景物,理解景物與送別詩之間的關系。在小學高段詩歌誦讀新課程標準指導下,設計本環(huán)節(jié)我注重對學生詩歌誦讀的訓練。學生通過詩歌語調(diào)、節(jié)奏、韻律體味詩歌的情感,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積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體會詩歌意境。學生重點體會了“寒雨、夜、楚山孤”這些景物中詩人所營造的離別的凄涼氛圍,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用豐富的語言重現(xiàn)了詩歌的意境,又結(jié)合詩人王昌齡的背景資料,更深刻理解了詩歌的三、四句,體會詩人的心志和品格。從而也感受“景語”的魅力,了解景物描寫與表達情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小組合作品組詩環(huán)節(jié),運用表格,遷移學習經(jīng)驗,結(jié)合查閱資料,在歸納總結(jié)中更深刻理解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四人一小組交流個人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課堂檢測,完成情況良好。更讓我欣喜的是中國詩詞大會環(huán)節(jié),學生表現(xiàn)積極,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對詩詞的熱愛,更加堅定了我一定努力做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將中華文化永遠流傳下去了。教材分析作為教材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詩詞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送別詩一組》的教學設計,以“一切景語皆情語”為切入點,用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部分中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帶讀一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前兩首是小學四年級學過的古詩,這組送別詩教學的訓練重點是“反復誦讀詩歌,通過詩歌的語調(diào),節(jié)奏,韻律,體味詩歌的情感;在學習中歸納總結(jié)送別詩中常見的景物,理解景物與送別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yǎng)學生欣賞送別詩歌的能力。”《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唐代王昌齡的一首詠志詩,詩人通過送別的凄涼,孤寂的場面,來襯托自己落寞和愁苦的境遇,詩人通過對友人別后的幻景來表達自己的堅貞高潔之志。前兩句描寫了帶著寒意的秋雨,伴著瑟瑟的秋風,自西向東而來,頃刻間,整個江面都籠罩在一片雨霧之中,整個吳地,也沉浸在瀟瀟的寒雨之中,詩人把這種凄寒的秋景,用一個形象的詩句,高度的來概括——“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蓖瑫r,雨為什么是寒的呢,這不單單是由于季節(jié)到了秋季,也暗示了作者的心緒,由于友人的離別而產(chǎn)生的凄涼之感。以此渲染一種特有的分別的氣氛,對即將離別的朋友增添了凄寒孤寂之感。詩人為何如此孤獨傷感呢,可能與詩人的遭遇有關,詩人一生在官場十分坎坷,被貶兩次,去了荒涼的地方。但是作者并沒有一味的傷別,一味的凄涼和孤獨,而是在最后兩句像有人喊出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絕唱,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同時也表露出了與友人共同的志向。這首是典型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是王昌齡一向所主張的“景情相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寫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當時正是楊柳如煙,春意盎然的三月,并且詩人去的是當時最為繁華的城市揚州,這樣的分別不是凄涼的,不是孤獨的,而是充滿了詩人對于友人的羨慕,這是幸福的送別、快樂的送別。表達詩人想追隨友人而去的羨慕之情。《送元二使安西》通過“朝雨”給離別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柳“也是詩歌中常用的景物,有思念,有不舍。同時是“留”的諧音,有挽留的意思,足以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王維對友人的不舍,后兩句中通過祝酒這一場景,讓讀者感同身受,這其中充滿了詩人對友人遠去的擔心,祝愿。《別董大》這首詩前兩句通過“千里黃云”“北風”“雪紛紛”這些場景,渲染了分別的壯闊、凄涼的場景,這也是突出了高適邊塞詩的特點,語調(diào)高昂,氣勢雄渾,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用寬廣的胸襟寬慰友人,積極樂觀。以上一組詩都是用景物渲染離別的氣氛,表達詩人的情感,通過對本組詩歌的歸納總結(jié)送別詩中景物與表達情感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yǎng)學生欣賞送別詩歌的能力。并滲透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送別詩一組》評測練習一、課件出示一首拓展閱讀詩歌《別董大》,學生獨立完成。題目抓住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情感別董大二、中國詩詞大會(搶答),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2、莫愁前路無知己,。高適《別董大》3、,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勸君更盡一杯酒,。李白《渡荊門送別》,千萬和春住。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三、經(jīng)典永流傳1.選自己喜歡的一首送別詩詩,用繪畫或書法的形式送給同學。2.選自己喜歡的一首送別詩,用合適的旋律把它唱給朋友聽。課后反思——關注誦讀歸納總結(jié),培養(yǎng)欣賞能力語文學習它應該是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活動,這種活動明確指向的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把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我們在設計與實施教學時認真思考:根據(jù)語文課程的目標,這個年齡的學生在語言理解與表達上要達到怎樣的水平;如何分析與運用現(xiàn)有的教材,以幫助學生達到那樣的水平;結(jié)合教材分析與學生現(xiàn)有水平分析,如何確定明確的訓練點;有了明確的訓練點之后,如何有效的實施與訓練以達成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在上述一系列的過程中,訓練點的確定是極其關鍵的,它是教學內(nèi)容的具體化、明晰化與情景化,又是實現(xiàn)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保證。教學《送別詩一組》這堂課時,我試圖先考慮這樣幾個問題:對有一定古詩詞積累的六年級學生,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何定位;如何根據(jù)送別詩特點確定語言訓練點;確定語言訓練點時應注意哪些方面。帶著這些思考,我呈現(xiàn)了這樣一節(jié)教學設計。設計導學案,保證了預習質(zhì)量學生課前搜集詩人簡介,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預習確定教學策略,以學定教。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也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有效途徑。二、明確教學方向,導入教學課題用《離騷.九歌》引出離別話題,讓同學分享自己熟悉的送別詩,開門見山,直奔課題。了解學生送別詩積累的情況,激發(fā)學生學習送別詩的興趣,根據(jù)學生的積累有針對性有針對性的點撥、指導,這樣,效率高,效果好。精讀一首,領悟表達方式發(fā)揮了教材的例子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為后面閱讀打下基礎,因為這兩首詩,同學們都學過。因此沒有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使學生在誦讀詩歌的基礎上,結(jié)合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課后注釋,查閱資料等方式,基本上明白了詩歌的意思,本節(jié)課,我十分重視學生誦讀的訓練,學生在誦讀詩歌的基礎上,情境體驗、想象畫面,走進詩人的心中,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悟出古詩中景物描寫為詩人表達的情感服務。歸納總結(jié)一組送別詩用一首詩來帶讀一組詩歌,其中有兩首是學生學過的詩歌,另外一首是拓展的課外詩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樣的問題設計清晰明了,學生通過遷移知識,對比閱讀,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悟出作者都是通過景物來表達情感的。中國詩詞大會,經(jīng)典永流傳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詩詞的學習更具趣味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師作為一個傳播者,我很榮幸,我還有很多不足,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不斷成長!課標分析新課標中小學古詩詞教學是具有年段差異性特點的,遵循“漸序、漸增”的年段準則。《課標》對小學高年段閱讀詩歌提出這樣的要求: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