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經濟與工業化經濟_第1頁
信息化經濟與工業化經濟_第2頁
信息化經濟與工業化經濟_第3頁
信息化經濟與工業化經濟_第4頁
信息化經濟與工業化經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信息化經濟與工業化經濟

論文關鍵詞:信息化工業化經濟發展

論文摘要:信息化是在工業化基礎上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在計算機和傳媒等技術發展基礎上,信息化對傳統工業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信息化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同時,信息化在工業化提供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之上,也為工業化的延續開辟了新的道路。

18世紀中葉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導致工業發展方式的出現,也標志著社會進入工業化。工業化第一個階段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論文百事通第二階段以鐵路運輸技術和煉鋼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以上兩個階段常被視為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化工技術和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帶來交通運輸的大發展以及小汽車和電動火車的廣泛應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電子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而正是在這一階段,以制造業為主的傳統的工業化生產,其高能耗、高消費的缺點充分顯露。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匾乏和社會貧富分化等成為傳統工業化發展的極大障礙。此時信息化悄然發展起來,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由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出現T“反工業化",工業地位下降。在計算機和傳媒技術的推動下,主要西方發達國家步入“后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信息化的程度常從一個國家信息部門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去衡量。但由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并進的過程,兩者仍有諸多方面的區別,其中主要區別有:

1形成的墓礎不同

工業化產生于蒸汽機技術,而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

世界工業化進程己近250年,從18世紀中葉,在英、法、德、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以機器大生產代替工廠手工業的變革。1784年,蒸汽機應用于紡織工業。從此,大機器生產擺脫了對自然力的過分依賴狀況,集中的工業生產和工業化的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引發了冶金、機械制造、采煤和交通運輸的大發展,從而使許多國家進入了工業化社會。

進入20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技術群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過渡。今天,光纖通信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的應用,更為人類克服空間和時間的障礙提供了先進的手段,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的信息基礎結構,并向創建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前進。

2信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工業化時代信息是生產的要素之一,而在信息化時代信息不僅是一項生產要素,而己成為生產的支柱和主要產品。

在工業化時代,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工農業生產和服務業。此時,信息在生產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生產的必要因素之一,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經濟學家愛德華?丹尼森曾經做過這樣的估算:在1948—1982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由于科技進步而獲得的份額高達85%,而只有15%是依靠增加資本、設備取得的。在依靠科技進步獲得的85%中,50%是由技術革新創造的,35%則是來源于提高教育水平即提高勞動者素質獲得的。到了二十世紀末,發達國家開始逐步步入信息化社會,科技進步貢獻率己提高到50%以上。由此可以說,信息化是工業化在更高科技水平下的對工業化生產方式和觀念的更新,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生產要素的構成和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重要性。

3.生產過程不同

工業化經濟生產過程是建立在資源的高消耗上,而信息化經濟生產過程是建立在知識應用和智能開發利用的基礎上。

在工業化社會,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有了大幅度上升,開始向大自然大量索取,尤其是機器大生產的發展為這種索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走向了掠奪式的索取,因此資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在信息化社會,許多以資源一勞動消耗為主要特征的生產過程將向智能化為特征的方向轉變,生產和整個經濟活動由依靠資源和勞動投入轉變為只依靠知識、技術。不僅高技術產業是高智能低物質消耗的產業,而且傳統產業也發生質的改變。不僅對現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是節約的、潔凈的,而且高生產力和高科技不斷發現和創造地球上本來沒有的或己經絕跡的各類資源,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因此在信息化社會,人類將依靠知識智能合理地、科學地、節約地、創造性地利用資源,使信息化成為一種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

4對國民經濟結構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術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為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技術可能。信息化的開展使得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就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近年來,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傳統產業,改造了傳統產業,促進了傳統產業結構升級,使傳統產業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據統計,在美國凡采用CIMS的公司產品質量提高了40%以上,生產率提高200%--500%,而工程設計費用和人力費用卻分別減少了15%--30%和5%--20%。我國22個省使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投入產出比約為1:5,個別的甚至高達1:10。工業化生產經營是以大型化、高速化、標準化、批量化為特征的,而信息化生產經營是以更重視個性化、多樣化和高質量為特征。新晨范文網

工業化經濟的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代替第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主體或主導為其特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地位不斷上升丁并占據主導地位。

在工業化社會,社會成員組成中主體是勞動大眾,而在信息化社會中,主體則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知識分子。由于信息化發展和知識作用的提高,出現了產業結構軟化,即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投入相對減少,腦力勞動和科學技術的投入相對增多。

5企業在管理方面的不同

工業化社會與信息社會在企業的管理方面同樣存在差別。前者重點是對產品生產、經營和有形資產的管理,即注重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后者重視對科研的開發、職工培訓和無形資產的管理,即注重企業創造知識的能力。

總之,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信息化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也為工業化的延續開辟了新的道路。從物質含義而言,信息化是工業化在科技發展基礎上的自我揚棄。從生產的角度而言,信息化擴大了工業化的發展空間,使市場交易的范圍更加廣闊和有序。

當然,現代社會中,信息化經濟不可完全取代工業經濟。工業化尚未完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