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的外感及雜病治療經驗課件_第1頁
繆希雍的外感及雜病治療經驗課件_第2頁
繆希雍的外感及雜病治療經驗課件_第3頁
繆希雍的外感及雜病治療經驗課件_第4頁
繆希雍的外感及雜病治療經驗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各家學說繆希雍

---外感及雜病治療經驗中醫各家學說一、生平與著作

繆希雍,字仲淳,號慕臺,明代江蘇常熟人,生活于公元1546-1627年(明嘉靖31年至天啟7年)。繆氏家境清貧,少時多病,曾隨高僧紫柏老人學佛習儒,后從師于當時無錫的名醫司馬銘鞠,學識大進。繆氏臨證體驗豐富,搜集秘方甚多,中年后游歷四方,尋師訪友,切磋學問,與王肯堂、湯顯祖等交往密切。明末時期,政治腐敗,一些仕人常于無錫東林書院利用講學議論朝政,人稱東林黨。其父尚志、兄昌期因東林黨禍斃于牢獄,繆氏亦受牽連而輾轉逃避,遷居金壇。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各家學說《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四卷,為好友編輯其常用方劑和部分治驗,后其作增補。一至三卷記載臨證心得、驗案效方,著名的“吐血三要法”即在其中。卷四“炮炙大法”按《雷公炮炙論》加以增刪,論述炮炙及成藥。《神農本草經疏》三十卷,載藥物490種,主要為《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的藥物主治進行詳細注疏,其中有醫論數十篇,卷三以下各部藥物及有關方藥,最后為補遺藥品。《本草單方》十九卷,藥方多采錄于其他書籍。世傳《醫學心傳》四卷,內容除繆氏學說外,還雜有不少后人筆墨,雖為偽托之書,但尚有一定參考價值。中醫各家學說二、學術貢獻1、本草學成就

繆氏精研本草三十余年,對前人本草學說繼承闡發,糾誤創新,其著作為繼《本草綱目》又一名著。(1)注疏以致實用繆氏對《本經》和《別錄》的藥物功效主治詳細注疏,相互參照語義,樸實詳盡,使讀者能執簡馭繁,便于掌握和臨床運用。中醫各家學說(2)主治參互為了詳盡論述藥物主治功用,繆氏設立了“主治參互”,闡述藥物的臨床配伍運用。如菊花,其就有下列配伍:配地黃、黃柏、枸杞、白蒺藜、五味子、山萸肉、當歸、羚羊角等——治療肝腎兩虛之目痛;配黃連、玄參、生地黃、川芎、羌活、荊芥、柴胡、連翹、桔梗、決明、甘草等——治療風熱頭痛;配川芎、細辛、藁本、當歸、生地黃、麥冬、白芍、甘草等——治療血虛頭痛;配地丁、益母草、銀花、半支蓮、貝母、連翹、生地黃、白芷、白芨、蒼耳、夏枯草等——治療疔瘡。中醫各家學說2、外感熱病研究(1)傷寒時地議繆氏認為外感熱病是“關乎生死之大病”,對其十分重視。但認為自從《傷寒論》以來歷時千年,時氣變異,方土有殊,古今人體稟賦亦不相同。因此對仲景雖“其意可師,其法不可改”,而“其藥有時而可改”。他在《經疏》中提出“傷寒古今時地不同因之六經治法宜異”的觀點,即《廣筆記》中的“傷寒時地議并六經治法”,從時地人三方面論述了傷寒、熱病不同治療方法,使得其在外感熱病方面有所創見。中醫各家學說(2)邪入口鼻,證多陽明

繆氏以臟象學說為依據,從口鼻與陽明胃腑的關系,探討了傷寒、溫疫的病機特點,為后世溫病學的發展創新,作出了貢獻。

“傷寒溫疫,三陽證中往往多帶陽明者,以手陽明經屬大腸,與肺為表里,同開竅于鼻;足陽明經屬胃,與脾為表里,同開竅于口。凡邪氣之人,必從口鼻,故兼陽明證者居多。”中醫各家學說三、治療經驗1、外感最重陽明,清熱護胃存津

繆氏在胃、肺與上竅關系及“外感之邪必從口鼻”的辨證思想指導下,充分重視陽明證候的辨證論治。在經腑兩證又獨重前者。在辨證上注重邪熱傷津,在用藥上強調散逐熱邪,清泄陽明,護養脾胃,保存津液,臨床多用白虎湯和竹葉石膏湯加減。

中醫各家學說

繆氏善用石膏,認為其“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大寒而辛則能除大熱,”“又為發斑、發疹之要品,起死回生,功同金液”,在臨床大量使用。中醫各家學說2、調理脾胃,善補脾陰

繆氏把脾胃比喻為餉道,提出“論治陽明諸虛病皆當以保護胃氣為先”。在治療原則上,總結出四大禁忌:益陰宜忌苦寒;益陽宜防泄氣;祛風勿過燥散;清暑毋輕下氣。臨床上其治療多用甘平柔潤之劑,他把人參、茯苓、山藥、扁豆、苡仁、芡實、蓮肉等作為“補脾胃上藥”,創制了不少名方。中醫各家學說

脾胃分治——

胃虛宜益氣,以甘平、甘淡、甘酸之味,如人參、茯苓、山藥、扁豆、石斛等;脾虛宜溫養,以甘溫佐以辛香、酸平之味,如人參、白術、大棗、黃芪、砂仁、蔻仁、酸棗仁、藿香、木瓜等。中醫各家學說胃陰虛病機——熱病傷津癥狀——消谷善饑,納食不佳,口渴欲飲,胃脹滿,嘔惡,噯氣吞酸,舌光紅而干,脈虛數。治則——清熱生津選藥——石斛、沙參、麥冬、葛根、生地、花粉、烏梅、蘆根、梨汁、藕汁、冰糖(沙參麥冬湯、益胃湯)中醫各家學說脾陰虛病機——內傷陰血癥狀——納食不佳,食后腹脹,倦怠,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大便干結,舌淡紅少津,脈濡微數治則——健脾養陰選藥——山藥、茯苓、苡仁、芡實、蓮子、扁豆、石斛、玉竹、黃精、烏梅、酸棗仁(參苓白術散、資生丸)中醫各家學說3、治氣三法,降氣為要

繆氏認為,升降是治療氣機失常的大法,升劑為東垣的升陽益氣之劑,降劑為其獨創。其所適應病證的病機主要是陰虛火升,證見咳痰、吐衄、煩躁、頭痛、失眠、胸骨痛、口干、舌苦等,治法當降氣益陰,用藥有蘇子、橘紅、枇杷葉、降香、郁金、檳榔、沉香、烏藥、麥冬、蘆根汁、白芍、五味子等。除治腎陰虛損、上盛下虧外,還用于肝實氣逆或其火上逆及肺虛或實的肺氣上逆、胃氣上逆等證。中醫各家學說4、理血三法

即“血虛補之”、“血熱宜清之涼之”、“血瘀宜通之”。繆氏對血瘀尤為重視,指出診斷上應以“有形可見,有色可察,有證可審”為大法,發熱、發黃、腫脹作痛、痞積結塊是最常見的癥狀,用藥必以辛味。

中醫各家學說他認為,活血與破血在程度上有很大不同,應降氣清熱、涼血益陰,忌用升提發散、補氣閉氣及破血,常用郁金、五靈脂、乳香、沒藥、當歸、延胡索、赤芍等,忌三棱、姜黃、水蛭、桃仁、紅花等。中醫各家學說5、治療吐血三要法

繆氏認為,當時吐血大多屬陰虛火旺,苦寒、甘溫皆非所宜,惟有甘寒得當。中醫各家學說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行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止自止。止之則血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失血皆源于血不循經,由于“氣逆上壅”,壅者宜行,逆者宜降,行血降氣為治本之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液不得歸經而復出。繆氏常用藥物為:生地、當歸、郁金、白茅根、丹皮、小薊、棕櫚炭、藕節、蒲黃等。中醫各家學說宜補肝不宜伐肝——

肝為將軍,主藏血,喜柔潤。養肝益陰則肝氣平和而血有所藏,反之則肝不藏血而血不止。故忌用香燥辛熱之品耗劫肝陰。常用:芍藥、甘草、枸杞、棗仁等,以甘酸化陰。中醫各家學說宜降氣不宜降火——

氣有余便是火,降氣即是降火,火降則血不妄行。反之過用苦寒降火,中氣受傷則脾失統血,于治療不利。此法一則治氣以降火而使氣調火平,血能循經;二則免致脾胃損傷,血失所統。常用:蘇子、降真香,炒山楂等。中醫各家學說6、內虛暗風論

繆氏對于中風頗有研究,認為南方人體質素稟有異北方人,中風病機往往是“真陰既虧,內熱彌甚,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而致猝然僵仆。”因而他將類中風稱為“內虛暗中”。治療有標本先后之分,先宜清熱順氣開痰以救其標;次用養陰補陽以治其本。清熱多用:天冬、麥冬、甘菊、白芍、茯苓、天花粉等;順氣常以:枇杷葉、蘇子、橘紅、郁金等;開痰多用:貝母、白芥子、竹瀝、栝樓仁、竹瀝;益陰多用二冬、生地、甘菊、白芍、枸杞、阿膠、白蒺藜、牛膝等;補陽用人參、黃芪、鹿茸、巴戟、大棗。中醫各家學說四、學術評議

繆希雍尊崇經典,重視醫學理論的研究,同時又勇于在前人基礎上批判創新,其論傷寒溫疫從口鼻而入,論治獨重陽明,既發展了仲景學說,又啟發了后世溫病學家。繆氏在臨床論治上創立了不少有效法則,其治吐血三法對血證治療有創新意義;補脾陰、降氣法及內虛暗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