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3-2030年)HunanBiodiversityConservationStrategyandActionPlan(2013-2030年)二0一三年五月
目錄前言一、湖南省生物多樣性現狀(一)概況(二)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成效、問題與挑戰(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三、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目標(一)指導思想(二)基本原則(三)戰略目標(四)階段目標(五)戰略任務四、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空缺區域(一)大湘西山地優先保護區域1、壺瓶山區域2、八大公山-白云山區域3、張家界-高望界區域4、舜皇山-明竹老山區域5、雪峰山區域(二)湘北濕地優先保護區域6、洞庭湖區域(三)湘南山地優先保護區域7、桃源洞-八面山區域8、莽山區域9、九嶷山區域10、陽明山-都龐嶺區域(四)湘東、湘中山地丘陵優先保護區域11、幕阜山-連云山區域12、衡山區域(五)保護空缺區域五、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領域與行動優先領域一: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信息化管理優先領域二:搶救瀕危珍稀野生生物優先領域三:加強就地保護,科學開展遷地保護優先領域四:天然林植被保護、恢復,擴大生物多樣性保存空間優先領域五:外來入侵物種防范和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優先領域六:遺傳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惠益共享優先領域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優先領域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與管理體系優先領域九: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優先領域十:社會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六、保障措施(一)政策與法制保障(二)組織領導(三)資金投入(四)報告、監督、評估附錄一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項目附錄二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項目匯總表附錄三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分布圖附錄四湖南省優先保護物種名錄湖南省優先保護的脊椎動物名錄湖南省優先保護的植物名錄
前言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它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支撐著全人類所依賴的所有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會減少生態系統的生產力,進而減少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物質和服務的能力,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影響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弱化生態系統抵御洪水、旱災和暴風雨等自然災害以及污染、氣候變化等的能力。目前,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由各國首腦參加的最大規模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此次“地球峰會”上,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onBiologicalConservation)。《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全球協議,我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之一。《生物多樣性公約》第6條規定,每一締約國要根據國情,制定并及時更新國家戰略、計劃或方案,并盡可能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納入有關部門或跨部門計劃、方案和政策中。1994年6月,經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同意,原國家環境保護局會同相關部門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開展。近年來,隨著轉基因生物安全、外來物種入侵、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享等問題的出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目前,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以及氣候變化嚴重影響著物種生存和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物物種資源流失嚴重的形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據最新公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數據顯示,全球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的“千年發展目標”未能實現,我國也僅實現該目標中的部分內容。為有效應對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進一步加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環境保護部會同20多個相關部門和單位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2010年9月,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委會第126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該計劃提出了我國未來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目標、戰略任務和優先行動。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加大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力度。按照《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要求,“地方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建立各自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機制,分解保護任務,落實責任制。”,要求各省編制當地省一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并組織實施。《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3~2030年)》是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湖南省委省政府“建設綠色湖南,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戰略背景下,為切實保護湖南省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促進全省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而進行編制的。由省環境保護廳牽頭,會同10多個部門和單位編制了《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3~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從目前到2030年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目標、戰略任務和優先行動。其目的是為湖南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一個科學完整的政策與規劃框架,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指明方向和優先重點,整合區域內各種資源,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省委省政府生物多樣性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達到區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系統全面、均衡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一、湖南省生物多樣性現狀(一)概況湖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生物多樣性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湖南省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帶。湖南省物種豐富且區系復雜;起源古老,孑遺物種多;特有屬、種豐富,保護和利用價值高;在區系組成上湖南為生物地理分布東西南北交匯地帶,熱帶―亞熱帶-溫帶生物在本區都有分布;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和變化多樣的地貌條件,許多第三紀生物因而得以免遭第四紀冰川的侵蝕被保存下來,形成了古老特有而復雜的生物區系。受生境條件的影響,湖南省的野生動物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季節性。湘西武陵-雪峰山地和湘南南嶺-幕阜、羅霄山地受人為干擾相對較少,各類野生動物活動頻繁,湘北洞庭湖濕地是湖南水生動物及水禽的主要分布區,這些地域野生動物種類多、數量大、珍稀物種多,是湖南省各類脊椎動物的主要匯集地。湖南省自然生態系統以植被類型的多樣性為特征,包括森林生態系統、灌叢和灌草叢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至2012年調查數據顯示,湖南省動植物(維管束植物和脊椎動物)種類共有6254種。維管束植物總種數5361種(256科1367屬),其中蕨類植物53科135屬641種,裸子植物8科24屬38種,被子植物195科1208屬4682種(此處數據均為湖南土著動、植物,不包括引種栽培、逸生、飼養種類)。湖南省脊椎動物有893種,隸屬5綱43目143科448屬。其中哺乳動物有9目25科62屬92種,占全國的16.4%;鳥類有19目70科208屬435種,占全國的33.7%;爬行動物3目15科56屬98種,占全國的23.3%;兩棲動物2目9科19屬67種,占全國的21.2%;魚類10目24科103屬201種,占全國的6.3%。按群系劃分,湖南省共有植物群系202種,分別屬于常綠闊葉林(34種)、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20種)、落葉闊葉林(17種)、山頂矮林(7種)、竹林(13種)、針葉林(17種)(其中低山針葉林6種,中山針葉林11種)、針闊混交林(27種)(其中低山針闊混交林12種,中山針闊混交林15種)、灌叢(16種)、灌草叢(6種)、草甸植被(14種)、沼澤植被(10種)、水生植被(20種)、沙生植被(1種)等13個植被型。湖南省境內的中國特有種目前記錄的數量為2989種。其中植物特有種為2770種。湖南省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目前已初步查明的栽培作物品種資源約5000多種,第一批國家保護名錄的農業野生植物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農業野生植物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農業野生植物6種,列入地方重點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名錄的珍稀農業野生植物30多種。地方畜禽品種豐富,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有5種。林木種質資源具有明顯的產業性和經濟性特征。(二)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湖南省各類生態系統遭受了不同程度破壞。生境的破壞、退化和片斷化使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物種遺傳多樣性喪失嚴重。一些分布狹窄、種群小、繁殖率低、擴散力差、變異少的植物,以及需較大生存空間、具遷徙式生活習性、要求特殊生態位的動物面臨威脅尤為嚴重。從整體上來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趨勢并未得到遏制和根本扭轉。目前,湖南省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的主要原因包括:原生植被的大量消失,氣候變化、社區居民生產生活、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旅游開發、火災、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以及農業遺傳基礎的脆弱化。1、部分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目前,湖南省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中期階段,人口增加,自然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湖南省森林生態功能弱,天然闊葉林少,人工針葉林多;防護林少,用材林多;成熟林少,中幼林多;混交林少,純林多;全省水土流失、石漠化,仍未能得到根本治理;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下降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遏止,濕地生態系統受到威脅,重要濕地退化。2、物種瀕危程度加劇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SSC)確定的瀕危物種級別,目前湖南省受威脅物種共計472種,其中,極危物種(CR)16種(植物8種、動物8種)、瀕危物種(EN)有73種(植物44種,動物29種)、易危物種(VU)有232種(植物147種,動物85種)、近危物種(NT)有151種(植物94種,動物57種)。全省野生動物有59種瀕臨滅絕,高等植物中有88種已經極為稀少。瀕危動植物資源數量減少,魚類資源減少,特別是咸淡水洄游魚類明顯減少,許多哺乳動物數量減少以至于滅絕,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資源大為減少,特別是蘭科植物和一些不耐人為干擾的濕地(水生)植物數量下降,洞庭湖區我國特有物種如揚子鱷、朱鹮、大天鵝、白暨豚、江豚、中華鱘、鰣魚、刀鱭等多種陸生和水生野生動物,也滅絕或瀕臨滅絕。3、遺傳資源不斷喪失和流失一些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的生存環境遭受破壞,棲息地喪失,殘存的野生稻居群處于不斷萎縮中。部分珍貴和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魚等種質資源流失嚴重,改良新品種遺傳基礎逐步集中,地方品種的生產逐年緊縮,數量急劇減少,生產性能呈現衰退,有的甚至到了瀕危的境地。一些地方傳統和稀有品種資源喪失。4、外來物種入侵嚴重湖南省地處熱帶與溫帶之間,適于生物繁衍,同時位于我國中部,交通便利,便于物種遷移,外來物種入侵嚴重。據統計目前已達140種以上,其中植物72種、動物54種、微生物16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我國就有50余種,湖南省有11種。外來入侵物種危及鄉土物種的生存,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成效、問題與挑戰(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1、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歷程1979年,湖南省編制了《湖南省自然保護區區劃方案》,從1982年開始,經省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批準,陸續劃建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尤其是“八五”和“九五”期間,在實施省委省政府“十年消滅荒山,綠化湖南”和“三難地改造綠化攻堅”重點工程的同時,加強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1982年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劃建了18處自然保護區。1988年國家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后,1990年湖南省即配套頒布實施了《湖南省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條例》,并制定公布了《湖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對象名錄》等法規、規章和政策規定,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規體系,從而把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管理納入了依法保護的軌道。1999年,湖南省頒布了《湖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2000年與芬蘭森林與公園局聯合制定的《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開始實施,保護有價值的生物多樣性區域,提高當地生物多樣性研究水平和自然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公眾保護意識。2005年湖南省在全國較早出臺了《湖南濕地保護條例》,頒布了18處省重要濕地,濕地保護管理走向法治軌道。2006-2008年,在挪威自然資源管理局的支持下,湖南省環保局會同相關部門實施了洞庭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項目,2009年出臺了《洞庭湖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2009年湖南省出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一區一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11年湖南省頒布中國第一部外來物種管理地方法規《湖南省外來物種管理條例》,對外來物種引入、監測、防治和監督管理以及法律責任方面作了明確規定。外來物種管理正式進入法制化、系統化軌道。2012年湖南省出臺了《綠色湖南建設綱要》,將湖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為湖南省政府意志。2012年湖南省出臺了《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湖南省韶山風景名勝區條例》、《湖南省植物園條例》。2012年底,《湖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發布,從國土空間規劃層次上為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了基礎性指導。該規劃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將全省122個縣市區劃分為三類主體功能區。其中,將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以及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劃分為重點生態功能區,共計44個縣市區,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7.3%。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合作方面,湖南省有關部門先后與挪威、德國、美國等國家政府和GEF(全球環境基金)、WWF(世界自然基金會)、CI(保護國際)、WI(濕地國際)等國際組織合作,開展了以洞庭湖濕地保護為主要載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洞庭湖保護關鍵區域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明顯恢復,當地政府濕地保護主流化不斷增強。2、管理體系及有關法規在省級管理機構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部門有環保、林業、農業、水利、教育、科技、建設、國土資源、檢驗檢疫、海關、漁業、中醫藥等。依照現行的有關管理體制,湖南省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關管理實體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還有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管理體系、世界遺產、重要生態功能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城市園林綠化及綠地系統管理體系等。(1)自然保護區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建立不同級別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08個,總面積125.85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94%。其中:國家級18個,省級30個,市縣級60個。全省的自然保護區類型主要有森林生態系統類型(81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10個)、野生動物類型(8個)、野生植物類型(6個)、地質遺跡類型(3個)。全省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7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絕大多數在自然保護區里得到較好的保護。主要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湖南省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條例》等。(2)風景名勝區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20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0處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區總面積7727.25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65%。主要管理依據:《風景名勝區條例》、《湖南省風景名勝區條例》等。(3)森林公園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113個森林公園,其中國家級48個,省級53個,縣(市)級12個,經營總面積45萬公頃,森林公園范圍內保存著18個植被小區的全部典型群落,保護著銀杉、珙桐、水杉等珍稀名貴樹種120種和部分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以及白鶴、金錢豹、蘇門羚等野生動物821種。主要管理依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湖南省森林公園管理條例》等。(4)濕地公園從2007年起,湖南省開始建立濕地公園,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19處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居全國首位,已建立了國際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湖南省重要濕地等多個梯度的濕地公園體系。主要管理依據:《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等。(5)世界遺產、國家遺產武陵源、崀山兩處風景名勝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南岳衡山、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萬佛山—侗寨3處國家遺產。主要管理依據:《風景名勝區條例》、《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等。(6)地質公園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家地質公園10處、省級地質公園13處。主要管理依據:《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7)重點生態功能區按照《湖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以及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等4個片區,為重點生態功能區,共計44個縣市區,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7.3%。其中,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內的24個縣市區為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其他20個縣市區劃為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管理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湖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湖南省生態功能區劃》等。(8)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6處。主要管理依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等。(9)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體系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后,湖南省加強了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機構的體系建設。在野生動植物重點分布區,林業部門在市(州)、縣(區、市)、鄉(鎮)建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科處(科、站、股、室)保護網絡,行使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職能。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在湖南省設立了長沙辦事處,加強對瀕危物種的進出口管理工作。主要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湖南省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條例》、《湖南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管理辦法》等。3、相關規劃在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涉及經濟發展、自然保護、民生等諸多領域的事務分別由政府各部門進行管理。湖南省各行政主管部門近來分別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包括《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湖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湖南省“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湖南省“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綠色湖南建設綱要》、《湖南省濕地保護總體規劃》(2010-2020年)、《全省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濕地保護專項規劃》、《湖南省濕地公園發展規劃》(2009-2030年)、《湖南省濕地用地規劃》。此外,還完成了《湖南省植物極小種群保護工程規劃》、《國家級疫源疫病監測站建設規劃》、《湖南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規劃》(2011-2020)、《全省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專項規劃》等規劃。同時,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制訂了相應的、針對自然保護區實際情況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計劃。這些規劃的制定明確了湖南濕地、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的近期、中期及長遠保護目標、任務和重點。4、已經實施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1)退耕還林工程2000年起在4縣開展退耕還林試點,2001年試點范圍擴大到24個縣市區,2002年在全省鋪開,到2011年底為止,全省退耕還林工程造林總面積122.068萬公頃,國家累計到位資金139.17億元,工程惠及全省14市州的112個縣市區(場),森林覆蓋率從52.44%到55.86%,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2)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該工程在2001年-2011年實施,在“十一五”期間,湖南省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新建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新建國家濕地公園13處,面積12.87萬公頃,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居全國首位,省重要濕地18處,面積32.15萬公頃。自2004年以來,我省已建成和在建的國家級農業野生植物自然保護點(區)共計19個,面積0.1萬公頃。實施了生態保護工程項目,“十一五”期間,湖南省共實施了12項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1.34億元。實施了36項物種保護、科研、監測項目,總投資達828(3)公益生態林保護建設工程2001年開始進行了200萬公頃的試點,隨后進行了4次公益林的區劃界定和調整,到2010年基本上完成了全省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歷時10年區劃生態公益林面積587萬公頃,其中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486.93萬公頃,涵蓋了全省121個縣、市(區),市(州)和縣級公益林面積100萬公頃,構成了國家、省、市(州)和縣(市)四級的公益林建設體系,為湖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濕地保護工程1995年至2003年,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2010年至2011年完成了湖南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工作,準確掌握了湖南省濕地類型、面積、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狀況等本底數據,以及資源現狀與消長發展趨勢。近年來,關停并轉了洞庭湖、湘江流域234家污染企業,啟動了洞庭湖蓄滯洪垸建設和漁民上岸工程等一系列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十一五”期間,實施7項濕地恢復工程項目和5項農業濕地可持續利用示范工程項目,湖南省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兩處國際重要濕地首次開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助試點,湖南省還實施了國務院三峽辦資助的東洞庭湖濕地保護示范項目,開展了洞庭湖冬季水鳥同步調查工作,建立了洞庭湖濕地生態定位觀測站。全省已建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和濕地公園共41處。全省濕地退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濕地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關鍵區域濕地生態功能穩步恢復。(5)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保護工程、植物極小種群等保護管理等項目開展了野生動物救護繁育與放養、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等保護工程與科學研究、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工作,這些工作的開展,有效補充了野生資源數量,減輕了野外資源利用的壓力。(6)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實施了全球環境基金(GEF)與中國政府合作的“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中國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獲全球環境基金批準。由全球環境基金資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負責實施、中國農業部執行的國際合作項目—作物野生近緣植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我省5個項目縣實施。完成了“林業持續發展保護地區管理項目”的實施,在壺瓶山和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參與性規劃和管理、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保護、培訓與機構能力建設等項目活動。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在南洞庭湖西畔山、西洞庭青山垸開展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替代生計等濕地恢復保護示范項目,在東洞庭湖開展了核心區封閉管理等工作。此外,與美國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美國環保局、伊拉克林業與湖泊部、全球環境基金總部就濕地保護管理進行了交流考察或人員互訪。這些的項目實施,提升了保護管理水平。(7)生態補償從2001年至2011年,全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額累計達32.05億元,250萬戶林農直接受益;45個縣(市、區)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2011年補助資金超過15億元。(8)城市生物多樣保護各設市城市建立并實施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較大成效。(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1、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1)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沒有主流化近年來,通過開展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和宣傳教育,全社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得到提高。但是整體上來說,公眾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特別是對地方種質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對保護工作的認識不足,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較突出,重開發利用、輕保護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對待山地、丘陵資源時,忽略了森林植被特別是天然林植被巨大的生態價值、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山區大量營造人工杉木林,致使原生闊葉林所剩無幾;近十多來年,山區楠竹林面積不斷擴大,很多闊葉林被竹林取代;在消滅荒山、植被恢復過程中,只營造用材林或經濟林,忽略闊葉林的營造及保護,致使很多不宜造林的立地,植被長期得不到恢復。(2)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和政策體系尚不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不夠完善,保護管理體制有待理順,相關部門間的合作機制尚需創建。(3)生物多樣性基礎調查、監測和評估能力有待提高湖南省已啟動并開展了全省生物物種資源調查,但由于歷史欠賬多,工作量大,大量物種仍未被記錄,資源本底有待進一步查清,調查和編目任務繁重;生物多樣性監測和預警體系尚未建立,尚無法全面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問題的能力不足,需要提高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突發事件的能力。(4)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能力不足省級、縣級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經費嚴重缺乏,保護管理機構不完善,濕地管理體系尚待建立,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隊伍薄弱,人員素質不適應崗位要求。仍需下大力氣才能逐步解決。2、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壓力與挑戰社區居民生產生活、城鎮化、工業化及重大工程建設加速使物種棲息地受到威脅,面積萎縮,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增加。城市人口密集、自然生態嚴重破壞、開發與污染持續發生,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困難十分突出。生物、礦產及水力資源過度利用和無序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加劇。環境污染對水生和河岸生物多樣性及物種棲息地造成影響。外來入侵物種和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壓力。生物燃料的生產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形成新的威脅。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有待評估。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建設綠色湖南的要求,結合湖南省經濟自然現狀及湖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的三類主體功能區,堅持優先保護、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共享,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采取行動有效恢復和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與機制建設,政府多部門協作,提高公眾保護與參與意識,并依靠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對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的保護,加強保護國際關注物種和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并保護湖南省特有稀有物種、關鍵物種及其棲息地,實現從搶救性保護戰略向持續深化保護戰略轉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構建湖南省生態安全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統一。(二)基本原則1、尊重自然,科學行為遵循科學規律,堅持統籌協調,處理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全過程,結合湖南省社會發展需求和自然環境特點,基于社會經濟代價最小化、保護效果最大化的準則,制定保護目標和行動計劃。2、保護優先,持續利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優先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規劃。實施有效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將湖南省關鍵生態系統、瀕危珍稀物種、特有種、遺傳資源作為重點保護對象進行優先保護,保障生態安全。禁止掠奪性開發生物資源,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科學、合理而有序地利用生物資源。3、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和規劃,在優先區域主導實施保護和項目建設。強化民間組織與政府職能部門間的聯系與溝通,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決策能力和執行水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和科技普及,積極引導社會團體和公眾的廣泛參與,強化信息公開和輿論監督,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和機制。4、協調發展,惠益共享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服務功能,推動生態產業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為湖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物質基礎。(三)戰略目標全省物種多樣性喪失與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得到明顯遏制。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退化、破壞區域得到有效恢復,關鍵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得到優先保護,遺傳多樣性的豐富度得到保持,生物多樣性研究水平和管護水平能滿足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需求,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得到普遍提高,最終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湖南省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生態文明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四)階段目標1、近期目標到2018年,力爭使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1)50%的區域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2)開展全省重要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加強就地保護,建設一批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受保護地面積占省國土面積比例達到12%,其中自然保護區面積占省國土面積比例達到5.97%;自然保護區范圍涵蓋全省95%以上的重要生態系統和90%以上的珍稀物種分布區,90%以上國家及省重點野生保護動植物得到保護,典型生態系統得到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全部達到國家規范化建設的要求,70%省級自然保護區基本達到國家規范化建設要求;(3)合理開展遷地保護。野外現存種群量極少的受威脅物種和野生近緣植物能夠在資源圃或在原位保護區得到保護;(4)建立濕地保護協調機制和監測管理體系,基本形成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網絡體系,使70%的自然濕地和主要庫塘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5)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和預警網絡體系;(6)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研究生態補償機制及制定相關政策;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因地制宜發展替代生計;基本建立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管理制度;(7)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和科技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眾意識有所提高。2、中期目標到2023年,努力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流失得到基本控制。(1)全省基本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2)受保護地面積占省國土面積比例達到15%,自然保護區面積占省國土面積達6.00%;(3)所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基本達到國家規范化建設要求;(4)所有國家和湖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各類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5)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和預警網絡體系,所有站點能開展生物多樣性的日常監測;(6)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和科技普及,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益相關方伙伴關系,初步建立公眾參與機制。3、遠景目標到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生態系統整體上處于良好狀態,物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存和可持續利用,品種繁育能力和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各項保護政策和管理制度效果明顯,公眾保護意識和參與程度普遍提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五)戰略任務1、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體系和管理體制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地方法規體系;研究促進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環境友好產業發展政策,探索促進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激勵政策;研究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相結合的激勵機制,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參與保障機制,研究制訂、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傳統知識保護、生物安全和外來入侵物種等管理的法規、制度。2、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內容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相關部門規劃,政府多部門協作,建立相關的評估監督機制,促進其有效實施。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或敏感區的建設、規劃進行相關生態風險評估。3、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建設,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進行編目,建立數據庫,構建生物多樣性信息共享系統和網絡;加強各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軟硬件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能力建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技術方法的創新研究;推進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規劃的建立與實施;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建設,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加強執法檢查,不斷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質量;規范野生物種和轉基因種源管理,建立監測預警機制,預防和控制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加強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能力建設。4、強化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合理開展遷地保護堅持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兩者相互補充。加強南嶺山區、武陵山區、洞庭湖區等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的保護和管理;合理布局自然保護區空間結構,強化優先區域內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并開展試點示范;加強瀕危特稀有物種的搶救性保護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對于自然種群較小和生存繁衍能力較弱的物種,采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措施,其中,農作物種質資源以遷地保護為主,畜禽種質資源以就地保護為主,建立以省野生動物救護繁殖中心為龍頭的搶救、馴養、繁殖體系,建設珍稀植物遷地保育基地,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加強生物遺傳資源庫建設;促進地方政府及公眾參與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5、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惠益共享發展生物技術與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相結合,加強對生物資源的發掘、整理、檢測、篩選和性狀評價,篩選優良生物遺傳基因,推進相關生物技術在農業、林業、生物醫藥和環保等領域的應用,鼓勵自主創新,提高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管理協作機制,探索建立生物遺傳資源及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共享制度,協調生物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利益關系,確保各方利益。6、提高應對生物多樣性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能力加強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機理、擴散途徑、應對措施和開發利用途徑研究,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及風險管理機制,積極防治外來物種入侵;加強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風險評估和環境影響研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探索相關管理措施;全面建立全省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畜健康。7、提高公眾參與意識,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建立信息公開和公眾監督、舉報機制,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生態示范區、生態市(縣)、生態鄉(鎮)和生態村的創建工作,推動湖南生態建設工作;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伙伴關系,發展和深化國際合作,引導國際、國內利益相關方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組織與實施,充分調動政府相關部門、機構、非政府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社會公眾等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空缺區域根據湖南省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綜合考慮生態系統類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態功能,以及物種的豐富程度、珍稀瀕危程度、受威脅因素、地區代表性、經濟用途、科學研究價值、分布數據的可獲得性、生物廊道的連通性等因素,在全省劃定12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并分析了保護空缺區域。(一)大湘西山地優先保護區域1、壺瓶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金錢豹、云豹、林麝、斑羚、金雕、藏酋猴、大鯢、珙桐、長果安息香等珍稀動植物,常綠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本區域位于石門縣北部,包括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南部的部分山區,總面積約1529.7平方公里。地處云貴高原向東部低山丘陵的過渡地帶,系武陵山脈東北端,屬中山山地地貌和河谷地貌。區內植被保存良好,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水源涵養區,區內河谷深切,海拔高差大,小生境多樣,為保存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豐富的生境,稀有種、特有種、小種群種類保存極豐富。區內有較豐富的溫帶區系成份和華西高山成分的動植物分布,是湖南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的區域。本區屬中亞熱帶北部常綠闊葉林植被類型,是東亞兩大植被區系重要交匯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區內的植物區系具有成分復雜、起源古老、特有成分多、過渡性明顯等特征。該區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珙桐群落集中地,是華南虎潛在棲息地之一。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2836種,是湖南省維管束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方,其中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珙桐、光葉珙桐、伯樂樹、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等5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長果安息香、鵝掌楸、連香樹、巴山榧樹等26種,列入CITES公約附錄有朱蘭、石豆蘭等69種;現已記錄的陸生脊椎動物315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華南虎、金錢豹、云豹、林麝、金雕等5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獼猴、蘇門羚、林麝、穿山甲、紅腹錦雞、大鯢、白冠長尾雉等48種,列入CITES公約附錄有穿山甲、黑熊等52種;區內已記錄的魚類有30種。區域內現有自然保護區1個(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6568公頃2、八大公山-白云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云豹、金錢豹、鬣羚、林麝、金雕、大鯢以及珍稀雉類等動物,珙桐、南方紅豆杉等珍稀植物,亞熱帶中山常綠落葉闊葉林、低山溝谷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本區域包括龍山縣全部以及桑植縣、保靖縣、永順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5961平方公里。地處武陵山脈西北端,由眾多東北-西南的山脈組成,溝谷發育,山巒一般在海拔1000米該區域是目前亞熱帶地區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原生性林區之一,是國家II級保護植物黃杉的最大種群所在地,也保存有鐵杉、長苞鐵杉、香榧等珍稀裸子植物。在所有動物保護對象中,野生雉類所占動物比例較高,共有9種,在區內普遍分布,其中珍稀瀕危種類占一半以上。已記錄的高等植物2600多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珙桐、光葉珙桐、南方紅豆杉、紅豆杉、伯樂樹等5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29種;已記錄的陸生脊椎動物237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云豹、金錢豹、白頸長尾雉、林麝、金雕等5種,雉類資源豐富,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50種,湖南省重點保護動物89種,模式標本產地物種6種,列入CITES公約附錄的動物49種。區域內現有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3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即湖南白云山自然保護區、湖南印家界自然保護區和湖南洛塔自然保護區;有5處縣級自然保護區,即湖南桑植七眼泉自然保護區、湖南永順萬民自然保護區、湖南龍山大繞坡自然保護區、湖南龍山皮渡河自然保護區、湖南龍山小河溝自然保護區。9處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為87677公頃。另有龍山縣野生蘭花自然保護點,面積86.67公頃。區內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即“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大面積的中山闊葉林,湖南省印家界省級自然保護區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溝谷闊葉林,其他區域的原生植被,均為零星分布,原生植被遭受破壞,植被狀況較差。保護好現有的原生植被,恢復遭破壞的次生植被,是本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所在。3、張家界-高望界區域主要保護對象:金錢豹、云豹、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大鯢等珍稀動物,珙桐、伯樂樹、紅豆杉、水青樹等珍稀植物,溝谷低海拔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以及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本區域包括張家界武陵源區全部,以及張家界市永定區、慈利縣、桑植縣、永順縣、古丈縣、沅陵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3330平方公里。地處湘西武陵山脈中段山區腹地,區內山巒起伏,走向復雜,海拔高差大,巖溶地貌、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明顯,溝谷深切,形成千峰萬壑的復雜地形。該區生境類型多樣,有大量的特有種和稀有種存在。該區域在低海拔地段有亞熱帶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常綠闊葉原始次生林,植物起源古老,單型、少型屬和特有植物多。動植物種類的區系成份復雜,有武陵山脈華中植物區系的典型性和豐富的華南植物區系等成份。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2440種,國家I級保護植物伯樂樹、紅豆杉、珙桐、南方紅豆杉等4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翅莢木、金毛狗、黃杉、巴山榧、香榧、篦子三尖杉、閩楠等34種;已記錄的脊椎動物211種,屬國家I級保護的有金錢豹、云豹、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等4種,國家II級保護的32種,湖南省重點保護動物130種,列入CITES公約附錄的36種。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4個,即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既湖南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湖南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湖南張家界自然保護區;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既湖南永定天門山自然保護區。8處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為84887公頃。另有慈利縣金蕎麥自然保護點、沅陵縣野生蘭花自然保護點,面積合計1784、舜皇山-明竹老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云豹、金錢豹、白鸛、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等珍稀動物,資源冷杉、銀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中華水韭等珍稀植物,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丹霞地貌植被等。本區域包括通道自治縣、綏寧縣、城步自治縣、新寧縣、武岡市和東安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5349平方公里,為越城嶺和八十里大南山的湖南區域,(考慮到地域近利于生物廊道的連通性,將南嶺的越城嶺劃入)。該區地處我國南北和東西兩大動植物遷徙、交匯區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獨特。區內最高峰海拔2018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形成了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中山灌叢、草叢等多種森林群落生態系統,原生性中山闊葉林保存面積大。區內保存著同緯度最完好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森林生態系統,擁有數量較大的木蘭科、八角科等原始植物類群,保存的珍稀裸子植物有銀杉、資源冷杉、鐵杉、長苞鐵杉、南方紅豆杉、蓖子三尖杉、穗花杉等,特色明顯。是南亞—澳大利亞鳥類的重要遷徙通道。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2600種以上,國家I級保護植物資源冷杉、銀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中華水韭等5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篦子三尖杉、華南五針松、半楓荷、閩楠、長柄雙花木、桫欏、黃連、水青樹等31種;脊椎動物223種,屬國家I級保護的有云豹、金錢豹、白鸛、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等5種,國家II級保護的32種,列入CITES公約附錄的26種。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湖南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即湖南萬佛山自然保護區、湖南金童山自然保護區、湖南東安舜皇山自然保護區;縣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湖南城步沙角洞自然保護區、湖南城步明竹老山自然保護區。7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9659公頃5、雪峰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大型貓科動物、白頸長尾雛等珍稀動物,金錢松、連香樹、櫸樹、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翅莢木等珍稀植物,以及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本區域包括桃源縣、安化縣、沅陵縣、辰溪縣、溆浦縣、新化縣、中方縣、洪江市、隆回縣、洞口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10432平方公里。以雪峰山脈為主體,地形以山原、山地為主,丘陵、崗地為輔,間有河谷小盆地。在雪峰山山原地區保存有較大面積的中亞熱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是金錢松最大的野生種群分布區。植被屬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灌草叢組成的次生植物類型、竹林等。森林覆蓋率很高,是全省的主要林業區之一。該區域原生植被保存不多,生物本底資源不是很清楚。維管束植物在1500至1800種,亦有可能超過200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金錢松、連香樹、櫸樹、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翅莢木、榧樹等。已發現野生動物240多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白頸長尾雛、云豹等,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紅腹錦雞、白冠長尾雛、穿山甲、林麝、小靈貓、虎紋蛙、鳶、赤腹鷹、松雀鷹等24種。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湖南烏云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湖南安化紅巖自然保護區;縣級自然保護區4處,即湖南洞口羅溪自然保護區、湖南溆浦米糧洞自然保護區、湖南溆浦圣人山自然保護區、湖南洪江雪峰山自然保護區。7處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為104750公頃。另有桃源縣野生獼猴桃自然保護點,面積50(二)湘北濕地優先保護區域6、洞庭湖區域主要保護對象:中華鱘、白鱘、江豚、麋鹿、珍稀鳥類及其生境,水蕨、粗梗水蕨、芡實等珍稀濕地植物,以及濕地生態系統。本區域包括華容縣、南縣全部,以及漢壽縣、常德市轄區、澧縣、安鄉縣、岳陽市轄區、岳陽縣、汨羅市、沅江市、湘陰縣、益陽市轄區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9659平方公里。該區域地勢低平,由西北向東南微有傾斜,除赤山、明山、桃花山等幾個島狀凸起外,海拔一般在30~35米之間,其間湖泊眾多,河港縱橫,四水三口沉積物聯成寬廣的湖積平原。該區內生物資源豐富,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結構。該區域淡水濕地面積1.878萬平方公里,是長江中游最重要的調蓄區,在維護長江水系生態系統的健康、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獨特的意義。該區域是全球重要的珍稀候鳥越冬地,是亞太地區唯一的、最大的小白額雁越冬區,也是該物種全球東部種群的全部,世界上近30%的羅紋鴨在該區越冬。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900余種,其中濕地植物40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水蕨、粗梗水蕨等。目前發現的脊椎動物共有432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鱘、白鶴、白頭鶴、白鸛、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9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江豚、小天鵝、鴛鴦、白枕鶴、灰鶴、白額雁等37種,列入CITES公約附錄59種,被列入國際“紅皮書”指定保護的有39種。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5處,即湖南漢壽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湖南沅江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湖南湘陰橫嶺湖自然保護區、湖南華容集成麋鹿自然保護區、湖南臨湘黃蓋湖省級自然保護區。6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445104公頃。到目前為止,區域內有3處濕地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區內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處,即“南洞庭湖草龜中華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南洞庭湖三角帆蚌銀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南洞庭湖大口鯰青蝦中華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東洞庭湖鯉鯽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城陵磯銅魚刀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三)湘南山地優先保護區域7、桃源洞-八面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云豹、金錢豹、林麝、黃腹角雉、水鹿等珍稀動物,資源冷杉、銀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華南五針松、福建柏、白豆杉等珍稀植物,以及森林生態系統。本區域包括桂東縣的全部,以及炎陵縣、資興市、汝城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6255平方公里。該區域位于湖南省東南部,以羅霄山脈的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為主體,以縱谷脊嶺為主的中山地貌。該區域是湘江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其中東江湖水庫對湘江流域用水安全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資源冷杉、銀杉在本區資源最多。動物區系具有典型性和過渡性特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多。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2100多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4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資源冷杉、銀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莼菜等5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68種,汝城縣南部有大量的華南植物區系成份滲入,植物區系價值重大;已記錄的陸生脊椎動物212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9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林麝、黃腹角雉等4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25種,列入CITES附錄19種。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炎陵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桂東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湖南資興頂寮自然保護區。3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5713公頃。另有汝城縣野生蘭花自然保護點,面積88、莽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莽山烙鐵頭蛇、黃腹角雉、云豹、金錢豹、華南虎、梅花鹿等珍稀動物,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馬蹄參、華南五針松、福建柏等珍稀植物,以及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山針闊混交林生態系統。本區域包括宜章縣的部分地域,總面積約309平方公里。該區域位于南嶺山脈北麓,宜章縣的南端,地形復雜,山峰尖削,溝壑縱橫,境內的長樂河是珠江的發源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高,是湖南省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和“天然動植物博物館”之一。該區域有地球同緯度地區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亞熱帶濕潤地區原生型常綠闊葉林地,同時是重要的生態旅游區。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2659種,有22種是莽山特有植物或模式產地,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莼菜等3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華南五針松、長柄雙花木、福建柏、半楓荷、金毛狗蕨等24種,特有物種多樣性明顯,特有植物有湖南杜鵑、大果安息香、莽山野桔、莽山繡球、莽山紫菀、莽山谷精草、細葉小蓬草、湖南水玉簪等22種;已記錄的陸生脊椎動物326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云豹、金錢豹、華南虎、梅花鹿、蟒蛇等,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紅面猴、穿山甲、小靈貓、水鹿、雕梟、虎紋蛙等26種,列入CITES附錄54種,其中莽山角蟾、莽山烙鐵頭蛇、莽山后棱蛇為特有種,珍稀瀕危種莽山烙鐵頭蛇為國家優先保護野生動物。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9833公頃。另有宜章縣野生莼菜自然保護點,面積489、九嶷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林麝等珍稀動物,伯樂樹、南方紅豆杉、報春苣苔、白豆杉、黃連、福建柏等珍稀植物,以及大面積中山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本區域包括寧遠縣、藍山縣、江華自治縣、臨武縣、道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4369平方公里。以九嶷山和萌諸嶺為主體的周邊區域,區內孤峰林立挺拔,呈現亞熱帶殘遺峰林景觀,該區域是湘江瀟水和珠江支流的發源地。該區域的九嶷山區域,保存了湖南南部最大的原生闊葉林片區,臨武縣南部也保存了較大面積的原生闊葉林,這些以常綠闊葉林為主體的原生林,極具保護價值,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動植物種類,有南嶺山脈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20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伯樂樹、南方紅豆杉、報春苣苔、白豆杉、黃連、華南五針、松建柏等27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報春苣苔等3種;已記錄的野生動物240多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1種(林麝),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22種,“三有”保護動物161種。區域內現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湖南寧遠九嶷山自然保護區;縣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湖南藍山板塘自然保護區、湖南江華大龍山自然保護區。3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6579公頃10、陽明山-都龐嶺區域主要保護對象:云豹、金錢豹、短尾猴、獼猴、穿山甲、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等珍稀動物,資源冷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長柄雙花木、白豆杉、福建柏、黃杉、鐵杉、長苞鐵杉等珍稀植物,以及森林生態系統,野生稻及其原生境。本區域包括江永縣、道縣、雙牌縣、寧遠縣、祁陽縣、新田縣、永州市零陵區、常寧市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4913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南嶺山地中部,由都龐嶺和陽明山構成,處于我國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地帶。該區域植被及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完整,擁有華中、華東、華南及滇黔桂等多種區系成分,珍稀保護動植物種類多、保護價值大,是湖南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和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區的重要生物基因庫。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1949種,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資源冷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報春苣苔等4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福建柏、黃杉、長柄雙花木、白豆杉、翅莢木、觀光木等29種,本區有大量的地方特有種,華南熱帶性植物分布較多,石灰巖植被及種類富有特色;已記錄的脊椎動物226種,其中,陸生脊椎動物202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1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白鷴、紅腹角雉、勺雞、雕鸮、蛇雕等42種,湖南省重點保護動物76種。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湖南陽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湖南江永源口自然保護區;縣級自然保護區6處,即湖南祁陽大江自然保護區、湖南祁陽內下自然保護區、湖南雙牌瀧泊自然保護區、湖南雙牌水庫水源自然保護區、湖南道縣橋頭黃枝油杉自然保護區、湖南道縣牛路口自然保護區。9處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為60711公頃另有江永縣野生稻自然保護點、道縣野生柑桔自然保護點,面積104公頃。該區域江永縣石江鎮等地分布的野生稻,是國家農業部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點,其中野生稻原生境核心區3(四)湘東、湘中山地丘陵優先保護區域11、幕阜山-連云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金錢豹、云豹、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草鸮、白鷴、大鯢、穿山甲、紅腹角等珍稀動物,伯樂樹、南方紅豆杉、鵝掌楸、黃連、香果樹等珍稀植物,以及森林生態系統。本區域包括平江縣、瀏陽市的部分地域,總面積約3520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湘東北,屬羅霄山脈北段,地貌類型主要是由侵蝕剝蝕構造形成的丘陵和山地為主,還有部分山地濕地,濕地環境獨特。已記錄的高等植物1865種,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2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櫸樹、楠木等17種;已記錄的野生動物300余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云豹、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等4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草鸮、白鷴、大鯢、穿山甲、紅腹角雉等44種,湖南省重點保護動物有棘胸蛙、豹鼠、竹雞、野豬、鼬獾、紅嘴相思鳥、華南兔、黃麂、豹貓等。區域內現有省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湖南平江幕阜山自然保護區、湖南瀏陽大圍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2953公頃12、衡山區域主要保護對象:穿山甲、林麝等珍稀動物,絨毛皂莢、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珍稀植物,以中亞熱帶植被類型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森林生態系統,名樹古木。本區域包括衡陽市南岳區全部,以及衡山縣、衡陽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400平方公里。該區域處湘中丘陵地區,生物資源比較集中又具有代表性,是一個獨立的山體,包括湖南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岣嶁峰林場等。區內植被繁茂,資源豐富,殘存有幾片原生闊葉林,整個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名樹古木眾多。已記錄的高等植物2149種,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2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金錢松、蓖子三尖杉、閩楠、絨毛皂莢等11種,衡山特有種有絨毛皂莢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林麝等1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紅腹錦雞、白鷴、蒼鷹、紅隼、紅腳隼、鳳頭鵑隼、草鸮、領鵂鹠、長耳鸮、短耳鸮、大靈貓、小靈貓等21種,湖南省重點保護動物34種。區域內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湖南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1992公頃。另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四川汽車站運輸服務承攬合同
- 夫妻雙方自愿離婚協議范例范文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水產采購合同模板
- 編輯服務協議合同范例
- 發傳單協議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墻繪設計施工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借款抵押林地協議合同
- 眼部專業知識培訓課件
- 看守所業務知識培訓課件
- 低價包銷合同標準文本
- 腦卒中言語治療課件
- 中國歷史文選一、看
- JCT938-2017 水泥工業用多風道煤粉燃燒器
- 小學生作文方格紙A4紙直接打印版
-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崗位操作規程的目錄清單及內容(無倉儲經營單位)
- 《1提手旁》教學設計(江蘇省市級優課)x-教案
- QCP品質控制計劃模板
- 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解讀
- 煤礦主要職業危害因素及控制
- 醫院規章制度
- (完整版)人工智能知識圖譜(歸納導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