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鑒賞》教學大綱_第1頁
《文物鑒賞》教學大綱_第2頁
《文物鑒賞》教學大綱_第3頁
《文物鑒賞》教學大綱_第4頁
《文物鑒賞》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物鑒賞》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文物鑒賞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學時:34課時開課單位:政史學院授課對象:歷史學本科一、課程的性質、目標教學目標:本課程是為歷史學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是學生在已修完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基礎課后開設的歷史教育類限選課程。其教學目的為:通過學習,使同學們了解和掌握文物學的基本知識,增強依法保護、管理文物的自覺性,基本上掌握陶瓷器、青銅器、玉器、古錢幣等主要類別文物鑒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二、學習本課程學生應掌握的前設課程知識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學原理、心理學基礎、史學理論等知識和基本理論。三、學時分配章節內容序言文物與文物學第一章有關瓷器的基本知識第一章瓷器鑒定的內容和方法第一章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特征第一章古代陶瓷器的保養第二章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第二章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紋飾第二章青銅器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特征第二章青銅器的作偽與鑒定第三章銅鏡的產生與發展歷史第三章銅鏡的時代特征與作用第四章玉器的價值第四章玉器的鑒定與保養合計課時433333232222234四、課程內容和基本要求緒論文物學概述教學內容:第一節文物學及其研究范圍一、文物與文物學文物含義的演變;文物的概念;受國家保護的文物的種類和條件;文物學的特點;文物學的任務;文物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二、文物學的研究范圍研究文物的價值和作用;研究文物的分類;研究文物的鑒定;研究文物古跡與古器物;研究文物管理;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第二節文物的價值和作用一、文物價值的認識二、歷史價值三、藝術價值四、科學價值五、文物的作用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的科研作用;文物的借鑒作用;文物開發為旅游資源的作用。第三節文物的分類一、文物分類的意義及要求文物分類的意義;文物分類的要求二、文物分類的一般方法教學目標: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知識,理解陶瓷器鑒定的內容與方法,懂得古代瓷器的保養方法,掌握古代瓷器的藝術特征。使學生了解陶瓷器鑒定的內容與方法,初步掌握中國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掌握陶瓷器鑒定的基本知識。本章重點:什么是瓷器,陶與瓷的關系,瓷器的產生及發展。瓷器鑒定的內容,瓷器鑒定的方法,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特征,發展的不同階段與種類,早期瓷器(東漢晚期以前)的特征,青瓷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的特征,“南青北白”(隋、唐、五代)時期瓷器的特征,“名窯林立”階段(宋、遼、金)瓷器的特征,彩繪瓷階段(元、明、清)瓷器的特征。以及陶瓷器文物的損壞,陶瓷文物的保護和修復。中國古代瓷器鑒定的內容與方法,古代陶瓷器的保養。教學內容:第一節有關瓷器的基本知識什么是瓷器,陶與瓷的關系,瓷器的產生及發展第二節瓷器鑒定的內容和方法瓷器鑒定的內容,瓷器鑒定的方法,2第三節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特征早期瓷器(東漢晚期以前)的特征,青瓷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的特征,“南青北白”(隋、唐、五代)時期瓷器的特征,“名窯林立”階段(宋、遼、金)瓷器的特征,彩繪瓷階段(元、明、清)瓷器的特征。第四節古代陶瓷器的保養一、陶瓷器文物的損壞,陶瓷文物的保護和修復。二、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特征。三、瓷器鑒定的內容與方法,古代陶瓷器的保養。第二章青銅器(10課時)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古代青銅器的基本知識,理解青銅器鑒定的內容與方法,懂得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掌握青銅器的藝術特征。并且使學生了解青銅器鑒定的內容與方法,初步掌握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時代特征,掌握青銅器鑒定的基本知識以及對青銅器文物的保護基本原理與方法。教學重點:青銅器的起源,青銅器的初步發展,青銅器的高度發展,青銅器的繁榮。夏代青銅器的特點,商代青銅器的特點,西周青銅器的特點,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主要特點總結。青銅器的作偽歷史,青銅器辨偽的方法。青銅器文物的腐蝕機理,青銅器文物的腐蝕產物,青銅器文物保護原理及保護方法,青銅器文物的修復方法。教學內容:第一節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一、青銅器的分類、各類器物的用途、形制特征二、青銅器的分類法;器物用途形制第二節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紋飾一、青銅器的紋飾二、青銅器紋飾的種類和主要特征三、青銅器的銘文青銅器銘文的產生與發展青銅器銘文的主要內容;文書體的演變第三節青銅器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特征一、郭沫若的五期分類法二、郭寶鈞的六期分類法三、青銅器的考古分期法第四節青銅器的作偽方法一、依據真品作偽二、拼湊法作偽三、銘文作偽第五節青銅器的鑒定一、鑄造方法看器形特點二、看紋飾特點;看銘文狀況三、從質、重、聲、色、味方面辨別真偽第六節青銅器的保養一、除塵和清洗粘土污垢物二、除銹三、封護和緩蝕四、變形青銅器的整形五、殘缺青銅器的補合3六、殘缺青銅器的補配第三章銅鏡(4課時)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有關古代銅鏡的基本知識,理解古代銅鏡的產生與發展歷史,掌握銅鏡的時代特征特征。此外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銅鏡的基本作用,初步掌握古代銅鏡的時代特征,掌握銅鏡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征。教學重點:銅鏡的發展歷史;銅鏡的作用;銅鏡的時代特征教學內容:第一節銅鏡的產生與發展歷史一、產生階段(新石器時代晚期)二、早期發展階段(商代和西周)三、進一步發展階段(春秋戰國)四、第一個繁榮階段(漢代)五、第一中間期(魏晉南北朝)六、第二個繁榮階段(隋唐)七、第二中間期(五代——清)第二節銅鏡的時代特征一、齊家文化銅鏡的特點二、商代銅鏡的特點三、西周銅鏡特點四、春秋戰國銅鏡的特點五、漢代銅鏡的特點六、三國兩晉南北朝銅鏡的特點七、隋唐銅鏡的特點八、宋、金銅鏡的特點九、元、明、清銅鏡的特點第三節銅鏡的作用一、修飾的功用二、男女間愛情的信物三、銅鏡是相互饋贈的禮品,四、政治、外交作用第四章玉器(6課時)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玉器的基本知識,理解玉器的價值與作用,懂得玉器文物的保養與修復,掌握玉器真偽的鑒別。同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玉器鑒定的基本內容,初步掌握中國古代玉器文物損壞的基本原因,掌握寶石玉器文物的保養與修復。教學重點:有關玉的基本知識;玉器的作用與價值;玉器的真偽鑒別;寶石玉器文物的保護。教學內容:第一節有關玉的基本知識一、寶石和玉器文物的基本概念二、玉器的產生及其發展第二節玉器的作用與價值一、作為裝飾品及工具4二、作為祭祀的禮器三、作為實用品,玉的道德功能四、作為地位或王權的象征第三節玉器的真偽鑒別一、從色質方面看二、從質地方面看三、從器形方面看四、從紋飾方面看五、從琢工方面看第四節寶石玉器文物的保護一、寶石玉器文物損壞的原因二、寶石玉器文物的保養與修復五、教材及學生參考書教材:1、李家治等:《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年8。2、耿謙等:《硅酸鹽巖相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4年。3、西北輕工業學院等:《陶瓷工藝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4、毛曉滬:《古陶瓷修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5、賈文忠:《古玩保養與修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6、馬清林等:《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7、李家治:《古代中國陶瓷的科學技術——中國文化中的火鳳凰》,《科技考古論叢》(第二輯),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8、袁傳勛:《陶質文物的損壞原因和保護方法》,《東南文化》,1997年(1)。9、張曉嵐、張恒金:《淺談陶器文物的劣化與保護》,《內蒙古文物考古》。10、李剛、李良:《淺談館藏瓷器的修復方法》,《四川文物》,2002年(2)。11、邱國彬:《彩繪陶器保護方法綜述》,《北方文物》,1995年(4)。12、蔣道銀:《古陶瓷修復研究-——兼談良渚黑陶雙鼻壺及明宣德青化扁瓶的修復》,《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1)。13、姬志峰、趙志安:《金屬文物的保護研究》,《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5)。14、祝鴻范:《BTA緩蝕劑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1999年(4)。15、馬清林:《春秋時期鍍錫青銅器鍍層結構和耐腐蝕機理研究》,《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4)。16、賈瑩等:《腐蝕青銅器中純銅晶粒形成機理的初步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9年(2)。17、鐵付德等:《古代青銅器的腐蝕及其控制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7年(2)。18、馬清林等:《靈臺青銅器保護方法述要》,《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7年(2)。19、賈文熙等:《銅質修補劑在修復青銅器中的應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65年(1)20、孫曉強:《青銅器的腐蝕與保護探討》,《文物世界》,2002年(6)。21、鐵付德:《青銅器腐蝕特征與上壤腐蝕性的關系》,《中原文物》,1995年(2)。22、吳茂江,馬建軍:《青銅器物的銹蝕機理與化學除銹》,《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2)。23、廖原:《青銅文物銹蝕機理及有害銹轉化劑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年(2)。24、呂慶、程德潤:《在S02存在下青銅腐蝕與相對濕度的關系》,《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年7(2)。25、大衛A.思考特著,潘路、馮耀川譯:《綜述青銅病的化學問題和相對濕度的影響作用》,《中原文物》,1994年(1)。26、張光敏等:《古代青銅器修復釬焊用釬劑與釬料的改性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2)。27、賈文超:《古代青銅器的傳統修復技術》,《中國博物館》,1997年(1)。28、程德潤等:《古代某些青銅器的腐蝕和環境研究》,《考古與文物》,1995年(6)。29、宋迪生等:《文物與化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30、王蕙貞:《文物保護材料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五、考核辦法考核方式:課內討論、教材分析、撰寫論文、做練習、期末考試等。考試形式:論文作業考查使用等級記,分優、良、中、及格、不及格。考試用100分制。課程成績:平時考查(包括對學生備課、試講、觀摩教學、評課等的考評)占20%,期末閉卷考試占80%。6年(1)20、孫曉強:《青銅器的腐蝕與保護探討》,《文物世界》,2002年(6)。21、鐵付德:《青銅器腐蝕特征與上壤腐蝕性的關系》,《中原文物》,1995年(2)。22、吳茂江,馬建軍:《青銅器物的銹蝕機理與化學除銹》,《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2)。23、廖原:《青銅文物銹蝕機理及有害銹轉化劑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年(2)。24、呂慶、程德潤:《在S02存在下青銅腐蝕與相對濕度的關系》,《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年7(2)。25、大衛A.思考特著,潘路、馮耀川譯:《綜述青銅病的化學問題和相對濕度的影響作用》,《中原文物》,1994年(1)。26、張光敏等:《古代青銅器修復釬焊用釬劑與釬料的改性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2)。27、賈文超:《古代青銅器的傳統修復技術》,《中國博物館》,1997年(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