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案-第五章第三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_第1頁
高二歷史教案-第五章第三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_第2頁
高二歷史教案-第五章第三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word版文檔下載可直接編輯精選word版文檔下載可直接編輯第五章第三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基礎知識]危機表現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措施、成效、失敗原因和歷史地位[基本理論]1.北宋中期的危機和改革,是這一朝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從本質反映了封建統治的危機。2.慶歷新政是一種對封建統治政策的局部調整,因觸犯保守集團的利益而失敗,但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3.北宋中期的改革,是地主階級政治改革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典型反映了改革運動的曲折性和復雜性。4.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進步,改革者的勇氣值得肯定和學習。[能力培養]1.讓學生自己歸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表現,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現象進行概括和歸納的能力。2.分析兩次的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3.比較兩次變法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歷史事物的能力。4.評價王安石變法,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立場和方法全面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重點難點]北宋中期的危機表現與原因分析,評價王安石及其變法。[教具教法]資料,表格,講述,討論,比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自評價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導入。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1.土地兼并嚴重。統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边@一現象加重了社會矛盾和沖突,使社會出現嚴重不穩定。2.“三冗二積”: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這一點請同學具體描述。只是要補充一條:由于與遼、西夏的戰爭失利,政府要送給它們銀、絹。3.農民反抗。宋仁宗時便已經出現,并波及統治中心中原地區。4.遼與西夏的威脅。二、慶歷新政時間:1043年。人物:宋仁宗。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相),江蘇吳縣人,10xx年進士,歷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貶。核心:整頓吏治。措施:a、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親友通過恩蔭做官。(解釋“恩蔭”:官僚子弟不必通過科舉即可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節日時可“蔭”子孫為官)c、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d、裁并州縣,減輕徭役;e、嚴肅中央政令,取信于民。評價:請同學據措施內容的傾向性判斷,這“嚴重”影響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從而分析改革的失敗是必然的。新政觸及官僚的財產和權力再分配問題,這是理想主義的文官集團的政治設計,在皇帝授予的有限的職權范圍內進行的革新,他遺留下來的問題,只得由王安石接手了。中國歷史上的變法,如果將當權者或既得利益集團作為打擊對象,沒有不遭到慘敗的,他們只能容忍不獨及自身利益的小改小革。[資料]聯系《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請同學回顧。三、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相)。1058年,王安石即向仁宗上萬言書,指出如不進行改革,漢亡于黃巾,唐亡于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他是江西撫州人(時為臨川)。1044年進士,曾任舒州地方官。建議至英宗時仍未有采納,至神宗上臺,第二年,他以翰林學士侍從的身份與神宗達成共識,開始變法。1.措施:(1)理財。(前四項,初中已學過,此處由同學閱讀理解即可)a.青苗法。b.募役法。c.農田水利法。d.方田均稅法。e.市易法。(2)軍事。a.保甲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