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讀寫練習題_第1頁
《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讀寫練習題_第2頁
《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讀寫練習題_第3頁
《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讀寫練習題_第4頁
《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讀寫練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望天門山題西林壁》讀寫練習題《望天門山.題西林壁》讀寫練習題姓名:

一.解釋加點的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然后完成填空練習并配上圖。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第一句中()寫出了天門山的山勢奇險;一、二句中()()兩個字寫出了長江沖決一切奔騰向前的水勢;二、三句中()()寫出了水和山的顏色美。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寫出詩句的意思,再回復后面的問題。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蘊含著什么哲理?看到什么悟出這個哲理的?

三.總結本課在寫作方面值得學習的地方。

四.閱讀同學習作,完成練習。

登泰山

青島市唐山路小學五年級一班樸健君

國慶節那天上午9點多,爸爸開車拉著我和媽媽來到了泰山腳下的天地廣場。我們一家要爬泰山。

那天是陰天。在天地廣場仰望泰山,它從山腳往上漸漸變細,披著郁郁蔥蔥的草木,好像一座綠色的巨大的塔。塔頂直伸到云里,若隱若現的。“真不愧是五岳之首!〞我心里稱贊著。

我們和好多人一起坐上了旅游公司的客車,大約過了10分鐘就到達了中天門前的停車場。在這里我仰頭看到山頂伸到了云霧上面,泰山仿佛變得更高了。回看來路,好多客車正沿著蜿蜒的山路往上爬,車好像一塊大磚頭。泰山腳下的天地廣場也變小了大量。

險峻的山路上滿是爬山的人。我們隨著人流爬了一會就到達了云步橋。這橋長大約6米,寬約2米,是個木板橋。小瀑布從離橋約5米的山崖上流下來,騰起淡淡的霧氣兒,水從橋下流往山下。

快中午十二點時,我們來到了“泰山十八盤〞。在這里我看到一條長長的窄窄的石階路通向陡峭的山頂。每層臺階長約三米,寬約兩分米。爸爸說這里大約有6000多個臺階。我爬了一會,就氣喘噓噓,兩腿軟得邁不動了。汗水濕透了我的衣服。我叫爸爸、媽媽等等我,我休息一會,接著往上爬。就這樣——累了就歇歇,歇一會接著爬,到下午3點多鐘,我們爬上了南天門。

過了南天門,走過了一座廟,再走一會兒,就到了泰山的頂峰。從這兒往下看,“泰山十八盤〞就好像是爬向南天門的一條灰色大蟒,五步橋和小瀑布小得幾乎看不明白,天地廣場的汽車成了火柴盒,山腳的人像螞蟻。圍在泰山四周的小山都掩蓋著白色云霧,小山上的樹在霧里若隱若現的。山頂上有好多商店賣吃的、喝的,還有衣店賣軍大衣。媽媽說:“那是為看日出的人們所準備的。要在泰山頂上看明天日出就要過夜。可夜里山頂太冷了,要穿軍大衣。〞

在山頂呆了一會,我的汗消了,又感到衣服寒冷潮濕。我們就開始下山了。就在此時,天空下起了小雨。山上的樹呀、草呀都被沖洗得油綠油綠的,整座山都變得清爽了。好多人穿上了雨衣,開啟了雨傘,蜿蜒山路上仿佛流淌著一條花朵的河。

細雨一直陪我們回到了中天門前的停車場。等我們坐上了去天地廣場的客車時雨變大了。我透過車窗往上看,山腰以上被濃濃的雨霧遮住了,泰山更顯得神秘而雄偉。晚上6點多我們又回到了天地廣場。

我咬牙堅持登上了泰山頂峰,親身領會了泰山的雄偉和宏大。這次旅游讓我難忘。評語:本文按游覽順序寫登山經過,條理明白。詳寫在泰山頂上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有選擇地略寫沿途景點風景,描述詳略得當。行文注意伏筆和照應,開頭扣題,篇末點題,全文結構嚴謹。小通過寫自己戰勝困難登上泰山看到的宏大風景,

表現了堅持不懈毅力,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中心正確。(朱維山指導并點評)

發表于2023年第3期《青少年日記》

發表于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小學生參觀.游記》19—20頁

1.小先后到過哪些地方?在這些地方見到的景物各是怎樣的?

2.選擇文中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斷細心閱讀,想象情景,寫出一首詩。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宏偉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解釋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3.回:旋繞。4.出:突出。5.日邊:天邊。

古詩今譯楚江東來沖開天門奔騰澎湃,一路奔流的長江到此突然旋繞徘徊。天門山東西默然相對,一片白帆從旭日東升的遠處駛來。賞析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僅點明白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旋繞,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明顯,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宏大畫卷浮現出來。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優良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擅長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擅長從常見的事物中提醒深刻的哲理。

解釋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5.緣——由于。古詩今譯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危險峻高峰,遠近高低看過去千姿百態不一致。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只由于身處在這層巒疊嶂深山中。

賞析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風景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游廬山十余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風景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余首稱贊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一致。后兩句寫出了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由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