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柴火灶柴火灶_第1頁
溫暖的柴火灶柴火灶_第2頁
溫暖的柴火灶柴火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溫暖的柴火灶柴火灶有柴火灶的年頭,才有裊裊升起的炊煙,有了炊煙的天空,才有隨風飄散的詩和撲鼻的菜飯之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頭大西南山區的小城鎮里,每家人都依靠用磚和泥土砌成的柴火灶,和暖地團聚在一起。每到煮飯的時間,劈柴之聲,炒菜之聲,大呼小叫吃飯之聲此起彼伏。

那時放學回家最溫馨的事,就是坐在灶門前幫做飯的母親添柴燒火。當然這一舉動主要還是想趁機偷上一嘴,更加是遇上炒腰花或醬爆回鍋肉,從一下鍋我就開頭猛吞清口水……其實母親心里也明白我這個好吃的娃兒,也就往往默許我下手了。

那時的灶臺上常備灶上三件:油罐、鹽罐和米湯罐;灶門前常備灶下三件:火鉗、柴刀和吹火筒。而且常用油毛氈或自行車舊內胎皮引火燒柴煮飯,若遇上生濕木柴不愿燃,就會用吹火筒吹火,有時吹得兩頰紅脹疼痛,且被濃煙熏得淚流滿面,但一旦想到連忙會有好吃的,就是吹腫臉巴也在所不惜。

仰韶人最初是掘地為灶,在地面相距不遠處,挖掘兩個火坑,地面上不相連,地面下相通,這是我們最祖宗的灶式。戰國以后磚灶盛行,其灶火門設于前方,灶臺寬大,有多個火眼,并可在灶臺上放置待烹的食物及炊事用具,在灶臺后部靠煙囪處或灶身兩側,設有可利用余熱溫水的湯罐(鼎灌)。這種灶的形式一向延續到當今中國的一些農村。

然而這種灶式最讓人憧憬的,是小時候,外面下著鵝毛大雪,坐在灶門前一邊加柴燒火,一邊翻看連環繪小人書,吐出的火苗把臉烤得通紅。有時也幫著母親在灶孔里的火灰中炮制辣椒做蘸碟:用火鉗夾住五六只干辣椒,埋入柴火灰中,使其外觀起黑點,生煳香,夾出來用雙手拍打去灰,入石擂缽與大蒜同舂,然后加醬油搗成茸泥,裝碗即成。

這是迄今為止,我一生中吃到的最好吃的辣椒碟子,不放味精(那時也沒味精),純粹的辣,自然的香。這天一般是吃母親親自推磨烹制的白里透綠的“菜豆腐”,還更加用鼎罐煮制了與之絕配的苞谷面飯。每次吃完蘸水菜豆腐下苞面飯之后,母親總會對我說,“二毛,腸子都脹斷了啊!”

那時一家人壘磚砌灶是一件大事,而且很有講究。首先忌灶門對路,否那么會多生疾病;灶門不能對房門,那樣會失走財氣;灶門也不能向東或向北,由于北方屬水,灶口向北,成水澆火之勢;東方屬木,灶口向東,成火燒木之局。所以灶門只宜向西或向南。

由于灶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個家族、家庭無形的凝結氣力,所以中國古代有用“大牢”(牛、豬、羊)及“小牢”(豬和羊)祭灶神的習俗,以此保佑家族、家庭的團結。即使分了家,也不能分灶,由于一旦分灶,整個家族也已步入分裂的邊緣。所以中國有句俗話:“分家不分灶,分灶即拆家”。

到了上世紀80年頭,煤炭逐漸取代了柴火,鼓風機取代了吹火筒,灶門前還多了一把冷冰冰的鉤煤火的鐵鉤。于是灶門前的小人書、紅色火苗上翻炒的回鍋肉、柴火灰中的煳辣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