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類別的學習資料_第1頁
動物類別的學習資料_第2頁
動物類別的學習資料_第3頁
動物類別的學習資料_第4頁
動物類別的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物類別的學習資料第1頁/共44頁第二十二章動物類生藥[概論]動物類生藥(animaldrags)在我國的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4千年前甲骨文就記載麝、犀、牛、蛇等40余種藥用動物。3千多年前我國就開始了對蜜蜂的利用。第2頁/共44頁2千多年前就有對珍珠、牡蠣養殖的記載。從本草著作的記載來看:《神農本草經》已收載動物藥65種。其中如鹿茸、麝香、牛黃等至今仍為常用品種。唐代《新修本草》記載有128種。第3頁/共44頁明代《本草綱目》收載461種,并將其分為蟲、鱗、介、禽、獸、人各部。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又收載160種。就全世界范圍看,已研究和使用的動物藥超過3000種。第4頁/共44頁1977年出版的《中藥大辭典》收載動物藥740種。1979~1982年出版的《中國藥用動物志》一、二集收載藥用動物共832種。《中國藥典》(2000年版)收載動物生藥42種。據近年報道,我國動物藥有900余種,藥用動物則達1564種。

第5頁/共44頁[分類]按藥用部位常將動物類生藥分類如下:(一)全動物類水蛭、地龍、全蝎、蜈蚣、土鱉蟲、斑蝥、紅娘子、青娘子、海龍、海馬、金錢白花蛇、蘄蛇、烏梢蛇、蛤蚧等。第6頁/共44頁(二)角骨類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龜甲、鱉甲、豹骨、穿山甲等。(三)貝殼類牡蠣、石決明、蛤殼、珍珠母、瓦楞子、海螵蛸等。(四)臟器類哈蟆油、熊膽、雞內金、紫河車、桑螵蛸、海狗腎、鹿鞭、鹿胎等。第7頁/共44頁(五)生理病理產物珍珠、蟾酥、牛黃、麝香、僵蠶、五靈脂、夜明砂、白丁香、蟬蛻、蛇蛻、蜂房、蜂蜜、馬寶、狗寶等。(六)加工品阿膠、鹿角膠、鹿角霜、鱉甲膠、龜甲膠、水牛角濃縮粉、血余炭、人工牛黃等。第8頁/共44頁[活性成分](一)氨基酸、多肽、蛋白質類(二)甾體類(三)生物堿類毒素(四)萜類第9頁/共44頁重要動物類生藥選論第10頁/共44頁鹿茸CornuCerviPantotrichum[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馬鹿C.elaphusL.雄鹿未骨化密生絨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第11頁/共44頁鹿茸第12頁/共44頁[動物形態]

梅花鹿

體長約1.5m。耳大直立,頸及四肢細長,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第二年開始生角,不分叉,密被黃色或白色細茸毛,以后每年早春脫換新角,增生1叉,長全時共有4~5叉。第13頁/共44頁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小枝。雌鹿無角。冬毛厚密,呈棕灰色或棕黃色,四季均有白色斑點,夏毛稀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第14頁/共44頁馬鹿

體形較大。身長2m多,冬毛灰褐色,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絨毛,呈赤褐色,無白色斑點。角叉多至6叉以上。第15頁/共44頁梅花鹿馬鹿第16頁/共44頁第17頁/共44頁[產地]花鹿茸主產于吉林、遼寧、河北等省,品質優。馬鹿茸主產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等省區,現均有人工飼養。第18頁/共44頁[采制]目前我國分鋸茸和砍茸兩種方法。主要是經“水煮、烘烤、風干”方法加工而成。鋸茸一般從第三年的鹿,開始鋸取,二杠茸每年采收兩次,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習稱“頭茬茸”,立秋前后鋸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只收一次,約在7月下旬。第19頁/共44頁鋸下的鹿茸進行排血、清洗消毒,置沸水中反復燙,使茸內血液排出。然后晾干、烘干,最高不能超過60℃。最后一步是要涼透。馬鹿茸加工方法與花鹿茸不同處是煮燙時不要排血,煮燙和干燥時間比花鹿茸要長。第20頁/共44頁砍茸將死鹿或老鹿頭砍下,再將茸連腦蓋骨鋸下,刮凈殘肉,反復用沸水燙,放通風處晾干至室內風干。第21頁/共44頁[性狀]

花鹿茸

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莊”。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第22頁/共44頁鋸口黃白色,外圍無骨質,中部密布細孔。體輕,氣微腥,味微咸。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第23頁/共44頁二茬茸的特征是其挺長而不圓,下部有縱棱筋。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質較次。第24頁/共44頁馬鹿茸

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二個者習稱“蓮花”,三個者習稱“三岔”,四個者習稱“四岔”或更多。最多可分至“九岔”。按產地分“東馬鹿茸”和“西馬鹿茸”。均以茸形粗壯、飽滿、皮毛完整、質嫩油潤、無骨棱、無釘者為佳。第25頁/共44頁砍茸為帶頭蓋骨的鹿茸。茸形與鋸茸相同。腦蓋骨壁較薄,前端較平齊,后端有一對弧形的頭骨,習稱“虎牙”。氣微,味微咸。第26頁/共44頁第27頁/共44頁鹿茸第28頁/共44頁[化學成分]鹿茸主要含氨基酸,含量達50.13%,其中以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含量最高。膽甾醇類,如膽甾醇肉豆蔻酸酯、膽甾醇油酸酯等。第29頁/共44頁脂肪酸類,如月桂酸、肉豆蔻酸等。多胺類,如精脒、精胺等。此外尚含硫酸軟骨素A等酸性多糖類、腦素約1.25%、雌酮、雌二醇及26種微量元素。第30頁/共44頁[理化鑒定](1)取粉末約0.1g,加水4ml,置水浴上加熱15min,放冷濾過。取濾液1ml,加茚三酮試液3滴,搖勻,加熱煮沸數min,顯藍紫色;另取濾液1m1,加10%氫氧化鈉液2滴,搖勻,滴加0.5%硫酸銅溶液,顯藍紫色。(2)薄層色譜第31頁/共44頁[藥理作用]①強壯作用②對神經系統的作用③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④具有抗脂質過氧化、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促進生長發育、促進創傷愈合等作用。第32頁/共44頁[功效]性溫,味甘、咸。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用于治療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等病癥。用量1~2g,研末沖服。第33頁/共44頁[附]

鹿角為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稱為“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脫盤”。鹿角膠為鹿角加水煎熬,濃縮制成的固體膠。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半透明。質脆、易碎,斷面光亮。能補血益精。鹿角霜為鹿角去膠質的角塊。第34頁/共44頁鹿茸混淆品市上銷售的混淆品有駝鹿茸、馴鹿茸、狍茸、草鹿茸、水鹿茸、白唇鹿茸及赤鹿茸等。偽品多見砍茸偽品。有用某種獸頭裝上兩支類似砍茸的偽造品,或在一塊平板上裝有兩支似二杠或三岔的鹿茸偽制品。第35頁/共44頁主要鑒別特征:“鹿茸”基部附有全頭頂或呈平板狀“腦蓋骨”,顱壁極厚,并有粗大的壁窩和支架。兩茸間距太小,幾呈平行或少于四指。主枝太粗、太長,側枝太短、太細,分枝方向呆板不自然。茸毛太稀少。水浸后皮“骨”易脫離,骨架燒之冒煙,有塑料氣味,說明多為外包獸皮的塑料制品。第36頁/共44頁蛤蚧Gecko本品為脊索動物門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geckoLinaeus的干燥體。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臟試凈,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干燥。主產于廣西、云南、廣東等地,可人工養殖。第37頁/共44頁蛤蚧第38頁/共44頁性狀藥材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干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1/3。頭呈扁三角狀,兩眼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于顎的邊緣。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第39頁/共44頁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咸。第40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