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文獻知識】傳染病-手足口病_第1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傳染病-手足口病_第2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傳染病-手足口病_第3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傳染病-手足口病_第4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傳染病-手足口病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傳染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時邪(柯薩奇病毒A組)引起的發疹性傳染病,臨床以手足肌膚、口咽部發生皰疹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為多見。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常見于5歲以下小兒。本病傳染性強,易引起流行。一般預后較好,少數重癥患兒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病因病機]引起本病的病因為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其病變部位在肺脾二經。小兒肺臟嬌嫩,不耐邪擾,脾常不足,易受損傷。時邪疫毒由口鼻而入,內侵肺脾。肺屬衛外合皮毛,主宣發肅降,為水之上源;脾屬土,主運化、四肢肌肉,為水谷之海,開竅于口。邪毒初犯,肺氣失宣,衛陽被遏,脾氣失健,胃失和降,則見發熱、咳嗽、流涕、口痛、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癥;邪毒蘊郁,氣化失司,水濕內停,與毒相搏,外透肌表,則發皰疹。感邪輕者,皰疹僅現于手足肌膚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癥狀輕淺;若感邪較重,毒熱內盛,則皰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盤紅暈顯著,全身癥狀深重,甚或邪毒內陷而出現神昏、抽搐等。此外,也有因邪毒犯心,氣陰耗損,出現心悸氣短、胸悶乏力,甚或陰損及陽,心陽欲脫,危及生命者。[臨床診斷]1.診斷要點(1)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觸史。(2)潛伏期2~7天,多數患兒突然起病,于發病前1~2天或發病的同時出現發熱,多在38℃左右,可伴頭痛、咳嗽、流涕、口痛、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癥狀。一般體溫越高,病程越長,則病情越重。(3)主要表現為口腔及手足部發生皰疹??谇话捳疃喟l生在硬腭、頰部、齒齦、唇內及舌部,破潰后形成小的潰瘍,疼痛較劇,年幼兒常表現煩躁、哭鬧、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皰疹后1~2天可見皮膚斑丘疹,呈離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見,并很快變為皰疹,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質地較硬,多不破潰,內有混濁液體,周圍繞以紅暈,其數目少則幾個,多則百余個。皰疹長軸與指、趾皮紋走向一致。少數患兒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現,但軀干及顏面部極少。皰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無瘢痕及色素沉著。(4)血象檢查: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比值相對增高。2.鑒別診斷(1)水痘:由感受水痘病毒所致。皰疹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軀干、頭面多,四肢少,皰壁薄,易破潰結痂,皰疹多呈橢圓形,其長軸與軀體的縱軸垂直,且在同一時期、同一皮損區斑丘疹、皰疹、結痂并見為其特點。(2)皰疹性咽頰炎:可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起病較急,常突發高熱、流涕、口腔疼痛甚或拒食,體檢可見軟腭、懸雍垂、舌腭弓、扁桃體、咽后壁等口腔后部出現灰白色小皰疹,1~2天內皰疹破潰形成潰瘍,頜下淋巴結可腫大,但很少累及頰黏膜、舌、齦以及口腔以外部位皮膚,可資鑒別。[辨證論治]1.辨證要點本病應以臟腑辨證為綱,根據病程、發疹情況及臨床伴隨癥狀以區分輕證、重證。屬輕證者,病程短,皰疹僅現于手足掌心及口腔部,疹色紅潤,稀疏散在,根盤紅暈不著,皰液清亮,全身癥狀輕微,或伴低熱、流涕、咳嗽、口痛、流涎、惡心、嘔吐、泄瀉等肺、脾二經癥狀;若為重證,則病程長,皰疹除手足掌心及口腔部外,四肢、臀部等其他部位也可累及,疹色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現,根盤紅暈顯著,皰液混濁,全身癥狀較重,常伴高熱、煩躁、口痛、拒食等,甚或出現邪毒內陷、邪毒犯心等心、肝經證候。2.治療原則本病治療,以清熱祛濕解毒為原則。輕證治以宣肺解表,清熱化濕;重證宜分清濕重、熱重。偏濕盛者,治以利濕化濕為主,佐以清熱解毒,但祛濕不可太過,以防傷陰耗液,化燥生風;偏熱重者,雖以寒涼清熱解毒之品為主,也應中病即止,不可過劑,以免損脾傷胃,引邪深入。若出現邪毒內陷或邪毒犯心者,又當配伍鎮痙開竅、益氣養陰、活血祛瘀等法。3.證治分類(1)邪犯肺脾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發熱,或流涕咳嗽、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約1~2天后或同時出現口腔內皰疹,破潰后形成小的潰瘍,疼痛流涎,不欲進食。隨病情進展,手足掌心部出現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轉為皰疹,分布稀疏,疹色紅潤,根盤紅暈不著,皰液清亮。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浮數。辨證本證為手足口病輕證,除手足肌膚、口腔部皰疹外,全身癥狀不著為其特征。偏肺氣失宣者,發熱惡寒,流涕咳嗽;偏脾運失職者,納差流涎,嘔吐泄瀉。若為高熱,或身熱持續,則易轉為重證。治法宣肺解表,清熱化濕。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常用金銀花、連翹、黃芩、薄荷清熱解毒,宣肺透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濕;滑石、茵陳清熱利濕;板藍根、射干、浙貝母解毒利咽,化痰止咳。惡心嘔吐加蘇梗、竹茹和胃降逆;泄瀉加澤瀉、薏苡仁祛濕止泄;高熱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熱;肌膚癢甚加蟬蛻、白鮮皮祛風止癢。(2)濕熱蒸盛證候身熱持續,煩躁口渴,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皰疹,痛癢劇烈,甚或拒食,皰疹色澤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現,根盤紅暈顯著,皰液混濁。舌質紅絳,苔黃厚膩或黃燥,脈滑數。辨證本證為手足口病之重證,多見于年幼及感邪較重者,以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皰疹,伴全身明顯癥狀為特征。偏于濕重者,低熱起伏,口苦而粘,皮膚皰疹顯著,瘙癢不適;偏于熱重者,高熱不退,口渴引飲,口腔潰瘍明顯,疼痛流涎。若失于調治,可出現邪毒內陷或邪毒犯心等變證。治法清熱涼營,解毒祛濕。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黃連、黃芩、梔子、連翹清熱解毒祛濕;生石膏、知母清氣泄熱;生地黃、赤芍、牡丹皮涼血清熱;大青葉、板藍根、紫草解毒透疹。偏于濕重者,去知母、生地黃,加滑石、竹葉清熱利濕;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瀉熱通便;口渴喜飲加麥冬、蘆根養陰生津;煩躁不安加淡豆豉、蓮子心清心除煩。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而見壯熱、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若邪毒犯心,而見心悸、胸悶、氣短者,又當參“病毒性心肌炎”節以治之。[其他療法]1.中藥成藥(1)清熱解毒口服液:每服5~1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證。(2)清胃黃連丸:每服1丸,1日2次。用于濕熱蒸盛證。2.藥物外治(1)西瓜霜、冰硼散、珠黃散:任選1種,涂搽口腔患處,1日2次。(2)金黃散、青黛散:任選1種,麻油調,敷于手足皰疹患處,1日2次。[預防與調護]1.預防(1)加強本病流行病學監測,本病流行期間,勿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發現疑似病人,應及時進行隔離,對密切接觸者應隔離觀察7~10天,并給板藍根顆粒沖服。(2)注意搞好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應及時消毒處理,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3)注意飲食起居,合理供給營養,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陽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2.調護(1)患病期間,宜給清淡無刺激的流質或軟食,多飲開水,進食前后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以減輕食物對口腔的刺激。(2)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對皮膚皰疹切勿撓抓,以防潰破感染。對已有破潰感染者,可用金黃散或青黛散麻油調后撒布患處,以收斂燥濕,助其痊愈。(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邪毒內陷及邪毒犯心等并發癥。[醫案選讀]黃某,女,1歲3個月。1999年8月17日初診?;純阂蚴终坪妥沲懦霈F紅色斑丘疹2天來診。初起,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煩躁不安、納差,某醫院診為上呼吸道感染,予青霉素靜脈點滴,效果不佳。近兩天手足出現皮疹。診見:手掌和足跖邊緣有紅色米粒大或黃豆大斑丘疹,個別皮疹上有小水皰,口腔左頰粘膜可見潰瘍面,伴疲倦,納差,大便3日未行,小便黃,舌稍紅,苔黃膩,脈細數。診為手足口病,治以清熱解毒,健脾除濕活血。處方:金銀花10g,薏苡仁10g,茯苓皮10g,白術10g,板藍根6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