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7/372019-2021北京初一(下)期末語文匯編課內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共17小題)1.(2021北京?東城七年級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現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香遠益清老當益壯精益求精B.陶后鮮有聞鮮為人知旗幟鮮明C.中通外直四通八達精通業務D.水陸草木之花取而代之君子之交(2)翻譯文中兩處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翻譯:我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理解:這句話從生長環境的角度寫出了蓮花高潔、質樸、莊重的美德,也寄寓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B.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翻譯:對于牡丹的喜愛,應當人很多了。理解: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渴望避開污濁的現實,充分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3)《愛蓮說》和下面的鏈接材料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請你分別說說它們是怎樣托物言志的。【鏈接材料】余種蘭數十盆,三春①告莫②,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黃石之間,山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③燥,對吾堂亦不惡也。來年忽發箭數十,挺然直上,香味堅厚而遠。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曰: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山谷送香非不遠,那④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節選自鄭板橋《板橋題畫?蘭),有刪改)注:①[三春]指春季的三個月。②[告莫]即將結束。“莫”同“暮”。③[就]靠近。④[那]疑問代詞,怎么。后寫作“哪”。2.(2021北京?朝陽七年級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衰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敦頤《愛蓮說》)【乙】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蘭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叢薄①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②;雪霜凌厲而見③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清風過之,其香藹然④,在室滿室,在堂滿堂。(節選自黃庭堅《書幽芳亭》)注釋:①[叢薄]叢生的草木。②[芳]花草的香氣。③[見]表示被動,譯為“被”。④[藹然]形容香氣濃郁的樣子。(1)下列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自李唐來公亦以此自矜B.香遠益清良師益友C.予謂菊權謂呂蒙曰D.陶后鮮有聞鮮為人知(2)下面是《古代漢語詞典》中“蓋”的部分義項。結合語境,推斷乙文中“蘭之香蓋一國,則日國香”中“蓋”的意思是。蓋:①器物上的蓋子。②覆蓋,遮蓋。③勝過,壓倒。④副詞,大概,一般。⑤句首語氣詞。(3)結合語境,理解句子正確的一項是A.可愛者甚蕃。理解:世上開得好看的花很多。B.濯清漣而不妖。理解:菊花經過清水洗滌后就不顯得妖艷了。C.亭亭凈植。理解:蓮花潔凈地挺立在那里。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理解:牡丹喜愛的,和眾人喜歡的是一樣的。(4)甲、乙兩文都借花喻人,贊揚了君子品格。甲文借蓮喻君子,最能表明君子潔身自好的一句是“①”;乙文借②喻君子,贊美君子不因無人賞識而愁悶,即使遭受外界殘酷的摧殘后,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5)中國人素來對花情有獨鐘。請默寫任意兩句寫“花”或含有“花”的詩文。3.(2021北京?延慶七年級期末)閱讀《愛蓮說》,完成問題。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對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可愛者甚蕃蕃:多B.香遠益清益:更,更加C.亭亭凈植植:種植D.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褻:親近而不莊重(2)“之”的用法:①充當代詞;②相當于助詞“的”;③用于標明前置賓語;④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請將選項序號填入對應的表格中。序號語句解釋A何陋之有B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C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D睨之久而不去(3)翻譯文中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甲】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翻譯:我只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理解:這句話主要寫蓮的生長環境,表現出蓮不同流合污、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的品質。【乙】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翻譯: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理解:這句話運用陳述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追求清白正直的人生態度。(4)周敦頤稱蓮為“花之君子”,【鏈接材料】中白居易稱“竹似君子”。請結合內容,分別說說兩位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備哪些美好品質。【鏈接材料】竹似賢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樹德③;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④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⑥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⑦名行,夷險一致⑧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⑨焉。(節選自白居易《養竹記》)【注】①賢:有德有才的人。②本:根。③樹德:樹立品德。④善建不拔:善于建樹的不會動搖。⑤不倚:不偏不倚。⑥虛受:虛心接受。⑦砥礪:磨礪,磨煉。⑧夷險一致:順境逆境都一樣。夷,平坦。⑨庭實:庭院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4.(2021北京?房山七年級期末)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問題。陋室銘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下列選項中各有兩組詞語,每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有仙則名/莫名其妙中通外直/博古通今B.斯是陋室/逝者如斯香遠益清/精益求精C.惟吾德馨/惟妙惟肖陶后鮮有聞/屢見不鮮D.可以調素琴/素不相識宜乎眾矣/因地制宜(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②蓮,花之君子者也。(3)“君子”是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的中國人的理想人格。請根據上文和下面材料,說一說在劉禹錫、周敦頤、黃庭堅心中君子的品格是怎樣的。【材料】蘭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節選自黃庭堅《書幽芳亭記》)5.(2021北京?西城七年級期末)閱讀《愛蓮說》,完成問題。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水陸草木之花求之地中何陋之有B.自李唐來自錢孔入自始至終C.香遠益清大有所益精益求精D.予謂菊權謂呂蒙曰特殊稱謂(2)翻譯文中兩處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甲】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翻譯:(蓮)從污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理解:這個語句描繪了蓮花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都能獨立不移、保持清白操守的高潔形象。【乙】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翻譯: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理解:這個語句其實是說像陶淵明這樣的真隱士太少了,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要成為像陶淵明那樣避世隱居之人的想法。(3)托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閱讀下文,結合文意說說《愛蓮說》和《松喻》各是怎樣運用這種寫作手法的。松喻王踔松之性直上,雖數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①,置之華屋之內,屈②其枝,縛其節③,灌之溉之,蓬蓬如偃蓋④焉,非不取悅于人。然以視夫⑤油嶺⑥之間,干⑦青云,凌碧霄,矯矯⑧郁郁于嚴霜積雪者,相去⑨如何也?嘻!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猶是爾。注:①[盆盎]花盆一類的盛器。②[屈]使……彎曲。③[節]樹木枝干交接處。④偃[(y?n)蓋]車蓋或傘蓋。⑤[夫(fú)]代詞,那些。⑥[岫(xiù)嶺]山峰。⑦[干]沖。⑧[矯矯]威武的樣子。⑨[去]距離,差距。6.(2020北京?房山七年級期末)閱讀文言文,回答下面的問題。【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河中石獸》【乙】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也,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注釋】①難:駁倒。②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險的場合。③趙:趙國。④將:使……為將軍。(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聞之笑曰B.沿河求之C.其反激之力D.秦悉坑之(2)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②嘗與其父奢言兵事。(3)根據這兩段文字的內容,你認為講學者的話與趙括的“談兵”有什么相同點?從中你受到怎樣的啟發?7.(2020北京?東城七年級期末)閱讀《閱微草堂筆記》選段,完成下列各題。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姑妄聽之二)乙一日,塔爾巴哈臺①押逋②寇滿答爾至,命印接解。以鐵硈貫手,以鐵鏈從馬腹橫鎖其足。時已病,奄奄僅一息。與之食,亦不甚咽。在馬上每欲倒擲下,賴縶③足得不墮。但慮其死,不慮其逃也。至戈壁,兩馬相并,又作欲墮狀。印舉手引之,突挺然而起,以硈擊印仆馬下,即旋轡馳入戈壁去。戈壁東北連科布多,綿亙數百里,古無人跡,竟莫能追。始知其病者偽也。參將岳濟,坐是獲重譴,印亦長枷。既而伊犁復捕得滿答爾。蓋額魯特來降者,賞賚最厚。滿答爾貪餌而出,因就擒。訊其何以敢再至,則曰:“我罪至重,諒必不料我來;我隨眾而來,亦必不疑其中有我。”其所計良是,而不虞識其項上箭瘢④也。以印之巧密,而卒為術愚;以滿答爾之深險,而卒以詐敗。日以心斗,誠不知其所窮。然任智終遇其敵,未有千慮不一失者,則定理也。(姑妄聽之三)【注】①“塔爾巴哈臺”為清朝駐守塔爾巴哈的駐軍,“印”為李印,時為駐守庫爾喀喇烏蘇的軍士。后文“滿答爾”“岳濟”為人名,“科布多”“伊犁”時為清西北邊疆政區名、地名。“額魯特”指一少數民族部落。②逋,音bū,指逃亡。③縶,音zhí,指用繩索拴住。④瘢,音bān,指創傷后留下的疤痕。(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思。①閱十余歲②坐是獲重譴(2)下列選項加點字“之”的用法與例句一致的一項是例句:求之下流A.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B.何陋之有(《陋室銘))C.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D.與之食(3)聯系語境,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眾服為確論翻譯:眾人很信服。B.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譯:不停地翻轉,于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C.印舉手引之翻譯:李印打了個手勢暗示他(不要耍花招)。D.訊其何以敢再至翻譯:問額魯特部落為什么來歸降。(4)《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不少故事直接表達了作者紀昀的看法,比如:【甲】材料中,作者的看法是①;【乙】材料中,作者的看法是②。由這兩則材料推測,《閱微草堂筆記》之所以與《聊齋志異》一起被譽為清代筆記小說“雙璧”,不僅在于它記狐鬼怪等故事,還有可能在于③。(前兩空用原文語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語言回答。)8.(2020北京?通州七年級期末)閱讀《愛蓮說》《陋室銘》,完成各題。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甲】可選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乙】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丙】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香遠益清良師益友B.陶后鮮有聞鮮為人知C.有仙則名聲名遠揚D.有龍則靈心靈手巧(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翻譯文中三處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甲】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翻譯: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摘取。理解:在描寫蓮的種種可貴之處后,這句話高度概括了蓮的氣質和品格。【乙】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翻譯: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理解:一個“有”字和一個“無”字,寫出作者交往之雅,也表明他鄙視平民。【丙】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譯: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理解:語出《論語》,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不僅暗含著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且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的關鍵在于“君子居之”。(5)君子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請你結合《愛蓮說》《陋室銘》兩篇文章,說說君子美德的內涵。(60﹣100字)9.(2020北京?東城七年級期末)閱讀《木蘭詩》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杯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幕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結合上下文,體會劃線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傳達出的意境。(2)下列說法中,對本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全詩著力寫木蘭出征前、奔赴戰場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斗中的英雄事跡,這是因為本詩想要突出木蘭孝敬父母、勇擔重任的精神品質。B.“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四句共二十個字,僅交代了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后購買鞍馬等戰具的內容,顯得過于呆板和累贅。C.“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詩偶數句押韻,節奏感強,不厭其詳地描寫了爺娘、阿姊和小弟的舉動,有力烘托了家里歡迎木蘭戰場歸來的歡快氣氛。D.“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為全詩的結尾,比喻奇特,它不僅豪邁有力。語氣中還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10.(2020北京?延慶七年級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竹似君子白居易竹似賢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樹德③,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④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虛受⑥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⑦名行,夷險一致⑧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⑨焉。【注釋】①賢:有德有才的人。②本:根。③樹德:樹立品德。④善建不拔:善于建樹的不會動搖。⑤不倚:不偏不倚。⑥虛受:虛心接受。⑦砥礪:磨礪,磨煉。⑧夷險一致:順境逆境都一樣。夷,平坦。⑨庭實:庭院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水陸草木之花何陋之有B.夫如是斯是陋室C.竹似賢,何哉同予者何人D.溫故知新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香遠益清。②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3)周敦頤稱蓮為“花之君子”,白居易稱“竹似君子”,請你根據選文內容,分別說說兩位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備哪些美好品質。11.(2020北京?朝陽七年級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賣油翁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1)詞義判斷。①下列選項中的“過”與“及魯肅過尋陽”中“過”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才氣過人B.過門不入C.閉門思過D.操之過急②根據下面“釋”的義項,可以推斷“有賣油翁釋擔而立”中“釋”的意思是(填寫序號)釋①放下,舍棄。②消除,解脫。③解說,解釋。④融化,消散。(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A.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翻譯: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B.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翻譯: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C.睨之久而不去。翻譯:目不斜視看他射箭,很久不離開。D.爾安敢輕吾射!翻譯: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3)從文中加點詞“驚”和“笑”中任選一個,依據文章內容,合理想象魯肅或康肅的心理活動。(4)這兩個故事演化出來多個成語。請寫出任意兩個。12.(2020北京?大興七年級期末)閱讀兩篇文言文,完成各題。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賣油翁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1)平臺推送了文言文《孫權勸學》和《賣油翁》,其中加點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A.蒙辭以軍中多務/徐以杓酌油瀝之B.但當涉獵/但微頷之C.見往事耳/見其發矢十中八九D.蒙乃始就學/乃取一葫蘆置于地(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注意譯出人物的語氣。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②爾安敢輕吾射!(3)孫權與賣油翁都用自己的言行影響了他人,既講道理,又現身說法。請用原文填寫下列表格。孫權賣油翁講道理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①現身說法②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4)根據文章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既適用于孫權,也適用于呂蒙,他們都通過讀書學習,有了不少收獲。B.“刮目相待”這個成語適用于呂蒙,他在短時間內獲得突出的進步,使人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C.“熟能生巧”這個成語既適用于賣油翁,也適用于陳堯咨,他們都在自己的業務方面通過長久的練習提高了水平。D.“驕傲自滿”這個成語既適用于呂蒙,也適用于陳堯咨,他們都仗著自己有才能就驕傲自大,輕視旁人的勸告。13.(2020北京?西城七年級期末)閱讀《河中石獸》,回答以下各題。河中石獸紀昀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閱十余歲查閱資料B.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堅重C.是非木杮是非不分D.轉轉不已激動不已(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①爾輩不能究物理。②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3)下列四幅示意圖,最接近“老河兵”對“河中石獸”原因分析的是14.(2019北京?東城七年級期末)閱讀《愛蓮說》,回答問題。【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節選自周敦頤《愛蓮說》)【乙】竹似賢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體⑤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⑥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⑦焉。(節選自白居易《養竹記》)【注釋】①賢:賢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堅定不移。④中立不倚:處事正直,不偏不倚。⑤體:體悟。⑥虛受:虛心接受。⑦實:充實。(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①香遠益清②夫如是(2)下列加點的“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故君子人多樹之A.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B.水陸草木之花C.康肅笑而遣之D.大兄何見事之晚乎(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濯清漣而不妖。(4)甲乙兩文都借植物的外形特點比喻君子品德,請從以上兩文中找出蓮和竹子共有的一個特點,說說這一特點象征了君子的哪種美德。15.(2019北京?大興七年級期末)閱讀兩個文段,完成下列各題,文段(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文段(二)孔子曰:“吾此之后,則商①也日益②,賜也日損③。”曾子曰:“何謂也?”子曰:“高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⑤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⑥,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選自《孔子家語》)【注釋】:①“商”和下文的“賜”皆為孔子弟子。②益:長進。③損:減損。④說:談論。⑤化:融合。⑥鮑魚之肆:賣咸魚的店鋪。(1)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有仙則名/名列前茅B.商也日益/賜也日損C.斯是陋室/實事求是D.何陋之有/即與之化矣(2)對文中三處劃線句的翻譯以及依據上下文寫出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甲】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翻譯: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理解:這兩句描寫了環境的寧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乙】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翻譯: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理解:諸葛廬和子云亭都稱得上文段(二)中的“芝蘭之室”。【丙】不知其子,視其父。翻譯:不了解他的兒子,就詢問他的父親理解:這句話告訴我們想要了解別人可以問問他們的親人。(3)文段(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自丁”,文段(二)“不知其人,視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話題。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樣的感悟?請聯系文段內容,自選角度談談你的看法。16.(2019北京?通州七年級期末)閱讀《河中石獸),完成下列各題。①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③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1)用“/”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只劃一處)是非木杮(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聞之笑曰B.當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聞之D.其反激之力(3)請結合第②段原文至少兩個具體詞語,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講學家塑造成“目中無人、狂妄自大”的。(4)下列四張示意圖,最符合老河兵對河中石獸應“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5)下列古人的四句話,與《河中石獸》說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A.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B.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C.見聞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親行焉。D.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17.(2019北京?西城七年級期末)閱讀以下兩個文段,完成答題。【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乙】劉翀,滄州人。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①,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繪圖列說②于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試于一村。溝洫③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何文勤公嘗教昀曰:“滿腹皆書能害事。”(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有刪節)【注】①[經年]一年左右。②[列說]到處勸說。③[溝洫(xù)]溝渠。(1)根據文段意思填空。A《說文解字》中“竟”是會意字,意思是“樂曲終盡”。由此推斷,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應為B《說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義是“獸角也,與刀相似”。由本義引申出以下義項:①像角一樣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較量,競爭;③演員,或指演員在戲劇中所扮演的人物。乙文中“練鄉兵與之角”中“角”的義項應為。(填序號)(2)翻譯文中三處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爾輩不能究物理。翻譯: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理解:這句話表現出了講學家因能正確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擁有的謙虛和自信,所以被人們所信服。B.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譯:(石頭)不停地翻轉,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理解:河中石獸最后被打撈成功的事實證明老河兵的實踐經驗是極其豐富的。石頭在水流的反沖擊力下,終會被沖到河的上游。C.古人豈欺我哉!翻譯:古人怎么會欺騙我呢!理解:劉翀只會死讀書,不能結合實際進行變通,種種實踐都失敗了。他卻一直不悟,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寫書的古人在欺騙他。(3)從甲文中,我們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遇事不可“①”,老河兵依靠自己豐富的實際經驗方才判斷出沉石的正確打撈地點;乙文告訴我們“②”的道理,劉翀死讀古兵書和古水利書,屢次失敗。甲乙兩文給我們的共同啟示是:③。(①②空用原文問答,③空用自己的話回答。)
參考答案一.文言文閱讀(共17小題)1.【分析】參考譯文:愛蓮說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播得越遠就越清芬,潔凈地挺立,(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鏈接材料】我種了幾十盆蘭花,到了春天將盡的時候,都顯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鄉的樣子。因而將它們移植到假山石之間,在山的北面,石頭的空隙中,既能夠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對著我的堂屋,觀賞起來也沒有礙眼之處。第二年,忽然生發出數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堅實、厚重而悠遠。又一年,長得更加茂盛。由此我體悟到:萬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寫詩贈送給蘭花,詩曰:“蘭花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與伴煙霞。”又曰:“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山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這不過是假山罷了,尚且如此,何況是真山呢!我畫的這幅蘭畫,它的花都超出在葉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壯而強勁,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蘭花而不是盆中的蘭花啊!【解答】(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答題時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分析判斷。A.相同,三個“益”都是“更”的意思。B.不同,前兩個“鮮”都是“少”的意思,后一個“鮮”是“明麗的”的意思。C.不同,前兩個“通”都有“貫通”的意思;后一個“通”是“通曉”的意思。D.不同,前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的意思;中間一個“之”是代詞;后一個“之”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故選:A。(2)本題考查翻譯并理解文言語句。A.正確;B.翻譯正確,理解有誤;這句話運用了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而是在污濁的世間孤芳自賞,永遠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故選:B。(3)本題考查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從課文中的“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可見其象征意義。作者用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與蓮花的高潔作對比,更突出了蓮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對蓮花的喜愛,同時也堅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純潔高尚品格,鄙視世俗惡劣風氣。鏈接材料中的蘭花長在盆中就萎靡凋零,長在山上就挺拔堅實,象征著堅持操守,追求個性自由,不隨波逐流的人。答案:(1)A(2)B(3)蓮花:象征君子,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蘭花:象征著作者堅持操守,追求個性自由,不隨波逐流。【點評】理解句子的內容,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結合文章的主題來分析。2.【分析】參考譯文:【甲】水上陸上各種草木的花,令人喜愛的很多。東晉的陶淵明只喜歡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多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歡蓮花出自淤泥卻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飄得越遠就越覺得清香,筆直的潔凈的立在那里,只可遠遠的觀看卻不能靠近玩弄它。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牡丹的喜愛,應該有很多吧。【乙】如果蘭花的香味勝過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稱之為國香。自古人們就以蘭花為貴,并不是等到屈原贊蘭花之后,人們才以它為貴的。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里,不因為沒有人知道就不發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后,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所說的避世而內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心無煩悶。蘭花雖然含著香味形狀美好,但平時與蕭支沒有什么兩樣。一陣清風吹來,他的香氣芬芳,遠近皆知,這就是所說的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解答】(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從/自己。B.更加/好的。C.認為/對……說。D.少/少。故選:D。(2)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釋義。“蘭之香蓋一國,則日國香”意思是:如果蘭花的香味勝過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稱之為國香。蓋:超過。故選:③。(3)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理解。A.有誤,可愛:令人喜愛。句意:水上陸上各種草木的花,令人喜愛的很多。B.有誤,“濯清漣而不妖”是寫蓮花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C.正確。D.有誤,“牡丹之愛”意思是:對牡丹的喜愛。“宜乎眾矣”意思是:應該有很多人吧。故選:C。(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甲文借蓮喻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明君子潔身自好。乙文由“蘭甚似乎君子”看出,借蘭花喻君子,贊美君子不不改變自己的本性。(5)本題考查詩句積累。這里要求寫出兩句寫“花”或含有“花”的詩文,例如:李白《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再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答案:(1)D(2)③(3)C(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②蘭花(5)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點評】文言知識積累:一詞多義:(1)鮮陶后鮮有聞。(少)芳草鮮美。(鮮艷)《桃花源記》(2)之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3.【分析】【參考譯文】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鏈接材料】竹子像賢人,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憑著牢固的根可以樹立品德。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會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憑著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見它正直的本性,就會想到處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內心是空的,憑著心空可以體驗道的存在,君子看見它的空心,就會想到虛心求學的人。竹子的節很堅貞,憑著堅貞的節可以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會想到砥礪名節、無論危險還是平安都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會種上竹子作為他們庭院的充實物。【解答】(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ABD.正確;C.有誤,植:豎立。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了解常見虛詞的幾種基本用法,然后結合句子進行分析。A.之:賓語前置的標志。故選:③;B.之:結構助詞,的。故選:②;C.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故選:④;D.之:代詞。故選:①。所以,序號依次為:③②④①。(3)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的翻譯和理解能力。【甲】正確;【乙】有誤,這里運用感嘆的方式,通過“噫”“矣”等語氣詞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4)本題考查學生閱讀【鏈接材料】的能力。選文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寫出了蓮高潔、潔凈、正直、通達、矜持、自尊、獨立等特點,這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品格。從【鏈接材料】中“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可知,在白居易心目中,竹的正直、剛正、公正、堅定等的特點正式君子美好品質。答案:(1)C(2)③②④①(3)【乙】(4)答案示例:《愛蓮說》中“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的高潔、端莊,蓮的這些特點也正是周敦頤心目中君子具備的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等)、莊重(不嘩眾取寵或不炫耀等)的美好品質。白居易心目中的君子具備謙虛、堅貞的美好品質。這與《養竹記》中的竹的特點(品質)相一致,如:“竹心空,空以體道”寫出了竹謙虛的特點,“竹節貞,貞以立志”寫出了竹子堅貞的特點。【點評】“之”的用法:①旁人皆為之感愴。(之:代詞)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與民同游觀之樂。(之:的)④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補充音節)⑥何陋之有?(之:賓語前置的標志)⑦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4.【分析】【參考譯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會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會有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臺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談笑的都是博學之人,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這有什么簡陋的呢?【乙】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播得越遠就越清芬,潔凈地挺立,(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材料】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里,不因為沒有人知道就不發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后,第二年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解答】(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名:出名/說出;通:貫通,通透/通曉;B.斯:這/這;益:更加/更加;C.惟:只/文言助詞;鮮:少/少;D.素:不加裝飾/平時;宜:當/合適的措施。故選:B。(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①句中重點詞語有:上,長到。入,映入。句意為:苔痕碧綠,長到臺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②句中重點詞語有: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句意為: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3)本題考查理解“君子”的內涵。解答此題需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關鍵語句來分析。結合內容,如從“調素琴,閱金經”可知劉禹錫是像菊花那樣的隱士,從“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可知劉禹錫是像蓮花那樣的君子。從“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中可知,作者借蓮花表現了君子潔身自好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從“生于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中可知,作者借蘭表現了君子堅定不移的高潔人格。答案:(1)B(2)①苔痕碧綠,長到臺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②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3)示例:我認為劉禹錫遠離世俗的污濁,獨善其身。他以古代名賢自況,表達出自己也具有他們那樣的志趣、操守與抱負,表達出自己即使在污濁的世間,也要保持高潔情操和高遠追求。周敦頤認為君子具有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黃庭堅君子具有堅定不移的美好品德。【點評】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滿招損,謙受益(利益,好處)有所廣益(利益,好處)益慕圣賢之道(更加,進一步)益習其聲(漸漸地)5.【分析】參考譯文:《愛蓮說》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松喻》松樹的性格是挺直向上。就是幾尺高,可頂也是直直的。有人將它移栽到盆中,放它到華美的屋內,彎曲它的枝桿,綁縛它的關節,施肥灌溉,形狀好像撐開的傘,這樣子并非不招人喜歡。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嶺之間,直插青天,凌駕藍天,茂盛蔥郁(地生長)在嚴霜積雪的松樹,相差多少啊!唉!賢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這松樹一樣。【解答】(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A.之:的/代詞,代指石獸/賓語前置的標志;B.從/從/從:C.更加/好處/更加;D.認為/說,告訴/稱呼;故選:B。(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乙句“表達了作者要成為像陶淵明那樣避世隱居之人的想法”錯誤,作者以菊花正襯,表明自己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故選乙。(3)本題考查寫作手法的理解。甲文借蓮花的堅貞高潔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乙文借松樹的挺直向上以及山谷和屋內生長情況的對比體現了作者正直傲岸的志趣。答案:(1)B(2)乙(3)示例:《愛蓮說》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贊美,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愛的高潔追求。《松喻》借對松樹在花盆中取悅于人的不屑和對其在山峰上自由生長的贊美,表達了作者保持操守、不被束縛的傲岸心志。【點評】鮮:新鮮(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艷(芳草鮮美)少(陶后鮮有聞)6.【分析】【參考譯文】【甲】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正門倒塌在了河水里,門前的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里。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新修建寺廟,并在河中尋找石獸,到底還是沒有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往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石獸的任何蹤跡。一位學者在寺廟里教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應該是這石頭的特點堅硬沉重,沙的特點松軟浮動,石頭埋沒在沙中,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去尋找兩只石獸,不是很瘋狂的嗎?”大家都信服的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論。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乙】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趙括代替了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并撤換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件事后,便派出引誘趙括做出錯誤判斷的小股部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的士氣大亂。四十多天后,軍隊士兵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于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于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解答】(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了解常見虛詞的幾種基本用法,然后結合句子進行分析。ABD.“之”的用法均為代詞;C.之:結構助詞,的。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①重點詞:是,這。豈,怎么。為,被。句意: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②重點詞:嘗,曾經。言,說。句意:(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主題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來概括。閱讀全文,了解內容。講學者的話與趙括的“談兵”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脫離實際空談理論。【甲】文表達了作者對此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乙】文從“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用一個成語概括是:紙上談兵,比喻不聯系實際情況,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問題。答案:(1)C(2)①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②(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3)相同點:都脫離實際空談理論。啟示: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論而不要實際(實踐),要把理論和實際(實踐)結合起來,只有通過實踐檢驗(或從實踐中得來的)理論才有價值和意義,否則就只是空頭理論,不僅無益,而且害人。【點評】“之”的用法:①旁人皆為之感愴(之:代詞)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與民同游觀之樂(之:的)④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補充音節)⑥何陋之有?(之:賓語前置的標志)⑦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7.【分析】譯文:甲滄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里,門前的兩只石獸也一起沉沒在此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只石獸,到底還是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堅硬沉重,泥沙的特點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很荒唐嗎?”大家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乙一天,從塔爾巴哈臺押送了一個名叫滿答爾的流寇,命李印去接解。李印給他雙手戴上了鐵銬,讓他騎到馬上,又用鐵鏈從馬肚子下面橫鎖住他的兩腳。當時,滿答爾已經病重,僅存一息了。給他喂點吃的,咽不下多少。一路上,他幾次差點兒從馬上摔下來,由于雙腳已被鎖住,才沒掉到地上。這時,李印只是怕他死掉,并不擔心他會逃走。走上了戈壁灘,兩匹馬并肩而行,滿答爾好像又要掉下馬背,李印連忙伸手去扶他。忽然,他挺身而起,用鐵銬將李印打到了馬下,然后掉轉馬頭,馳入戈壁深處。戈壁灘東北部與科布多相連,綿延幾百里,自古人跡罕至,所以無法再去追趕。這時,李印才知道他的病是裝的。參將岳濟因此事而遭到重罰,李印也長枷人獄了。不久,滿答爾又被伊犁駐軍捕獲,這是因為凡額魯特人集體來降,所得賞賜很多。滿答爾貪圖錢財,就混入額魯特人中一同來降,所以被擒。問他為什么敢出來,他說:“我罪虐深重,估計你們想不到我會來此,特別是我與眾人一道來,你們也想不到我會混在其中。”滿答爾考慮得可謂很周密了,但他卻沒想到,人家認出了他頭上的箭疤。以李印的機警,最終被別人的騙術愚弄了;以滿答爾的陰險狡詐,最終也敗在自己的騙術上。這些人每日斗心眼兒,真不知斗到什么時候為止。然而,智者也會受挫,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確是一條真理啊。【解答】(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即可。①重點詞語:閱:過了。句意為:過了十多年。②重點詞語:是:這件事。代指滿答爾逃跑之事。句意為:因此事(這件事)而遭到重罰。(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之”的意義和用法。例句“求之下流”中的“之”是代詞,這里指石獸;A.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意義.B.賓語前置的標志,無意義。C.助詞,可譯為‘的’。D.“之”是代詞,這里指滿答爾。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的含義一定要譯到位。A.忽略了關鍵詞“確論”,翻譯不準確,不全面。B.翻譯正確。C.結合上下文語境來看說的是李印怕滿答爾掉下馬來,用手扶他,而不是打手勢暗示他,翻譯不正確。D.結合上下文來看,被詢問的對象是滿答爾,而不是額魯特部落,翻譯錯誤。故選:B。(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把握以及對文章主題的概括提煉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找出概括總結道理的語句,即文章的點睛之筆。結合文章內容,①處為“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②處為“然任智終遇其敵,未有千慮不一失者,則定理也”,由此可推測出③處是“長于說理”。【點評】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何陋之有(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表達一種語氣)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助詞,可譯為‘的’)與之食(代詞,他,文中指滿答爾)8.【分析】參考譯文:《愛蓮說》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陋室銘》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會有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臺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到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之人,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這有什么簡陋的呢?【解答】(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益:更加/好處;B.鮮:少/少;C.名: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名字;D.靈:名詞作動詞,顯得有靈氣/靈敏;故選:B。(2)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①句中重點詞有:通,貫通;通透。直,挺立的樣子。句意為: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②句中重點詞有: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惟,只。吾,我。句意為: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3)本題考查理解翻譯語句。甲.理解有誤,“焉”表感嘆語氣,聯系句意,可見荷花清高莊重,令人不敢輕易侮辱;乙.理解有誤,選文內容沒有他鄙視平民的意思。丙.理解正確;故選:丙。(4)本題考查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兩文中都提到了君子,從甲文中可知,君子應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遺世獨立,不孤高自詡,正直豁達,心胸寬廣。從乙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得君子應安貧樂道和高潔傲岸。綜合表述即可。答案:(1)B(2)①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②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3)丙(4)《愛蓮說》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陋室銘》通過描述“陋室”內外的情景,分析證明了“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道德節操。【點評】“之”的用法:①一老河兵聞之。(之:代詞,代指這件事)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水陸草木之花。(之:的)④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補充音節)9.【分析】【參考譯文】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么,也沒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了征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模征兵,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馬啾啾的鳴叫聲。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隘,越過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得勝歸來。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面對窗戶和鏡子梳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頭發,額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征戰同行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解答】(1)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意思是:夜晚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詩歌通過聽覺“傳金柝”,視覺“寒光”“照”描繪夜晚軍營,渲染了軍情緊張、軍營生活的艱苦。和上文聯系,可見兩軍對壘時軍營的緊張氣氛。和下文聯系,可見戰爭的殘酷以及木蘭獲得赫赫戰功的不易,間接表達了對木蘭的贊美。(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確;B.有誤,“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四句很好地渲染了木蘭出征前緊張而又有條不紊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充分地表現了木蘭義無反顧地替父從軍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故選:B。答案:(1)①通過聽覺“傳金柝”.視覺“寒光”“照”描繪夜晚軍營,渲染了軍情緊張、軍營生活的艱苦。②和上文聯系,可見兩軍對壘時軍營的緊張氣氛。③和下文聯系,可見戰爭的殘酷以及木蘭獲得赫赫戰功的不易,間接表達了對木蘭的贊美。(2)B【點評】“之”的用法:①旁人皆為之感愴(之:代詞)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與民同游觀之樂(之:的)④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補充音節)⑥何陋之有?(之:賓語前置的標志)⑦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10.【分析】譯文:愛蓮說水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李氏的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香氣散播到遠處,更加使人覺得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人,與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人數眾多了!竹似君子竹子的根很牢固,憑著牢固的根可以樹立品德。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會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憑著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見它正直的本性,就會想到處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內心是空的,憑著心空可以體驗道的存在,君子看見它的空心,就會想到虛心求學的人。竹子的節很堅貞,憑著堅貞的節可以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會想到砥礪名節、無論危險還是平安都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會種上竹子作為他們庭院的充實物。【解答】(1)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實、虛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本題要詞語在句子里的意思,詞義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A.之:助詞,的/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B.是:這/表表判斷。C.何:為什么/為什么。D.故:原來的/所以。故選:C(2)本題考查翻譯句子。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①句中重點詞語有:益,更加。清:清香。句意為:香氣遠聞更加清新。②句中重點詞語有:故,所以。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樹,種植。句意為:正因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會種上竹子作為他們庭院的充實物(有價值的東西)。(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兩文都給予君子以高潔美好的品質,結合這些品質來作答即可。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可以概括出君子的品質: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世俗浮沉;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如高潔自重、謙虛正直、不趨炎附勢、堅定不移、正直無私、虛心體道、砥礪名行等。從“竹本固,固以樹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體道”“竹節貞,貞以立志”可以概括出君子具有堅定、正直、虛心、堅貞的品質。答案:(1)C(2)①香氣遠聞更加清新。②正因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會種上竹子作為他們庭院的充實物(有價值的東西)。(3)蓮花: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正直、獨立。竹子:堅定、正直、虛心、堅貞。【點評】一詞多義(1)鮮陶后鮮有聞(少)芳草鮮美(鮮艷)《桃花源記》(2)之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之出淤泥而不染(聯詞,無實際意義,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詞類活用不蔓不枝(名詞“蔓”“枝”用作動詞“生蔓”“長枝”)香遠益清(形容詞“遠”用作動詞“遠播”)11.【分析】參考譯文:孫權勸學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5578-2025無損檢測聲發射檢測壓電聲發射傳感器接收靈敏度譜的驗證
- GB/T 45436-2025電爐工藝及裝備技術改造規范
- 紡織企業生態設計與可持續發展考核試卷
- 電信服務在智能物流配送的優化考核試卷
- 液體分離技術在皮革工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纖維制品的國內市場消費趨勢分析考核試卷
- 畜牧業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與認證流程考核試卷
- 無線廣播傳輸在體育賽事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氣象預報在農業種植調整中的作用考核試卷
- 稀有金屬在智能傳感器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福樓拜-教學講解課件
- 《衛生應急管理》衛生應急管理概述-課件
-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遺傳學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醫學院課件
- 變電站視頻及環境監控系統施工工藝
- 2022年ESG發展白皮書商業調研報告
- 《現代世界形成》
- 微專題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地質地貌的形成過程
- TCMBA 020-2023 人正常乳腺及乳腺癌類器官制備、凍存、復蘇和鑒定操作指南
- 國際關系理論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外交學院
- 作風建設試題
- DL-T 2192-2020 并網發電廠變電站電力監控系統安全防護驗收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