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思想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質量檢測人民版_第1頁
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思想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質量檢測人民版_第2頁
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思想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質量檢測人民版_第3頁
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思想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質量檢測人民版_第4頁
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思想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質量檢測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9專題十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思想、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質量檢測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1.清末《中國數學史》介紹了當時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士大夫們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還用《易經》中陰陽爻代替加減符號,于是x2+ac=bx就成了“亥亥加(陽爻)甲丙等于乙亥”。這一現象反映了()A.西學東漸后近代數學傳入中國B.近代中國社會封閉落后的心態C.西方近代數學中國化的必要性D.傳統文化與近代數學相互交融解析:根據材料“士大夫們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還用《易經》中陰陽爻代替加減符號”體現了士大夫階層仍用傳統中學介紹西方數學,體現了傳統“天朝上國”心態下對中學的自信,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數學家對西方數學的介紹建立在傳統文化上,沒有涉及西方數學傳入中國的內容,且根據所學,西方數學傳入中國是在明末清初而非清末,A項錯誤;材料僅涉及中國士大夫在介紹西學時仍采用以傳統中學為主的思路,并不能體現數學近代化的必要性,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借助傳統文化介紹近代數學,并不反映兩者相互交融,D項錯誤。答案:B2.[2020·河北唐山模擬]《海國圖志》原本是為了打開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初級啟蒙讀物。但卻被當時的中國拒絕,無意中啟蒙了日本人,對明治維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富國強兵道路,反過來一次次侵略中國。《海國圖志》在中日兩國不同的命運,從根本上反映了兩國()A.對外開放的程度B.思想解放的尺度C.社會轉型的難度D.政治改革的力度解析:《海國圖志》在中日不同的命運體現了中日對外開放、思想解放、政治改革的程度均存在差別,社會轉型包括前面三項,根據題目中“從根本上反映了”得出,近代中國的出路就是尋求中國近代化和社會轉型的過程,故選C。A、B、D三項片面,皆排除。答案:C3.[2020·河南洛陽一模]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之間中國保守主義思想的發展,可以說是魏源開其端,李鴻章為達其盛,張之洞奠其終。該學者意在說明他們()A.具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B.都是近代保守勢力的代表C.僅停留在器物之學的層面D.對近代化的探索最終失敗解析:李鴻章、張之洞等“師夷長技”僅僅局限在器物層面,故選C。材料“中國保守主義思想”指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在器物層面,而非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A項錯誤;李鴻章、張之洞等代表當時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而非保守勢力,B項錯誤;“保守主義思想”體現在社會變革內容的局限,而非失敗的結局,D項錯誤。答案:C4.[2020·安徽黃山一模]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燾(中國首位駐外使節)為駐英公使的消息傳開后,有人編出一副對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紳提出要開除郭嵩燾的省籍。這表明當時()A.思想觀念阻礙近代化進程B.知識階層民族意識覺醒C.清政府外派使節不得人心D.國人強烈反對屈辱外交解析:根據材料“不容于堯舜之世……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紳提出要開除郭嵩燾的省籍”,表明傳統華夷觀念依舊很頑固,影響中國社會的革新和近代化進程,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保守落后的民族觀念,并非民族意識的覺醒,B項錯誤;清政府派外交使節,順應了歷史潮流,但與傳統、落后、狹隘的民族觀念沖突,C項錯誤;派遣外交使節是近代正常的外交活動,不能體現外交屈辱與否,D項錯誤。答案:A5.梁啟超從1899年到1903年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兩種刊物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向國民廣泛地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理論和學說,竭力鼓吹民族主義、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民權等資產階級的思想與精神。這反映出梁啟超()A.認為西學是救亡圖存的根本B.引入了君主立憲政體理念C.以求在西學中找到救國良策D.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解析:梁啟超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理論、學說,目的就是要在西學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故選C項。材料并沒有提出西學是根本,西學只是救亡圖存的工具,A項錯誤;根據“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理論和學說”可知,梁啟超引入了多種政治理念,君主立憲只是其中的一種,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傳統文化,D項錯誤。答案:C6.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曾說:“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作出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這說明()A.近代中國呈現復雜的發展趨勢B.有識之士有同質化目標選擇C.甲午戰爭觸發了清朝多重危機D.資產階級尚未形成政治合力解析:根據材料“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三者雖有不同的主張,但是他們從政治、經濟的角度,踐行著自己的理想,挽救民族危亡,推動著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救亡角度不同,目的與效果相似,故選B項。變法、革命、實業是中國近代化不同角度的體現,A項錯誤;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甲午戰爭后,中華民族有識之士為挽救民族危亡奮起反抗,從不同角度選擇自己的救國道路,C項錯誤;挽救民族危亡,本就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落后不是單一方面的落后,D項錯誤。答案:B7.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指出:“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于消亡也。”據此表明,新文化運動()A.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深刻而全面B.主張改造傳統文化C.有遵循進化理論全盤西化的傾向D.力圖挽救民族危亡解析:根據材料“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于消亡也”,表明了新文化運動救亡圖存的一面,故選D。根據材料“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表明陳獨秀對中國傳統文化存在一定偏見,A項錯誤;“改造傳統文化”與材料“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不符,B項錯誤;根據材料“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材料僅涉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否定的一面,C項錯誤。答案:D8.孫中山認為,要解決農民問題,可以按照地價去向地主抽重稅;如果地主不納稅,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來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孫中山的這一主張()A.指導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B.反映農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C.仍屬于資產階級土地綱領D.成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導思想解析:三民主義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在內容上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故選C。孫中山公開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是在1924年,但辛亥革命爆發于1911年,A項錯誤;材料中“按照地價去向地主抽重稅”表明不主張發動農民直接去分地主的田,B項錯誤;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D項錯誤。答案:C9.[2020·江西九江模擬]孫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然而辛亥革命后卻宣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孫中山這種轉變表明了當時中國()A.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整合意識B.民主革命性質發生了顯著變化C.辛亥革命初步實現了民族統一D.革命派轉向建立人民民主國家解析:從辛亥革命開始前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推翻清政府趕走滿族統治者,到辛亥革命后的“民族之統一”,可見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整合意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故選A。從辛亥革命開始,革命的性質一直未發生變化,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B項錯誤;辛亥革命并未實現民族的統一,C項錯誤;革命派的目標一直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D項錯誤。答案:A10.[2020·山東煙臺模擬]戴維·麥克萊倫說:“毛(澤東)超出列寧關于專政只是一個革命階級的專政的論斷,他想強調的是中國人民作為一個整體的革命性質。強調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使那些對于社會主義缺乏熱情的農民感到滿意。”據此可知,毛澤東的這一思想()A.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B.否定了列寧主義的政治原則C.擴大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基礎D.規定了農民階級的領導地位解析:通過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國,與材料中“使那些對于社會主義缺乏熱情的農民感到滿意”相符,故選C。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與材料中“強調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不符,A項錯誤;材料中“毛(澤東)超出列寧關于專政……的論斷”表明二者是繼承發展的關系,而非否定,B項錯誤;工人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D項錯誤。答案:C11.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為中央工作會議閉幕講話所準備的手寫提綱中提到,“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系來調節”。這說明當時的鄧小平()A.已開始醞釀市場經濟的發展思路B.努力向國人揭示市場經濟的本質C.正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輿論準備D.已形成發展市場經濟的完整構想解析:材料中,鄧小平主張“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系來調節”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已開始醞釀市場經濟的發展思路,故選A。材料中,鄧小平對市場經濟只是初步醞釀,還未深入揭示市場經濟的本質,B項錯誤;材料只涉及鄧小平對市場經濟的思考,沒有反映出這些思考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影響,C項錯誤;D項出現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不符合材料時間限制,錯誤。答案:A12.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某班研究性學習活動,決定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為題進行一次主題紀念展覽活動,以下是他們準備的一個展覽主題的資料序號資料序號資料①《論十大關系》②中共第八次代表大會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④鄧小平“南方談話”請依據上述資料為他們確定一個具體的主題()A.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B.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C.新中國建設的新風貌D.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創新解析:《論十大關系》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經濟建設方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改革開放的起點,鄧小平“南方談話”論述姓“資”姓“社”、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都涉及理論建設,故選D。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與序號①②沖突,A項錯誤;表格中四項資料都與經濟有關,與民主政治關系不大,B項錯誤;題干與社會風貌關系不大,C項錯誤。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8分,第14題12分,共40分)13.[2020·山西晉城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有為和梁啟超并不直接從事引進西學的工作,而是努力創造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甲午戰爭后,新興的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比,力量還太弱小,它在政治上雖然有變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愿望和要求,卻不敢也不能夠同封建制度徹底決裂。康梁“新學”主要不是他們自己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獨立創造出來的,而是從西方引進來的,他們的認識還十分膚淺,因此不能不通過傳統文化來為外來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達形式。在19世紀60~90年代,中國社會西學傳播的水平還比較低,輸入的主要是“西藝”,而“西政”很少,以致“蓋當時之人,絕不承認歐美人除能制造……能操練之外,更有其他學問”。——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1918年,陳獨秀指出:文藝復興以后的歐洲文明,顯然已勝過中國文明,不輸入歐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競存于20世紀嗎?在共和政體之下,提倡保存“國是”,當作何解?陳獨秀在《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中還斷然主張:“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搗亂。”——摘編自李侃等著《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梁“新學”有何特點并說明其成因。(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康梁相比,陳獨秀對中西文化態度有何新變化,并對其進行簡要評價。(18分)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由材料一“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得出中學與西學結合。第二小問,由材料一“新興的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比,力量還太弱小”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由材料一“不是他們自己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獨立創造出來,而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得出西學不斷傳入中國;由材料一“他們的認識還十分膚淺,因此不能不通過傳統文化來為外來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達形式”得出中國社會對西方政治學說認識有限;由所學可補充要點,即保守觀念依然濃厚、宣傳維新思想的策略。第(2)問的第一小問,由材料一“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材料二“一切都應該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得出變化是從中西結合變為全盤肯定西方文化、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小問,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有利于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推動了中國社會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識的覺醒;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也不利于有效吸收利用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答案:(1)特點:中學與西學結合。成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西學不斷傳入中國;中國社會對西方政治學說認識有限;保守觀念依然濃厚;宣傳維新思想的策略。(2)變化:全盤肯定西方文化,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評價:積極方面,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有利于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推動了中國社會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消極方面,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也不利于有效吸收利用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14.[2020·河南洛陽統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解放和理論探索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發生和演變的。甲午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社會遭到“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仁人志士從救亡圖存、民族獨立、民族復興的目的出發,在制度與文化、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上開辟了向國外學習的現代化之路。這就決定了啟蒙與救亡互為表里,仿效與探索相輔相成。正如陳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長流,也不止一個洪峰,而是以一個接一個思潮的漲落相繼出現的,近代的中國在帝國的黃昏中醒來,在思想的匯合中揚棄,逐漸踏上了蛻變與新生的歷程。在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的演變中,始終存在著一種內在的歷史邏輯,即不同的歷史時代面對的主題和任務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與理論成果。——摘編自楊全順《中國近代啟蒙思想演進的邏輯與特點》根據材料,結合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相關具體史實,圍繞“時代主題與思想理論探索”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12分)解析:由材料內容可知,中國近代遭遇外來侵略后,社會發生大變革,各階層萌發新思想以實現啟蒙與救亡,結合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聯系史實,圍繞“時代主題與思想理論探索”擬定論題,如:救亡圖存與新思潮的萌發,富國強兵與洋務思潮的產生與發展;救亡圖存與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北洋政府黑暗統治下的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民主革命進程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等等。闡述要結合思想或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及其內涵、形成與發展等方面,做到言之有理,史實準確即可。答案:示例一:救亡圖存與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與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面臨亡國滅種危機的中國人肩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19世紀90年代,伴隨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西學,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并將之付諸實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