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修一第七單元第二課_第1頁
歷史選修一第七單元第二課_第2頁
歷史選修一第七單元第二課_第3頁
歷史選修一第七單元第二課_第4頁
歷史選修一第七單元第二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黑暗的王國,沒有光線,沒有溫暖,沒有活動余地;腐爛潮濕的濁氣使人感到是一座黑暗擁擠的監牢。——杜勃羅留波夫(1)政治上,農奴制激化了階級矛盾,引發了統治危機(2)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3)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的新思潮(4)軍事上,農奴制導致克里米亞戰爭慘敗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復習舊課185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而死,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繼位。尼古拉一世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是尼古拉一世的長子。年輕時廣泛出游,到過歐洲,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開始著手推行改革。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

顯然:你們已經意識到了,現存的農奴制不可能一成不變。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總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廢除要好的多。——亞歷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是什么方式?改革革命(農民起義)第二節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1855年繼位決心實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是俄國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轉折。近代化含義:它在經濟領域的變化叫工業化、全球化,其社會結構的變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結構的變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觀念的變化是理性化、科學化。俄國的近代化是指俄國由封建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它啟動于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緩和社會矛盾;富國強兵,重振大國威望

維護地主貴族利益;鞏固沙皇專制統治。一、“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1.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1)時間:1861年3月3日(2)核心內容:廢除農奴制(3)亞歷山大二世的準備:態度:明朗而堅決特點:緩慢而謹慎機構:秘密委員會、農民事物總委員會、各省貴族總委員會輿論:公開討論、化解阻力方案:反復研究、集思廣益(4)具體內容:A、政治上: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作用: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B、經濟上:農民在獲得人身解放時得到一塊份地,同時負擔一定的義務(贖買土地);①規定土地屬地主所有,但農民可以得到一塊份地,多少、肥瘠由地主決定;②農民必須付高額贖金贖買份地,而且在贖金付清前,農民仍須給地主服勞役,交代役金;作用:a、促進農業的發展;b、同時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資金;C、組織上:強化村社制度,加強對農民的控制。法令規定村社負責農民份地贖金和賦稅的繳納,付清贖金后,農民必須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脫離村社,如果一個農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須得到村社的書面許可證。作用:加強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時間安排:贖買前另設兩年過渡期解放農奴后,民眾向沙皇歡呼的場面圖片觀察“臭名昭著的解放,實際上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列寧

于是農民紛紛舉行暴動,僅1861-1863年間,全國各地就有兩千多起農民暴動。資料回放學思之窗一個俄國官員在“二一九法令”頒布后評價農民的變化時說:“人民挺起腰桿來了,樣子變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勢,言論談吐,一切都變了。”你怎么樣理解農民的變化?

改革使農民發生了一些變化:

(1)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權利;(2)農民可以獲得一塊份地。

但改革沒有使農民一切都改變:(1)改革后農民仍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2)贖金高于地價,改革是對農民的大規模掠奪;(3)農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和奴役學思之窗2.農民為解放付出的代價和農民暴動:改革并沒有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從土地分配的情況來看,農民所得的份地不僅比原來耕種的要小,還要繳納高出地價兩三倍的贖金。地主總是以各種手段向農民“割地”,全國平均“割地”達到18%,在土地肥沃地區達20-40%,少數地區甚至達到一半。所以,當農民真的“解放”以后,實際上已變得一貧如洗了。1)農民無條件獲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擺脫地主的奴役,卻受到村社的束縛。2)通過贖買獲得一半土地:一方面農奴得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國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農奴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還背負了沉重的債務。1662年,共有400處領地發生嚴重的農民暴動,激進的知識分子對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滿,赫爾岑宣布:“人民受騙了!”

(一)、政治近代化(特點:緩慢變革)原因:表現:局限:使沙皇專制適應資本主義發展(1)政治體制方面: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地方的自治機構和城市杜馬。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2)司法制度方面:廢除舊的按等級審判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有利于法制化的發展

(1)實際權力仍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專制,落后的體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2)農村仍按舊制度審判二、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三)經濟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原因:表現:局限:農奴制改革,推動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仿照西歐建立了財政稅收體系,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和增加國家收入以及吏治清明。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總體水平仍落后于美國和西歐;對外國資本尤其法國資本依賴嚴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在初級和中級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展開,意味著教育近代化的開始。

(二)教育近代化:(四)軍事近代化: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的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制。

(五)思想近代化:客觀上使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評價農奴制改革

A、性質: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B、地位:實現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是俄國由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變的第一步。C、作用:①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使廣大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對促進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由勞動力、資金、國內市場),是一次歷史的進步;法令的頒布使農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掙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收取的巨額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改革后俄國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業總產值較前增長了6倍。鐵路長度從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萬公里。2、局限性:

A、不徹底:農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B、掠奪性:實質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C、欺騙性:改革后,農民獲得的土地,數量少、貧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維持生計,只得被迫租種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和奴役;

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殘余,對農民具有殘暴的掠奪性和欺騙性,沒有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沒有觸動沙皇專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權是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政權。“二一九法令”實際上是妥協的產物。這次改革沒有改變沙皇專制主義的本質,沙皇只是在形勢所逼下作了一些“讓步”。為什么會具有如此局限性?三、解放農奴步履維艱資產階級:既不滿政治上無權,又要依附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受雙重壓迫,生活仍貧困,反抗不斷平民知識分子:形成民粹派,主張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后,新沙皇中止許多改革措施,進一步加強專制存在的問題:A、經濟總體水平落后于歐美國家;B、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1881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基督滴血復活教堂街頭被民粹派投擲的炸彈炸死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影響:(1)許多改革措施被中止了,進一步加強了專制統治。(2)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沒有終止,資本主義經濟仍然在繼續發展,新的思想和新的社會力量在不斷壯大。(3)改革沒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專制統治,革命在所難免。小結:正是由于這種自上而下變革的不徹底性,使得俄國無法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領域全面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其歷史的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用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式,必然給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造成了人民購買力降低,國內市場不能充分活躍起來和廣大農民對改革的不滿。加之這次改革并沒有觸動沙皇專制制度,尤其是農奴制殘余保留過于濃厚,所以俄國還面臨著民主革命的任務。

背景:農奴制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俄國工業發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方法:由封建農奴主自上而下進行的。性質:從內容上講資產階級性質,但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局限性:改革極不徹底,保留了濃厚的封建殘余。

作用: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推進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新的思想和新的社會力量不斷的壯大。小結:1861年俄國農奴制度的改革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05年革命日俄戰爭失敗改革不徹底地方自治司法改革“解放”法令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十二月黨人”起義和“知識分子”群體形成農奴制危機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亞歷山大二世材料二:農民這樣地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為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地主領地上現存的秩序應維持到應有的準備工作完成,新辦法開始實行時為止。-《解放農奴宣言》材料三: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的勞役的辦法。—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小結鞏固

請回答:(1)結合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據材料二,改革后俄國農民的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4)據上述材料分析這場改革的意義和實質。為了挽救統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農民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些份地。改革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民十分不滿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它是對農民的一場掠奪。如何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如何掃除農奴制殘余改革后俄國還面臨著民主革命的任務學習延伸“反封”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1861-65年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起德國統一1871年意大利統一1870年工業文明沖擊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說:“我不愿農民過得優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蘇聯史》材料二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規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下的農民稱暫時義務農.材料三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材料四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所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有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強制及嚴厲手段,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廳報告》維護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統治,防止農民起義。給農民土地,但不徹底解放農民;既要防止農民暴動,又要維護農奴主的統治。這是由亞歷山大二世的階級屬性和改革的必然性決定的。暫時義務農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數量土地的權利,還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農同完全擺脫了地主的控制,且又擁有私產。(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其為什么產生這種矛盾心理?(2)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別(3)依據材料四,說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思考:

為什么說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經濟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政治上:沙皇專制政權逐步變成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亞歷山大二世材料二農民這樣地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為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地主領地上現存的秩序應維持到應有的準備工作完成,新辦法開始實行時為止。--《解放農奴宣言》材料三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的勞役的辦法。—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請回答:1)結合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據材料二,改革后俄國農民的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4)據上述材料分析這場改革的意義和實質。

答案:(1)為了挽救統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2)農民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些份地。(3)改革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民十分不滿。(4)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它是對農民的一場掠奪。1。直接刺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的是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極其困難B農奴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C克里木戰敗使經濟更加惡化D農民運動風起云涌、此起彼伏2。下列有關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表達不正確的是A。農奴可以得到一塊份地B。是在農民運動風起云涌的情況下被迫實施的C.份地必須出錢贖買D.由于贖金太高,農奴沒有得到份地3。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B。資本主義工業遠遠落后于前歐C.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D.農奴制危機日益加深CDC4。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資本的集中②擴大了國內市場③提供了自由勞動力④強化了中央集權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俄國兩次大的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這表明他們()A。已無力阻擋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潮流B。已意識到使國家擺脫落后追趕先進的必要性C.已看到農奴制度是俄國落后的根源D.迫于國內矛盾的尖銳化,只得以改革避免革CB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推動力,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它包括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學化,社會的城市化。俄國的近代化是指俄國由封建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它啟動于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1917是資本主義近代化階段;1917—1991是社會主義的近代化階段。知識擴充——俄國的近代化原因: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國內市場,提供了資金借鑒西歐技術政府制定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表現:19C末,基本完成工業革命:紡織業、石油、鐵路、新興工業部門;農業資本主義也得到增長。1、經濟近代化2、政治近代化建立地方自治機構(富裕資階和貴族地主包辦)建立城市自治機構-城市杜馬(議會)自治局廢除舊的等級審判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