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圖版(2023)第一章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單元測試_第1頁
高中地理中圖版(2023)第一章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單元測試_第2頁
高中地理中圖版(2023)第一章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單元測試_第3頁
高中地理中圖版(2023)第一章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單元測試_第4頁
高中地理中圖版(2023)第一章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單元測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康中學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地理人口專題復習卷一、選擇題(題型注釋)人口的遷移是多種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識的行為。據此回答1一2題。1.圖甲表示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圖,“+”號表示一個地區吸引人口的因素,“一”表示一個地區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無關的因素。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A.礦產資源豐富 B.文化教育發達 C.土壤鹽漬化 D.老齡化2.近年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對優秀人才的進人取消了戶口限制,這種行為()A.使城市人口增加,會導致城市環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B.使勞動力和勞動市場之間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C.緩解了人口遷出地區的人地矛盾D.有利于促進人口遷移合理正常地進行3.人口自然增長率表明人口增長的程度和趨勢。下圖為某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圖,該國人口數量達到最大值的時間為()A、1B、2C、3D、44.與人口合理容量呈下圖關系的因素是A.資源優劣B.地域開放程度C.科技水平D.消費水平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越高,人口老齡化程度越高。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5.在t1~t3階段,人口老齡化城鄉差異主要是因為()A.城市生育水平低B.城市人口壽命長C.農村死亡水平高D.農村勞動力遷出6.若某國正處在t3~t4階段,則該國()A.勞動力嚴重缺乏 B.人口自然增長率高C.勞動力就業不足 D.人均預期壽命較短7.不能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的措施是()A.延長退休年齡 B.控制老年人口數量C.接受外來移民 D.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讀圖,回答以下問題。8.符合圖中所示人口流動趨勢的國家和地區是()A.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B.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C.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D.20世紀90年代的歐洲9.引發圖中所示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治原因B.環境原因C.文化原因D.經濟原因讀中國人口數量增長分組趨勢圖,完成以下問題10.據圖繪制出的中國人口比重增長分組趨勢圖,正確的是()11.據圖可知,中國人口2023年以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有()A.勞動人口開始減少,而且有趨勢加快B.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比例逐年加大C.人口數量開始下降,下降速度逐年加快D.老齡化大幅加劇,35年后幾乎一半老年人下圖示意某國一種地理事物的分布密度(數字越大,密度越大),右圖中甲點數據反映該國人口自然增長情況。讀圖完成以下問題。12.左圖中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可能性最小的是①人口分布 ②農業狀況③機場數量 ④熱量多少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3.該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是A.人口遷出多 B.老齡化嚴重 C.人口增長快 D.社會負擔重讀“X、Y兩國人口金字塔”圖,完成以下問題。14.Y國人口增長特點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15.造成X、Y兩國人口增長模式差異的根本原因是()A.經濟水平 B.教育水平 C.歷史條件 D.自然條件16.可能是Y的國家為()A.尼日利亞 B.印度 C.泰國 D.日本史學家顧祖禹曾說,“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其東,則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于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于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1757年前,山西人口大體在600—900萬之間,1840年達到1500萬人,人均耕地減半。明清時期,隨著晉商興起,一種新的移民遷出潮也出現了,那就是商業性移民。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7.歷史上山西人口多,增長快的原因最可能是A.植被覆蓋率高 B.水源充足 C.地形封閉安全 D.氣候濕熱18.山西的商業性移民遷出潮反映出當地A.人稠地狹 B.居民的商業天賦高 C.交通便捷 D.金融發達19.“問我祖先來(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有學者考證,“洪洞古大槐樹移民”分布在11個省、市的227個縣。對“大槐樹’’含義的正確理解是A.大槐樹遮陽避暑 B.是人口遷移的集散地C.大槐樹人口眾多 D.交通運輸發達讀1978—2023年中國人口重心演變軌跡示意圖,完成下題。20.關于我國人口重心移動特征的說法,正確的是A.移動不規則,向東移動頻率最高B.移動距離:東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C.移動速度:南北方向稍快于東西方向D.2000年后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動21.關于我國人口重心移動原因,合理的是A.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與自然災害有關B.2023~2023年,人口重心北移與生態移民有關C.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導致人口重心移動的主導因素D.人口重心移動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一家英國媒體撰文呼吁中國全面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以應對人口問題。我國人口專家翟振武教授也表示,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時候已經到了。結合圖甲圖乙,回答下列小題。22.翟振武教授認為“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時候已經到了”的主要依據是A.人口數量持續減少B.0~14歲人口比重不斷上升C.15~64歲人口比重有所下降D.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斷上升23.圖2中,能夠反映我國2023年人口年齡構成的是A.①點B.②點C.③點D.④點假設某地域內每個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則在該地域全部空間平面上力矩達到平衡的點就是人口重心。每當人口分布狀況發生變化,人口重心就會有相應的移動。從一個時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動軌跡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變化的總趨勢。讀“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人口重心遷移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24.下列關于我國人口重心遷移趨勢的判斷,正確的是A.甲表示少數民族人口重心遷移,乙表示漢族人口重心遷移B.甲人口重心向東南方向遷移,乙人口重心向東北方向遷移C.甲、乙人口重心遷移方向大致相反D.乙人口重心大約向北遷移1°25.我國漢族人口重心位于A.長江流域 B.黃河流域C.東部沿海 D.華北平原百度遷徙地圖是指基于手機定位數據而制作的國內城市間人口流動實時地圖。下圖為2023年2月16日(臘月二十八)12時百度遷徙地圖。讀下圖,回答下列各題。26.百度遷徙地圖A.數據收集應用了RS和GPS技術 B.具有直觀、數據更新快的特點C.利用虛擬技術可預測人口流動方向 D.可進行交通方式選擇與行程規劃27.有關圖示時段的人口流動現象敘述正確的是A.以人口省際遷移為主要形式 B.中西部短途客流增加反映其經濟水平提升C.經濟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 D.人口從東部地區流出體現了逆城市化進程下圖為“某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數量及年齡構成統計圖”。回答下列問題。28.關于該市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敘述正確的是()A.0-14歲人口比例1953年至1964年遞減B.0-14歲人口比例2000年至2023年增加較慢C.15-64歲人口比例1964年至1982年增加較快D.65歲以上人口比例2000年至2023年增加最快29.該市15-64歲人口增加最多的時期是()A.1953-1964年 B.1964-1982年C.1990-2000年 D.2000-2023年30.讀“四個國家人口老齡化趨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b是發展中國家,c、d是發達國家B.a、b是發達國家,c、d是發展中國家C.a、b國家比c、d國家后備勞動力資源豐富D.a、b國家人口增長速度比c、d國家快二、非選擇題31.(18分)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布的《2023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流動人口規模達到歷史新高。2023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接近2.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材料二2023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地區構成情況2023年我國跨省人口流動遷出地區構成2023年我國跨省人口流動遷入地區構成材料三2023年我國流動人口城鄉結構材料四2023年重點地區流動人口性別年齡金字塔(1)結合材料分析我國目前人口流動的主要特點。(6分)(2)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原因。(6分)(3)目前我國處于城市化過程的哪個階段,該階段容易產生的城市化問題有哪些。(6分)32.讀某城市A~E各地區2023年人口變動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注:人口遷移差額=人口遷入率與遷出率之差)(1)在A—E的各城區中,人口總數下降最大的是,人口總數基本不變的是;該城市人口遷移的方向表明該城市處于城市化進程中階段,造成這種人口遷移方向變化的直接原因是、。(8分)(2)從自然增長率看該城市人口增長的模式是模式,說出其自然增長率較低的原因。(4分)(3)A在該城功能是區,A區人口日變化特點是。(3分)33.圖16和圖17分別表示2000年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在產業和空間的轉移(占總量比重),讀圖和表2,完成下列問題。(16分)表22000年中國跨省人口流動的省區排名流出省(市)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河南貴州占總量比重(%)流入省(市)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占總量比重(%)(1)據圖分析2000年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其原因。(6分)(2)據表2分析2000年中國人口跨省流動的空間特征,并說明主要原因。(4分)(3)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經濟發展的有益影響分別有哪些?(6分)34.讀“我國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圖”,完成下列問題。(8分)(1)與1953年相比,2000年0~4歲男性嬰幼兒人口比重下降了大約%。(1分)(2)2023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數據表明我國出現了(人口問題),解決該人口問題的主要措施有、。(3分)(3)讀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圖,說明0~4歲與5~9歲兩個年齡段人口比例之間的差異并分析原因。(4分)差異原因1953年0~4歲嬰幼兒比例(高/低)于5~9歲兒童比例1982年0~4歲嬰幼兒比例(高/低)于5~9歲兒童比例南康中學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地理人口專題復習卷參考答案1.C2.D【解析】1.推力表示當地不利于人來的因素,引力指吸引人來的因素。2.對優秀人才的進入取消戶籍限制,可促進人才的正常合理流動。3.D【解析】試題分析:圖示1、2、3時間該地自然增長率始終大于0,說明人口數量一直增加,到4時刻,自然增長率為0,人口數量不變,達到最大值。考點:人口數量變化4.D【解析】試題分析:資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呈正相關;地域開放度越高,可提升區域的資源量,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呈正相關;科技水平越高,開發的資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呈正相關;消費水平越高,資源消耗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呈負相關。選D正確。考點:主要考查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5.D6.A7.B試題分析:5.讀圖,在t1~t3階段,人口老齡化程度農村高于城市,城鄉差異主要是因為農村勞動力遷出,導致老齡人口比重高,D對。城市生育水平低老齡人口比重高,A錯。材料不能表示城市人口壽命長,B錯。農村死亡水平高,不是老齡人口比重高的原因,可能是人口老齡化比重高的結果,C錯。6.若某國正處在t3~t4階段,則該國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嚴重缺乏,A對。人口自然增長率低,B錯。勞動力缺乏,就業充足,C錯。人均預期壽命較長,D錯。7.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可以采取延長退休年齡,接受外來移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A、C、D能緩解。人總會老,控制老年人口數量不能緩解老齡化壓力,B對。考點:人口老齡化程度的變化階段,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緩解人口老齡化的措施。8.C9.D試題分析:8.據圖分析,人口從小城鎮流向中等城市,從中等城市流向大城市,且流動頻繁,此特點符合城市化速度快的發展中國家的特點。而在中國,20世紀60年代受自然災害和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人口從城市向農村回流。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城市化速度加快。9.圖中顯示出人口主要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經濟收入,引起這種人口流動的原因是經濟原因。考點:人口遷移10.B11.A試題分析:10.隨著我國人口增長速度減慢,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突出,50歲以上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因此A錯誤;1950年期間,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快,0-4歲人口所占比重較大,因此C錯誤;D圖中2050年我國5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50%,不可能出現,因此正確答案為B。11.圖中顯示,2023年后,中國49歲以下人口繼續減少,50歲以上人口增加,說明勞動人口開始減少,而且有加快趨勢;人口老齡化大幅加劇,35年后50歲以上人口將近一半,但不是老年人幾乎一半;圖中看不出我國男女比例變化和人口數量變化。考點:我國的人口變化12.D13.C試題分析:12.從圖中經緯度該知該地位于非洲北部,該地北部以地中海氣候為主,氣候條件較為優越,而南部熱帶沙漠面積較大,氣候干旱,該地理事物集中分布在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帶,因此該地理事物可能是人口分布和農業分布。非洲經濟落后,機場數量不會太多;非洲北部位于北半球,熱量條件向南遞增。13.從右圖可以看出,該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為%、%和%,人口增長快。考點:區域自然環境差異、人口問題14.D15.A16.D試題分析:14.從圖中的人口年齡金字塔結構中可以看出Y國少年兒童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說明是現代型的人口增長模式。15.結合上題分析,Y國為發達國家的典型模式,而X國是下粗上尖,也就是說該國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從而說明X國出生率較高,高出生率應代表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為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模式,故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本成因是經濟發展水平。16.從上面分析可知,Y國應為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故日本的人口年齡結構類似于Y圖。考點: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17.C18.A19.B試題分析:17.根據史料敘述,山西省地形閉塞,在軍事上屬易守難攻之地。結合地理知識容易判斷其他選項的不合理之處。C正確。18.山西省自然條件并不優越,地形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形起伏大,耕地少;降水少,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水資源短缺,農業生產條件不利。農業生產環境是促使山西人發展商業活動的原因之一。故移民遷出潮反映出當地人口眾多,生存空間有限的現狀。A正確。19.結合題目中的信息及選項內容綜合考慮,其含義應為人口遷移的集散地。B正確。考點:人口增長、遷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20.C21.D試題分析:20.由圖示可以看出:我國人口重心1979-2000年向西、西南移動,2023年后向南移動,2023年后又向北移;南北方向變化年份間距小,速度快,東西方向變化年份間距大,速度較慢。選C正確。21.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與西部大開發相關,A錯;2023~2023年,人口重心北移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相關,B錯;第二產業的發展是導致我國人口重心移動的主導因素,C錯;我國的人口重心移動與我國的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政策密切相關。選D正確。考點:主要考查讀圖能力和我國人口變化。22.D 23.A試題分析:22.通過讀圖1分析:我國人口年齡構成,從1982年到2023年,各年齡段人口增加值為正值,說明總人口在持續增加,只不過增速有所減緩,A錯;結合圖中人口比重數值分析:0~14歲人口比重不斷下降,B錯;15~64歲人口比重有所上升,C錯;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斷上升,D正確。23.根據三角形坐標圖的讀圖原則并結合圖1——2023年我國人口年齡構成:0~14歲人口比重為%,15~64歲人口比重為%,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只有圖2中的點①符合,因此A正確。考點:人口統計圖(餅狀圖和三角形坐標圖)的讀法24.C 25.A試題分析:【小題1】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漢族人口集中在東部,故圖中甲表示漢族人口重心遷移,乙表示少數民族人口重心遷移,故A錯;由圖可知乙人口重心向東北遷移趨勢明顯,甲人口重心向西南遷移趨勢明顯,故B錯,二者遷移方向大致相反C對;由圖可知乙人口重心向北不到°,故D錯。【小題2】由圖可知經緯位置大致為(°N,°E),故目前我國漢族人口重心大致位于長江流域。考點:本題考查人口分布,區域定位。26.B 27.B試題分析:26.根據圖示信息,地圖數據需要運用GPS定位和GIS的分析數據,不需要RS提供遙感數據,A錯。圖示可以顯示即時的數據信息,更直觀,數據更新更快,B對。該技術可以監測人口流動方向,但不能預測人口流動方向,C錯。該地圖是針對手機定位數據,不能提前進行交通方式選擇、行程規劃,D錯。27.圖示時段是人口流動現象的監測,不是人口遷移,A錯。中西部短途客流增加反映其經濟水平提升,打工者就業距離近,B對。圖示時段是臘月二十八,人口流動是回家過春節,是文化因素影響,C錯。人口從東部地區流出,是返鄉回家,與逆城市化無關,D錯。考點: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人口流動方向及原因。28.C29.D【解析】試題分析:28.根據圖中人口比例變化曲線來看,0-14歲人口比例1953至1964年遞增,A錯。0-14歲人口比例2000年至2023年逐漸減少,B錯。1964-1982年之間0-14歲人口比例遞減,65歲以上人口比例變化不大,而總人口數遞增很多,所以判斷15-64歲之間人口增加快,C對。65歲以上人口比例在1982-2000增加最快,D錯。故選C。29.讀圖可知,15-64歲人口在2000-2023年間比例最高,并且該城市人口總數在該時間段增長最迅速,所以計算可知,該市人口增加最大時間為2000-2023年。故選D。【考點定位】人口年齡結構人口增長狀況30.B試題分析: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經濟起步早,人口老齡化開始的早,而發展中國家人口老齡化開始的比較晚。據此可知:圖中a、b為發達國家,c、d為發展中國家,故本題選B。考點:本題主要考查人口結構和人口問題。31.(1)流動人口數量大;流動人口以農村人口為主(流動人口主要從農村到城市);主要流向東南沿海地區(人口流動方向主要從內陸到沿海);流動人口以青壯年為主。(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得6分)(2)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人口流入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多;流入地區的生活水平一般較高等。(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得6分)(3)加速發展階段(中期加速階段)(2分)主要問題: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社會治安管理難度大等問題。(每點1分,答出4點即可得4分)試題分析:(1)根據材料一分析,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大。根據材料三表格分析,流動人口以農村人口為主,人口流動方向主要是從農村到城市。根據材料二判斷,人口從內地流向東南沿海地區。根據材料四判斷,流動人口以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為主。(2)現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城市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多,工資水平、生活水平一般較高等。導致大量人口向經濟水平高的地區遷移。(3)目前,我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水平,位于城市化過程的加速發展階段或中期加速階段。在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由于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容易出現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社會治安管理難度大等問題。考點:人口流動的特點、原因,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32.(1)A(2分)B(2分),逆城市化(2分)①市中心環境質量的下降,隨著經濟水平提高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②小城鎮和鄉村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條件改善。(2分)(2)現代型,(1分)①社會經濟水平較高,②文化教育水平高,③婦女就業水平較高,④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任答三點得3分)(3)商業區或中央商務區,日夜變化大(白天多黑夜少)。其他方面適當給分(3分)試題分析:(1)一地的人口數量應從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的機械增長綜合考慮。故比較圖示各點只有A點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不高,但人口遷移率為負數,且明顯高于人口自然增長率,故判斷總人口數量減少。而B地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遷移差額之和基本為0,即表示人口總數基本不變。根據圖示各個區域的人口遷移差額數值判斷,市中心的A為主要的人口遷出地區,而郊區的D、C區域為主要的人口遷入地區,故判斷該區域已經進入逆城市化階段,導致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從人們對環境要求的提高和鄉村、小城鎮地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分析。(2)注意自然增長率的單位為‰,故圖示反映該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且出現逆城市化現象,故判斷該地區的人口增長模式應為現代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主要從影響出生率低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水平、生育觀念等因素分析。(3)圖示A區域位于區域的中心,故判斷為中心商務區,受商業活動的影響,故其人口的晝夜變化明顯。考點:本題考查人口數量的變化和資料綜合分析能力。點評:本題難度一般,學生只要掌握影響一地人口數量的主要因素,并能結合圖示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遷移差額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分析。掌握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和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即可判斷,對于此類試題,學生應加強對課本基礎知識的落實。33.(1)從產業結構看,向二、三產業轉化;(1分)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二、三產業快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