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第二單元綜合與測試 知識精講_第1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第二單元綜合與測試 知識精講_第2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第二單元綜合與測試 知識精講_第3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第二單元綜合與測試 知識精講_第4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第二單元綜合與測試 知識精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綜合與測試知識精講一知識結構圖內容知識點第一單元綜合與測試文學常識基礎知識課文概述名句積累二.學法指導1.回顧復習文學常識。2.回顧復習基礎知識。3.回顧概述課文內容。4.積累名句。三.知識點貫通知識點一文學常識一、作者1.沈英甲,1983年至202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識》雜志和《世界博覽》雜志、《科技日報》任記者,期間曾擔任多年機動記者,在《科技日報》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機動記者部主任,現為高級記者。代表作品有《走進神農架》《采訪死亡手記》《生存方式》《前塵》等。2.林為民,1942年出生在我國臺灣,父親為愛國烈士林正亨。林為民自18歲起先后就職于北京日報社、北京晚報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記者工作。3.葉雨婷,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4.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隨父兄回鄉奔喪。嘉祐四年(1059)守喪期滿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因議事每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宋哲宗時官至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宋徽宗時罷職居許州。政和二年(1112),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二、文體知識1.通訊:有記敘文的特點,可以記敘描寫,有人物和事件;有新聞的特點,必須真實,有時效性。同時通訊又具有二者沒有的特點:可以加入作者的觀點和評論。(1)人物通訊:人物通訊是報刊、廣播、電視上最為常見的通訊形式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應用文體,也是實用文寫作學科研究的重要文體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動為新聞,重在表現人物的品質、性格和精神面貌,通過個別顯示一般,通過平凡突出偉大,達到揭示時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讀者的目的。寫人之所以重要,就因為人是有思想的。采寫人物通訊就是為了通過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2)人物通訊有三種類型:①傳記式:特征是較完整地寫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跡,篇幅較長,內容豐富。②特寫式:側重于寫人物的一時一事或某一側面。雖然比一般的特寫涉及的范圍大得多,但屬于集中于一事、一個側面的寫法。真正寫一時一事的人物通訊,也很常見。③群像式:特點是報道對象不止一個,而是一個集體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時空范圍內的幾個同類人。2.新聞評論(1)概念:新聞評論是媒體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簡而言之,新聞評論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2)特點:①與其他評論一樣,有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和準確性;②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獨特的見解吸引讀者;③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④主要面向廣大群眾。(3)撰寫方法①要讀懂材料。了解有關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關情節,把握精神實質。②要評在點上。點評的篇幅要小,一定要選好角度提煉觀點,做到一語中的,目標集中、準確,不可分散,切忌什么都想評。③要評得有理。好的點評應該做到以禮以法闡釋,導向鮮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發人深省。④要評得生動。點評要講究藝術性,言簡意賅,干凈利索,力求新穎、鮮明、生動,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4)新聞評論的主要表現方法①夾敘夾議:對一件事發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寫事又要寫看法,所以,夾敘夾議就成為主要的表現手法。②亦理亦情:論述文體,在對事件作出理性評判和分析時,并不排斥動之以情的作用。(5)新聞評論寫作的基本思路第一步:引述材料,擺出現象。第二步:從現象中提取論述的觀點。

第三步:分析論證觀點,要聯系實際,緊緊圍繞論點,運用各種論證方法。第四步:總結全文,提出倡議。三、詩歌常識:1.《詩經》《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305篇。詩經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無法考證。相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為《詩三百》。西漢時期被尊為儒家經典,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鏡子。2.《詩經》六義《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1)體例風:土風、民謠。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十五國風”。雅:宮廷樂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的音樂。分為大雅、小雅,“二雅”。頌:祭祀樂歌。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頌”。(2)表現手法(根據朱熹《詩集傳》)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鋪陳敘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起興、發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四言詩: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為主的詩歌樣式。盛行于西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錄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齊的四言體,節奏為每句二拍,這顯然是在原始歌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語言發展的狀況。到了西漢時期,五言詩在民間悄然興起,但文人詩仍以四言為主。東漢以后,五言詩占領了詩壇的主要地位,四言詩漸趨衰落。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詩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淵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數詩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作為當時四言詩的代表。4.田園詩:中國古代的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后,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和邊塞詩并稱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兩大詞派,前者恬淡疏樸,后者雄渾豪邁。知識點二基礎知識1.字音稻菽(shū)饑饉(jǐn)田埂(gěng)稻穗(suì)掖(yē)著頒(bān)發闡(chǎn)明貶(biǎn)斥一蔸(dōu)花蕊(ruǐ)秈(xiān)稻粳(jīng)米分蘗(niè)撒(sǎ)播屏(bǐnɡ)氣淤(yū)泥精神抖擻(sǒu)凌辱(rǔ)桃酥(sū)兵痞(pǐ)肺腑(fèi)(fǔ)擬南芥(jiè) 調侃(kǎn)悲愴(chuàng)第一屆(jiè)黃岡(ɡānɡ)毛坯(pī)房撰寫(zhuàn)奇葩(pā) 腦溢血(yì)收斂(liǎn)跌宕(dàng)量身定制(liàng)戛然(jiá)愧疚(jiù)負荷(hè)墓志銘(míng)雕琢(zhuó)挑剔(tiāo

ti)精湛(zhàn)造詣(yì)卓越(zhuó)雍容(yōng)鑄魂(zhù)臻(zhēn)芣(fú)苢(yǐ)掇(duō)捋(luō)袺(jié)襭(xié)陰霪(yín)場圃(pǔ)村酤(gū)閉廩(lǐn)2.釋義刻骨銘心:比喻牢記心上,永遠不忘。也說鏤骨銘心,銘心刻骨。

饑饉:饑餓,饑荒。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群人里頭顯得很突出。義無反顧: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對不能退縮回顧。力排眾議:敢于排除別人的異議,有力堅持自己的觀點。

亦步亦趨:老師走學生也走,老師跑學生也跑。比喻自己沒有主張,或為了討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從別人,跟著人家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堅守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謹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來的規定或限度。無與倫比:沒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義)。熙熙攘攘:熙熙:和樂的樣子;攘攘:紛亂的樣子。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體貼入微:體貼:細心體諒別人的心情和處境,給予關心和照顧;入微:達到細微的程度。形容對人照顧或關懷非常細心、周到。和顏悅色;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全神貫注:貫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座無虛席:虛:空。座位沒有空著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傳誦:①輾轉傳布誦讀(多用于詩詞、文章等);②輾轉傳布稱道(多用于名聲等)。注特別意:傳頌,傳播頌揚,重在頌揚;傳誦和傳頌比較,誦一般指擴大說的范圍,而頌是稱贊的意思,多指傳播名人名事。戛然而止:戛:象聲詞。形容聲音突然終止。鼎鼎大名:形容名氣很大。雷厲風行:厲:猛烈。像雷那樣猛烈,像風那樣快。比喻執行政策法令嚴厲迅速。也形容辦事聲勢猛烈,行動迅速。跌宕起伏:跌宕:富于變化,有頓挫波折。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也比喻音樂音調忽高忽低和故事情節的曲折。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勾通:暗中串通

溝通:指使彼此通連;相通。溝通是褒義詞,勾通是貶義詞。)悲愴:悲傷凄慘;非常悲傷的意思。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珍貴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眾的事物。也比喻人或事行為獨特,與眾不同。雍容:形容文雅大方,從容不迫。旨歸:主旨,要旨。雕蟲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離群索居:離開大伙兒,孤獨地生活。爐火純青:純:純粹。道士煉丹,認為煉到爐里發出純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來比喻功夫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注意與“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區別。巧奪天工:奪:勝過。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十分巧妙。注意與“鬼斧神工”的區別。不謀而合:謀:商量;合:相符。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廢寢忘食: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臻于至善:臻:達到;至善:善的極致。指做到極致。出類拔萃: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

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離群索居:索:孤單。離開集體或群眾,過孤獨的生活。超今冠古:

冠:超出眾人。超越古今。采采:采而又采。芣苢: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說即車前子,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薄言:發語詞,無義。這里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有:取得。掇:拾取,伸長了手去采。捋:順著莖滑動成把地采取。袺:一手提著衣襟兜著。襭:把衣襟扎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里面塞裹。陰霪:(1).連綿不斷的雨。(2).陰霾。喻奸佞小人。村酤:村酒。3.詞類活用三夜陰霪敗場圃敗:使……毀壞。一竿晴日舞比鄰舞:使……歡欣鼓舞賦詩憐汝足精神足:使……充盈知識點三課文概述1.《喜看稻菽千重浪》這篇人物通訊通過具體事例展現了科學家袁隆平重視實踐,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宣戰,大膽創新的精神,也表現了他引領“綠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評價了這位雜交水稻專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義:不僅使中國率先在世界上實現了“超級稻”目標,而且對解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糧食問題都具有重大意義。文章也表達了對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文章敘述了北京市百貨大樓售貨員張秉貴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高度的工作熱忱和對顧客“主動、熱情、誠懇、耐心、周到”的服務態度為人民服務的事跡,高度贊揚了張秉貴的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3.《“探界者”鐘揚》通過敘述鐘揚不同時段的事跡,表現了鐘揚的責任與擔當,高度贊揚了他忠于祖國、無私奉獻、不計得失、執著敬業、不懈探索追求的優秀品質。4.《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篇新聞評論結合時代特點深入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點明其當代價值,既批評了社會上存在的浮躁風氣和短視心態,也廓清了對工匠精神的一些誤解,可以深化我們對勞動的認識,激發我們尊重勞動、追求卓越的情感。5.《芣苢》這首詩是一首集體勞動的贊歌,描寫了人們集體采摘芣苢的過程,表達了勞動者喜悅的心情。開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滿載而歸,歡樂之情也從這一過程表現出來。詩歌反復地描寫勞動的過程,形象地表現了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6.《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首詩反映了農忙時節詩人及家人親耕務農的場景,表現了農人搶收時的繁忙與喜悅,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勞動的歡樂。知識點四名句積累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4.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5.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6.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7.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四.課堂練習(一)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質量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提升全社會質量意識,培育全民質量素養,既是質量發展的________,也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________。工匠精神堅守的是質量第一,追求的是________,彰顯的是________。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技術工人的“專利”,廣大企業、特別是企業負責人都要有工匠精神,都要用工匠精神這種執著的態度、認真的方法、追求卓越的理念去推動質量工作水平提升。廣大企業要提高質量職業教育,著力加強從業人員素質技能和培訓,培育質量職業精神,造就責任心強、有專業素養的職業隊伍,通過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各類技能勞動者的職業理念不斷強化、職業技術不斷提升,為質量升級提供不竭動力,樹立質量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弘揚當代先進的質量文化,樹立起鮮明的質量導向,厚植質量發展根基,傳遞質量發展正能量,讓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當務之急從長計議吹毛求疵持之以恒B.當務之急深謀遠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C.首當其沖深謀遠略吹毛求疵曠日持久D.首當其沖從長計議精益求精曠日持久【答案】B【解析】當務之急:當前急切應辦的要事。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難。“質量發展”應是“當務之急”。深謀遠略: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從長計議:慎重考慮而不急于作出決定。“國家和民族發展”應是“深謀遠略”。精益求精:比喻已經很好了,還要求更好。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錯。質量追求的應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長久地堅持下去。曠日持久:耗費時日。“彰顯”的是積極方面的內容,應選“持之以恒”。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廣大企業要著力加強從業人員素質技能和培訓,提高質量職業教育,培育質量職業精神。B.廣大企業要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技能和培訓,加強質量職業教育,培育質量職業精神。C.廣大企業要加強質量職業教育,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技能和培訓,培育質量職業精神。D.廣大企業要加強質量職業教育,著力加強從業人員素質技能和培訓,培育質量職業精神。【答案】B【解析】搭配不當,“提高”對應的是“技能和培訓”,“加強”對應“職業教育”。不合邏輯,應先“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技能和培訓”,后“加強質量職業教育”。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激勵更多的企業促進國家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和個人在質量上追求卓越B.激勵促進國家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在質量上追求卓越C.促進國家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激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在質量上追求卓越D.激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在質量上追求卓越,促進國家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答案】D【解析】注意“激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在質量上追求卓越”“促進國家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的先后順序。4.自從有了《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興就成了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它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諺語都采用了這種手法,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請你根據示例,再寫出三條。【答案】①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②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③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解析】起興是詩歌表現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詠的事物。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中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不過自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不僅稻米,今天幾乎所有的農林牧業品類都是人類對野生動植物改良馴化的成果。至于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玉米、紅薯、花生、土豆、番茄、辣椒等則是從美洲傳入的,都不是絕對意義的原生態食物。如果非本地本季長的不吃,那么我們冬天就幾無蔬菜可吃了;如果人工改良過的都不吃,②_________________。今天許多人推崇綠色食物,但綠色并不等同于絕對意義的原生態,并不禁止嫁接和反季節種植等技術,其實只要不危害健康和環保,③___________。【答案】①我們吃的就不再是原生態稻米了②那我們就只能吃野果和野獸了③沒有必要苛求絕對意義上的原生態【解析】第①處,根據橫線前面“不過自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后”和橫線后面“幾乎所有的農林牧業品類都是人類對野生動植物改良馴化的成果”“至于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玉米、紅薯、花生、土豆、番茄、辣椒等則是從美洲傳入的,都不是絕對意義的原生態食物”推斷,應填表示“我們吃的就不再是原生態稻米了”意思的句子。第②處,根據橫線前面“如果非本地本季長的不吃,那么我們冬天就幾無蔬菜可吃了”“如果人工改良過的都不吃”推斷,應填表示“那我們就只能吃野果和野獸了”意思的句子。第③處,根據橫線前面“今天許多人推崇綠色食物,但綠色并不等同于絕對意義的原生態,并不禁止嫁接和反季節種植等技術,其實只要不危害健康和環保”推斷,應填寫表示“沒有必要苛求絕對意義上的原生態”意思的句子。(二)課外拓展閱讀閱讀下面古詩及注釋,完成后面題目。關雎《詩經國風》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輾轉反側⑩。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注釋】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ju)鳩:一種水鳥。②洲:水中的陸地。③窈窕(yǎotiǎo):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④君子:這里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qiú):配偶。⑤參差(cēncī):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ìng)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⑦寤(wù):睡醒。寐(mè):睡著。⑧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服:思念。⑨悠:憂思的樣子。⑩輾轉:轉動。反側:翻來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弦樂器。⑾友:友好交往,親近。6.本詩選自《詩經·國風》,從藝術手法來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一句,屬于賦、比、興中的“___________”。【答案】興或比興【解析】考生應先明確三種概念的內涵,然后結合詩句分析對應。賦:直接說出想說的。比:就是現在的比喻。興:想說這個,卻不直接表達,用另一種和這個有關的事物開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實際想說的是后兩句,卻偏不說,而以雎鳩這種與愛情有關的鳥說起,符合“興”這一手法。故本題應填寫“興”。7.請從詩中找出“流”的兩個近義詞: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采芼【解析】考生解答本題時應先明確所給例句的含義,然后閱讀全是從中篩選與之意思一直的詞語,也可從相同的句子結構入手分析。“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根據詩歌提示的背景注釋,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與“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句子結構一致,“采”“芼”解釋應該與“芼”相同,都解釋為“求取,擇取”。8.“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形象地描摹了___________的過程。【答案】從愛慕、追求到迎娶【解析】考生解答本題時應解釋背景注釋認真閱讀全詩,把握詩歌主題,然后結合關鍵詞語整理概括答案。《關雎》是一首愛情詩,詩中“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里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并以此讓“淑女”快樂。“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形象地描摹了從愛慕、追求到迎娶的過程。9.下列對這首古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采用了雙聲疊韻的連綿字,增強了詩歌音調和諧,也細膩地表現了情態。B.本詩采用“重章疊句、回環推進”的方式,《詩經》中有大量這樣的作品。C.“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一句,通過動作描寫細膩地表現了心理。D.本詩和《蒹葭》一樣,表達了追求美好事物但無法獲得的情感。【答案】D【解析】選項既涉及到詩歌手法,又有對內容的賞析,考生應結合全詩逐項分析。本題D項,“本詩和《蒹葭》一樣,表達了追求美好事物但無法獲得的情感”表述錯誤,《關雎》中“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表明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結成琴瑟之好,美滿的婚姻就從這里開了頭。《蒹葭》中“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征,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表達了追求美好事物但無法獲得的情感。二者不一致。故選D。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綠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現出了一位攻下“雜交水稻”難題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國人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祖居江西德安縣。幼年正值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給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創傷。面對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袁隆平從小就立志:做一個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袁隆平在學習中不愿死記硬背,喜歡思考,善于提問,從思考中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讀完高中。當時,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成為了全家議論的焦點。父親希望他通過上大學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卻在中學階段就對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對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慈善的母親讓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義無反顧地報考了重慶一所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1953年夏,大學生活結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任教。袁隆平教學十分認真,教一門,鉆一門,愛一門。他教外語,效果良好。教學期間,他還刻苦自學,不斷提高自己聽、寫、閱讀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帶字典閱讀英、俄文資料。進校第二年,他被調到遺傳育種教研組,教授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的農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在教普通植物學時,他下苦功夫,從構成植物體的最小單位——細胞的構造開始,到根、莖、葉、花、果的外部形態,再到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遺傳特性,等等,都進行了系統的學習研究。為了能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的微觀構造,他刻苦磨煉徒手切片技術。幾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顯微鏡下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為止。在備課時,他經常提出各種問題自考自答。他走出課堂,來到田間地頭,從實踐中找答案。他深有體會地說:“即使淺顯的問題,如果教師本身鉆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課講好!”1959年,是袁隆平的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學崗位的第七個年頭。國慶前夕他以“我的十年”為題,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思想與業務兩個方面對自己進行了回顧與總結:“黨的十年教育,使我明確了人生真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確是人生最大的光榮和義務。”同時,他還向黨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掛帥,紅專并進。”在教學當中,袁隆平不滿足于僅當一名合格的中專老師,還想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十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一邊教學,一邊科研,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50年代,生物教學中主要向學生講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論進行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試驗,把月光花嫁接在紅薯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但只得到了一些奇花異果,并沒有得到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交種。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決心開闊視野,另辟蹊徑。60年代,他從外文雜志中獲悉,歐美的孟德爾、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對良種繁育有重大指導作用。他就開始大膽地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講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而他自己也開始向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方面進行探索。1960年受天然雜交稻株的啟示,在育種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統選育法,轉變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課題上來。從1964年在稻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堅持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科研的豐碩成果。“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專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條件中爭得了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會。1970年11月,袁隆平帶領助手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株。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并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在19年的漫長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邊在教學中積累知識和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一邊又通過科研促進教學和生產。教學、生產、科研相結合,使他創造了不平凡的農業科技成果。(摘編自祁淑英、魏曉雯《袁隆平傳》)相關鏈接:①袁隆平(開場白):我現在還有兩個愿望,一是第三期雜交水稻能夠在2023年實現大面積畝產900公斤;二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國外,造福世界人民。主持人:您對學農的大學生有什么建議?袁隆平:我建議,學農的大學生要到實驗田里去,電腦等先進設備很重要,但在電腦和書本里是種不出水稻的。希望他們聯系實際,多到實驗田里走一走,看一看。②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7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青少年科技博覽》)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A.袁隆平將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分送給有關單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