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講
北洋軍閥的暗與光——黑暗中孕育著光明的時代(1912-1928)
綱要一輪通史復習?單元六
北洋軍閥史(1840-1912)卷煙大王簡照南實業家張謇化工大王范旭東面粉大王榮德生卷煙大王簡玉階面粉大王榮宗敬北洋軍閥新文化精英民國實業家板塊貳
中國近代史第12講
國府統治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1919-1949)第11講
北洋軍閥時期的暗與光
(1912-1928)第10講
晚清時期的沉淪與抗爭(1840-1912)民國史階段劃分民國史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1-1912.4)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191219491912.419281927革命分期政權變更階段主要大事
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
晚清時期(1840-1912)半殖半封社會開始(19世紀40-60年代初)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太平天國運動半殖半封社會深化(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邊疆危機、中法、中日戰爭、瓜分中國半殖半封社會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新政、辛亥革命
民國時期(1912-1949)北洋政府(1912-1928)半殖半封深化與北洋政府前期(1912-1919)袁世凱統治、軍閥混戰、民族工業發展、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五四運動與中共誕生(1921-1927)五四運動、中共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大革命國民政府(1927-1949)國共十年對峙(1927-1937)土地革命、長征、局部抗戰全面抗日戰爭(1937-1945)國共合作全面抗戰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爭取和平民主、人民解放戰爭
1895年甲午戰敗后,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為清政府編練新式陸軍。后來,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軍事集團。袁長期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這個軍事集團通常稱為北洋軍閥。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史稱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執政時期的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從1912年始到1928年結束直系統治時期(1920.7-1924.10)皖系統治時期(1916.6--1920.7)1.形成:1895年天津小站練兵到1912年任臨時大總統2.發展:1912年袁任臨時大總統到1916年病世3.衰落:1916年袁病逝到1926年7月北伐開始4.覆滅:1926年7月北伐到1928年東北易幟奉系統治時期(1924.10--1928.10)北洋軍閥
解析【思考】你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嗎?北洋軍閥
演變形成原因:社會根源:中國半殖半封社會性質國內(1)物質基礎:19紀末20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是其必要的物質基礎(2)新軍時機:清內憂外患"籌餉練兵",編練新軍之機發展北洋勢力國際列強扶植:19紀末20紀初列強在政經軍方面有力支持。袁依靠列強支持,并運用封建權術,由軍而成閥,由軍閥而成集團,穩操20世紀初期中國的政局性質:一種認為其階級基礎是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另一種意見是以地主資產階級為基礎特點:各樹派系,割據稱雄;搜刮民脂;救國抗外;北洋軍閥集團無疑是一個反動的政治軍事集團。16年歷史中主要是扮演了為人唾罵的丑角;但是,在這32年中,它曾起過某些客觀作用及應有的貢獻徐世昌張作霖曹錕黎元洪馮國璋袁世凱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歷史概要(1912-1928)領域分類重大歷史事物及特點政治黑暗統治袁世凱獨裁賣國、復辟帝制;軍閥混戰;府院之爭;張勛復辟等;追求光明孫中山捍衛共和: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轉折: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民大革命;制度革新《臨時約法》;政黨政治嘗試;文官考試制度;經濟背景因素歐洲列強放松侵略;民國政府鼓勵實業;實業救國、抵制外貨;發展概況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發展特點民族工業短暫春天;輕工業發展較快;為革命轉折奠定階級基礎文化思想發展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新三民主義;社會文化改用陽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革除舊稱呼等;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8【Ⅰ】清末地方自治的背景【Ⅱ】五四馬克思主義傳播政治:浙·江蘇·辛亥革命背景·臨時政府政體經濟:浙·近代交通工具進步·新文化運動內容文化:天津·嚴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江蘇·五四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019【Ⅰ】29·新文化運動【Ⅲ】29·陳獨秀主張政治:天津·辛亥革命;北京·中華民國成立經濟:江蘇10·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浙江·新文化運動內容·近代服飾變化·交通工具進步;海南·近代建筑變革2020【Ⅰ】45·清末新政商務法規【Ⅲ】29·清帝退位【Ⅰ】29·20年代度量衡混亂【Ⅱ】28·列強擴大資本輸出2021政治:湖南·辛亥革命背景;浙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辛亥革命意義;經濟:浙江10·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文化:廣東7·民生主義思想來源;湖南9·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2022湖北·7辛亥革命;廣東·7清末新政五年高考考情分析漢滿蒙回藏國名:中華民國時間: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意義:新的共和政體產生中華民國五色旗(五族共和)一、北洋政治Ⅰ:南京臨時政府統治時期(1912.1—1912.4)⑴成立:1912年元旦,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⑵制度:實行總統共和制;政府三權分立;五色旗為國旗;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⑶意義:新的共和政體產生第二條臨時大總統有統治全國之權。第三條臨時大總統有統率海陸軍之權。第十八條行政各部設部長一人為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辦理各部事務——《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1.11)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第一章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二章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包括人身、居住、言論、出版、機會、結社、請愿等自由和權利)。第三章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參議院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彈劾臨時大總統和國務員。第四章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第五章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第六章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2.頒布約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2)
確立責任內閣制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1.建立民國:中華民國(1912.1.1)
實行總統共和制
⑴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⑵意義: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具有反封建君主專制意義臨時大總統(攬政務頒法律)法院(司法權)參議院(立法權)國務員(行政權)3.文官選官:孫中山
文官考試思想
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1)選官思想:孫中山“五權憲法”為框架,①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選拔任用;②建立文官培養、任用、監察等運行機制。意義: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⑵制度建設:出臺系列官員選拔法規草案;意義:盡管基本停留在紙面,但對日后民國文官建設產生重要影響⑶原因:①向西方學習政制;②科舉廢除后人事行政危機;③西方文官制度行之有效;④孫中山的中西結合、努力創新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人民掌握,實行“權能劃分”——五權例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內閣總理對總統要辦的事項如不同意,可以駁回。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內閣總理附署才能生效。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這些規定的根本目的是A.確保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B.確保國民黨的統治地位C.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D.確保孫中山的統治地位A一、北洋政治Ⅱ: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4—1916)1.北洋政府建立2.政黨政治嘗試3.文官考試制度建立1912.3.10.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北洋軍閥政權建立⑴黨派林立:各派政治力量分化和重組;1912.8,宋教仁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⑵競選:1913年春,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⑶轉折:1913制造“宋案”;(4)挽救:發動二次革命失敗;⑸失?。涸绖P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嘗試失敗⑴考試:1913年,《文官考試法草案》,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⑵甄別:對在職文官文憑、資歷、業績、學識經驗等檢驗與考查,決定去留。⑶意義: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的轉變,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4.帝制與共和肉搏在1912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獲得巨大勝利,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籌劃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派人在上海刺殺了宋教仁。“宋案”的發生A.阻止了袁世凱復辟帝制B.表明袁世凱的勢力不敵國民黨C.延緩了中國民主的發展D.使袁世凱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C1912.3.101913.3.201913.111914.51914.121915.51915.121916.3就任臨時大總統制造“宋案”二次革命解散國民黨國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可連任《中日民四條約》復辟帝制護國運動中華革命黨武力討袁取消帝制恢復民國《臨時約法》廢責任內閣行總統制《中華民國約法》獨裁專制對外賣國復辟帝制時間:1913年7月-9月結果:因敵強我弱、倉促應敵、缺乏統一指揮和戰略協同,失敗告終時間:1915年12月-1916年7月代表: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結果:埋葬帝制,再造共和原因;帝制不得人心;孫中山、梁啟超努力;北洋內部矛盾議會斗爭武裝斗爭新文化運動文官高等考試科目甄錄試①國文②歷史③地理④筆算初試①國法學②刑法③民法④國際公法⑤行政法⑥經濟學⑦財政學大試①現行法令解釋②設案之判斷③草擬文牘(1)進步:①考試方法多樣;②考試內容與近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2)局限:男女不平等1916袁死后,北洋軍閥派系紛爭,混戰割據,爭奪中央控制權派首領控制省份后臺混戰直馮國璋直隸、蘇、贛、鄂英美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皖段祺瑞皖、浙、閩、魯、陜日本奉張作霖東北三省日本一、北洋政治Ⅲ: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1.軍閥割據①統領:袁死后北洋軍閥無統御整個北洋派的人;②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割據的基礎③外部:列強采取以華制華策略,大力扶植各路軍閥;④根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⑴含義⑵原因⑶表現1916年至1928年,共發生140余次戰爭,如將小規模武裝沖突算在內,僅四川一省就發生了400余次。-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軍閥混戰和割據
政治上分崩離析⑷特征2.府院之爭、張勛復辟⑴背景:袁死后,段祺瑞、黎元洪分任總理、總統;因參戰、爭權奪利形成矛盾⑵過程:1917.5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府院之爭”實則“美日之爭”⑶結果:張勛調停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擁廢帝溥儀復辟,史稱“張勛復辟’(12天)鬧劇黎元洪段祺瑞原因:段驅張勛,重掌總理實權,但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過程:1917.8南下議員廣州“非常會議”成立軍政府,孫中山開展“護法運動”結果:軍閥護法為名,爭權奪勢為實,排擠孫中山。1918孫辭職離去。說明:舊民主革命走到盡頭!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孫中山3.護法運動⑴原因: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⑵宣戰:1917.8,中國對德、奧兩國宣戰,加入協約國方面。⑶收獲:收回德、奧租界,撤銷其領事裁判權;十幾萬華工在歐洲前線為協約國勝利做出貢獻4.參加一戰和華工出國5.參加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⑵1922年2月4日,中日雙方代表簽署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中國成功收回了山東等主權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七項條件:一、廢棄勢力范圍;二、撤退外國軍隊、巡警;三、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四、撤銷領事裁判權;五、歸還租借地;六、歸還租界;七、恢復關稅自主權。后來,中國代表團又向和會提出廢除“二十一條”⑴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提出七項正當要求;山東無理轉讓日本;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拒絕在和約簽字;中國代表團聲明:“山東問題不解決,我們決不在和約上簽字!”1920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約”成功廢除中比、中西兩個不平等條約;1926年,國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對此,當時民眾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視“到期修約”的成果。這主要是因為()A.對華殖民體系的瓦解
B.新三民主義得以貫徹C.北洋政府統治的腐敗
D.民主革命形勢的高漲D⑶24年國共合作提出廢約;25年孫北上掀起廢約運動;在人民壓力下,北洋政府開展廢約修約外交,24.5.31與蘇聯訂立《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廢棄與舊俄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引起了極大反響。非建立奇功,將來于國際上恐難保地位
——梁士詒6.北洋政權覆滅原因:北洋軍閥政治黑暗、割據混戰,“打倒列強除軍閥”是共同愿望歷程:國共合作北伐基本推翻北洋軍閥;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覆滅北洋外交建樹:①1914年否認“麥克馬洪線”不給英國分割中國領土借口②1917.8.14,為爭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對德奧宣戰加入一戰;中國收回德、奧、津、漢租界;十幾萬名勞工為協約國勝利作出貢獻。③1919年派徐樹錚將軍出兵蒙古,迫使外蒙放棄自治;④1919年拒絕巴黎和約簽字,1921年華盛頓會議中爭取山東問題得到部分解決捍衛共和政治之黑革命之光結果
啟示“宋案”議會斗爭失敗“二十一條”復辟帝制段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因力量對比懸殊、革命力量分散而失敗
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因滇.桂軍閥排擠孫憤然離去,護法失敗
因陳炯明叛亂而失敗
3.宣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1913年7月,孫中山組織發動討袁,進行二次革命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蔡鍔等云南獨立,護國戰爭廣州召集非常國會,成立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重組軍政府,組織北伐二次革命(1913)護國運動(1915)
第一次護法運動(1917)第二次護法運動(1920)北洋時期“政治之黑”與“革命之光”1.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1924-1927)列強卷土重來;北洋軍閥靠列強,割據混戰民不聊生五四運動(1919)巴黎和會山東轉讓日本外交失敗北京到上海到全國,從學生到工人參加的反帝愛國運動釋放罷免拒簽,初步勝利;工人階級登臺,革命轉折中共誕生;國共合作、開展大革命,打倒列強除軍閥,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覆滅《臨時約法》(1912)袁世凱任臨時總統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臨時參議院頒布《臨時約法》確立責任內閣制,限制袁世凱袁廢除《臨時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獨裁專制4.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到來北洋政治整合【思考】1.北洋軍閥統治下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是什么?其實質是什么?課堂探究焦點:民主共和與封建專制的斗爭實質: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之間的斗爭【思考】2.民國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艱難曲折的原因是什么?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凱統治時期,各派為爭奪內閣展開了激烈爭斗,先后竟有八屆內閣走馬燈似的更替,成為民國初年政治的縮影。這一現象說明當時A.民主政治建設進程艱難B.立憲與共和斗爭激烈C.國民政治參與熱情高漲D.民主形式已蕩然無存A政治:長期封建專制統治的影響;經濟:小農經濟占主導,民族資本經濟發展不充分思想:皇權等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材料一
政黨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僅1912年間大小政黨團體300多個……各個政黨紛紛演說開展競選活動,使得政治性的演講、報告會一時蔚然成風。
——鄭炳凱《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參與變化的實證研究》
材料二民國初年,這些政黨進行著無窮無盡的黨爭,不會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監督。每當召開國會期間,那些議員們前呼后擁地先住到甲黨招待所,得到各種好處與紅包,承諾投該黨的票,然后再到乙黨招待所住下,同樣再得到好處費,并答應投該黨的票。
——蕭功秦《第二次選擇:辛亥革命后的多黨議會民主》政黨數量多、參政意識強;黨爭激烈,不受監督、腐敗嚴重【思考】3.讀材料回答: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有何特點?民初的政黨政治是資產階級尋求中國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徑的偉大嘗試…政黨政治實踐之所以會失敗,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具體而言,政黨自身的嚴重畸形化,各黨派間無休止的激烈競爭,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基礎的薄弱,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國民民主意識的淡薄與參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眾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黨政治實踐失敗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政黨理念的主觀認識與實踐,以及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為代議制民主建立所準備的條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敗的不可忽視的兩個因素。—《論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②文化:受傳統政治文化影響較深;③政黨:不成熟,黨爭不休;④國民:缺乏參政素養(或政黨政治缺乏群眾基礎);⑤政治環境:中國沒有形成適合代議制民主的政治環境;⑥封建勢力:封建勢力強大,北洋軍閥操控政權等【思考】4.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為什么不能成功?
繼袁氏之后的北洋集團的主要人物均不得不采取以軍事武力作“后援”,以“民意”為招牌來激烈地“競爭”最高的政治權力。
在北洋政府存在的大部分時間內,動蕩歸動蕩,派系政治歸派系政治,但卻一直設有兩院制或一院制的國會。大總統、副總統名義上均依法“民選”產生……倚仗“高貴血統”和某家姓氏來獨攬國家最高統治權的時代已經被送進了歷史博物館。北洋政府時期不是“最反動、最倒退、最黑暗”的時代。
—郭劍林《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與過渡—北洋政府時代》【思考】5.據材料概括北洋政治的階段特征②始終在共和體制框架內,帶有一定的民主性①中國社會專制傳統濃厚原因:①歐洲:大戰中歐洲國家的勞動力匱乏;②英法:英法等協約國的要求;③北洋:北洋政府希望參戰改善中國國際地位;④人物:蔡元培等有識之士的推動影響:①地位: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開始步入國際舞臺;②外交:揭開了北洋政府“廢約、修約”外交的序幕;③思想:一戰暴露西方文明弊端,促使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④革命:推動五四運動爆發,民主革命轉折;⑤文化:華工對西學及實業宣傳,促進中歐間經濟文化交流一戰期間,歐洲戰地及后方勞動力出現匱乏。北洋政府對同盟國宣戰后,英法兩國要求中國向歐洲派遣華工。北洋政府認為中國政府還可以獲得日后勝利國的種種權利。蔡元培等有識之士也大力提倡華工赴歐。中國派華工約有14萬人之多,華工們在重工企業、港口碼頭等地從事最艱苦、最繁重的勞動,而且還身處戰爭前線,挖戰壕,救傷兵、送給養甚至直接參戰,有近2萬人死于戰火或疾病,一戰結束后約11萬回國,他們成為西學及實業知識的宣傳者,有的還轉變成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有1萬余華工留在法國工作、生活?!跗截懙取兑粦鸢倌辏喝A工赴歐啟示錄》⑴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派華工赴歐參戰的原因。(6分)⑵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9分)法國學者白吉爾認為:民國初期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一直處干不發達狀態的中國資本主義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發展的。促成“黃金時期”到來的主要原因有()①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③新建廠礦和新增資本的快速增長
④“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反帝愛國運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二、北洋經濟與社會:民國初年(一戰期間)近代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與社會新氣象階段19紀70年代洋務運動甲午戰后1895民國初年一戰期間1912191919271937國民黨統治時期19491956開始興起初步發展短暫春天沉重打擊陷入困境消亡短暫發展新的春天蕭條時間洋務運動中后期(P101)原因少數“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發展為獨立經營的商辦企業,從而產生了早期民族工業(綱上101)時間甲午中日戰爭后(綱上101)原因①《馬關條約》后清政府不得不放開民間辦廠(綱上101)②張謇等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選二25)內容張謇等民族資本家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管理經驗(選二25)影響①誕生早期民族資產階級(綱上101),并開始登上舞臺挽救危亡②壯大工人階級(綱上101)影響:①采用機器生產,推動中國近代化;②在中國掀起“實業救國”熱潮;③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強經濟侵略;④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推動近代思想傳播和政治變革。時間民國初年(1912-1919)(一戰期間)原因①民國建立掃障礙②南臨政府鼓勵辦③群眾反帝抵日貨④實業救國思潮推動⑤一戰西方忙歐戰表現①代表人物: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面粉廠紗廠(福新面粉公司);范旭東辦天津永利堿廠②速度規模:超過以往半世紀成績③產業結構:面粉、紡織關系民生衣食輕工最快影響①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②無產階級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和中共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③④特點①產生發展:起步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分布畸形:集中沿海沿江③結構畸形:集中在紡織食品輕工,重工薄弱,工業體系不獨立④誕生環境:半殖半封,深受帝、封和官僚資本壓迫⑤地位非主: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主要形式⑥發展歷程:夾縫中曲折發展⑦時間短暫:一戰后列強卷土重來,很快蕭條啟示①在半殖半封中國“實業救國”行不通;②帝國主義是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一)民族工業短暫春天(進一步)1912—1916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達86項之多,主要包括簡化企業注冊手續、提供資金信貸、減免捐稅等。這些法規和政策A.改善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環境B.扭轉了中國工業結構不合理的局面C.使中國經濟擺脫了半殖民地特征D.徹底清除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障礙A(2021·山東卷·7)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A
維新變法時,康有為提出“剪辮易服”的主張被指責成“妖言惑眾”。但1912年以后,還留著辮子則被取笑為封建余孽,滿奴。這表明A.辮子問題是革命的重要標志
B.民主共和觀念日漸深入人心C.政治變革推動社會習俗變化
D.封建炳習開始喪失社會土壤政府提倡新的生活習慣,教育民眾講究衛生,對于孩童的赤身裸體,有關部門也開始進行干涉。北京很多建筑得到了維修,道路也進行了拓寬和清理。為了降塵,政府派遣專人每天為街道灑水……
——趙焰《晚清之后是民國》(二)社會生活新現象——除舊布新移風易俗禁纏足剪發辮廢跪拜、作揖
改握手
改稱呼易服飾CⅠ.表現:①歷法:改用陽歷②風俗:頒布法律,剪辮易服、廢止纏足③禮儀:革除“大人”“老爺”稱呼Ⅱ.方向: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文明、進步;特征:中西合壁、土洋并存;Ⅲ.原因:共和政體的促進,南京臨時政府推動Ⅵ.意義:①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
②客觀上促進了近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北洋政府成都警廳的四川督軍劉存厚發布《嚴禁婦女再剪發》告示令:“近日婦女每多剪發齊眉,并梳拿破侖、華盛頓等頭式,實屬有傷風俗,應予以禁止,以挽頹風……如敢故違,定以婦女坐法并處罰家長?!边@折射出()A.拿破侖華盛頓事跡深入人心
B.剪辮易服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C.婦女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
D.社會習俗的新陳代謝存在阻力D思考:其表現、特征、原因、意義?時空坐標1911191619191921192419271928辛亥革命1912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軍閥割據混戰:1916-1928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民大革命東北易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短暫的春天”毛澤東思想萌發(舊)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新三民主義1915三、北洋軍閥時期的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1915-1919-1923)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經此次之實驗……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與天無極。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復孔教,立國之根本。”
—1914年《大總統祭圣告令》這段話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實質和目的是什么?目的:改造國民頭腦,以鞏固共和實質: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1)政治:北洋軍閥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經濟:一戰期間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壯大(3)思想:西方啟蒙思想傳播,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4)根源: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認識到根本原因: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多數國民頭腦仍被專制愚昧束縛三、北洋軍閥時期的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1915-1919-1923)1.標志1915.9陳獨秀上?!肚嗄觌s志》㈡內容3.陣地北京大學、《新青年》4.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2.旗幟民主和科學㈠背景①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②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③文學革命(手段):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④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實質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5.前期
打孔家店(2019·全國)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出現頻次大體相當;1919—1922年,“民主”出現次數不到“科學”的1/10,不及“革命”的1/20。這種變化可說明A.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發生轉變B.國民革命運動受到民眾普遍擁護C.資本主義政體模式被知識界否定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A主張①表現:(綱要P121)宣傳馬克思主義成主流,
“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思想1918年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始傳播馬主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社團1920.3李大釗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5陳獨秀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人物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實踐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出版《勞動界》《勞動者》等刊物②影響:A.思想: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后期思想主流,成為改造社會武器B.政治: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C.文化: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6.后期㈡內容5.前期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①報刊:在《新青年》推動下,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②文學:是一場文學革命,推動白話文逐漸普及③社會: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提出,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更廣泛和深刻④思想:抨擊封建思想,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要意義⑤救國: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是最大功績(三)影響性質積極消極①對傳統文化片面性;西方文化絕對肯定;②未能發動普通群眾(主要限于知識分子階層)
①原因:新文化、新思想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眾中去;而傳統的文言文難懂,不利于宣傳普及
②內容: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立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4.新文化運動認為反對專制爭取民主,必須從“奴性邏輯”中解放出來,不盲從一切權威的、被人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東西,其強調的是()A.推翻儒學傳統地位 B.批判封建禮教本質
C.樹立科學思維方法
D.倡導西方普世價值【理解】1.新文化運動中的“民主、科學”含義歷史理解與解釋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共和憲政、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
科學:指科學精神和科技知識,包括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等
①
舊道德:指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傳統道德(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抨擊“吃人的禮教”)
②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資產階級道德
③反舊道德的原因:①孔教是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精神工具。②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尊孔復古【理解】2.新文化運動中的新道德、舊道德的含義;分析反對舊道德的原因【理解】3.新文化運動反對舊文學的原因?提倡新文學的內容?5.1918年,胡適在文章中指出:“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瓏Z沒有文學,便沒有生命,便沒有價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見,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顯文學的價值
B.被賦予了民族主義的使命
C.把斗爭矛頭直指外國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CB6.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边@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
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D
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新文化運動猛烈沖擊了封建思想的政治地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更為廣泛和深刻。
我翻開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著‘吃人’。----魯迅《狂人日記》
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來,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薄惇毿恪澳壤睅缀醭闪酥袊R分子思想啟蒙的標志性人物,也成了當時激進女性的效仿對象。民主科學救國影響廣泛深刻思想解放促進馬義傳播提倡國民文學反對舊道德7.【材料解析】:新文化運動內容、影響(2022·廣東·高考真題)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币韵陆忉屨_的是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 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 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D北洋時期思想文化之變化封建復古文化再反撲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資產階級新文化漸分化轉向為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服務轉向宣傳社會主義(李大釗等)繼續追尋孫中山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無產階級文化興起發展大革命中毛澤東思想萌發四、拓展思考1:北洋軍閥時期的思想界之變化(1915-1919-1923)五四后馬克思主義漸主流中體西用維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四、拓展思考2: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從崇拜西方到學習俄國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探索四、思考拓展3:軍閥割據混戰局面,與晚清以來中央集權受沖擊相關,為什么?1.太平天國運動后: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3.清末新政時:4.武昌起義后:5.袁世凱去世后:中央權威下降,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眳f議,嚴重動搖清政府統治的根基袁世凱編練新軍,兵權下移,成為軍閥割據混戰的根源之一南方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政府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四、綜合拓展5:民國初期的社會轉型
年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思想文化1912—1919年共和政體的確立;北洋軍閥統治的確立與軍閥割據;《二十一條》;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維護共和斗爭的開展民營工業資本、數量、規模、分布區域迅速增加;紡織業、面粉業發展最快;重工業發展緩慢服飾改良(中山裝與旗袍);斷發;簡化禮儀;《新青年》尊孔復古逆流;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道德革命、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1919—1927年五四運動與無產階級獨立登上政治舞臺;中共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北伐戰爭、工農運動)民營工業發展放緩、蕭條京津民航線開通;廣播在大城市出現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新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萌芽(革命領導權、主要力量)整體特征民主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北洋軍閥專制統治使政治民主化進程受阻;無產階級開創政治民主化新方向以民營工業為主體的工業近代化長足發展,但未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社會生活進一步西化,新舊并存、地區不均衡的特點依然存在西學東漸進入觀念變革階段;傳統思想的正統地位動搖;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工藝社團創意作品展示策劃計劃
- 凈化車間裝修工程合同樣本
- 共同背債合同標準文本
- 加強財務管理的個人計劃
- 中介與按揭合同標準文本
- 內部工程居間合同樣本
- 農場雞舍養殖合同樣本
- 樂器代理合同范例
- 2025耕地流轉合同范本AA
- 鄉村診所采購合同樣本
- 戰略管理教學ppt課件(完整版)
- EMPLOYMENT CONTRACT雇傭合約中英文版
- 防腐工程在杭州灣跨海大橋中的應用
- 人工挖孔樁施工監測監控措施
-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備案專家意見表
- 我國中學導師制的歷程、現狀及問題分析
- 逆流開式冷卻塔計算(精品ZTQ版)
- 出廠檢驗報告B
- 六年級下冊數學試題-半期學情檢測西師大版含答案
- 某核電項目機械貫穿件安裝施工管理技術研究
- JGJ_T231-2021建筑施工承插型盤扣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標準(高清-最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