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栽培技術_第1頁
玉米的栽培技術_第2頁
玉米的栽培技術_第3頁
玉米的栽培技術_第4頁
玉米的栽培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玉米的栽培技術察右后旗職業高中董小清第三節玉米的栽培技術一、玉米的種植制度(一)一年一熟制:冬閑土一春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區、半山區,氣溫較低或土壤較瘠薄。(二)一年二熟制:小麥一玉米、油菜一玉米、馬鈴薯一玉米等。主要分布在低山及丘陵地區水利條件較差的旱地。(三)一年三熟制:以小麥/玉米/甘薯為主體,演化出糧、經、飼結合的三熟三作、三熟四作、三熟五作等多種形式,主要有大麥+小麥/玉米/甘薯+大豆、小麥/玉米/玉米+甘薯、小麥/玉米/大豆等。適合于光熱條件二熟有余、三熟不足的四川丘陵及河谷地帶。二、播種適時播種

溫度10-12℃,墑情,栽培制度播種方式窩播條播育苗移栽三、施肥(一)需肥規律玉米對氮素的需要量最多,吸收磷較氮和鉀少。一般每生產100kg籽粒,需氮2.2~4.2kg、磷0.5~1.5kg,鉀1.5~4kg,三要素的比例約為3∶1∶2。(二)玉米的施肥技術1.基肥基肥占總肥量的50%左右,過磷酸鈣或其他磷肥應與有機肥堆漚后施用。一般每公頃施硫酸銨或硝酸銨75~105kg為宜。微量元素肥料用于拌種或浸種,用硫酸鋅拌種時,每1kg種子用2~4g,浸種多采用0.2%的濃度。(二)玉米的施肥技術2.追肥①苗肥一般在幼苗4~5葉期施用。②稈肥又稱拔節肥,一般在拔節期,即基部節間開始伸長時追施,約占總追肥量的10%~30%。③穗肥是指雄穗發育至四分體、雌穗發育至小花分化期追施肥料。此時為玉米大喇叭口期,距出穗前10d左右,是決定雌穗大小和粒數多少的關鍵時期。穗肥一般應重施,施肥量約占總追肥量的60%~80%左右,并以速效肥為宜。④粒肥四、種植密度其種植方式有:①等行距單株留苗,一般行距50~65cm,株距20~30cm。②等行距雙株留苗,一般行距60~75cm,株距35~60cm,每穴留雙苗,苗距6~10cm,相鄰2行以錯穴呈三角形為宜。一般高稈大穗的平展型玉米,每公頃密度52500~60000株,緊湊型玉米67500~75000株。③寬窄行,寬行距85~100cm,窄行距30~48cm,株距視密度而定,一般25~36cm,窄行以三角形錯穴種植,寬行可以套種其他作物,這種方式種植密度較大,既保證了單位面積總株數,又便于田間操作,適用于肥力較高的土壤種植。五、玉米地膜栽培技術1.采取寬窄行起畦種植,選膜厚0.006~0.008mm的微膜,膜寬45cm,每公頃用膜量45kg左右。播種期比露地栽培可提早7~15d。播種后有條件的可噴化學除草劑,然后蓋膜。蓋膜要拉緊鋪平,緊貼地面,四周各開一條淺溝,將膜埋入用土壓實,一般壓土7cm左右。2.及時放苗出膜,當幼苗第一葉開展時,即用小刀破膜放苗出膜,然后用濕土把膜口蓋嚴,以便保濕保溫。育苗移栽的可先移栽,后覆膜,3.地膜玉米,發根多,但根系分布淺,中期要注意高培土,以防倒伏。追肥的重點是穗肥,不揭膜的可以在植株基部破膜追肥。六、玉米的田間管理(一)苗期管理苗期生長的特點:苗期是以根系建成為中心,莖、葉等營養器官分化、生長為主的時期,三葉前依靠種子內養分生活,三葉后則以根吸收水分、養分和葉的光合作用供給養分獨立生活。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標是通過促控措施促進根系發育,控制地上部徒長,培育壯苗,達到苗全、苗齊、苗壯,為穗粒期的健壯生長和良好發育奠定基礎。

苗期管理措施l.破土防旱,助苗出土玉米播種后,常遇土壤干旱,導致缺苗。亦有播種出苗前遇大雨,引起土面板結,空氣不足,玉米幼苗難以出土,故應注意破土及防旱,助苗出土。2.查苗補缺玉米播種后常因種子質量、整地和播種質量、土壤溫度、水分以及病蟲害等原因造成缺苗,所以,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缺。玉米缺苗在2葉后不宜補種,否則造成苗齡懸殊,株穗不整齊。因此,播種時應在行間增播1/10的種子,或按5%-10%的比例人工育苗。苗齡2.5-4葉時,在陰天或傍晚帶土移栽,栽后澆水,覆土保墑。成活后追施速效化肥,促苗生長,提高大田整齊度。3.間苗、定苗為了確保種植密度和整齊度,播種時一般應播超過種植密度l-2倍的種子,因此,出苗后3-4葉期要及時間苗定株。以達到苗勻、苗齊、苗壯。間苗原則是間密留稀,間弱留強。為避免早間苗造成缺苗或晚間苗形成老苗、弱苗,可分次間苗,第一次在幼苗3-4葉時間去過多密集的幼苗。第二次在4-5葉時結合定苗間苗,定苗要掌握定向、留勻、留壯的原則,在一穴內留苗要大小相等,整齊一致,株距均勻。4.中耕除草苗期中耕一般進行2-3次,苗前期可淺耕一次,以松土、除草為主。隨幼苗生長到拔節前,再中耕l-2次,掌握苗旁宜淺,行間要深的原則,以促進根系生長,控制地上部徒長。5.水肥管理玉米苗期需肥量不足總需肥量的10%,需求量占總需水量的18%以下。若基肥、種肥以及底墑不足,嚴重影響幼苗生長,應早施重施苗肥和澆水。穗期管理穗期的生長特點:穗期是莖、葉的營養生長與雄、雌穗分化發育的生殖生長并進的雙旺時期。此期玉米開始拔節,同時生長錐開始進入雄穗分化。體內營養物質迅速向莖、葉和雄穗、雌穗輸送。所以,穗分化前期光合產物供給莖葉為主,后期逐漸轉向雄穗和雌穗。此期是吸收肥水量最多的時期。主攻目標:加強管理,協調水肥供應,達到控稈、促穗,植株健壯,根系發達,氣生根多,基部節間短粗,葉色深綠,葉片挺拔有力的豐產長相,才能為穗大粒多打好基礎。

穗期管理措施1.追肥

穗期追肥包括拔節肥和穗肥。苗期缺肥、長勢差的春玉米,或生育期短的夏秋玉米和未施底肥、生長勢弱的套種玉米,拔節肥與穗肥并重。拔節肥促進生長發育,搭好豐產架子。對底、苗肥充足,苗勢旺,葉色深的玉米,可不施拔節肥,而在大喇叭口期集中重施穗肥,既攻大穗和穗三葉,又防止基部節間過長而發生倒伏,增產效果十分明顯。

2.中耕培土中耕培土要結合追肥進行,一般淺鋤利于根系橫向分布和下扎,中耕過深傷根多,影響對肥、水的吸收。追肥結合培土,既使肥料深埋,減少養分損失,又利于支持根入土發生分支,對后期水分、養分的吸收。南方多雨或秋旱地區,培土還具有排澇或增強抗旱的作用。培土的時間以追施穗肥的大喇叭口期進行為宜。培土早,根際溫度低,空氣不足,抑制節根的發生和生長,進而影響玉米產量且抗倒力減弱。

粒期的管理粒期的生長特點:植株抽雄后營養生長基本停止,全面轉入開花授粉及籽粒成熟的生殖生長。此時綠葉面積達最大值,籽粒重量的90%-95%靠授粉后葉片光合作用積累,故要求粒期綠色葉面積穩定時間長,根系活力旺盛,植株清秀、健壯不倒。主攻目標:通過促控管理措施防止葉片退黃、根系早衰。保持源流暢通是提高結實粒和粒重的關鍵。

1.補施粒肥在早施穗肥或用量不足,出現葉片落黃脫肥現象時,于開花或灌漿期以追肥總量的10%的速效氮肥補施一次粒肥,可起到延長綠色葉面積的功能期,養根、保葉,提高粒重的作用。

2.去雄去雄的時間以抽雄未散粉前進行為宜,過早容易損傷l、2片頂葉,過晚已散粉,降低去雄作用。去雄宜在晴天10-15時進行,利于傷口愈合,避免病菌感染。陰雨連綿天氣不宜去雄。去雄可隔行或隔株,去弱留強,去雄不宜超過總株數的三分之一。山地、坡地或迎風面的兩行不宜去雄。

在玉米抽雄散粉前拔除雄穗,讓雄穗所消耗的養分、水分轉供雌穗的生長發育,可使果穗增長,穗粒數和粒重增加,禿頂減輕。去雄能改善群體光照條件,在玉米螟、蚜蟲嚴重的地區,拔除雄穗可減輕蟲害。3.人工輔助授粉

人工輔助授粉宜在盛花期晴天上午9~11時,露水干后進行。可用二人拉繩或竹竿作成的丁字形架推動雄穗或搖動植株,促使花粉散落到花絲上,隔天一次,一般進行2-3次。在花粉量不足或缺乏花粉的條件下,需要從采粉地塊一次采集50-100株的混合花粉,用授粉器逐株授粉,隔天一次,連續3-4次,這種方法速度雖慢,但效果好。

4.排水防漬玉米乳熟期降雨過多,田間持水量長時間超過80%以上,或田間漬水,會使根系活力迅速下降,葉片變黃,也易引起玉米倒伏,應注意排水防漬。

七、玉米病蟲草害及防治技術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常受到各種病蟲的危害,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絲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和病毒病,主要蟲害有:玉米螟、地老虎、粘蟲、紅蜘蛛等。1、

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技術(1)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浸染葉鞘和苞葉,還可危害果穗。癥狀:玉米大斑病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厘米,有的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狀,很快變青灰色,最后變褐色枯死斑,遇潮時,病斑上長出黑色霉狀物。而小斑病的病斑小,長不超過1厘米,寬只限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褐色,數量多。1、選用抗病品種。2、消滅越冬菌源和減少發病初期菌量。農業防治:藥劑防治:施藥在發病初期開始,1、用40%克瘟散乳劑500~1000倍液2、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噴霧間隔7天左右再噴一次。3、36%粉霉靈70毫升每畝地莖葉噴霧。(2)玉米瘤黒粉病和絲黑穗病癥狀比較

病害玉米瘤黒粉病玉米絲黒粉病癥

點局部侵染,在玉米全生育期任何地上部分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葉片受害常出現成串排列的病瘤,外膜破后散出黑褐色粉(冬孢子),嚴重時全穗形成大的病瘤。系統性病害,只侵害雌穗和雄穗.穎片增長呈葉片狀,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癭,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發病重的整個花序被破壞變成黑穗。

玉米絲黑穗病發病后已無法挽回,也無防治必要,只能采用下列方法預防。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如:中單2號、中單14號。實行輪作、深耕。早期拔除病株。藥劑防治:用25%粉銹寧或羥銹寧,按種子重的0.3%劑量拌種制成種衣劑防病或用2.5%適樂時10毫升兌水200毫升拌玉米種5千克。(3)青枯病:主要發生在灌漿末期癥狀:玉米在生長后期表現在突然青枯萎焉,整株葉片呈水燙狀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成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導致倒伏死亡。防治:尚無有效防治藥劑,可選用輕感或抗病品種掖單13號或西玉3號等。2、

玉米主要蟲害及防治技術(1)地老虎:又稱地蠶、土蠶、切根蟲危害特點:地老虎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蟲危害嚴重,各齡幼蟲的生活和危害習性不同,一、二齡幼蟲晝夜活動,啃食心葉或嫩葉,三齡后夜間活動頻繁,咬斷幼苗基部嫩莖,造成缺苗,四齡后幼蟲抗藥性增強。玉米地老虎地老虎老齡幼蟲地老虎成蟲利用黑光燈和糖醋液誘殺。鏟除雜草。農業防治:藥劑防治:1、呋喃丹種衣劑拌種或50%辛硫磷乳劑0.5千克加水30~50升拌種子350~500千克。2、對4齡以上的幼蟲用毒餌誘殺效果好。將0.5%千克90%敵百蟲用熱水化開,加清水5升左右,噴在60千克炒香的米糠或麥麩上攪拌均勻即成。每畝用毒餌4~5千克,于傍晚撒施。或傍晚每畝地放60~80張泡桐樹葉,老葉比嫩葉好,翌晨可在葉下誘到地老虎1~6齡幼蟲。或用40%毒死蜱400~500噴在玉米苗上。⑵玉米螟:又稱玉米鉆心蟲危害特點:心葉被咬穿后,展開的玉米葉出現整齊的一排排小孔即是玉米螟為害。蛀入果穗后咬食籽粒并造成腐爛。幼蟲云白色,背面帶粉紅色、青灰色或灰褐色,頭褐色,有黑點。蛹褐色,胸部背面略有脊起,化蛹在寄主莖內,有薄繭。即將孵化的蟲卵玉米螟各種不同形態農業防治:越冬期防治。4月底以前把玉米桿、穗軸作為燃料燃燒或作飼料加工粉碎。藥劑防治:心葉期,用50%辛硫磷乳劑或40%樂斯本乳劑0.5千克拌40千克細紗(或煤渣);也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畝2千克對5倍細紗,制成毒砂,撒在玉米心葉中。藥液灌注法可用80%敵敵畏乳油,稀釋成2500~3000倍液,每株玉米灌10~15毫升,對玉米薊馬也有很好的防效。穗期防治。用50%敵敵畏乳劑0.5千克,加水500~600千克,在雌穗苞頂開一個小口,注入少量藥液,1升藥液一般可灌雌穗360株。生物防治:在玉米螟產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別放赤眼蜂或用微生物農藥殺螟桿菌或噴灌BT乳劑。(3)玉米蚜蟲玉米蚜蟲屬同翅目,蚜科,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麥、谷子等作物,危害特點: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苗期蚜蟲群集于葉片背部和心葉造成危害。輕者造成玉米生長不良,嚴重受害時,植株生長停滯,甚至死苗。此外還能傳播玉米矮花葉病毒病,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藥劑防治:

一是要注意,玉米苗期雜草間瓢蟲、食蚜蠅、草蛉數量較多時,盡量避免藥劑防治或選用對天敵無害的農藥防治。二是在蚜蟲盛發前要進行防治:1、噴霧。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克或BT乳劑每畝200毫升,加水30公斤,或25%滅幼脲3號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抗蚜可濕性粉3000-5000倍液。2、根區施藥。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100-150毫升,拌細土10-15公斤,于玉米蚜蟲初發階段,在植株根區周圍開溝埋施。(4)玉米粘蟲為害特點:粘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行軍蟲、剃枝蟲。粘蟲為食葉性害蟲,1~3齡時僅食葉肉,將葉片食成小孔,3齡后蠶食葉片形成缺刻,5~6齡為暴食期,大發生時,常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穗部咬斷,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農業防治:

1、防治粘蟲必須把幼蟲控制在3齡以前,在控制麥田第一代粘蟲危害時,應考慮小麥抽穗期是大量益昆蟲的發生高峰期,應盡量使用生物藥劑,減少與生物防治發生矛盾,以取得理想的經

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誘殺防治:在成蟲發生期,田間插楊樹枝把或谷草把、放置糖醋盆誘殺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