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_第1頁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_第2頁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_第3頁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_第4頁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講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一、新時期學術規范的制定過程

二、課題類型與來源本講主要內容:三、選題原則與方法五、如何做文獻回顧(文獻綜述)四、研究規范學界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是發端于80年代后期的事,所以本文所說的“新時期”并非指整個新時期,而是指“新時期內的”一個較長時段,具體說就是指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的時期。新時期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主要表現為少數先覺者率先倡導;第二階段為90年代中期至新舊世紀之交,主要表現為在激烈批評學術腐敗行為的同時呼吁建立;第三階段為進入21世紀以后,主要表現為由批評為主過渡到以建設為主。

一、新時期學術規范的制定過程

(一)第一階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少數先覺者率先倡導

背景:在學術的草創時期,學術研究往往是“跑野馬”般的無序,不大會有規范和程序,人們也難于想到需要規范和程序;在政治高壓時期,一些學術爭論往往由政治家、宣傳家來作結論,甚至由領袖人物來作結論,政治家特別是領袖人物一作結論,人們的觀點便一邊倒(有的主動、有的被動),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當然也難于想到(或者是不敢想到)學術規范問題。

“文革”結束后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學術的自覺與學者的自立,其突出表現是,學術擺脫了對政治的被動依附和跟從,擺脫了政治的高壓,具有了獨立的品格和尊嚴;學者獲得了自我的回歸,具有了獨立的人格和地位。陳平原等有識學者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倡導建立學術規范的。

陳平原(北大中文系)是最早倡導建立學術規范的學者。1988年7月,陳平原撰寫了題為《關于“學術語法”》(原載《瞭望》1988年第38期)。在該文中指出:“做買賣得講‘商業道德’,做游戲得講‘游戲規則’,做學問當然也得講‘學術語法’。”陳平原這里講的“學術語法”就是指學術規范。

緊隨陳平原之后,蔣寅、許明、楊沐等人也對學術規范問題發表了看法。

一、新時期學術規范的制定過程

(二)第二階段:為90年代中期至新舊世紀之交,在激烈批評學術腐敗行為的同時呼吁建立

一是反對浮躁學風,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

《社會科學報》1998年11月26日發表馮光廉的文章《當今學界浮躁學風種種》,該文寫道:“當今學界浮躁學風主要有:不深入社會實際,不愿在材料的廣為搜集和精心整理上下功夫;不積極地研究分析他人的學術成果,不清楚自己課題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匆匆選題、編撰,致使學術成果起點低,重復勞動;急于用‘短平快’的方式從速推出,希冀一鳴驚人;不肯下大氣力修改和校閱,錯誤百出;出版不久便急于托朋友寫書評,或拉贊助開研討會,渴求在短時間內造成巨大的學術反響。長此以往,后果堪憂?!?/p>

二是批評學術腐敗,呼吁用學術規范去抵制學術腐敗

楊玉圣(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把學術腐敗的表現概括為7種:(一)出版物低水平重復;(二)制造學術泡沫;(三)搞假冒偽劣;(四)抄襲剽竊;(五)用權錢撈取學術職稱;(六)高等教育和學位注水;(七)學術評審腐敗。

一、新時期學術規范的制定過程

(三)第三階段為進入21世紀以后,在繼續批評的同時,著重點轉到了“建設”上

教育部在2001年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綱要》,這是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提出“遵守學術規范”的要求

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

該《規范》共七大部分、二十五條。除“總則”和“附則”外,其余五個部分分別是“基本規范”、“學術引文規范”、“學術成果規范”、“學術評價規范”和“學術批評規范”。

一、新時期學術規范的制定過程

三、學術引文規范

(七)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凡引用他人觀點、方案、資料、數據等,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均應詳加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

(八)學術論著應合理使用引文。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準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四、學術成果規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

(十)應注重學術質量,反對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避免片面追求數量的傾向。

十一)應充分尊重和借鑒已有的學術成果,注重調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關研究資料和學術信息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研究方案,講究科學方法。力求論證縝密,表達準確。

(十二)學術成果文本應規范使用中國語言文字、標點符號、數字及外國語言文字。

(十三)學術成果不應重復發表。另有約定再次發表時,應注明出處。

(十四)學術成果的署名應實事求是。署名者應對該項成果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

(十五)凡接受合法資助的研究項目,其最終成果應與資助申請和立項通知相一致;若需修改,應事先與資助方協商,并征得其同意。

(十六)研究成果發表時,應以適當方式向提供過指導、建議、幫助或資助的個人或機構致謝。

《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

五、學術評價規范

(十七)學術評價應堅持客觀、公正、公開的原則。

(十八)學術評價應以學術價值或社會效益為基本標準。對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應以學術積累和學術創新為主要尺度;對應用研究成果的評價,應注重其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

(十九)學術評價機構應堅持程序公正、標準合理,采用同行專家評審制,實行回避制度、民主表決制度,建立結果公示和意見反饋機制。評審意見應措辭嚴謹、準確,慎用“原創”、“首創”、“首次”、“國內領先”、“國際領先”、“世界水平”、“填補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詞語。評價機構和評審專家應對其評價意見負責,并對評議過程保密,對不當評價、虛假評價、泄密、披露不實信息或惡意中傷等造成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

(二十)被評價者不得干擾評價過程。否則,應對其不正當行為引發的一切后果負責。

六、學術批評規范

(二十一)應大力倡導學術批評,積極推進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自由討論、相互交流與學術爭鳴。

(二十二)學術批評應該以學術為中心,以文本為依據,以理服人。批評者應正當行使學術批評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責任。被批評者有反批評的權利,但不得對批評者壓制或報復。

《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一)縱向課題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1重大招標項目;(2)重點項目;(3)一般項目;(4)青年項目;5)后期資助項目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1)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3)一般項目(規劃項目、青年項目、自籌經費項目)(4)后期資助項目;(5)專項任務項目;(6)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中的教育部項目。

3.各省的社科規劃項目

(1)一般項目;(2)青年項目;(3)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4)學科共建項目;(5)后期資助項目(限于中國哲學、外國哲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六個學科)

4.各省教育廳研究項目

(1)研究基地項目;(2)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育計劃項目(育苗工程);(3)思想政治教育課題;(4)人文社科項目;(5)教學研究課題。

5.其他相關部門課題;(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省政府,決策項目或重大招標項目;社科聯項目)

(二)橫向課題

(三)學位論文二、課題類型與來源

(一)選題原則

1.既源于指南,又高于指南;

2.根據學術價值來選題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其一,思維方式的創新;其二,理論的原創性;其三,理論的補充與發展;其四,發掘、整理、獲得新資料。

3.依據學科發展趨勢來選題

(1)科學預測學科發展中凸顯的問題:(2)前沿問題;(3)潛在問題。

4.根據社會需要來選題

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理論服務現實的研究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的現實性;從現實回到各自的學科,有些熱點不是研究對象,但可以啟發我們尋找問題。

5.根據自己的研究特長選題(思辨、考證、調查、實驗)

6.根據現有科研條件選題(時間、能力、資料等)三、選題原則與方法(二)選題方法

1.從讀書和討論中發現問題

(1)空白性問題;

(2)關聯性問題:分析一種現象與另一種現象的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思想之間的關聯;

(3)專業研究中的關聯性課題

2.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尋找薄弱環節

(1)有無不完備、不深入、不妥當之處?

(2)某學科領域中哪些問題尚待解決?已解決的問題有哪些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修正或補充;

(3)當前學術界爭論較大的問題是什么?爭論的焦點何在?

3.科學分析學科發展前景,正確預測將會遇到的問題;

4.通過更新理論來選題;

研究中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文化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理論的借鑒。

5.通過更新研究方法來選題。

6.結合本地實際來選題。

(1)選題要有敏感性、開拓性、前瞻性;(2)問題意識。三、選題原則與方法

(一)論證規范與要求

1.依據要求來論證;2.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基本觀點、研究方法是論證的重點;3.論證中的細節;4.前期成果的準備。

(二)研究方式與研究規范

1.研究的主要方式:(1)文獻研究;(2)調查研究;(3)實驗研究;(4)實地研究

2.資料的搜集與處理:(1)種類:①理論性、學術性、材料性;②理論為研究提供特定視野與概念框架、指導研究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釋;③基本要求:廣泛性、全面性、真實性、原始性。

(2)方法:①各種資料集、相關文獻;②調查、實驗、實地觀察獲得的資料、數據(包括口述資料);③報刊資料(利用檢索工具查找、參考文獻查找、全國報刊資料索引);④網上資料的選用需慎重。

(3)鑒別:可靠性、真實性。

①檔案、資料的偽造;②報紙、統計的水分;③回憶錄的抬高自己;④問卷調查的失真。⑤多比較、多分析;多引證,材料之間相互支撐。

3.論文寫作技巧與規范:新材料、新觀點、新視角、新方法

(1)資料的選擇:①觀點與材料的統一;②

資料的典型性、代表性。

(2)概念清晰、觀點明確、線索清楚、結構嚴謹。

①基本概念的界定;②觀點的提煉;③邏輯嚴謹。四、研究規范(二)研究方式與研究規范

3.論文寫作技巧與規范:新材料、新觀點、新視角、新方法

(1)資料的選擇。①觀點與材料的統一;②

資料的典型性、代表性。

(2)概念清晰、觀點明確、線索清楚、結構嚴謹。

①基本概念的界定;②觀點的提煉;③邏輯嚴謹。

(3)論證深入、周全。

①有交鋒(不同的觀點、材料可以引來批判)、找矛盾、找關系;

②注意大的背景分析、交代;

③少描述、多分析、過程能省則?。?/p>

④設身處地,從時代條件、具體情境出發來分析,要移情;

⑤重行輕言或言行兼顧、政策制定與執行并重。

(4)遵守規范

①文章的標題:簡潔;學術化;主標與副標的搭配;慎用“淺論”

②摘要、文章中心內容、主要觀點的概括;

③關鍵詞:3—5個關鍵詞;

④文獻綜述;

⑤段落、層次的劃分:一、(一)1.(1)①;

⑥標點符號。四、研究規范(二)研究方式與研究規范

3.論文寫作技巧與規范:新材料、新觀點、新視角、新方法

(5)注釋:①平地起家不是學問,引用要注明;②注釋是文本的一個附屬部分;

③根據注釋“說明”的對象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注釋大體分為題目注釋、作者注釋、引文注釋和釋義性注釋四大類。

引文注釋又有直接引文注釋和間接引文注釋之分。直接引文注釋,是指使用了“直接引語”,其基本形式就是用引號把所引用的東西標注出來,然后注明它的出處。間接引文注釋是一種“意引”注釋,是指在引證時進行了轉述或改寫,沒有引用原文。

根據作注者的不同,注釋可分為作者原注、編者注和譯者注;

根據排版位置的不同,注釋又可分為腳注、夾注、邊注和尾注。

(6)參考文獻著錄中的文獻類別代碼

以紙張為載體的參考文獻類型標志為:M—普通圖書,C—會議錄,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準,P—專利,G—匯編。

非紙張型的電子文獻標志為:DB—數據庫,CP—計算機程序,EB—電子公告。

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志為:M/CD—光盤圖書,DB/MT—磁帶數據庫,CP/DK—磁盤軟件,J/OL—網上期刊,DB/OL—聯機網上數據庫,EB/OL—網上電子公告,C/OL—網上會議錄,N/OL—網上報紙。三、研究規范(三)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需具五種意識:前沿意識、開拓意識、學術意識、嚴謹意識、特色意識。

1.要有科研意識,關注學術界的研究動態,站在學術的前沿。

(1)多讀書;

(2)注意學術網站信息;

①/(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②http:///(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

③http:///(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④多參加學術活動。

2.形成比較固定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領域。

(1)從“游擊戰”到“陣地戰”;(2)

開拓研究領域。

3.將經驗提升為理論,實現經驗的學術化。

(1)宣傳性;經驗體會性;學術性;(2)兩條腿走路”。

4.堅守良好的學風。

(1)學術要沉潛,不要浮躁;(2)熱門學方法,冷門出成果;

(3)在論文的基礎上形成著作;(4)絕不抄襲;

(5)刊物選擇問題。

5.從模仿到形成自己的風格四、研究規范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2005-03-23發布,2005-10-0l實施。

二、專著(普通圖書、古籍、學位論文、技術報告、會議文集、匯編、多卷書、叢書等)

著錄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其它題名信息[文獻類型標志].其它責任者(任選).版本項(任選).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示例:

[1]余敏.出版集團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179-193.

[2]昂溫G.昂溫PS.外國出版史[M].陳生錚.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8.

附: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國標GB/T7714—2005)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2005-03-23發布,2005-10-0l實施。

三、專著中的析出文獻

[3]馬克思.關于《工資、價格和利潤》的報告札記[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七、電子文獻

序號主要責任者.題名:其他題名信息[電子文獻/載體類型標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例如:

[1]蕭鈺.出版業信息化邁入快車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十、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常見的幾種錯誤附: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國標GB/T7714—2005)十、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常見的幾種錯誤

1.專著在著錄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1.1

在主要責任者后面加“主編”、“著”、“編著”等說明性文字。在參考文獻著錄中,只要求著錄責任者,而不必著錄責任者的著作方式,但如果需要著錄其他責任者,則要著錄其著作方式如‘譯’、‘指導’[4]。

例1

李如海主編.中國公務員概論[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應著錄為:李如海.中國公務員概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對于以上參考文獻的著錄,還應加上相應的引用頁碼。

1.2有多個著者時,著錄不完全

“著作方式相同的責任者不超過3個時,全部照錄。超過3個時,只著錄前3個責任者,其后加“,等”或與之相應的詞。”[3]

例1:黃楠森,等.西方人權學說(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34.

此種著錄方式就很不明確,如果著者超過3個,那么前3個需要全部著錄出來,如果沒有超過3個,用“等”就不恰當。事實上,《西方人權學說(上)》一書是由沈宗靈和黃楠森共同主編的,那么主要責任者就有2個,正確的著錄方式應該是2個責任者都要著錄出來,刪去“等”。

應著錄為:沈宗靈,黃楠森.西方人權學說(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34.

例2鐘啟全,張華,石偉平,馬慶發.課程流派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應著錄為:鐘啟全,張華,石偉平,等.課程流派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按照新標準,這里仍需要注出頁碼。

附: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國標GB/T7714—2005)十、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常見的幾種錯誤

2.關于專著中的析出文獻常見錯誤

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A].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見6頁。”

例(德)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A].歷史理性批判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22.

應著錄為: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M]//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22.

附: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國標GB/T7714—2005)十、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常見的幾種錯誤

3關于電子文獻的著錄中常見的錯誤

3.1更新或修改日期以及引用日期不全

“更新或修改日期通常是著錄責任者上載網絡資源的更新日期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則是讀者下載網絡資源的日期,無論是更新或修改日期,還是引用日期,都應按‘YYYY-MM-DD’的形式著錄。此外,更新或修改日期要置于圓括號內,引用日期則置于方括號內。”

例:高軍,羅錦祥.WTO語境中的綠色壁壘及我國的法律對策[EB/OL]./zt/yingduioumengzhiling/2006-12-01.

應著錄為:高軍,羅錦祥.WTO語境中的綠色壁壘及我國的法律對策[EB/OL].(2006-12-01)[2008-01-12]http:///zt/yingduioumengzhiling.

3.2獲取和訪問路徑著錄不全

著錄訪問路徑的目的是能方便讀者準確及時地找到作者所參考的文獻。如果沒有準確著錄訪問路徑,那么這條參考文獻的著錄也就失去了意義。

例:海中帆.深度報道web3.0[EB/OL].搜狐IT世界,2006-02-23.

時代年度人物:你[EB/OL].新華網,2006-12-17.

4.關于引文頁碼的著錄

[1]梁遇春.醉中夢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附: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國標GB/T7714—2005)十、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常見的幾種錯誤

5.關于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的著錄問題

同一文獻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編1個首次引用的序號(正文中引文頁碼或起止頁碼放在“[]”外,與“[]”同為上標。

示例:“張某某[4]15-17……”“張某某[4]55……”“張某某[4]70-75……”,文后的參考文獻表中不再重復著錄頁碼。

根據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著錄多次引用同一著者同一文獻的著錄方式,既可以節約版面,讀者閱讀起來也更方便和輕松。

附: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國標GB/T7714—2005)

文獻綜述:一種在分析、比較、整理、歸納一定時空范圍內有關特定課題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報的基礎上,簡明的類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標引出處的情報研究報告。

什么是綜述?綜述,其中綜是綜合,述,更多的不是敘述,而是評述和述評。只評述還不夠,還要就觀點、材料和方法進行綜述。

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一)文獻綜述的目的:

1.可以了解本專業該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已經得出的結論,不同研究者研究結果有無矛盾之處,當前研究遺留的問題。

2.可以確定自己今后研究所需采用的指標及研究方法。

3.可以確定今后在此領域開展研究的可行性。

備注:看別人的綜述性論文后所附的參考書目可為讀者提供已確定課題的參考文獻線索

(二)綜述的寫法

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

五、如何做文獻回顧(文獻綜述)(三)綜述性論文的寫作步驟

1.確定選題于研究重點。這是文獻綜述的關鍵。

2.文獻資料的搜集、跟蹤與積累。主題確定后,就要有針對性地廣泛收集文獻資料

3.閱讀與分析文獻。閱讀文獻,分析、評價資料價值,根據需要和內容,進行篩選。

4.整理資料,使之系統化并擬寫提綱。文獻綜述涉及的內容多而廣,所以在寫作前應擬寫一個寫作提綱,以便將主題與材料加以安排和組織。

5.成文和修改(定稿)。擬好提綱后,明確構思,可以進一步組織材料、寫成文章,對寫好的文章草稿要進行多次修改,才能定稿。

(四)文獻工作的任務

1.為了清楚地了解研究課題的背景和意義

2.為了調查研究課題的歷史和現狀,了解本課題的當前水平

3.為了決定研究中需要展開的內容和執行的研究

(五)文獻綜述的內容

1.概括出某個領域的已知研究成果

2.指出已知研究中的失誤之處或不足之處

3.指出未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大概路徑

五、如何做文獻回顧(文獻綜述)(六)搜集資料的原則

五、如何做文獻回顧(文獻綜述)

廣泛性原則

一是指學科范圍廣泛,不僅要搜集本專題的相關文獻,還要搜集一定的相關的交叉學科、基礎學科的文獻資料。二是指文獻類型廣泛,包括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等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料(電子資源僅占全部文獻的1/3,主要要看線下的資料。三是搜集的時空范圍廣。(國內外,時間長)

(六)搜集資料的原則

五、如何做文獻回顧(文獻綜述)代表性原則要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如刊登在本學科核心期刊上的文獻,由學科帶頭人或知名科學家撰寫的文章,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人的講話等,可以代表當前的發展水平和認識程度。時間性原則

確定合理的查找時間,可以避免獲取一些無用信息,減少資料篩選階段的工作。(盡量用最新版本。《馬恩選集》)(七)鑒別資料的原則

五、如何做文獻回顧(文獻綜述)可靠性原則相關性原則適用性原則新穎性原則

(八)碩士學位論文綜述的基本寫作要求

1.一般字數控制在2000-3000字左右;

2.以評述為主,不可羅列文獻;

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