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全國一等獎)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全國一等獎)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全國一等獎)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全國一等獎)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全國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題,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明代浙江杭州百貨所聚,湖州的絲,嘉興的絹,紹興的茶酒,處州的瓷器,溫州的漆器,金華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對此現象合理的解釋是A.專業性的生產區域較為普遍 B.區域間長途貿易發展艱難C.區域貿易重視地方保護主義 D.手工業區域分布相對平衡2、據清代葉夢珠《閱世編》載,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兩,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材料可以反映出明代A.商業較繁盛但是缺乏競爭B.商業資本活躍C.自然經濟制約商品經濟發展D.上海的對外貿易發達3、目前出土的漢代牛耕圖畫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點陜西米脂、綏德王德元墓、綏德、西安碑林、陜北山東藤縣宏道院、藤縣黃家嶺、鄒城市面粉廠山西平陸棗園內蒙古和林格爾江蘇泗洪重崗、睢寧雙溝鎮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漢代時全國經濟中心南移B.山東的農耕技術在漢代最先進C.漢朝時使用牛耕的范圍較廣D.漢朝時耦耕已在上述各地推廣4、《漢書·食貨志》載,秦朝“收泰半之賦……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漢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這一變化說明了()A.秦朝賦稅繁重造成社會生產力破壞B.黃老治國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國理念C.秦漢時期農耕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D.賦稅政策與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緊密相關5、一位前往洛陽經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陽城中一處專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務、匯兌、裝卸貨物,均極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這棟建筑物里唱戲酬神。這位商人最可能身處那個時代()A.漢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6、“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地,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漢書?食貨志》),通過這則材料可以說明統治階級的“重農”目的是A.防止田地荒蕪,加強田間管理B.控制農民人身自由C.重視在田畝投入人力以提高產量D.鼓勵農民專心生產而不違法亂紀7、侯建新在《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和中國》中指出:“他們(徽商)一方面耗費巨額利潤來促使自己縉紳化,另一方面又將大量財富拋向非生產領域,諸如購置族田、建祠、修家譜,以及提倡程朱理學等……這樣的商品經濟,實質上只能補充和強化自然經濟。”該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時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農抑商政策發生逆轉C.社會轉型根本動力缺乏 D.封建倫理道德得到強化8、自康熙經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稱康乾盛世,但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也有歷史學家稱之為“落日的輝煌”。能說明這一時期為“悲歌”、“落日”的歷史現象是①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②重農抑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③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對外通商貿易④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下圖為被譽為“山西紫禁城”和“華夏第一宅”的晉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共45000平方米。賣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晉商,“以商賈興,以官宦顯”,在晉商做官發財之后,大興土木。這一現象產生的的消極影響是()A.留下了豐富的晉商文化 B.影響了工商業的擴大再生產C.使手工業缺乏市場 D.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商品化10、(宋紹興年間,官員張登)曰:“誤矣,人只知以利對害,便只管要尋利去,人人尋利,其間多少事!‘利’字,只當以‘義’字對。”因詳言義利之辯。這反映了當時A.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世人觀念 B.教化民風成為官員主要職責C.逐利避害成為社會行為準則 D.程朱理學已經成為官方哲學11、據史料記載,唐初詔令男20歲、女15歲即要結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歲、女13歲,聽婚嫁。“刺史、縣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量準戶口增多,以進考第”。該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促進人口增長B.穩定地方秩序C.完善政績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12、鎮市是連接城市、鄉村的貿易點。宋代,政府開始在鎮市設置“監鎮”,負責管理稅收和維持治安。北宋神宗時期,全國鎮市已達一千八百多個。據此可知宋代()A.城鄉二元結構受到沖擊B.鎮市的經濟地位日益顯著C.城市化進程不斷地加強D.地方稅收主要依賴于鎮市13、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鐵制工具還促進了在黃河流域地區興修大批的排水工程,為遠距離運輸大批商品而進行的運河開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區進行的打井灌溉工程。”從中可知,我國古代大規模興修水利應始于()A.夏商時期B.戰國、秦漢C.隋、唐時期D.宋、元時期14、《齊民要術》自序:“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主要強調A.農業技術的重要性 B.改進生產工具的意義C.歷法與農業的關系 D.儒家對農業的重視15、《漢書·食貨志》載,秦朝“收泰半之賦……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漢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這一變化說明了A.賦稅政策與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緊密相關 B.黃老治國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國理念C.秦漢時期農耕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 D.秦朝賦稅繁重造成社會生產力破壞16、明清時期,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中“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這反映出當時江南地區A.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B.家庭手工業注重面向市場C.世俗拜金主義之風盛行 D.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迅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計52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7、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對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航路開辟后,西歐許多國家,紛紛鼓勵本國制造業的發展,為增加出口額而給予手工工場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貼、授予特權、國家訂貨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業流通的條件等等。——劉宗緒《世界近代史》清朝前期,統治者堅持認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為農者相率而趨于工矣”。為此,對工商業實行重稅政策,全國各地稅關稅卡林立,“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地之稅”。——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新中國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國開始了自己的以工業化為核心的新的現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傳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為標志,中國開始了傳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摘編自中國網《新中國工業化的歷程》材料三1978—1992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情況項目1992年比1978年增長 比1949年增長國民生產總值24000億元倍 國民收入174000億元 倍倍(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歐和中國各自實行怎樣的經濟政策。說明西歐和中國不同經濟政策對社會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工業化的主要特點及形成原因。(3)據材料三,概括我國經濟發展呈現的特點并分析這種特點的成因。18、近代學者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景德窯: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當時則效,著行海內。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清)藍浦撰、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材料二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版,……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熔化)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磨刀石)。若止印三二張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材料三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材料四北宋時,“負擔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兒,尚日那一二錢,令厥子入學,謂之學課。亦欲獎勵厥子讀書識字,有所進益。”臣(北宋國子祭酒邢昺)少時業儒,觀學徒能具經疏者百無一二,蓋傳寫不給。今雕板大備,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五隋唐均規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詔書中,規定:“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宋會要輯稿·選舉》)。甚至還出現“有道釋之流還俗赴舉”現象。——《為儒家正聲——“重農抑商”非儒家所為》(1)根據材料一,說明宋代景德窯名揚天下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歸納畢昇活字印刷技術有哪些優點?活字印刷術外傳到歐洲,對其帶來的政治影響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四、五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文化普及與發展的原因。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1、A2、B3、C4、D5、D6、B7、C8、C9、B10、A11、D12、B13、C14、D15、A16、B二、非選擇題17、(1)西歐:鼓勵扶植工商業。影響: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辟。中國:重農抑商。影響:強化了小農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成為近代中國落伍的重要因素。(2)特點:計劃經濟體制為基礎;優先發展重工業。原因:工業基礎薄弱;嚴峻國際環境;對蘇聯工業化的借鑒;社會主義改造完成。(3)特點: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加快提升)。成因:逐步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進一步對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