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危害及其預防(肥城201010)_第1頁
職業危害及其預防(肥城201010)_第2頁
職業危害及其預防(肥城201010)_第3頁
職業危害及其預防(肥城201010)_第4頁
職業危害及其預防(肥城20101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職業危害及預防措施田質棚1994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北京宣言人人享有職業衛生OccupationalHealthforall1996年第49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全球職業傷害情況死亡335,000人/年2.50億起事故/年1.60億職業病病人損失4%全球總生產值這些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典型案例安徽鳳陽事件: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從80年代開始,有300多家石英砂加工作坊,為家庭作坊式干式作業。務工人員2000多人,包括當地和外地農民工。云南水富縣77人打工回鄉,死亡12人,63人檢查,30人為矽肺,一期10例,二期14例,三期6例;四川瀘州186人,死亡7人,124人檢查36人為矽肺。

貴州省46名農民工赴福建打工患矽肺病2003年湄潭縣從福建省仙游縣務工返鄉的多名農民被發現患有嚴重的職業病,引起國務院領導重視。當年6月下旬,勞動保障部、衛生部等7個國家部委和有關專家組成聯合工作組,分別赴福建和貴州進行調查。調查發現仙游縣東湖村63戶石英粉(砂)加工作坊絕大部分不具備基本的通風防塵設施,個人粉塵防護用品質量不合格,務工人員沒有經過任何職業衛生培訓。3個干式作業場的9個采樣點中有8個粉塵濃度嚴重超標。同時,對從東湖村務工返鄉的89名貴州籍農民工進行身體檢查,有46名確診患矽肺病。矽肺病(職業病)據有關專家介紹,塵肺病是一種無法治愈的致殘性職業病,被喻為不轉移的肺癌,至今沒有治愈辦法。

得上塵肺病的人會逐漸失去勞動能力,最后呼吸衰竭而死。為了吸入更多的空氣,塵肺病人會把身體縮成一團,甚至會跪在角落里拼命地呼吸,很多塵肺病人都是以這種方式吸入了他們生命中的最后一口空氣。在了解了怪病的危害性和不可治愈性后,一些村民才開始四處求醫,由此背負上了債務。由于沒錢治病,許多有疑似塵肺職業病的村民,也自認為是個“等死的人”,干脆放棄了治療。當地相關部門領導稱,是否真的屬于塵肺職業病,還要等有關專家認定后才能確認。一些村民都通俗地稱這種病為“矽肺病”(塵肺職業病中的一種病例)。開胸驗肺者確診三級塵肺病

張海超,從事破碎、開壓力機等工種工作3年多后,他感覺身體不適,還有咳嗽、胸悶癥狀,一直以感冒治療,后來經醫院檢查告知他得了“塵肺”,他就懷疑是在工廠得了“塵肺病”。從2007年8月開始,為了弄清病情,他長年奔波于鄭州、北京多家醫院反復求證,而職業病法定診斷機構--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給出的專業診斷結果,引起他的強烈質疑。在多方求助無門后,被逼無奈的張海超不顧醫生勸阻,執著地要求“開胸驗肺”。2009年7月1日,張海超因為支付不了醫療費不得不出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具的出院記錄上寫著“塵肺合并感染”的診斷。塵肺病患者的肺張海超手持光片,證明其患有塵肺病。塵肺病患者的肺我國職業危害的現狀和特點?傳統古老的職業病(塵肺、化學物中毒)仍然是主要的職業病,仍然是世界上職業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職業危害高危人群正在向流動人群轉移?職業危害正在向中小型企業和非正式企業轉移?群發職業病危害頻頻發生?外資企業的職業危害轉嫁-世界工廠?職業衛生服務水平低下●我們必須意識到:職業病ν職業衛生一個巨大的鴻溝塵肺病病種分布?Silicosis(矽肺)48.3%?CWP煤工塵肺39.6%?Others其他塵肺12.1%88%塵肺病例的工業行業分布?(冶金)12.4%(有色冶金)10.3%?(煤炭)54.5%?(建材)3.5%?(機械)3.4%職業衛生與經濟發展深刻理解四個問題1、發展經濟的目的-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2、生命只有一次和無價的,沒有任何理由以犧牲生命和健康換取經濟發展3、世界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和模式4、經濟持續發展首先是勞動力資源的可持續●經濟損失4%-6%2005年國內GDP=13.6萬億13.6萬億×4-6%=5440-8160億●福建仙游經濟賠償280萬技術改造1200萬●浙江泰順10家責任人賠償230名受害人2.0886億元●浙江藺草塵肺313例,經濟損失達3.2億健康文明工作場所—源頭●健康工作場所●文明工作場所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合理人機關系無煙工作場所和諧人際關系無毒品和藥物濫用良好勞動組織清潔工作環境現代企業文化健康文明工作場所幾個基本概念職業衛生:是一門研究勞動作業環境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或危害程度,從而提出如何改善勞動作業環境、防止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侵襲,預防發生職業病的學科。工作場所:是指勞動者進行職業活動的全部地點和空間。職業病危害是指可能導致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發生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

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勞動過程中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危害勞動者健康的有害因素。(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它有害因素。)職業禁忌:職業禁忌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病癥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職業病危害事故:是指在職業活動中因職業病危害因素引起的急、慢性職業病及死亡的事件。職業病防護設施:是以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或影響,達到保護勞動者健康目的的裝置、設備和器材等,如通風、排毒、除塵、屏蔽、隔離等設施。廣義職業病:勞動者在工作或其它職業活動中,因接觸職業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防治法)法定職業病:

是指由國家確認并經法定程序公布的。2002年4月18日由衛生部、勞動部、財政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的職業病名單中共規定了10大類115種職業病。構成職業病的條件患病主體必須是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必須是在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必須是因接觸粉塵等有毒、有害職業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必須是國家公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所列的職業病我國現行職業病名單

十類115種一、塵肺13種二、職業性放射性疾病11種三、職業中毒56種四、物理因素致職業病5種五、生物因素致職業病3種六、職業性皮膚病8種七、職業性眼病3種八、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種九、職業性腫瘤8種十、其它職業病5種職業病目錄總計:10大類110種+5其它1、塵肺:12種+其它矽肺煤工塵肺石墨塵肺炭黑塵肺石棉肺滑石塵肺水泥塵肺云母塵肺陶工塵肺鋁塵肺電焊工塵肺鑄工塵肺2、職業性放射病:10種+其它3、職業中毒:54種+2個總則(職業中毒性肝病、急性中毒總則診斷的其它急性中毒)4、物理因素所致疾病:5種中暑、減壓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動病5、生物因素所致疾病:3種炭疽、森林腦炎、布氏桿菌病6、職業性皮膚病:7種+其它7、職業性眼病:3種化學性眼部灼傷、電光性眼炎、職業性白內障8、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種噪聲聾鉻鼻病牙酸蝕病9、職業性腫瘤:8種石棉所致肺癌和間皮瘤聯苯胺致膀胱癌苯白血病氯甲醚致肺癌砷致肺癌、皮膚癌焦爐工肺癌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鉻酸鹽制造業工人肺癌10、其它職業病:5種工作場所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按來源分為三大類:生產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1)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學因素,如粉塵、各種毒物;物理因素,如高溫、低溫、高氣壓、低氣壓、噪聲、振動、高頻、微波、紅外線、紫外線、激光、放射線等;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精神或視力過度緊張等。(3)與一般衛生條件和衛生技術措施不良有關的有害因素,如廠房矮小狹窄,采光照明不足,通風不良,烈日下室外作業,有毒作業與無毒作業安排在一個車間內等。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1、粉塵類2、放射性物質類3、化學物質類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7、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導致職業性腫瘤的職業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

職業衛生監督概念:

職業衛生監督是指國家衛生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受委托組織,依據職業衛生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對職業衛生管理相對人實施監督,掌握和督促其履行法定義務,并對違法行為依法處理的具體衛生行政行為。職業衛生監督的目的:保護勞動者職業健康及其相關合法權益;適用的依據:職業衛生法律規范;職業衛生監督管理的相對人:包括用人單位及其主管人員和其他負責人員、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及其主管人員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人員、承擔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及其主管人員和醫務人員、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組成成員。特征:職業衛生監督是國家行政監督的特殊性專業類別之一,是國家行政權的組成部分,它除了衛生監督的主體特殊性、職權法定性、行為主動性和國家強制性等衛生監督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它獨自的特征:1、特殊目的性:保護勞動者,促進經濟發展;2、綜合科學性:以職業衛生科學為基礎、結合法律、經濟等社會科學的綜合性行政行為;3、操作技術性:有很強的專業和技術的特殊要求,技術要求高,監督難度大;4、部門協調性: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5、運作整體性:既有科學分工與各負其責,又有相互配合,互相銜接。職業衛生法規體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管理辦法》《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1.關于職業病防治工作方針、原則的規定:

職業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2.關于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責任的規定: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的水平,對本單位產生的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續)3.關于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的規定:

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建立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續)4.關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的設立及其工作場所職業衛生要求的規定: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關于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其他要求。(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續)5.關于各級政府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職責的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職業病防治規劃,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組織實施。6.關于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和定期檢測、評價管理的規定(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由依法設立的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所作的檢測、評價應當客觀、真實。發現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采取相應治理措施,仍然達不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必須停止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后,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業。7.關于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的處理的規定: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時報告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調查處理;必要時,可以采取臨時控制措施。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所需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法律法規體系-條例◆(國務院立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工作場所有毒物品使用勞動保護條例●放射性同位素及放射裝置保護條例)●工傷保險條例●肺病防治條例(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凡有粉塵作業的企業、事業單位應采取綜合防塵措施和無塵或低塵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使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不超過國家衛生標準。職工使用的防止粉塵危害的防護用品,必須符合國家的有關標準。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并教育職工按規定和要求使用。對初次從事粉塵作業的職工,由其所在單位進行防塵知識教育和考核,考試合格后方可從事粉塵作業。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超過國家衛生標準,又未積極治理,嚴重影響職工安全健康時,職工有權拒絕操作。凡有粉塵作業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定期測定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測塵結果必須向主管部門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勞動部門和工會組織報告,并定期向職工公布。從事粉塵作業的單位必須建立測塵資料檔案。(三)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1.關于對有毒物品分級的規定2.關于用人單位使用有毒物品的規定3.關于高毒作業場所安全管理規定4.關于對高毒作業場所檢測及評價的規定:5.關于對勞動者衛生防護的規定1.關于對有毒物品分級的規定:按照有毒物品產生的職業中毒危害程度,有毒物品分為一般有毒物品和高毒物品。2.關于用人單位使用有毒物品的規定:從事使用有毒物品作業的用人單位(以下簡稱用人單位)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有毒物品,不得在作業場所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有毒物品或者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有毒物品。用人單位應當盡可能使用無毒物品;需要使用有毒物品的,應當優先選擇使用低毒物品。3.關于高毒作業場所安全管理規定:高毒作業場所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高毒作業場所應當設置紅色區域警示線、警示標識和匯總問警示說明,并設置通訊報警設備。維護、檢修存在高毒物品的生產裝置,必須嚴格按照維護、檢修方案和操作規程進行。維護、檢修現場應當有專人監護,并設置警示標志。3.關于高毒作業場所安全管理規定(續):需要進入存在高毒物品的設備、容器或者狹窄封閉場所作業時,用人單位應當采取下列措施:保持作業場所良好的通風狀態,確保作業場所職業中毒危害因素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勞動者配備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防護用品;設置現場監護人員和現場救援設備。未采取前款規定措施或者采取的措施不符合要求的,用人單位不得安排勞動者進入高毒物品的設備、容器或者狹窄封閉場所作業。4.關于對高毒作業場所檢測及評價的規定:從事使用高毒物品作業的用人單位應當至少每一個月對高毒作業場所進行一次職業中毒危害因素檢測;至少半年進行一次職業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評價。高毒作業場所職業中毒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時,用人單位必須立即停止高毒作業,并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經治理,職業中毒危害因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業。5.關于對勞動者衛生防護的規定:從事使用高毒物品作業的用人單位應當設置淋浴間和更衣室,并設置清洗、存放或者處理從事高毒物品作業勞動者的工作服、工作鞋帽等物品的專用間。勞動者結束作業時,其使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帽等物品必須存放在高毒物品作業區域內,不得穿戴到非高毒作業區域。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對從事使用高毒物品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崗位輪換。(四)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第23號

2009年6月15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共五章五十六條生產經營單位是職業危害防治的責任主體,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作業場所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負責。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負責全國生產經營單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工作。

(四)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續)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設置或者指定職業健康管理機構,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健康管理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上崗前的職業健康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健康培訓,普及職業健康知識,督促從業人員遵守職業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操作規程。

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下列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規程:1.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度2.職業危害告知制度3.職業危害申報制度4.職業健康宣傳教育培訓制度5.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6.從業人員防護用品管理制度7.職業危害日常監測管理制度8.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制度9.崗位職業健康操作規程10.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的作業場所應當符合下列要求:生產布局合理,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作業場所與生活場所分開,作業場所不得住人;有與職業危害防治工作相適應的有效防護設施;職業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其他規定。(四)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續)產生職業危害的建設項目應當在初步設計階段編制職業危害防治專篇。職業危害防治專篇應當報送建設項目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建設項目的職業危害防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以下簡稱“三同時”)。職業危害防護設施所需費用應當納入建設項目工程預算。(四)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續)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其職業危害防護設施依法經驗收合格,取得職業危害防護設施驗收批復文件后,方可投入生產和使用。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職業危害防護設施驗收批復文件應當報送建設項目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危害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結果。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職業危害防護用品,并督促、教育、指導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正確佩戴、使用,不得發放錢物替代發放職業危害防護用品。(四)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續)生產經營單位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應當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檢修和保養,定期檢測其性能和效果,確保其處于正常狀態。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設有專人負責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保證監測系統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監測的結果應當及時向從業人員公布。(四)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續)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中介技術服務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危害因素檢測,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危害現狀評價。

向生產經營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設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并在設備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向生產經營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化學品等材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法律法規體系-規章◆衛生部頒布的相關規章、辦法●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職業病目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職業衛生標準分類強制性和推薦性兩種◆強制性標準包括:(代號GBZ)1.工作場所作業條件的衛生標準;2.工業毒物、生產性粉塵、物理因素職業接觸限3.職業病診斷標準;4.職業照射放射防護標準;5.職業防護用品衛生標準;◆其他標準為推薦性標準(代號GBZ/T)職業衛生標準體系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07◆選址與總體布局◆工作場所基本衛生要求(基本原則)防塵防毒防暑防寒防噪防震防輻射人工空氣調節◆輔助用室基本衛生要求一般規定車間辦公室生產衛生室生活用室婦女衛生室應急救援◆引用標準-工業企業照明、衛生防護距離、總平面設計、采暖通風、放射防護、接觸限值等16個標準◆參考標準-日本產業醫學會的OELACGIH的相關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1-2.2-2007

GBZ2.1-2.2-2007◆職業接觸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OELs)指職業性有害因素對絕大多數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不會引起急性或慢性健康損害的容許接觸的限量值◆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

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許接觸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在滿足PC-TWA前提下容許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最高容許濃度-MAC

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的任何時間有毒化學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超限倍數(excursionlimits)-在符合8hPC-TWA情況下,任何一次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的PC-TWA的倍數值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標準

GBZ2.1-2007第一部分化學有害因素◆化學有害因素339MAC53PC-TWA286PC-STEL116◆粉塵容許濃度46種粉塵制定了PC-TWA,其中14種粉塵制定了呼吸性粉塵的PC-TWA,如二氧化硅粉塵:10%≤游離二氧化硅≤50%1mg/m30.750%<游離二氧化硅≤80%游離二氧化硅>80%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濃度測定

GBZ/T192.1-52007◆總粉塵濃度◆呼吸性粉塵濃度◆粉塵分散度◆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石棉纖維濃度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第1-11部分-

GBZ/T189.1-11-2007超高頻輻射高頻輻射工頻電場激光輻射微波輻射紫外輻射高溫噪聲手傳振動體力勞動強度分級體力勞動時的心率技術規范與技術導則已頒布的15個,其中主要的有:GBZ/T193石棉作業職業衛生管理規范GBZ/T196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技術導則GBZ/T197職業病危害控評導則GBZ/T198使用人造礦物纖維絕熱棉職業病危害防護規GBZ/T203高毒物品作業崗位職業病危害告知規范GBZ/T204高毒物品作業崗位職業病信息指南GBZ/T205密閉空間作業職業危害防護規范GBZ207外照射個人劑量系統性能檢驗規范職業衛生監督職責調整根據中央編辦發[2003]15號文件的規定,衛生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就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職能分工與協作,于2005年1月聯合下發《關于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職責分工意見的通知》(衛監督法[2005]31號)。兩部門的分工如下:衛生部門職責:(一)擬訂職業衛生法律、法規和標準。(二)負責對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規范職業病的預防、保健,并查處違法行為。(三)負責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認定和監督管理;審批承擔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并進行監督管理,規范職業病的檢查和救治;負責化學品毒性鑒定管理工作。(四)負責對建設項目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審核、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

安全監管部門職責:(一)負責制定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監督檢查、職業危害事故調查和有關違法、違規行為處罰的法規、標準,并監督實施。(二)負責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的監督檢查,依照《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發放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負責職業危害申報,依法監督生產經營單位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法律、法規、規定和標準情況。(三)組織查處職業危害事故和有關違法、違規行為。(四)組織指導、監督檢查生產經營單位職業安全培訓工作。各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依據上述內容負責煤礦企業作業場所的職業衛生監督管理工作。職業衛生監督

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經常性職業衛生監督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是指職業衛生監督機構依據國家在關職業衛生法律、法規和衛生標準,對各工業企業建設項目(新建、改建、擴建、續建及技術改進、技術改造)的全過程進行衛生學審查與評價的監督管理活動。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程序:設計審查施工監督竣工驗收三同時的定義:

職業病防治法第16條明確規定;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運行(包括試運行)或投入生產和使用,簡稱“三同時”。建設項目:包括新建、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是指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評價機構,在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階段,依照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要求,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預測其對工作場所和勞動者健康的危害程度,對擬采取的職業病防護設施的預期效果進行評價,對存在的職業衛生問題提出有效的防護對策,并提出科學、客觀、公正的預評價結論。要求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單位在可行性論證階段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衛生行政部門作出審核決定并書面通知建設單位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應當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對工作場所和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作出評價,確定危害類別和職業病防護措施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規定,依法取得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并出具評價報告,評價報告應當公正、客觀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應當對其出具的評價報告負責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是指在建設項目驗收前,對建設項目存在的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的濃度、強度進行測定,對除塵、排毒、通風、照明、采光等各種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輔助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和職業衛生管理進行評價的行為。評價的結論作為衛生行政部門對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的主要依據。經常性職業衛生監督對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等遵守情況的監督檢查對衛生制度和操作規程的監督檢查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的監督檢查對防護措施的監督檢查對健康檢查制度的監督檢查對職業病報告的監督檢查勞動者的權利

接受職業衛生教育、培訓的權利獲得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療、康復等職業病防治服務的權利了解工作場所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職業病防護措施的權利要求用人單位提供符合防治職業病要求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改善工作條件的權利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以及危害生命健康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的權利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沒有防護措施進行作業的權利參與用人單位職業衛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因勞動者依法行使正當權利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有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用人單位的義務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創造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必須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職業衛生要求用人單位為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衛生保護而采取的措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配備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優先采用有利于勞動者職業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組織安排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衛生培訓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等承擔職業病危害的責任接受職業衛生檢查,并予以支持配合,不得拒絕和阻礙工作場所的基本要求

①、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要求:工作場所的化學性、生物性職業危害因素的濃度、物理因素和其他職業有害因素的強度應當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②、生產布局:布局要合理,有害作業和無害作業必須分開。③、職業病防護設施:盡可能采用機械化、自動化和密閉化生產工藝,避免直接操作,并應結合生產工藝采取通風措施。④、危害告知: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⑤、一般衛生設施:更衣間、洗浴間、食堂等。工作場所的日常監管

1、檢測和定期評價(1)日常監測: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系統,配備相應的監測設備,對存在或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工作場所進行監測,及時發現、處理職業病危害隱患。(2)定期檢測、評價:由依法設立的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3)檢測、評價結論定期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向勞動者公布。存檔、上報、公布是用人單位必須履行的三項義務。2、防護設施管理:使用、維修、管理3、落實個人職業病防護措施:用人單位必須向勞動者提供符合防治職業病要求的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7、參加工傷社會保險:工傷保險也稱職業傷害保險,是勞動者由于工作原因、在工作過程中遭受意外傷害或者因接觸粉塵、放射線、有毒有害物質等職業危害因素引起的職業病后,由國家或社會給負傷、致殘者以及死亡者生前供養親屬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8、落實防治專項經費9、保護特殊人群: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的女職工職業性健康體檢有什么意義?分幾類?職業性健康體檢是對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職工進行有針對性的體格檢查,職業性體檢包括就業前體檢、在崗期間定期體檢和離崗時體檢三類。(1)就業前體檢是指職工從事有害作業前(包括調到有關工種工作前)進行的體格檢查,通過體檢可以預先發現職業禁忌癥,同時也為今后進行定期體檢提供參考比較的基礎資料。(2)在崗期間定期體檢是按一定時間間隔對有害作業職工進行的體檢,通過定期體檢,可早期發現職業病病人和可疑職業病者(觀察對象),從而可進行及時治療處理。(3)離崗時體檢是指職工在離開從事有害作業時進行的全面體格檢查,通過體檢,可了解和判斷該勞動者從事該有害作業若干時間后,目前的健康狀況和變化是否與職業病危害因素有關,分清健康損害責任。為何要對勞動者進行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職業健康檢查項目及周期)

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是指對從事某種職業病有害因素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目的是斷定勞動者從事某種作業前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參加該有害作業,是否有職業禁忌等。為用人單位是否安排就業,尤其是否安排勞動者從事有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提供客觀證據。

在崗期間的定期健康體檢:是按一定時間間隔對從事有害作業勞動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常規的必要的檢查。目的是及時發現職業病有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早期影響,以致能及時診斷和處理,對可疑患者可進行觀察,對發現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或有與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者及時調離,安排適當的工作。

離崗時的健康檢查,是指勞動者在離崗前對其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體檢的內容與項目是依據勞動者所從事的崗位,工種中所存在的職業有害因素情況而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較為敏感的指標,對勞動者進行檢查。目的是了解和判斷該勞動者從事該有害作業若干時間后,目前的健康狀況和變化是否與職業病危害因素有關。職業健康檢查結果處理妥善處理醫學建議職業禁忌癥:是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那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因素損害、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②履行報告義務4、健康監護檔案檔案的建立和保管長期保存檔案的使用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是記載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史、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和職業病診斷等有關個人健康與職業史關系的檔案資料。這些資料可為勞動者的健康追蹤、職業病診斷、有關健康損害責任劃分以及職業病危害評價提供依據。因此用人單位務必為每一個勞動者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檔案保存期一般不應少于10年。當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時,有權索取本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用人單位應當如實無償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復印件上簽章認定。對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監督管理

(一)資質管理根據《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的規定,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是指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取得職業健康檢查資格的醫療衛生機構。1、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的條件: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持有有效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具有與開展職業健康檢查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儀器設備;有相應的工作場所;具有健全的職業健康檢查質量管理制度。2、審批程序向省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提交材料-----省衛生行政部門審核材料(5個工作日內)------組織評審組現場考核和評審,出具評審意見(90個工作日)-----省衛生行政部門作出批準或不予批準的決定(20個工作日)職業健康檢查機構資質證書有效期為4年。(二)經常性監督管理1、職業健康檢查工作規范制訂職業健康檢查方案:指導用人單位確定檢查人群、檢查項目和檢查周期確定檢查項目和周期:根據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類別,按《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的規定確定2、職業健康檢查結果的處理與報告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報告的內容:包括所有受檢者的檢查結果、患有可疑職業病的勞動者、職業禁忌以及出現異常情況人員的名單和處理建議、結合工作場所監測資料進行的健康損害原因分析、相應的干預措施、建議和需要向用人單位說明的其它問題。疑似職業病處理疑似職業病是指經健康檢查機構檢查發現,懷疑患有職業病,但尚未經職業病診斷機構明確診斷的特定時間段的疾病狀態。報告責任3、日常監督工作內容是否獲得《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批準證書》《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批準證書》是否在有效期內是否超范圍開展健康檢查與批準時的工作條件比較,是否某些條件已降低或不存在機構的運作是否嚴重偏離其《程序文件》或《質量手冊》發現疑似職業病、職業病,是否告之勞動者、用人單位,是否報告衛生行政部門是否按統計年度匯總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并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是否有其它違法行為法律責任

1、未建立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法律責任:《職業病防治法》第19條規定,按第63條處罰。2、未落實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法律責任:用人單位未履行職業病危害的告知義務:

A、檢查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是否訂立勞動合同根據第64條(三)處罰

B、檢查用人單位是否將健康檢查結果告之勞動者第64條(四)

C、檢查用人單位是否隱瞞采用有職業病危害的技術、工藝、材料第68條(一)(二)

D、檢查用人單位是否設置公告欄第63條(一)(三)

E、檢查用人單位是否按規定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第65條(八)②用人單位未履行職業衛生知識培訓職責第63條(四)③用人單位未采取職業病防護措施等第65條(二)(三)A、檢查用人單位是否提供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B、檢查用人單位是否對防護設施、個人防護用品等維護、檢測,能否保持正常運行3、未進行檢測、評價的法律責任是否實施由專人負責的日常監測第64條(二)是否按規定進行定期監測第65條(一)(四)危害因素是否超標第65條(一)(四)4、違法采用技術、工藝、材料的法律責任是否存在和使用禁止的設備或材料第68條(4)國內首次使用的化學材料是否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保送資料及登記第63條(五)中文說明書第63條(五)

相關事故案例采石工矽肺高發-流動人群福建仙游縣東胡村●63戶加工石英粉(砂),為家庭作坊式干式作業●粉塵濃度嚴重超標,最高超標361倍●含游離二氧化硅達70%。●貴州省在此地打工的農民檢查89人,46人患矽肺病,患病率高達51.7%。●回鄉的14名死亡者9人可確診為矽肺死亡●仍務工的201名外來民工體檢,14人患矽肺病安徽鳳陽事件●80年代開始,300多家石英砂加工作坊,為家庭作坊式干式作業●2000多人,包括當地和外地農民工●云南水富縣77人打工回鄉,死亡12人,63人檢查30人為矽肺,一期10例,二期14例,三期6例●四川瀘州186人,死亡7人,124人檢查36人為矽肺隧道開鑿矽肺高發-流動人群沈陽至本溪吳家嶺隧道工程從1993年~199年歷經三年,基本是干式作業。1998年開始部分泰順縣民工先后被發現矽肺病。2000年9月,在400多名民工中有196人被確診“矽肺病”,患病率達49%,已有10人死亡。法院判被告2.0886億元賠償藺草塵肺-職業危害轉嫁●藺草為生產日式草席“榻榻米”的主要原料,上世紀80年代初寧波地區注冊企業350家,12000多人開始引種日本藺草,藺草制品出口約占日本國內市場的75%,使用染土20000噸/a,日本在1935年有藺草塵肺的報道,1971年塵肺法實施后開始大規模外包生產●調查研究:總粉塵平均濃度20±3.14mg/m3(127個點)呼塵平均濃度為8.38±2.75mg/m3(200個點)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為25.61%(15.8%~35.6%)●典型調查示患病率達2.8%,成為當地嚴重的社會問題三氯乙烯職業中毒常識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英文縮寫TCE,又稱“三氯水”“洗板水”法國“傲天D6”主要成分也是三氯乙烯為無色、易揮發的液體,有芳香氣味有優良的溶脂性能,清洗方便,效果好用途已廣泛應用于電子、五金等行業的清洗工藝,如清洗線路版、不銹鋼等。

清洗設備常見的有超聲波清洗機,直接利用手工擦洗的工種也不少見。毒性三氯乙烯中等毒性,屬蓄積性溶劑可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導致全身皮膚損害、中毒性肝損害、心臟損害、視神經損害、猝死等死亡率高達50%個體敏感性差異很大臨床表現患者接觸期多為2-4周左右發病發病初期多有發高燒,繼之出現全身性皮疹,有癢感;皮疹類型有:1、剝脫性皮炎;2、多型紅斑;3、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癥。臨床表現以全身剝脫性皮炎和中毒性肝炎最為常見起病類似“感冒”、“麻疹”或“過敏性皮炎”,易被誤診、延誤治療而導致嚴重后果,需引起警惕。預防措施要針對三氯乙烯危害特性進行防護:1、獨立清洗房,避免無關人員接觸;2、張貼警示標識,提示危害特點;3、禁止實行輪換制,嚴禁新進廠員工立即從事本作業;4、對新上崗工人,應先體檢和培訓,有皮膚病、肝病和皮膚過敏史者嚴禁從事本作業;5、上崗后嚴密觀察4-5周,如有過敏表現者,立即調離崗位、送醫院治療并向防疫部門報告;如接觸期超過45天而無不良反應者,說明體質已適應,可繼續本作業。6、找代替:改用無毒或毒性更低的清洗劑如水溶性清洗劑等。我區已有多家工廠改用代用品7、買工傷保險。案例1:連續加班導致中毒猝死案2003年1月我區西鄉某電鍍廠1名員工因三氯乙烯中毒死亡這名工人入廠不足1個月,從事三氯乙烯清洗作業,在連續加班一周后(每天工作14小時),突然死亡。后經解剖和診斷,被確診為三氯乙烯化學源性猝死。死者有2個小孩和1位60多歲的父親需要撫養;社保部門首期支付其家屬撫恤金11.9萬元,另外每月再支付1081元本次事件歷時9個多月,給廠方生產造成嚴重影響。教訓:1、長時間加班加點會使職業中毒風險加大,應盡量減少接觸毒物的時間;2、購買工傷保險可減少事故損失。案例2:僥幸付出代價

2003年7~9月我區觀瀾某五金制品廠為趕進度,將三氯乙烯清洗工序從清洗房移到沖壓車間,從原來只有4人接觸增加到100人接觸,導致該車間4名女工中毒。其中1名女工在治療過程中墜樓身亡;廠方支付醫藥費30多萬元賠償死者家屬6萬多元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受到行政處罰10萬元教訓:預防職業病事故不能存在僥幸心理。該廠2003年以前已派人參加過培訓,基本能按照“預防三氯乙烯職業中毒指南”的要求落實隔離等措施,多年來一直未發生中毒事故,管理人員以為衛生監督部門在小題大作,“非典”過后為趕進度不再嚴格遵守,終于付出代價。案例3:入廠不足1個月中毒死亡

2002年5月我區石巖某光學公司1名女工因三氯乙烯職業損害死亡事件這名女工入廠不足1個月,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因延誤治療發展到肝昏迷,搶救無效死亡.廠方為其支付醫藥費6.2萬元(無買工傷保險)賠償20萬元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受到行政處罰10萬元事后用于改善勞動條件3.6萬元。工廠停用三氯乙烯,改用其它代用品。教訓:1.試用期未買工傷保險,小錢不出出大錢。

2.職業中毒患者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否則會導致嚴重后果。

3、要警惕三氯乙烯這個隱形殺手!正己烷中毒常識

特性正己烷為無色易揮發液體,無明顯刺激性氣味。具有高揮發性、高脂溶性和蓄積作用往往會造成集體性嚴重中毒事件。1996-2002年我區發生8起,中毒116人。正己烷是一類高危險的溶劑,應引起高度警惕。接觸機會“白電油”(代號NH)主要成分為正己烷。常用于印刷、電子等行業的清洗工作,如清洗印刷機械、液晶顯示器、手表表面等。毒性正己烷屬低毒性,可經呼吸道和皮膚吸收;進入人體后主要引起周圍神經損害;一般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從接觸到發病一般是幾個月到幾年。臨床表現中毒主要表現為手足麻木、兩腿酸軟無力、行走困難、容易摔倒;嚴重者可有四肢或手掌肌肉萎縮等損害。該病起病類似“風濕病”,易被誤診、延誤治療而導致嚴重后果,需引起警惕;病程長(1年左右);基本上能完全恢復。防護要點特別強調作業場所要有良好通風,盡量不要在空調環境下使用白電油,有的工藝可用毒性更低的溶劑如異丙醇(IPA)或異丁醇來替用。做好就業前體檢和上崗后定期體檢工作,及早發現職業禁忌癥和職業性損害,及時進行處理。

案例4:一宗中毒事故導致企業破產

2002年6月東莞安加鞋廠正己烷中毒事件省婦聯出面追尋已離廠的40名可疑中毒女工,確診12例中毒廠方預付醫藥費100萬元;贊助省婦聯20萬元;被省衛生廳罰款18萬元;《南方都市報》、《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等媒體連續10多天跟蹤報道。事件引起中央和省有關部門領導的關注。社會反響極大,工廠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事故半年后這家2000多人的工廠因接不到訂單而破產。安加事件的教訓:

1、媒體可以把事件放大,普通中毒事件可以演變成政治事件;

2、一起小事故可以搞垮一個大企業!

3、保護勞動者健康也是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案例5:通風不良導致集體中毒2001年我區福永某電工公司在空調車間使用白電油導致36名女工慢性正己烷中毒:中毒女工出現手腳麻木、行走困難;治療期達1年多;僅醫藥費就支出140多萬元(不包住院費),每月每人還需支付1200多元的工資;《南方都市報》連續4天跟蹤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教訓:1、管理人員和作業工人對白電油毒性缺乏認識;

2、毒物濃度不超標也可致慢性中毒(空調環境通風不良,長時間接觸有蓄積作用的毒物);

3、無特殊氣味的化學品更容易使人麻痹大意,要警惕白電油的慢性毒性和群體發病特性。塵肺病常識在我國,塵肺是危害工人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2000年全國累計塵肺病人達55萬人,其中已死亡13萬人;每年仍以1.5~2萬例的速度增長。一旦患上塵肺,即使脫離粉塵環境,病情仍可繼續發展,日益嚴重。防護要點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治療塵肺。塵肺完全可以預防:密閉塵源濕式作業口罩防護職業體檢

案例6:佛山矽肺病引發罷工案

2005年3月15-17日佛山一家首飾廠因矽肺病問題,引發了集體罷工,3000多名工人集體上路,高速公路收費站一度癱瘓,當地出動幾百名警察控制現場。隨后該廠將接觸粉塵員工1360人送往佛山和廣州兩地職業病診斷機構進行體檢,76人異常,已確診職業性塵肺52例。這個事件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教訓:職業病事故處理不好,往往會引發成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二氯乙烷中毒常識高毒、損害腦細胞,可致中毒性腦病,死亡率高,常留下嚴重后遺癥(殘廢)。華松公司金虎牌“ABS514”、“3434”、“3435”膠水主要化學成分為二氯乙烷。常用于粘合塑膠玩具(水槍、搖鈴等)含有二氯乙烷的粘合劑——金虎牌3435膠毒性及臨床表現二氯乙烷屬高毒類溶劑,大量吸入可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精神錯亂等“腦病”表現。嚴重者可導致昏迷甚至死亡。中毒早期類似“重感冒”,易被誤診。三、防護要點:特別強調作業場所要通風,盡量改用低毒性的替用品。早期發現職業性損害者,及時進行處理。預防:要通風、找代替、早發現。案例7:二氯乙烷中毒事故2000.9.26,寶安某玩具廠接到一批手搖鈴玩具(加工費10多萬元),14人用ABS514粘合.10.10.該廠13名女工出現頭痛、頭暈、嘔吐,其中2人出現神志不清,抽搐。12例經治療完全康復,另1例昏迷15天后才救醒,但已造成終身殘廢,在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住院治療3年,完全散失生活能力。醫藥費50多萬元,賠償21萬元。該廠無買工傷保險,損失慘重。教訓:貿然使用成分和毒性不明的化學品非常危險。苯中毒常識(一)苯的特性與接觸機會苯(C6H6),芳香烴類,有特殊的芳香味,屬高毒類,呼吸道吸入為主工業用途廣,主要用作噴漆、油漆、橡膠、樹脂等溶劑及稀薄劑皮件、皮鞋行業用的粘膠劑(紅膠、快膠、氯丁膠)含苯較高工業用的甲苯、二甲苯中往往含有苯臨床短時間吸入較高濃度可致急性中毒,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眩暈、神志恍惚、惡心、嘔吐,嚴重者可致震顫、譫妄、昏迷、強直性抽搐,極重者可致死亡長期吸入和接觸苯,可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綜合癥,及白細胞持續降低等血象異常,嚴重者可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表現預防有機溶劑職業中毒的原則明成分:必須了解所用化學品的成分及其職業病危害特性,可向供應商索取所用化學品的中文說明書或者《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要通風:使用有機溶劑的作業場所應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作業時抽風排毒設備應保持正常運轉;要隔離:有毒有害工種要與無毒無害工種隔離,避免有毒氣體擴散影響到其他作業工人;找代替:改用無毒或毒性更低的清洗劑;要防護:從事有機溶劑作業的工人,應注意戴防護手套和防毒口罩,防止吸入和皮膚污染,禁用有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